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过关测试】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一遍过(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关测试
(本试卷共22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25分)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饥饿)
B.富贵不能淫.(使……惑乱。


C.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
D.上自劳.军(慰问)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项中“饿”在这里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理解为“使……饥饿”。

故选A。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曾益其所不能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通假字的用法。

“通假”,是指古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的现象。

A.“曾”,同“增”,意思是“增加”。

B.“女”,同“汝”,意思是“你”。

C.“拂”,通“弼”,意思是“辅佐,辅弼”。

D.没有通假字。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委而去之.已而之.细柳军
B.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人深省
C.不闻天子之.诏介胄之.士不拜
D.居.天下之广居居天下之广居.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A.之:第一个是代词,代城;第二个是动词,解释为“到,往”。

B.发:第一个意思是“兴起”,指“被任用”;第二个意思是“启发”。

C.之:两个都是结构助词,“的”。

D.居:第一个是动词,意思是“居住”;第二个是名词,意思是“居所,住宅”。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与“困于心,衡于虑”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真将军矣B.富贵不能淫C.帝感其诚D.告之于帝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等。

例句:“困于心,衡于虑”是一个状语后置句。

A.属于判断句式,“矣”表判断语气。

B.不是特殊句式,“淫”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C.属于被动句式,原句应为“帝感于其诚”。

D.属于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帝告之”。

5.根据提示默写。

(11分)
(1)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3)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4)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
(5)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境。

(6)《春望》一诗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说明“望”的内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朱敦儒《相见欢》一词中一语双关,既写现实景物,又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中表现对往事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飞鸟相与还烽火连三月提携玉龙为君死铜雀春深锁二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解析】
“烽”“携”“雀”“乔”“篱”“春”“流”“溪”是本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不要写同音字。

6.综合性学习。

(6分)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泉中学初二(6)班决定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完成下列任务。

(1)下边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图标,请你说明图标的内容。

(4分)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下列文化遗产中选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填在横线上:古遗址、壁画、相声、京韵大鼓等。

(1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
(3)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下面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对联,请根据上联填写下联。

(1分)上联:传承祖国文化遗产
下联:
【答案】(1)图标由三层构成,标志正中间是类似火焰的图形(太阳、风火轮也可),在火焰周围有四个像飞鸟一样的图形,最外层上方采用简体中文“中国文化遗产”;下方采用汉语拼音“ZHONGGUOWENHUAYICHAN”。

(2)相声、京韵大鼓等
(3)保护中华精神家园
【解析】
(1)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仔细观察图标,把图标上的内容分层次或方位用说明性语言描述出来,综合图标的画面内容,把图标寄寓的感情或深刻含义表达出来。

要注意漫画中的文字内容。

这些文字内容往往揭示漫画的主题。

如图标整体是圆形,图案“四鸟绕日”:四只神鸟环绕太阳飞翔,动感很强,是中华先民崇拜太阳的艺术表现形式。

不要忘了下角的文字。

(2(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相声、京韵大鼓”则是非物质的表演形式。

(3(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第四,切忌合掌。

“传承祖国文化遗产”整体上是动宾结构。

“祖国文化”是偏正结构,“祖国文化遗产”还是偏正结构。

所拟的下联必须符合这些结构要求。

在内容上也要与上联相谐。

第二部分(45分)
(一)诗词理解(6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

B.“路长嗟日暮”表现了词人晚年弧独无依的经历和上下求索的情怀。

C.“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

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隐含对现实的失望,对理想的向往。

8.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星河欲转千帆舞”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

(4分)
【答案】
7.C
8.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流转,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船舟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C项中“学诗谩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故答案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从船舱中仰望天空,感觉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海上一阵大风卷来,万千舟船如同在海面上旋转飞舞。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释)①治:修建。

②颠踬(zhì):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9.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汝之不惠.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无地置.土
(4)公遂.止
10.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1.理解填空。

(3分)
(甲)文中___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____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____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12.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4分)
【答案】
9.(1)同“慧”,聪明(2)没有(3)安放(4)于是
10.(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11.愚公愚公妻子小孩
12.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阅读的能力。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惠”是通假字,同“慧”,意思是“聪明”;“亡”读音为wú,通假字,通“无”,意思是“没有”。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要注意词性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情况。

(1)句中“易”的意思是“交换”;“反”是通假字,通“返”,意思是“往返”。

(2)句中,“以”是介词,理解为“凭”;“曾”是副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其”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无实义;“如……何”意思是“把……怎么样”。

11.本题考查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分析。

解答此题可以根据题目中横线后陈述的内容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来选填人物名字。

根据“一个高尚,一个平庸”的陈述以及选文第二段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可知第一空应该填写“愚公”;根据“一个担忧,一个讥笑”的陈述及第一段“其妻献疑曰”的语言和第二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的语言,可知关心丈夫的是妻子,讥笑愚公的是智叟,所以第二空应填写“妻子”;同理,根据“一个热心,一个冷漠”的陈述及第一段对邻居小孩“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的描写,可知小孩去帮助愚公是主动热心的,是得到了大人支持的,所以第三空应填写“小孩”。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愚公移山》中,从愚公的提议“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可知愚公的远大目标;从愚公摆出的理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有着坚定的信念。

第二篇短文中,根据文中鲁公每当听到有人提出异议时就马上放弃了想做的事的情节,可知他性
格优柔寡断,遇难而退。

【点睛】
参考译文:
(1)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
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
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
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
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
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
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2)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

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

鲁公于是停下来了。

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

”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

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

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

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

”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刘备纳贤
初,涿郡①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

