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中名句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中名句赏析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
婚姻悲剧。
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故又有此名。
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
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
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
画得入木三分。
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
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此诗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的感情与
思想的倾向性通过这种艺术方法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
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
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
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
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
由现实的双双合
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
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
起了质的飞跃。
此诗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的感情与
思想的倾向性通过这种艺术方法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
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
夕和鸣,通宵达旦。
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
由现实
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
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
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
《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主要写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
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
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成
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婚俗中的寡妇再嫁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只十多天,县令就派人来给自己的儿
子说亲;县令的媒人离去几天后,太守就以主薄为媒来为儿子说婚。
被谴回娘家的刘兰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求婚?且求婚者的身份较高,从文章的表现手来看,这主要是衬托刘
兰芝的貌美才多德高,另外也是由当时的婚俗决定的。
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
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
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西汉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
文姬就嫁过多次;另据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
帝的生母。
到了汉末,婚姻十分重视门弟,县令、太守都为儿子向刘兰芝求婚,除上述原因外,
也有门弟观念。
由于人们的种种私利原因,寡妇不嫁反而受到种种欺凌。
《潜天论。
断论著篇》讲,汉末那些欲守贞节,洁身自好的寡妇,如果遇到不仁不义
的大伯小叔,不仁不义的兄长和弟弟,这些人有的是了聘礼(物),有的是为了钱财,有
的是为了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
而那些寡妇为了抗争,有的在房中自缢而死,有的在嫁车上饮药而亡。
刘兰芝被兄长
逼嫁,投入清水池,以死抗争,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
七夕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这个节日大致开始于西汉时期。
刘兰芝和小姑话别
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
其中“初七”即指七夕,每逢七月初七,人们在白天和夜晚都举行传统的节日活动。
按汉时习俗,这一天要晒衣服和书。
乞巧习俗是伴随着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而形成的。
七月七日,为牛郎织聚会之夜。
这天夜里,妇女们张灯结彩,拿着各式各样的针,在庭院中摆列好瓜果来乞巧。
传说
在祭牛郎织女时,能见到天河的白气和五彩颜色的妇女,就可得到吉祥。
乞巧主要是妇女的活动,所以又叫女儿节,她们希望借助神的力量使自己心灵手巧。
七夕晚上的另一项活动是守夜,人们对天下拜,并说出心愿,主要是乞富、乞寿,没有孩
子的乞子。
守夜活动有不少男子参加,目的是为全家乞福。
牛郎织女的传说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
中农民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向往。
坐具诗中的“床”“榻”都是坐具。
床,最初只是卧具,后兼为坐具。
要了解“床”“榻”为坐具,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坐的形式。
先秦时,人们在日常生
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但直接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所以很早就有用席子来铺垫的习惯,就
是所谓的席地而坐,即以席为坐具。
坐时两膝着席,把臀部放在脚跟上。
这样,脚跟承受的压力太大,时间长了,就会酸痛。
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感觉臀部坐在较矮的床上或榻上要比坐在脚跟上舒服,
所以,大约在秦汉时期,床榻开始成为坐具。
汉时的床榻比较低,大约有今天的一市尺。
床,一般体积较大,比较笨重,大多是室内固定家具;榻,体积小较轻便,大多是待
客的临时用具,使用时移出,过后收藏。
因此诗中有“移我玻璃榻,出置前窗下”句。
两个人合坐的榻叫合榻。
三国时,孙权曾召鲁肃,二人“合榻对饮”,不可理解成二
人躺在床上喝酒。
到了南北朝,床榻作为坐具在南北方就极为普遍了。
今天仍有不少地方把小板凳叫
“脚床”,可能就是坐具名称演化的结果。
交通工具中的牛车诗中有“其日牛马嘶”句,牛车自古就有。
由于牛的力气比较大
且行动缓慢,所以,人们多用牛车来拉东西。
又因牛车车厢宽大,故又叫大车。
秦以前的贵族多数乘坐马车,极少有乘牛车的。
这种风气到了秦汉仍然存在。
西汉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乱,经济凋敝。
据《汉书》记载:朝中文武官员有很多人乘坐牛车,因此可以说此时乘牛车是出于无奈。
整个西汉和东汉前期,人们一直认为乘坐牛车是低贱的行为。
但到了东汉后期,风气大变,贵族官僚富户不再把乘坐牛车看成丢脸的事情。
《晋书》记载:“其后稍见贵之(牛车)。
自(东汉)灵、献以来,天子志士庶以为常乘。
”而《孔雀东南飞》所写时期(建安
年间)正是东汉献帝时,所以“其日牛马嘶”中的“牛马”不能理解为偏义复词“马”。
太守给儿子迎亲,马车牛车因载人物的不同用途都被派上用场。
缜密完整天衣无缝——谈《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结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遗产中的瑰宝。
诗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向为人们所称道。
本文仅就诗篇结构的缜密、完整以及艺术结构在表现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等问题,试作一些分析。
^^双线结构交替发展诗篇的全部叙事是以仲卿、兰芝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和他们两人间的感情纠葛组织起来的。
这是两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