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研究
师学义1,王万茂1,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研究目的:应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通过对生态足迹各项指标值的计算和2015年的预测,探讨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研究方法:生态足迹分析与GM(1,1)预测模型。

研究结果:①生态足迹模型与GM(1,1)预测模型相结合是确定可持续性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有效方法;②山西省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逐年增加,生态足迹的增加速度大于生态承载力的增加速度,生态赤字有逐步加大的趋势。

但到2015年仍在土地资源的承载范围内,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和生态建设可以消除生态赤字;③通过开发未利用地增加生态用地面积,改造中低产田、低效林地提高土地质量以及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增加生态承载力的有效途径。

研究结论:今后要保持山西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10年内应开发未利用地317.29×104ha,使林地净增254.45×104ha、牧草地净增68.29×104ha、水域净增1.26×104ha。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GM(1,1)模型;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Research on Objects of Land Use Planning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Shanxi Province
SHI Xue-yi1,2 ,WANG Wan-mao1, LI Guo-hong1,2
(1.Department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83, china
2. College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discuss the objects of land use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xi province through every index's calculation and forecast of 2015 years by applying theory and method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GM(1,1) model were employ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it is the effective method that combined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with GM(1,1) model to determine the objects of land use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②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pacities of Shanxi province have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its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larger than ecological capacities in the speed, this implies that ecological deficit has the tendency that enlarges step by step. But the deficit has still been in the scope of the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 by 2015, and it could been eliminated through land exploitation and consolida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unexploited land;③it will be the effective approach of increasing the areas of ecological land by transferring the unexploited land into the ecological land, transforming the medium and low field and forest land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nd resources and the i ntensity of arable land. Therefore, the conclusion suggests that the unexploited land of 317.29×104 hm2 should be exploited within the future 10 years, In detail, the net area of increasing in the forest land amounts to 254.45×104 hm2. Meanwhile, the net area of pasture increases to 68.29×104 hm2 and the net water area will be 1.26×104 hm2. Furthermore, it is necessar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Shanxi province.
Keywords: Land Use Plann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pacities; Ecological Deficits; G M(1,1); Shanxi Province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70673055)。

第一作者简介:师学义(1960-),男,博士,教授,山西祁县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工程。

E-mail:*****************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又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长时间、大
范围、高强度的矿产资源开采,导致地表塌陷、生态退化等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对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在未来1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必须把山西“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放在首位,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本文就是以1997—2004年《山西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应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通过对8年生态足迹各项指标值的计算和2015年的预测,探讨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 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自1992年加拿大学者Rees 和Wackernagel 提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概念
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国家、地区、城市、社区、家庭、企业等各种空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这一方法具有单位统一、计算简便、账户综合、适用范围广等优点[1]。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也逐步扩展到旅游、能源、贸易、城市化、农业等众多领域;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不少进展,许多学者进行了大跨度时间序列动态过程研究[2];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对算法体系进行改进
[3-5],以及水资源、污染等限制因子的引入等,使这一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生态足迹概念引入我国后,国内学者做了不少探讨与尝试,早期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张志
强、王书华、徐中民、谢高地等人的研究
[6-1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也做出一些改进,如苏筠、闵庆文等从消费者的角度估算了居民的食物、衣着、生活用品、生活用能等主要生活消费占用的生态空间
[12,13];徐中民等采用Ulanowicz 的发展能力公式分析了西部省市的发展能力[17]等。

2 生态足迹的概念与计算模型
2.1 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从需求面计算一个区域内人类对自然系统压力的大小,从供给面计
算一个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二者的比较进行可持续性的分析
[13]。

因此,生态足迹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消费水平的某一人口的持续生存必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13]。

并同这一地区所能提供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判定这一地区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是否处在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依次来阐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2.2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的建立是基于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
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二是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转换成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其计算模型为[15,16,17]:
)]()([11∑∑=====n
i i i n i i p c aa ef N EF
式中:−−i 消费项目的类别;−−i p 第i 种消费项目的平均生产能力(kg/ha );−
−i c 第i 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kg );−−n 消费项目数;−−i aa 人均第i 种消费项目折算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ha );−−N 人口数(人);−−ef 人均生态足迹(ha );−−EF 区域总的生态足迹(ha)。

由模型可知:生态足迹是人口数和人均物质消费的函数。

个人的生态足迹是个人所有消
费项目所需的生态生产土地面积的总和;区域总的生态足迹由人均生态足迹乘以人口总数得到。

3 山西省1997~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
3.1 消费项目的人均消费量计算
3.1.1 消费项目的划分及生态足迹模型账户分类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将人类自身消费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折算成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ecological productive area)来判定地区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是否处在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

