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五单元教案-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世界与文化”为话题安排了五篇课文,五篇文章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质兼美,并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想北平》表现了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类人类精神世界的滋养。
《肖邦故园》表现了故园对肖邦的文化滋养,肖邦创作的源头活水是祖国与故乡。
《中国画与西洋画》介绍了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图画的有关知识。
《古希腊的石头》通过包含着历史文化气息的石头来歌颂古希腊人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的古希腊文化,进而歌颂现代希腊人珍惜古希腊文化,保护并尊重文化遗产的做法。
《奥林匹克的精神》的作者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
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问题讨论的阅读方法,学会运用简明、得体、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达。
本单元表达与交流教学重点是学会用证明与反驳的方法写议论文,还要指导学生学习辩论.
单元教学策略:
问题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要以个人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为前提。
教师要在学生研读文本、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同时结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或通过布置一些思考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广泛展开讨论,帮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深入而有效地研讨,同时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平等对话意识,培养倾听意识。
写作教学,要在相关知识讲解、示例评析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学习辩论,在让学生了解辩论基本要求和常见技巧的基础上,要为学生提供借鉴、分析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创设展开辩论时间的背景与情境,为学生提供培养辩论素质的机会与条件。
单元教学课时:
《想北平》2课时《肖邦故园》2课时
《中国画与西洋画》2课时《古希腊的石头》2课时
证明与反驳2课时
想北平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
交流与探讨,进一步了解作者对北平的爱与眷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思乡之情,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
1.作品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主观情感,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
1.诵读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诵读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由题目“想”字入手,先听专家诵读初步感受深情,再以逐段诵读为重点,采取听读、朗读、默读等多种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始终围绕“老舍为何如此的想念北平,北平到底给了老舍什么?”这一问题在诵读中领悟老舍对北平的“说不出"的深情。
②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京味”特色。
2.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在文本阅读中,借助精心准备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理解,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将全文的内容解读浓缩在几个问题中,使学生的思考更有针对性,便于学生提纲挈领的掌握学习重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听录音朗读,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厘清结构,找出文眼。
第二课时:研读重点语句,深入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注意以下字音:
廿七(niàn)黏合(nián)什刹海(shíchà)
菜圃(pǔ)空旷(kuàng)橘子(jú)辜负(gū)2.利用网络查找关于老舍先生的生平介绍和当代学者评价老舍先生的视频资料,课上交流:①讲讲老舍的童年。
②为大家介绍一本老舍的作品。
③我心目中的老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二)教师导入: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这就是乡情。
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
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
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二、作者简介
(一)检查预习“七嘴八舌说老舍”。
学生可根据预习作业中布置的问题,也可根据以前学过的老舍的作品交流体会。
(二)教师总结:(用多媒体展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
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他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三、听课文录音,学生分段朗读,教师作出评价
(一)朗读指导:读老舍的文章,读出声来是必要的,最好用北京话读,而且是跟老舍差不多的北京话,那你就进入了一个音乐的世界。
那是美,是享受,是艺术.老舍说:“好文章不仅让人愿意念,还要让人念了觉得口腔是舒服的。
"走进那音乐世界,从语音角度发现老舍的魅力。
日本著名教授中山时子,她是研究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前辈。
她聘中国人当讲师有三个条件:有学问、不会日语和会讲漂亮的北京话。
有了这样的条件就保证了他们的“听”老舍。
她五十年如一日,每周日必和他的学员一起感受老舍作品中独特的美,像一位京
剧行家在品味青衣名角的咏叹调.
(二)听课文朗读,注意捕捉里边的京味特色.
(三)指定学生分段朗读,教师做出评价,如情感是否真挚、深沉、细腻等。
四、总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标题的“想”为什么不能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
“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归纳出本文的情感主线:对故土的依恋和相思。
五、默读课文,厘清结构
1.我的北平(第①自然段)
2.我爱北平(第②-③自然段)
3.故都北平(第④—⑦自然段)
4.真想北平(第⑧自然段)
以填空的形式“我北平"为线索来思考全文。
六、研读课文,回答问题
1.找出本文的文眼
提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学生讨论)
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板书:我真爱北平)
(学生可能会说“我真想北平呀”,但因“爱”而“想”。
)
问:作者怎样定义这个“爱”的?──“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即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落泪.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
运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出”.爱得说不出来,恰恰表明这种爱是爱到了极点。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我之爱北平也近乎于这个……可是我说不出来!"
