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训练PPT参考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
49
50
51
(2)主动运动
指患者主动以肌肉收缩形式完成的运动。 运动时既不需要助力,也不要克服外力阻 力。
52
(3)抗阻运动(resistance exercise)
指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需要克服外来阻力 才能完成的运动。
徒手抗阻 器械抗阻
53
(五)基本原则
54
1、施加适当阻力
35
(四)训练方法分类
36
1、肌肉收缩形式分类
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等速收缩
37
(1)等长训练(isometric exercise)
利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肌力训练,收缩时 肌肉长度基本不变,不引起关节运动,又 称为静力训练(static exercise)。
38
39
优点
动作较为简单,容易掌握; 不需要或需要很少的器械; 可用于某些等张训练不易锻炼或无法锻炼的肌群,
1RM(一次抗阻力运动的最大值):指受试者仅能完成 一次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最大抗阻力重量。训练时,以 1RM为基准作等长训练,一日一次,每周测定一次1RM, 再逐渐增加运动的负荷量。
10RM(10次抗阻力运动的最大值) 指受试者能连续运动 十次,所能对抗的最大阻力。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做不了 10次,此极限重量可作为基准。每周测定一次10RM,逐 渐增加重量。
运动疗法的有关概念
1
(一)概述
2
1、定义
肌力(Muscle strength)
指肌肉自主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3
2、肌力的直接影响因素
肌肉横截面积 肌肉初长度 运动单位募集及释放速率 肌纤维走向 杠杆效率
4
肌肉横截面积
每条肌纤维横断面积之和为肌肉的生理横 断面积。
为使肌力增强,训练必须给予一定的阻力,无阻 力状态下的训练不能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阻力可来自于肢体的重量、肌肉运动时外加的阻 碍力量等。
阻力通常施加在训练肌肉远端附着部位,方向总 是与肌肉收缩使关节发生运动的方向相反。
具体方法是:在活动范围的起始和终末施加最小 的阻力,中间最大;达到足以使患者发挥最佳能 力,但又不过大而阻止患者完成活动的阻力水平; 施加的阻力应根据患者肌力改善的情况逐渐增大 。
55
2、过量负荷原则
即过量负荷原则,即训练时施加的阻力负 荷应适当超过患者现有的活动水平,并保 证超过一定的时间,否则就达不到改善肌 力的目的。
训练强度 训练时间 训练频率 训练间期 收缩方式
56
训练强度
常用最大肌力的比例(%)或相对1RM(1 repetition maximum)或10RM(10 repetition maximum)的比例为 患者选择适度的训练强度。
增强的肌力与训练时的角度特别相关,仅在关节 活动范围的某一角度上才能获得训练效果,若欲 达到关节活动范围内各点均增强肌力的目的,则 需要逐点训练,这相对较为费时;
由于等长收缩时的屏气效应,可加重心血管负担; 除非有专门的测定仪器,否则无法向患者提供肌
力改变的反馈。
41
(2)等张训练(isotonic exercise)
因此,肌力的大小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 神经系统的调节密不可分 。
17
个体状况
肌力的大小与个体状况(如年龄、性别、 健康水平、心理因素等)有关。
一般在20~30岁时个人的肌力水平达到峰值。 女性的肌力近似为同龄男性的2/3,男性肌
力通常与男性激素有关 。
18
4、肌力下降的原因
年龄增加 废用性肌肉萎缩 神经系统疾病 肌原性疾病
超量恢复
原有功能 形态水平
29
超量恢复原理
力量 增长
30
增强肌力的方法
主动训练是增强肌力的唯一方法! 在神经支配能力不改变的前提下,肌肉力
量的提高不可能超过1级。
31
(三)生理作用
32
防治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肢体制动后的 肌萎缩。
防治因肢体创伤、炎症时疼痛所致的肌萎 缩。
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帮助维 持肌病时的肌肉舒缩功能。
57
训练时间
主要包括肌肉收缩时间和运动时间。肌肉 收缩时间常用于等长收缩的训练,即训练 时,若肌肉收缩时间短,则训练的强度需 较大;反之,若需要肌肉收缩较长时间, 则训练的强度可以较小。运动时间是指一 次训练所需要的时间。
58
训练频率