因此,首先根据生态足迹计算的理论与方法,以及1997~2004年《山西省统计年鉴》,将消费项目划分为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两大类。

其中生物资源消费项目包括: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和水果、水产品等;能源消费项目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制品、焦炭和社会用电等。

然后将这些生态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模型账户)分为:①耕地(arable land);②牧草地(pasture);③林地(forest);④水域(water area);⑤化石能源地(fossil energy land);⑥建筑用地(built-up land);⑦未利用地(unexploited land)(表1)。

表1 山西省消费项目与生态足迹模型账户分类表
Tab.1 Categories of consumption projects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s in Shanxi Province 序号
土地类别 生态系统服务类型 选取指标以及计算方法说明 1 耕地 食物生产 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马铃薯、花
生果、油菜籽、芝麻、胡麻籽、向日葵籽、蓖麻籽、
甜菜、烟叶、麻类、瓜果蔬菜等18项
2 林地 食物生产 核桃、花椒、苹果、梨、葡萄、红枣、柿子等8项
3 牧草地 食物生产 猪肉、牛肉、羊肉、禽肉、兔肉、畜禽类、牛奶、禽
蛋、蜂蜜等9项
4 水域 食物生产 淡水产品,主要是鱼类
5 化石能源地 化石能源吸收地 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等4项
6 建筑用地 食物生产、原材料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7 未利用地 生态供给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3.1.2 某一消费项目的消费总量计算
第i 个消费项目的年消费量=产出量+进口量-出口量
3.1.3 某一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总量计算
第i 个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i c 第i 个消费项目的年消费量÷当年的人口总数
3.2 人均占用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计算
首先根据1997—2004年《山西省统计年鉴》确定各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能力,然后根
据各种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确定各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实际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具体计算公式为: i i i p c A /=
式中:−−i A 第i 项消费项目人均年占用的实际生态生产性土地(kg/ha )
; −−i c 第i 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kg )
; −−i p 第i 种消费项目的平均生产能力(kg/ha )。

3.3 生态足迹计算
3.3.1 生态足迹账户等价因子的确定
根据年人均占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不同类型,结合山西省生态足迹的分类账户,为
方便起见,等价因子采用国际生态足迹计算中采用的权重
[15]:即耕地为2.8;林地为1.1;牧草地为0.5;水域为0.2;化石能源地为1.1;建筑用地为2.8。

3.3.2 人均各类生态足迹的计算 根据生态足迹账户和等价因子,计算出人均占用的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等价量。

然后
进行求和,得出人均类各生态足迹。

计算公式为:∑=
i i A ef γ 式中:−−i γ等价因子
3.3.3 总生态足迹计算
在人均生态足迹的基础上,乘以相应的人口数,求得山西省的总生态足迹。

计算公式为: )(ef N EF ×= 式中:−−N 相应年份的人口数
表2 1997~2004年山西省生态足迹汇总 单位:万公顷
Tab.2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Shanxi Province from 1997 to 2004 unit :104ha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化石能源地 建筑用地 总计 1997 1028.1543 24.0572 94.0665 10.8105 4782.2282 83.4692 6022.78591998 1044.0903 28.8957 108.2587 12.0937 6463.0881 87.8871 7744.31361999 1223.6804 36.3162 122.2872 13.3076 6793.5776 98.4081 8287.57712000 1042.3986 42.9360 105.5967 14.6994 6461.1876 104.2775 7771.09582001 1250.6081 52.1192 110.1388 15.6072 6741.5277 101.7642 8271.76522002 965.6702 64.2328 110.9737 17.4918 6197.6785 106.0722 7462.11922003 1021.0434 61.8706 121.1105 17.9279 6191.8657 116.6935 7530.51162004 853.8954 60.2634 127.4300 18.9755 6962.3885 129.7528 8152.7056
3.4 生态承载力计算
3.4.1 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根据生态足迹理论,生态生产性土地主要是指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建筑
用地和未利用地等能为人类提供生态承载力的土地。

因此,根据1997~2004年山西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同时考虑到与生态足迹账户的相对应,将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划分为耕地、林地(含园地)、牧草地、水域、建筑用地、未利用地等6种,并以各类的调查面积作为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见表3。

