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腹症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腹症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急腹症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方法:对我院2012年8
月~2013年8月收治的37例急腹症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经过我院的
精心治疗,已经有36例患者完全康复出院,1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结论:正确
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急腹症患者围手术期处理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2095-1752(2014)12-0073-02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急腹症患者37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
16例。

1.2结果:37例急腹症患者经过治疗后康复率高,36例患者已经完全恢复健康,1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

2 急腹症的围术期处理
2.1术前准备一些需要手术治疗的急腹症患者存在高龄、营养不良、合并其
他器官疾病等情况,导致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给临床治愈带来困难。

围术期对
患者进行多种预防和有效处理,可以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程度,有利于术后康复
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2.1.1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急腹症患者多合并腹腔内感染,术前预防性使
用抗生素于切皮前30min应用,才能保证药物浓度在术中达高峰,组织药物浓度
通常会在药物半衰期内维持,对多数急腹症手术而言,仅需术前应用单个剂量抗
生素,对于长于2倍药物半衰期或手术时间超过48h的手术需追加抗生素。

2.1.2术前用药:术前给予单次剂量糖皮质激素,具有减少术后恶心、呕吐、
减轻疼痛和肺功能异常的作用。

2.1.3麻醉选择:麻醉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手术类型、并存疾病和麻醉对术中、
术后器官功能的影响。

理想的麻醉应在术后期间存在镇痛效果,且降低器官功能
不全的发生。

持续硬膜外麻醉可降低术后应激反应和自主反射,有助于防止术后
器官功能失调,包括降低心肺功能损害。

对于大多数急腹症手术,脊髓或硬膜外
麻醉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

2.2术中处理
2.2.1内脏损伤:原则上先探查肝、脾等实质性器官,同时探查膈肌有无破损。

随后从胃开始逐段探查十二指肠第一部、空肠、回肠、结肠及其系膜,继而探查
盆腔脏器,最后切开胃结肠韧带显露网膜囊,探查胃后壁及胰腺。

如属必要还应
切开后腹膜探查十二指肠二、三、四段。

探查过程中发现的出血性损伤或脏器破裂,应随时进行止血或夹闭破口。

也可依据切开腹膜时所见决定探查顺序,如见
到食物残渣先探查上消化道;见到粪便先探查下消化道;见到胆汁先探查肝外胆
道及十二指肠等。

纤维蛋白沉积最多或网膜包裹处往往是穿孔所在部位。

无论从何处开始探查,最终必须完成系统探查。

探查结束,对探查所得伤情
作一全面估计,然后按轻重缓急逐一进行处理。

原则上先处理出血性损伤,后处
理穿破性损伤,对于穿破性损伤先处理污染重的损伤,后处理污染轻的损伤。

2.2.2腹腔引流与腹壁缝合:下列情况应放置有效引流:①肝、胆、胰、十
二指肠及结肠损伤者;②空腔脏器修补缝合后有可能发生溢漏者;③有较大裸
露创面继续渗出者;④局部已形成脓肿者。

需较长时间引流者宜选用乳胶管。


估计引流量多(如肠瘘、胆瘘、胰瘘等)需选用双套管行负压引流。

腹壁切口污染不重者可分层缝合关闭腹腔。

污染较重者皮下可放置乳胶片引
流或暂不缝合皮肤和皮下组织,留作延迟缝合。

2.2.3避免术中低温血症:由于手术室温度通常在20~25℃,低于患者的体
温调节范围。

麻醉药物对体温调节的影响造成血管扩张加剧,热量散失。

在此情
况下,手术操作时间、内脏和创口暴露时间过长,保温措施不当。

加之大量低温
液体、血液输入等,造成低体温。

术中往往不易引起足够的重视。

急腹症术后,
患者的体温通常降低2~4℃,这种低体温虽对心、脑器官缺氧具有保护作用,然而围术期低温对机体是应激反应,能够刺激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分泌,加剧应激反应,增加切口感染概率;影响凝血机制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术中
失血量;增加心血管事件,如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使术后分解代谢率增加。