频率是指一次训练中肌肉收缩的次数(收 缩频率)以及每日、每周、每月的训练次 数(训练频率)。肌肉收缩频率是收缩时 间加上休息时间除以运动时间。频率越高 则训练效果越好,原则上每周3次的肌力增 强训练就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一般仅在患者合并存在疼痛性关节疾病或 肌腱炎等情况时,训练的次数才可有所减 量。
62
4、适度疲劳
根据超量恢复原理,肌力训练会引起一定的肌肉 疲劳,因为无明显的肌肉疲劳也无超量恢复出现, 肌力训练也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过于疲劳,例如由于前次的训练引起无力、疼痛 或不愿再进行原有或新的运动训练,则会极大地 影响训练效果。
24
(二)原理
25
1、肌肉适应性改变
肌力训练的作用并非是肌纤维的增加,主要是使 肌肉产生适应性变化,并由此增强肌力。
肌肉的适应性变化包括:
使肌肉的形态结构变得更加发达、完善,同时肌肉功 能也可获得改善。
肌肉体积增大,肌纤维增粗 收缩蛋白、肌红蛋白、酶蛋白增加 ATP、热能含量和糖原储备增加 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缔组织量也增多
19
年龄增加
20岁后随年龄增加肌力逐渐下降,下肢较 上肢下降更快。
20
废用性肌肉萎缩
制动及无功能状态所产生的以生理功能衰 弱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废用性 肌肉萎缩。
完全卧床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每 天减少1%~3%。如卧床休息3~5周,肌力 即可减少一半。
肌肉也出现萎缩,股四头肌和踝背伸肌尤 为明显,肌肉容积缩小、肌肉松弛;通过 适当运动训练,肌肉容积可复原。
度的1.2倍时,产生的肌力最大。
7
运动单位募集及释放速率
运动单位的激活及其释放速率被认为是与 肌力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肌肉开始负荷时,即需要募集一定量的 运动单位;随着负荷的增加,则需要募集 更多的运动单位。
当负荷仍然增大时,运动单位释放速率则 较释放的运动单位数量更为重要,此时, 释放速率是形成肌力更为重要的机制。
者后可在家中训练。
44
缺点
应用器械提供的技术、阻力必须与患者自 身的肌力水平相匹配;
训练时需要一定的医疗监督; 训练相对较为费时,如确定、调整运动量
或仪器调整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45
(3)等速训练(isokinetic exercise)
在等速运动过程中,欲保持预定角速度不 变,即需要专门的装置具备感应系统感受 运动环节每一点肌力大小的改变,并通过 反馈调节系统即时改变阻力大小使之与肌 力大小的改变相匹配,这样方可使预定的 角速度在整个运动环节中保持不变。
59
训练间期
训练间期与训练效果有明显的作用。刚开 始进行训练时,有肌力的增加,但未见肌 肉横断面积有任何增加,训练40天后,可 见肌肉的横断面积随着增加。
60
肌肉收缩的方式
肌肉收缩方式不同,如:离心性、向心性、 等长性收缩方式等,选择的训练方法也不 同。
61
3、反复训练
为了达到增强和巩固肌力水平的目的,必 须进行多次的重复收缩训练,而非单次收 缩。
由于运动环节中每一点的阻力负荷与其相 应的肌力形成最佳匹配,因此可较好地达 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46
2、按有无阻力分类
辅助-主动训练 主动训练 抗阻训练
47
(1)辅助主动运动
指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收缩肌肉 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辅助力量由治疗师、 患者的健肢提供,也可利用器械、引力或 水的浮力来帮助完成。
26
2、超量恢复
训练时和训练后肌肉的即时变化为疲劳和 恢复的过程。
训练后肌肉出现疲劳时,肌肉收缩力量、 速度和耐力均明显下降,能源物质等也有 所消耗,通过一定时间休息使生理功能逐 渐恢复、消耗的能源物质得以补充。在恢 复到训练前水平后,可出现一个超量恢复 阶段,即各项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训练前 水平。
肌肉的收缩方式
肌肉生理收缩包括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两 大形式。
不同收缩形式的最大肌力有所不同 。
15
收缩速度
是影响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肌肉收缩速度越低,运动单位的募集机会
就越大。 在等速向心收缩低角速度测试时产生较大
力矩值的结果即为此证据。
16
中枢和外周神经调节
产生肌力的神经生理机制包括募集纤维类 型的选择、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神经元的 抑制、运动单位的同步性、冲动传导及中 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等。
21