表3 1997~2004年山西省各类土地利用现状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公顷
Tab.3 The Areas of all kinds of Land Use in Shanxi Province from 1997 to 2004 unit :104ha 年份 耕地 林地 牧草地 水域 建筑用地 未利用地
1997 365.6505 382.8499 86.4078 79.5409 38.0408 596.8813 1998 364.5100 383.1706 90.2659 78.4583 38.4598 594.5585 1999 362.4029 393.4613 201.9900 85.3678 38.9217 470.0595 2000 439.7591 321.0007 205.8005 90.8502 39.2988 464.5491 2001 437.1672 369.5994 108.6605 81.3098 39.4812 514.9819 2002 435.7097 382.2315 117.5604 83.9031 39.3790 492.9093 2003 434.1951 393.5294 199.1389 85.3587 38.9184 401.5698 2004 428.9990 404.4389 171.5178 89.7932 39.9967 417.3786
3.4.2 生产力系数(产量因子)
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因而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性
土地的实际面积是不能直接进行对比。

因此,引入生产力系数这一参数将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转化为可比面积。

山西省的生产力系数是依据各种不同类型生产空间的生产力与全球平均生产力的比较得到。

其中,耕地采用谷物产量,林地采用林产品——苹果的产量,牧草地采用畜产品——肉类的产量,水域采用水产品——鱼类的产量,来计算各类生态生产
性土地的生产力系数,建筑用地采用耕地的生产力系数。

未利用地含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等16个二级地类,其不直接提供人类消费产品,不应加入生态足迹计量,但由于其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应参入生态供给计算,生产力系数1,而等价因子根据Costanza 对各土地类型生态服务价值[18]的系统比较,最后笔者计算取值为0.12(见表4)。

表4 山西省各类生产空间的生产力系数(2003为例计算) 单位:公斤/公顷.年
Tab.4 The Yield Factors of all kinds of Production Space in Shanxi Province (2003) unit :kg.ha.a-1 生态空间类型 耕地 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
山西省 2805.90 9418.45 643.19 72.385 世界平均产量 2744.00 3500.00 74.00 29.00 产量因子 1.022 2.691 8.692 2.496 1
3.4.3 各类生态承载力
各类生态承载力等于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乘以等价因子再乘以生产力系数。

计算
公式为: j i j Y A ec ××=γ
式中:−−ec 各类生态生产力(104hm 2
);−−i γ等价因子; −−j A 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104hm 2);−−j Y 生产力系数
3.4.4 生态承载力
在各类生态承载力计算的基础上,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各类生态承载力中扣除
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然后进行加总,得到生态承载力总量;计算公式为:
EC=Σ[ec (1-12%)],计算结果见表5。

表5 1997~2004年山西省生态承载力总量汇总表 单位:万公顷
Tab.5 Ecological Capacities in Shanxi Province from 1997 to 2004 unit :104ha 年份
耕地 林地 牧草地 水域 建筑用地未利用地 合 计 1997
1046.3455 1133.2740 375.5283 39.7068 108.8576 71.6258 2775.3379 1998
1043.0818 1134.2233 392.2956 39.1664 110.0566 71.3470 2790.1707 1999 1037.0521 1164.6848 877.8485 42.6156 111.3783 56.4071 3289.9866 2000
1258.4146 950.1942 894.4090 45.3524 112.4574 55.7459 3316.5735 2001
1250.9977 1094.0512 472.2385 40.5899 112.9794 61.7978 3032.6545 2002
1246.8269 1131.4435 510.9175 41.8844 112.6869 59.1491 3102.9083 2003
1242.4927 1164.8864 865.4577 42.6111 111.3689 48.1884 3475.0051 2004 1227.6235 1197.1796 745.4164 44.8248 114.4546 50.0854 3379.5842
3.5 生态赤字(或盈余)计算
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计算的基础上,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得到全省的生态赤字
(或盈余),计算结果见表6。

表6 1997~2004年山西省生态赤字(或盈余)计算表 单位:万公顷、% Tab.6 Ecological Deficits (Surplus ) in Shanxi Province from 1997 to 2004 unit :104ha 、% 生态赤字 年份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面积 占生态承载力
1997 6022.7859 2775.3379 3247.4480 117.01 1998 7744.3136 2790.1707 4954.1429 177.56 1999 8287.5771 3289.9866 4997.5905 151.90 2000 7771.0958 3316.5735 4454.5223 134.31 2001 8271.7652 3032.6545 5239.1107 172.76
2002 7462.1192 3102.9083 4359.2109 140.49
2003 7530.5116 3475.0051 4055.5065 116.71
2004 8152.7056 3379.5842 4773.1214 141.23
4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预测
为明确2015年山西省的生态赤字与盈余情况,在山西省1997~2004年生态足迹、生态
承载力分析计算的基础上,采用GM(1,1)模型对各类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建立预测模
型(见表7);然后采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分别对2010年、2015年全省的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
承载力总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见表8。