提问:想想看,作者认为北平与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血肉相连。
理由: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他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
延伸:故乡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
七、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交流探讨、重点突破
(一)在文中,羁旅青岛的老舍想起了故乡留给他的印记。
请①②③④组同学分别研究探讨第④⑤⑥自然段。
(其他组同学如有见解,也可发表。
)
问题:每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北平(环境、布局、物产)的哪种特点?
1.第一、二组发言:……
师交流、点评:(参考)
①“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感到寂苦.”
家是温馨的,巴黎作为家会感到寂寞、苦恼.因为要么“太旷”,要么“太热闹”。
“太旷”──寂寞;“太热闹”──苦恼。
②“使我能摸着──……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用平平淡淡的语言描绘了城墙、水潭,水中蝌蚪,苇叶上的蜻蜓,却营造出极浓的环境氛围──安适.
③“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动中有静。
”
这句是讲安适的北平中的热闹。
若普通人写,可能会写××地方、××地方热闹,但全城会处于闹和静的和谐之中.但老舍写来,却以“太极拳”作比:太极拳,是套拳法,当然有动,但从其姿势、步法来看,又那么安闲、自在,实在是安静的紧,这一特征与北京“静”中的“闹”,确是非常相似。
这一比既简洁又显得味道无穷.
──板书:环境安静温和
2.第三组发言:……
师交流、点评:(参考)“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使他们成为美景。
”
倘若把北平面积缩减一半,而建筑还那么多。
她还会那么美丽吗?
故宫三大殿还会在开阔中显示出庄严气势吗?北平的布置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意,在该有美丽建筑的地方,就有;在该空的地方,就空;甚至在街上还能看到北山和西山。
──板书: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3.第四组发言:……
师交流、点评:(参考)“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还不愧杀!”
儿化音中带有很浓的京味,议论中带着京味的俏皮、幽默,显现出对北平物产的钟爱,透射出了老舍对北平平民生活的眷恋,当然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板书:物产丰富可爱
总结思考:
通过比较,北平与巴黎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这种对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归纳:
巴黎:太热闹、太空旷、太挤了,布置不够协调。
北平:动中有静,布置合理,物产丰富、贴近自然.
通过对比,更能表达出作者对北平的偏爱。
(二)这最后一句“真想念北平呀!”还有一层更深的含意: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三)现在我们来体会一下老舍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还差上点劲”、“挤的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涵及其深刻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的举重若轻的语言功力.
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有物有情,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二、课外延伸
(一)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
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
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
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风雨’.”
(学生齐读,投影打出)
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带文章千古室,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羊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二)除老舍的《想北平》之外,现当代文学中还有许多以思乡为主题的作品,如:叶圣陶的《藕与莼菜》、孙犁的《乡里旧闻》和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
三、课后作业
北平是老舍的故乡,是他最熟悉、最亲切的地方。
如果让你写,你将怎样来描写自己的故乡呢?请以“故乡”为主题写一段话,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在歌曲《乡愁四韵》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肖邦故园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走近肖邦,了解肖邦,与伟大的灵魂对话,理解文章的主旨与情感.
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文章结构的节奏美.
能力目标:把欣赏肖邦音乐与理解肖邦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主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情感目标: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肖邦故园的特色与肖邦音乐的特色的关系,领悟文章的意
境美.
2.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把肖邦故园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的魅力。
教法学法
教法:点拨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搜索肖邦音乐作品和波兰平原的宁谧景观,激发对肖邦的好奇和亲近感。
一组同学负责收集肖邦的生平资料、其他音乐家对肖邦的评价;
另一组同学查找相关的图片资料,制作成ppt文件,课堂交流展示。
2.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利用工具书查出正确读音和词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一)交流收集到的肖邦的相关资料。
(二)听写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茕茕孑立玲珑剔透浪迹天涯通衢大道
寥寥无几缱绻雾缭烟绕促膝谈心蕴藏
二、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给出肖邦画像,无任何文字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描绘肖邦的肖像.
学生的描述可能为──高挺的鼻梁,黄而卷曲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削瘦的面庞等等。
教师对这些描述给与肯定,并介绍两位名人描写肖邦的语言片断:
“他的整个面庞使人想起一朵牵牛花,在非常纤细的花茎上摇颤着带有奇异色彩的花朵,这花朵是用这样馥郁和柔软的织物做成的,所以,只要稍微用手一触就会毁坏他。
”这是肖邦的好友李斯特写的。
另一位,“他最像在中世纪的诗里,用来点缀基督教堂的一个难想的造物,即一位天使。
他的美好的面庞像庄严而忧郁的妇人,身材匀称,好像奥林匹克的天神.他的孱弱的病态,使得他脸上的表情既温柔又严厉,既纯洁又多情……”这是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写的。
点评:
名人之所以比我们描写得细致而传神,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对肖邦有较深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近距离地认识一下肖邦.