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病、脑瘫 脊髓损伤 …….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周围神经损伤
22
肌原性疾病
肌营养不良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与躯干 的肌力下降与肌肉萎缩。
多发性肌炎
主要为四肢近端肌群、颈屈曲肌群、咽喉肌群 等。
23
开链运动或闭链运动
训练方式丰富,有各种器械可供选择应用; 可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内运动,在任何角度上均可
获得训练效果; 可客观量化地观察运动、肌力的大小及进展情况,
因此具有较好的心理学效果; 不像等长训练,一般不产生血压的明显上升,因
此更适宜于老年人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 可训练患者的辅助肌和稳定肌; 哑铃等属自由重量的器械价格相对合理,教会患
肌肉的横截面表明了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 和肌纤维的粗细,因而可反映肌肉的发达 程度。
单位生理横截面积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称 为绝对肌力。
肌肉的横截面积越大,肌肉收缩所产生的 力量也越大。
5
6
肌肉的初长度
肌力的产生也有赖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肌肉的弹性特点决定其在生理限度内具有
适宜的初长度,则收缩产生的肌力较大。 一般认为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为其静息长
开链运动:指运动轴的近端固定,远端活动的运 动方式,有利于进行特定肌肉的力量训练,例如 手握哑铃进行肱二头肌训练。
闭链运动:指运动轴的远端固定,近端活动的运 动方式,有利于运动轴各肌肉的协同性力量训练, 例如下蹲运动训练对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 小腿三头肌、臀大肌、髂腰肌等的综合力量训练。
27
如果下一次肌力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 量恢复阶段内进行,那么就可以该超量恢 复阶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使超量恢 复叠加和巩固起来,实现肌肉形态及功能 的逐步发展。
因此,超量恢复是肌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28
肌肉练习引起肌疲劳 适宜的练习频度
练习 疲劳恢复 形 态 功 能 变 化
8
9
肌纤维走向
10
11
杠杆效率
12
3、肌力的间接影响因素
肌肉的功能状况 肌肉的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 中枢和外周神经调节 个体状况
13
肌肉内部功能状况
肌肉内部功能状况也直接影响肌力
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
缺氧 酸中毒
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
钙离子 肾上腺素
14
对于肌力训练而言,疲劳的标志为肌力不增加反 而减退、运动速度减慢、运动幅度下降、运动协 调性明显降低、患者主诉疲乏劳累。骨关 节畸形起矫治作用。
增强躯干和腹背肌力平衡,改善脊柱排列 及应力分布,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治脊柱 疾病。
34
改善原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以促进 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的退行 性改变。
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训练对防治内脏下垂、 改善呼吸及消化功能有一定意义。
定义
利用肌肉等张收缩方式进行肌力训练。练习时 肌肉本身发生缩短或伸长,克服阻力作大幅度 关节运动,又称为动力性训练(dynamic exercise)。
向心性收缩(concentric contraction) 离心性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
42
43
优点
如四肢的内收肌群; 可在石膏、夹板固定时或关节活动范围内存在疼
痛症状等情况下应用; 潜在的损伤少,较为安全,故可在术后早期康复
应用,或教会患者后在家中进行; 不引起肌肉肥大; 所用的时间较少,费用较低。
40
缺点
训练效果与功能和技巧之间无直接的关系,故不 能直接运用于增强工作或行为活动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