表7 山西省生态足迹预测GM(1,1)模型表
Tab.7 GM(1,1)Model of forecast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Shanxi Province
类型生态足迹预测模型生态承载力预测模型
耕地x(t)=1180.5478 * exp(-0.0322*t) x(t)=1080.4712 * exp( 0.0264*t)
林地x(t)= 32.8748 * exp( 0.1102*t) x(t)=1388.7608 * exp(-0.0216*t)
牧草地x(t)= 106.3509 * exp( 0.0211*t) x(t)= 610.0056 * exp( 0.0301*t)
水域x(t)= 12.0774 * exp( 0.0716*t) x(t)= 41.0132 * exp( 0.0098*t)
化石能源地x(t)=6340.0714 * exp( 0.0064*t)
建筑用地x(t)= 87.6366 * exp( 0.0533*t) x(t)= 110.5154 * exp( 0.0042*t)
未利用地x(t)= 66.9776 * exp(-0.0446*t)
总量模型x(t)=7753.998 * exp( s0.0027*t) x(t)=2979.5877 * exp( 0.0199*t)
表8 山西省生态足迹预测GM(1,1)模型预测结果表单位:万公顷
Tab.8 The Outcome of GM(1,1)Model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Shanxi Province unit:104ha
生态赤字(或盈余)预测值
年份类型生态足迹预测值生态承载力预测值
面积百分比
51.92
耕地751.8479 1563.8328 811.9849
林地153.6859 1025.9026 872.2167 85.02
牧草地142.8603 930.3508 787.4905 84.64
水域32.9276 47.0500 14.1224 30.02
2010
-6935.1726 化石能源地6935.1726
建筑用地184.7235 117.2021 -67.5214 -57.61
100.00 未利用地35.8791
35.8791
总量模型8050.0874 3938.7826 -4111.3048 -104.38
1784.59351144.6427 64.14
耕地 639.9508
林地 266.5864 920.7341654.1477 71.05
1081.7219922.9818 85.33
牧草地 158.7401
49.4149 2.3035 4.66
水域 47.1114
2015
化石能源地7160.9836 -7160.9836
建筑用地 241.0894 119.6870-121.4024 -101.43
未利用地28.709528.7095 100.00
总量模型8158.5516 4351.6084-3806.9432 -87.48 从2010年和2015年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按照现行的生态建设投入水平,虽然山西的
生态承载能力在不断增加,但是生态足迹总量也在增加,而且生态足迹的增加速度大于生态
承载力的增加速度,因此,生态赤字将进一步加大。

造成生态赤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矿产资
源的长时间、大面积、高强度开发,建筑用地的进一步增加,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资源的
过渡消耗,这将是严重地影响的可持续性,从而制约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山西省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研究
5.1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根据山西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合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要求,将2004年全省各
类生态生产性土地分为6类,面积分别为:耕地428.9990×104ha、林地404.4389×104ha、
牧草地171.5178×104ha、水域89.7932×104ha、建筑用地39.9967×104ha、未利用地
417.3786×104ha。

5.2土地生产力系数分析
根据1999—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土资源公报》提供的数据,计算出各类生
态生产性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并以世界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为标准,计算1999—2003年我国的土地生产力系数(见表9),并将山西省的土地生产力系数与全国平均
生产力系数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2015年的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系数。

表9 全国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生产力系数表
Tab.9 The Yield Factors of all kinds of 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 in China
年份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
1999 1.802 1.686 1.535 25.842
2000 1.732 1.675 1.650 27.239 全国
2001 1.749 1.766 1.805 28.235
2002 1.780 1.796 2.016 29.917
2003 1.776 3.691 2.327 31.482 山西省2003 1.022 2.691 8.692 2.496 从表9中可以看出,全国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系数具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山西省
2003年的生产力系数与全国同期相比,耕地、林地、水域的生产力系数均明显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牧草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全省仍然有400×104ha多的未利用地,说明山西
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仍然具有一定的潜力,如果加大对土地的投入,生态承载力可望有大幅
度的提高。