积极的保温措施,包括提高室温,使用保温毯、保温被,加温所有静脉输注
的液体和腹腔冲洗液,使用手术台上空气加热器等,能够显著减少上述并发症的
发生。

2.3术后处理术后处理是围手术处理的重要阶段,它是连接术前准备、手术
与术后康复之间的桥梁。

目的是根据病情和手术的具体情况,实施确实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使手术应激反应减轻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减少术后痛苦和不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其顺利康复。

除加强腹部手术的常规处理外,尚需注意以
下问题的处理。

2.3.1镇痛:急腹症患者术前的急性腹痛,术后的创口疼痛和不适,可令患者焦躁不安,甚至情绪激动,必须积极地给予镇痛。

有效的镇痛帮助患者恢复器官
功能,促使早期下床活动,促进早期康复,是理想康复的先决条件。

目前认为阿
片类药物易引起术后恶心、呕吐,延长术后肠麻痹持续时间等胃肠不良反应,提
示该类药物不适用于急腹症手术后。

较理想的术后镇痛是通过患者自控性镇痛,
硬膜外或持续静脉镇痛为佳,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用量。

2.3.2吸氧:术后低氧血症是急腹症患者常见的合并症。

可因麻醉不良反应出现于术后早期,也可因处理不当发生于术后晚期。

早期低氧血症与肺功能损伤、
仰卧体位和睡眠障碍等有关,晚期低氧血症被认为是术后心功能异常(缺血和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

此外,组织氧分压降低可能引发切口感染和切口的延迟愈合值得注意。

术后低氧血症常见的处理方法:除提高肺功能和改善睡眠,
充分镇痛,合理的体位,早期下床活动外,提供充足的氧供是十分必要的,一船
情况下术后2~4d,在仰卧位或氧饱和度低于93%时府常规吸氧。

2.3.3补液与输血:急腹症手术后,由于创伤、应激导致的抗利尿激素分泌,机体容易出现水、钠潴留,造成组织水肿。

术后过多补液将加剧组织水肿,增加
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延长肠麻痹时间,增加血栓的发生率。

一般主张除手术当日外,术后每日液体输入量以不超过3 000~3500ml为宜。

输血是外科常见治疗措施之一,围术期输血可显著提高创伤患者促炎细胞因
子和应激水平,加重应激程度,降低免疫功能,导致功能损害。

为此,术后输血
仍应严格控制输血指征,血红蛋白在70%以下方予输血。

2.3.4早期下床活动:术后长期卧床会增加骨骼钙的丢失,降低肌力,使肺功能受损,组织氧合下降,容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肺部并发症,不利于康复。


报道,患者术后卧床1d,肌力降低3%。

为此,应在采取有效镇痛,确保患者无
痛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

为达此目的医护人员必须密切配合制定确实可行的计划
并付诸实施。

2.3.5预防血栓:急腹症是外科手术后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腹部手术后患者在没有防范情况下,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的发生率分别高达4%~5%,即使采
取预防措施住院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仍高达1.81%。

为此,强调术后有效预防
更显重要,包括合适的体位、翻身、肢体按摩、加压弹力袜等,其实术后有效镇痛,促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血栓栓塞最简便、有效的措施,值得力荐推行。

对于有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患者,术后继续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钠仍可
酌情应用。

3 讨论
急腹症指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腹部急性疾病,其种类繁多,表现多样,涉及内、外、妇、儿及传染等多学科。

急腹症的共同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大、进展快、病情重[1]。

处理不及时会贻误病情,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应引起外科
医师的高度重视。

据统计,在一般综合性医院急腹症患者约占外科住院患者的
1/3,占普通外科住院患者的1/2[2]。

参考文献
[1] 刘明;腹痛为主的流行性出血热与外科急腹症的鉴别[D];吉林大学;2008年
[2] 周勇;胡玉;;207例急腹症患者诊断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年0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