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初中历史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训练解析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中考初中历史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训练解析答案
1.[2012·北京卷]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由此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A、C、D三项均不是原因。
2.[2012·全国卷]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属于基本识记的内容。
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海关进口税则》能够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的税率,这实际上废止了《南京条约》中规定的“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款,故本题选A项。
其他三项在税率问题上均无明确规定。
3.[2012·海南卷]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
近代列强用枪炮取得了在中国的传教权,1858年的《天津条约》首次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传教,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随着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逐渐加剧,故对教会的传言盛行,答案选B项。
4.[2012·重庆卷]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
在《辛丑条约》中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故本题选D项。
5.[2012·安徽卷] 下图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A.袁世凯B.段祺瑞
C.张勋D.溥仪
【答案】C【解析】本题以民国年间的漫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漫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解答漫画类题目时,需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及人物的装束,题干中人物所留的辫子、民国六年均是答题的重要信息。
从题干可以看出漫画中的人因想当“万岁”(复辟)被打倒,墓碑上“民国六年”表明时间是1917年,据此判断出是张勋复辟;A项袁世凯复辟是1915年,B项段祺瑞没有复辟,排除A、B两项;1917年,溥仪时年12岁,主要策划者是张勋,故排除D项。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C项。
6.[2012·北京卷] 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D.南北和谈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清末预备立宪的理解。
清朝晚期,迫于形势,清政府打出“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了一些改革,企图阻止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
A项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B项是光绪帝颁布的,此时革命形势尚不高涨;D项是袁世凯策划的。
故选C项。
7.[2012·福建卷] 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两大成果被载入史册。
但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这两大成果就逐渐“名存实亡”了,故选D项。
其他三项不合题意。
8.[2012·江苏卷]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考查的内容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时间“1912年3月”。
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反对“大人、老爷等名称”,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说明被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因为当时是民国初建,所以直接排除A、B两项;“受之者”的裁判官接受这一称呼,并不能体现他们有意玷污平等制度,排除C项。
9.[2012·四川卷] 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下图)。
这反映出()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的教育。
题干材料体现了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又令男子退后,妇孺登艇。
男子闻令即退,穆然无有喧哗者”体现了关怀女性、倡导人性向上。
10.[2012·重庆卷] 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
战其即败。
”这位将领是()
A.秦日纲B.陈玉成
C.李秀成D.石达开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将领是陈玉成和李秀成,李秀成在1862年带领军队打到上海近郊,故本题选C项。
11.[2012·北京卷] 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南昌起义的影响。
注意限定词:1933年7月。
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称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称呼,故本题答案不能选D项,而选B项。
A项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事情,C项不符合史实。
12.[2012·全国卷] 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
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答案】B【解析】成功破译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前了解国民党军队的调动、部署等军事情报,为红军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创造了条件,故本题选B项。
1931年,红军的力量相对较弱,即使破译敌人的通讯密码,也无法取得军事优势地位,也不能任意改变战略方针,故A、D两项不正确;当时各根据地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境地,协调
作战基本无可能,故C项不正确。
13.[2012·福建卷] 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但在考查视角上实现了突破,避开传统的政治角度,从新文化运动的视角进行了考查。
五四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反对偶像即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及其维护的专制制度,解放思想即进行思想启蒙,故选D项。
A项是洋务派的主张,B项是维新派的主张,C 项是孙中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提出的政治主张。
14.[2012·广东卷] 下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全面概括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看清图片中的语句“农工兵商学大联合”“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民众的力量”“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印行”。
A项反对袁世凯时没有实现农工兵商学大联合,B项抗战时期没有打倒军阀的任务,C项五四运动时尚无“国民革命军”一说。
图片中的信息均符合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状况,故选D项。
14.[2012·江苏卷] 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
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
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
”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史料有效信息的解读与分析的能力,考查九一八事变。
解题关键在“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说明时间是大革命后不久,“国家又濒于危亡”说明是民族矛盾尖锐。
结合这两点,只有B项符合。
16.[2012·课标全国卷]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办法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题关键信息有“1920年”“俄国式的革命”“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借俄国暴力革命方式强调中国革命要学习俄国暴力革命的方式。
A项的表述本身并不科学;材料不涉及革命的地域,所以B项无体现;D项与材料观点相左,排除。
17.[2012·山东卷]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D【解析】本题从政治近代化的视角考查了国民大革命的影响,角度新颖,主题鲜明。
政治近代化的本质含义就是“推翻专制,实现民主化、法制化”。
根据这一内涵,D项是最佳答案。
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B、C两项不符合政治近代化的内涵。
18.[2012·重庆卷] 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
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随之北移至图中的()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的发展。
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武汉成为革命的中心。
结合图片可知本题选择C项。
19.[2012·海南卷]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
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
”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抗战时期,伴随着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的失陷,中国的政治中心暂时迁移到西南的重庆,东中部地区的文化教育机构伴随政治机构转移,故答案为A项。
B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与题干不符。
20.[2012·海南卷]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人民解放战争。
1949年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前夕,中共中央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故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正确答案为B项。
土地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均在新中国成立后,故A、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干无关。
21.[2012·江苏卷] 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
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
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
”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史料有效信息的解读与分析的能力,考查九一八事变。
解题关键在“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说明时间是大革命后不久,“国家又濒于危亡”说明是民族矛盾尖锐。
结合这两点,只有B项符合。
22.[2012·江苏卷]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考查解放战争。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国民党搞不清楚“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是要“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要“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从而断定这是解放战争第二阶段的重大军事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刘邓大军的军事行动即可选择出正确答案。
B、C、D三项是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的内容。
23.[2012·四川卷] 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
这反映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促成美日结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抗日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之间矛盾加深,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表明关注中国局势,担心日本进一步侵占中国,损害美国利益。
故A、B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压制中国的信息,
排除C项。
所以本题选择D项。
24.[2012·四川卷] 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
“上层人物”的转变是由于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国内和平协定》是在1949年初国共两党达成的,国民党主力被消灭是在1949年三大战役以后,B、D两项排除;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本题选择A项。
25.[2012·重庆卷] 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
该“主张”最早见于()
A.“八一宣言”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国共合作宣言”
D.《论联合政府》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进程。
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在莫斯科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
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战线,故本题选择A项。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国共合作宣言”发表于1937年,《论联合政府》发表于1945年。
故B、C、D三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