5.3 2015年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5.3.1生产力系数确定
根据生态足迹理论,增加生态承载力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生态生产性土地
的面积,就目前而言主要是要开发未利用土地,特别是要增加林地和水域的面积;二是提高
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系数,重点是要提高各类土地的质量。

山西省的中低产田占全省耕
地面积得80%,具有很大的生产潜力;在林地中,有林地面积只占林地面积的30%,也具有
很大的潜力可挖。

因此,根据对全国生产力系数的预测,结合山西省的具体实际,通过分析
认为,到2015年山西省耕地生产力系数可以提高到2.776、林地的生产力系数可以提高到
4.695,其他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系数可以达到2003年全国的平均水平。

5.3.2规划目标模型
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目标是为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因此,从生态
足迹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到2015年使全省的生态承载力等于生态足迹,即生态赤字为零。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应满足模型:
EC EF =%)}121](){[(−××∆+=∑j i j m
j Y A A γ
式中:−−EC 全省生态承载力总量(104
ha );−−i γ等价因子;−−j Y 生产力系数 −−j A 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104
ha );−−∆A 10年内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增加量(104
ha );−−m 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个数。

5.3.3规划目标确定
由上述模型可以看出,山西省2015年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制定的核心是各类用地增减量的确定。

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在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基础上,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初步确定各类土地面积增减量,然后利用上式进行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计算,从而拟定山西省可持续利用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见表10)。

表10 山西省2015年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单位:万公顷
Tab.10 The Objects of Land Use Planning in Shanxi Province in 2015 unit :104ha 地类
耕地 林地 牧草地 水域 建筑用地 未利用地 数值 402.999 658.9789 239.8078 91.0532 71.9967 100.0886
由计算结果可知,今后10年中在耕地减少26.0×104ha ,建筑用地增加32.0×104ha 的
情况下,要保持全省发展的可持续性,应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净增加林地254.45×104
ha ,净增加牧草地68.29×104ha ,净增加水域1.26×104ha ,开发未利用地317.29×104ha 。

同时,必须加大中低产田整理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以及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的投入。

6 结论与讨论
6.1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种生态可持续性的分析方法,主要关心的是人类发展对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

因此,应用生态足迹模型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拟定时,应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各类土地的需求量的基础上,通过生态足迹模型来具体拟定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6.2从1997~2004年全省生态足迹计算分析,以及2010年、2015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预测得出:山西省的生态足迹、生态赤字、生态承载力均在逐年增加,生态足迹的增加速度大于生态承载力的增加速度,生态赤字有逐步加大的趋势。

但是,到2015年不会超出土地资源的承载范围,通过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以及生态建设可以消除生态赤字。

6.3通过开发未利用地增加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通过改造中低产田、低效林地等措施提高各类土地的质量,通过提高复种指数等措施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是提高山西省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书华,毛汉英等.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776~782.
[2]Haberl Helmut, ErbKarl-Heinz, Krausmann Fridolin. How to calculate and interpret ecological footprint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the case of Austria 1926-1995,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38(1):25~45.
[3]Ferng Jiun-Jiun. Using composition of land multiplier to estimate ecological footprints associated with production activity [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 37(2):159~172.
[4]Bicknell Kathryn B, Ball Richard J, Cullen Ross,etal. New methodology for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New Zealand economy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8,27
(2):149~160.
[5]Lenzen Manfred, Murray Shauna. A modified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ustralia,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7(2):229~255
[6]王书华,张义丰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郊经济协调评估-以河北省新乐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
学,2003,19(1):78~82.
[7]徐中民,张志强.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5):607~616.
[8]徐中民,程国栋等.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
例[J].生态学报,2001,21(9):1484~1493.
[9]张志强,徐中民.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56(5):599~610.
[10]张志强,徐中民.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8~10.
[11]谢高地,鲁春霞.中国的生态空间占用研究[J].资源科学,2001,23(6):20~23.
[12]闵庆文,余卫东,成升魁等.仙居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生态足迹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
态,2003,16(4):86~88.
[13]苏筠,成升魁,谢高地.大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占用初探——对北京、上海的案例研究[J].资源科
学,2001(6):24~28.
[14]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
[15]Wackernagel M, Rees W.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M]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lbishers, 1996
[16]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l.1997.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Nations[M].
Commissioned by the Earth Council for the Rio Forum.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 Initiatives,1997
[17]Hardi p, Barg S, Hodge T,etal.1997.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
Occasional Paper Number 17(ISSD).1~2,49~51
[18]Costanza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19]Wackernagel M , Onisto L, Bello Petal. National nature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375~3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