三、肖邦简介
由多媒体引出肖邦的文字介绍: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四、由肖邦引出对肖邦故园的介绍
教师提问:大家对肖邦有了比开始更多的了解了,可我有了一个问题,肖邦为什么就一点一点地长成肖邦了呢?为什么没长成凡夫俗子呢?下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肖邦故园,去探讨肖邦人生的起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在《胡同文化》里我们知道了老北京们“安土重迁"的情怀,我们还听过许多歌唱家乡的歌曲,比如《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热恋的故乡》、《故乡的云》等等,可见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特殊意义,那么大家首先看一下肖邦故园表面上有什么特点,请大家看课文、思考、整理.
明确:清寒,朴素,不招摇.
五、课文理解
激疑(一):如此看来,肖邦故园并不美,和我们的老家差不多,但不管家乡如何,只要是自己的,仍热恋她、爱她,但肖邦故园是肖邦的,作者伊瓦什凯维奇为何要写它呢?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请大家来猜一猜作家的心事。
提示:作者的意图就是探讨肖邦是怎样长成肖邦的,也就是揭示肖邦故园与其音乐创作的关系。
那么,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大声朗读4至13自然段,解决这个问题。
举例:
1.第8自然段,这片土地的景色是肖邦最理想的序曲.第12段,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马
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第4段,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教师明确:我们写作文经常写自己的童年经历.一个人童年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会对他的生活、性格、思维产生很大影响.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受事件的影响才变得更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都是最有意义的因素."
同时打出课件: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不仅如此,肖邦故园还孕育了肖邦音乐的艺术风格。
激疑(二):肖邦故园真是太神奇了,是不是肖邦出生在这儿,就长成了艺术大师?如果这样的话,他家乡的人都会成为艺术大师了,这显然不是,那么,肖邦成为艺术家的原动力是什么?是他的天赋,还是后天的经历?请同学们结合9~12自然段讨论这个问题。
明确:肖邦故园只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泉,特定的人生经历也只是为其创作提供了素材或灵感。
真正激励他创作的不朽动力是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爱。
这种爱使得他的作品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六、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思考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于世界人民的影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激疑:因为肖邦的音乐,使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因为肖邦,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肖邦故园,看看故园有哪些故事发生着,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于世界人民有什么影响。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4至19自然段,表达交流.
总结:(课件展示)肖邦音乐是乡音,是爱国情,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是波兰民族最坚韧的纽带,是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
三、审美与情感
(一)刚才说到爱国之情是肖邦创做的原动力,那么故园的四季景色给了他的音乐什么样的影响呢? 请大家阅读第20~27自然段。
明确:
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
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
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二)朗读训练:这几部分景物描写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明确:
春:轻盈温柔
夏:悠扬清丽
秋:忧伤深沉
冬:悠远悠长
学生小声读20~27自然段,并推荐一位同学选一段朗读,教师为其配上音乐。
六、总结写作特点
(一)结构严谨
这篇散文以肖邦与故园的关系为线索,开篇紧扣题目,介绍肖邦故园的过去与现在,伟大的音乐艺术,又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文章最后又回到故园与肖邦音乐艺术的融合中,以二者融为一体作结,结构完整而严谨.
(二)景物描写紧扣音乐形象
散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且生动形象。
但是仔细读来,这种描写完全是为阐释音乐形象服务的,不少地方就是把音乐艺术转化成了文字艺术。
例如第7自然段写故园一年四季的色彩变化,是为了表明“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文章最后一部分为了表现故园景色与肖邦音乐融为一体,对一年四季的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而描写用的主要手法是通感,几乎对每一景物的视觉、嗅觉形象,都用听觉形象来比喻。
七、作业
请大家观察肖邦的画像,结合学完本文的体会,以《望着肖邦的肖像》为题,写300字的短文。
请将情、景、音乐、文字、画面融合在一起写.并且要用到从这篇散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
结尾: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渐行渐远,他的作品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舒曼在纪念肖邦时曾说:Gentlmen,please salute with your hats,to a ginius!(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而我要说:努力吧,同学们,你们都将成为中国的肖邦!
中国画与西洋画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课文和绘画名作的鉴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运用比较、举例等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中国画与西洋画五个异点的主要含义。
教学难点
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欣赏讨论法: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利用网络了解丰子恺先生的生平,搜集他的漫画、散文作品,了解其作品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激趣,学生展示网上收集到的丰子恺漫画,并结合画作原来的题字做简单介绍。
二、作者介绍
由漫画引出对作者的介绍,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曾用名丰仁,号子恺,字仁。
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
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
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