少孤贫,与母以版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尝与公孙瓒②同师事③卢植,由是往依④瓒。

瓒使备与田楷徇⑤青州有功,
因以为平原相。

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⑥,不避艰险。

常山赵云为本郡将⑦吏兵诣公孙瓒,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注释)①涿郡:地名,在今河北中部。

②公孙瓒:人名。

③师事:以师礼相待。

④依:依附,依靠。

⑤徇:夺取。

⑤周旋:交战。

⑦将:率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顾.自见其耳顾:回头看
B.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尝:曾经
C.刘备见而奇.之奇:惊奇
D.云遂.从备至平原遂:于是,就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中山靖王之.后也
A.刘备见而奇之.
B.山川之.美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何陋之.有
15.下列句子中,与“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真将军矣(《周亚夫军细柳》)
B.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C.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16.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刘备幼年丧父,家境非常贫苦,和他的母亲以贩卖草鞋作为职业。

B.刘备向公孙瓒请战,夺取青州,因立战功,公孙瓒把他立为平原相。

C.刘备真诚用心地和赵云结交,赵云于是就随刘备到平原,为刘备统领骑兵。

D.从刘备身上我们可以学到:想有一番作为,就要善于海纳百川。

17.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瓒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

(2)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

【答案】
13.C
14.B
15.A
16.B
17.(1)公孙瓒派刘备和田楷夺取青州,他们立下了战功,于是(公孙瓒)任命刘备为平原相。

(2)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队伍前去拜见公孙瓒。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阅读的能力。

1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项中,“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理解为“以……为奇”,“对……感到奇怪”。

故选C。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例句:之:结构助词,的
A.之:代词,他,代赵云。

B.之:结构助词,的。

C.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无实义。

D.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故选B。

15.本题考查对判断句的辨识能力。

文言判断句跟现代汉语判断句一样,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等作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例句:“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是一个判断句式。

A.是判断句式,“矣”表判断语气。

B.是被动句式,原句应为“帝感于其诚”。

C.是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应该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D.是省略句式,省略了主语。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作答。

B项中,“刘备向公孙瓒请战,夺取青州”表述错误,应该是“公孙瓒派刘备和田楷夺取青州”。

故选B。

1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要注意词性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情况。

(1)句中,“使”的意思是“派”;“徇”的意思是“夺取”;“因”的意思是“于是,就”;“以为”在这里理解为“把……立为”。

(2)句中,“为”在这里理解为“率领”,“诣”的意思是“拜访”。

【点睛】
参考译文:
当初,涿郡人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幼年丧父十分的贫穷,与母亲一起以靠贩卖草鞋作为职业,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垂下手时超过了膝盖,回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他胸怀大志,很少说话,喜悦愤怒不轻易在脸上表现出来。

他因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拜师学习,因此前往投靠公孙瓒。

公孙瓒派刘备和田楷夺取青州,他们立下了战功,于是把他们立为平原县相。

刘备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交情深厚,他与这两人睡在同一张床上,像亲兄弟一样友爱,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关羽和张飞整日站在刘备身边侍卫.他们跟随刘备一起与敌人周旋,不逃避艰难险阻。

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队伍前去拜访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以赵云的胆识为奇,十分用心去交结。

赵云于是就随刘备到平原,为他统领骑兵。

(四)文言文阅读(12分)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妻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

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

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

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思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尤为骄淫。

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

震深疾之,诣阙上疏,书奏不省。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

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待李闫兄于震,震不从。

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待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

”震曰:“如朝是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

”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

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由是震益见怨。

三年春,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

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

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
是柴门绝宾客。

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意望,有诏遣归本郡。

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

身死之日,以杂木为馆,布单被载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18.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4分)
(1)举.茂才
(2)以此遗.之
(3)由是.震益见怨
(4)樊丰等因.乘舆在外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以.此遗之
A.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
B.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D.不以.疾也(《三峡》)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杨展早年便精通《欧阳尚书》,并且博览群书,做学问一丝不苟,因而被当时的人誉为“关西孔子”。

他数十年不答州郡礼命,年纪大了仍然志向坚定。

B.杨震上任时,路遇故人王密深夜怀金私谒,他不为所动,发出“四知”之论,令王密惭愧而出。

C.杨震任司徒时,国舅耿宝向他举荐中常侍李间的哥哥,他没有听从,招致耿宝从此怀恨在心,后来伙同樊丰,诬害了他。

D.杨震一生做官清廉正直,不阿权贵,因此屡遭奸人谗害,被遣归之后,仍不改本色,最后饮鸩而死,令人扼腕。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分)
(1)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2)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

【答案】
18.(1)推举(推荐)(2)留下、传下(3)这(4)趁着
19.C
20.C
21.(1)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
(2)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阅读的能力。

18.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遗”在此处的意思是“留下”;“是”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此,这”;“因”在此处的意思是“趁着”。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例句:以:介词,把
A. 以:介词,凭借。

B.以:和“所”连用,表示凭借的工具或手段,可理解为“用来”。

C. 以:介词,把。

D. 以:动词,认为。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作答。

C项中,杨震开罪国舅耿宝,不是在任司徒时,而是在任太尉时。

故选C。

2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要注意词性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情况。

(1)句中,“故人”指的是老朋友。

(2)句中,“遂”意思是“于是”,“去”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离开”。

【点睛】
参考译文:
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阴人。

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

当时的儒生因此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

”平常客居在湖城,几十年都不回复州郡的隆重礼聘,人们都说他错过大好年华,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