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朱熹为例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
滋61^
品位・经典
宋代理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以朱熹为例的探讨O 宁如愿
(安徽大学文典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
【摘要】宋代理学融合佛、儒、道三教,成为这一时期主导的思想体系。

宋代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无一不渗透着
理学的哲思。

观照宋代的文学创作,各式文学体裁在理学的浸润下呈现出深邃的审美意境。

朱熹作为程朱理学的集大 成者,既在理论建设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同时也以"理”为创作准则,在创作内容、遣词造句和表达主旨等方面进行着 深刻的理论实践。

【关键词】朱熹;理学;理趣;格物致知
一、创作内容(以教化为主)
宋代理学,亦为“心性之学”、内圣之学,要求内
在于个人自己,以成圣、成仁为最高目标,在现世之 中将个人有限的生命尽力发挥至极。

作为理学家的 朱熹,在文学创作中由于受到理学的影响,观其文学
作品(以下以诗歌为例),创作内容无不体现出理学 的教化功能以及“格物致知”的思想。

(_)教化类
诗教为自古以来教化百姓的重要途径。

通过诗
教,可以达到“以正性情”的目的,这类诗歌在朱熹的 创作中占据很大篇幅。

以《观书有感》为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一)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其二)
从《观书有感》的题目可大致揣度出朱熹意在谈
论观书体会、阐发道理,但作者以自然界与社会生活 中的形象作为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入理于诗,借 物以明道,教化之见娓娓道来。

《观书有感(其一)》虽可概括为劝勉读书的教化 之作,但是在状物抒情之后,又折射出理学思想的光
辉o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绘天光 云影,闪耀浮动,寥寥两句,澄明之境跃然纸上。

进而
朱熹继续挖掘,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o ”朱熹放开眼界,将视线放在了远处,终于寻 得“方塘”的源头,因为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
【作者简介】
宁如愿,安徽大学文典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 影” “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

全诗句句说理, 但是又不是直接将所谓的理写在句子当中,而是将
“理”包含在自然事物之中,有感而发。

第二首哲理诗亦是如此。

诗歌中的“春水”意味 着文学创作流畅抒发建立于艺术灵感勃发的基础之
上,朱熹同样也是用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自然而然 地蕴含着内心层次的理解,达到了“寓物说理而不
腐”(《宋诗精华录》)的高度叫
宋代以前,诗歌一般认为只宜抒情而不宜说理,
以免破坏诗歌的抒情性。

宋代以后,受到理学的影 响,哲理诗日渐流行,而且起到了“以正性情”的作 用何。

可以说,朱熹的哲理诗创作“寓说理而不腐”,
“惟有理趣而无理障”。

文学创作也具备类教化的功
能,以德化人,宋代理学不仅在哲学层面贡献了辉煌
的_页,也在现世中为人们寻得文学载体。

(二)抒情言志类
朱子以为丈之成立基于道,对于诗歌本质师有
“言志”说,宋代理学要求人们圆满自我之人格,追寻 成仁成圣之道。

宋代理学对诗歌的影响不仅体现在
哲理诗的流行上,也体现在真情实感的抒发上O 朱熹
的抒情言志类诗歌同样也受到理学的影响。

尤其是 心系国事的忧患意识,在他的诗歌创作之中得到了
体现。

以《杉木长涧(其四)》为例:阡陌纵横不可寻,死伤狼藉正悲吟。

若知赤子元无罪,合有人间父母心。

18
此诗作于乾道三年七月,崇安山洪暴发,哀鸿遍野,一片狼藉,朱熹呼吁上层统治者要有为天下人父母的担当,怜悯体恤百姓。

可见,朱熹作为文学家,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不仅是呼应当时主流的“教化”思想,空谈道理,也对现实底层人民的生活给予关注,引导统治者关注社稷生计,达到成仁成大人的境界O 这种为现实忧虑的风格与盛唐时期瑰丽绮绚的诗风是完全不同的,从想象抒情到经世济民,宋代理学的影响不可小觑。

理学,虽更主要划为哲学的范畴,但是划归到文学的层面,它使文学不仅流于单一的情感层面,为抒情而抒情,这种情感背后,更包含家国层面的思考,将文学领向现世感情。

(三)格物致知类
“格物致知”是理学的重要命题之一,朱熹则认为,“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格物致知”的思想理念,构成了朱熹诗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欲使世人自觉地“格物致知”,则必然要明教化,所以朱熹在诗歌创作中,融入哲学感悟与思考。

在咏物诗《墨梅》与《梅花两绝句(其一)》中,朱熹所格之物为“梅',通过“梅'这一物,朱熹间接类比到了自身的生活处境,寂寞自赏之情浸透纸背,但是与前代的咏物诗不同的是,诗中并未提及直接的感受,而是将这种情感融入对物的思考与探索叫在朱熹诗歌创作之中,同样也涉及题材比较特殊的,如《行视武夷精舍作》:
神山九折溪,沿溯此中半。

水深波浪阔,浮绿春涣涣。

上有苍石屏,百仞耸雄关。

崭崖露垠煖,突兀倚霄汉。

浅麓下萦回,深林久丛灌。

该诗属于题咏书院类,在前代诗歌中并不常见。

淳熙十年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弹劾唐仲友受挫之后,奉祠主管崇道观而归居武夷。

书院,是南宋教育的独特存在形式,但这一时期官方对待理学多持保守态度。

在遭受官方压制的环境中,朱熹及其弟子们通过书院讲学著述,使理学逐步为世人接受,并开创了书院自由讲学、独立研究的传统和精神⑷,在此所写的《行视武夷精舍作》,则可以视为理学由思想一抽象概念到现实物质载体的转化,与此相应,理学对书院之中的教育教学、文学创作势必会起到主要影响。

由此观之,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在诗作中展示了一代大儒丰富真切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并结合他的理学思想诗歌更有独特意味。

此时的诗,已经不仅仅是抒发情感,而是变成了富有哲学思考意味、以“明道”为目的的理趣诗。

无论是抒情言志、道德教化还是题咏书院,都为朱熹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二、创作风格
在诗歌风格上,朱熹也有不同于其他时代诗人的特征。

宋代理学讲求“心性”,心主性情,所以朱子力主“自在”的创作心态。

在创作风格上,朱熹的文学作品体现出“平淡”与“豪放”并融的特点。

宋代理学崇尚“理”,带有浓厚的理性色彩,诗歌更加注重理趣,很少出现类似盛唐时期李白等诗人瑰丽绚烂的辞藻。

在哲理诗的创作上,朱熹的整体创作平淡而又赋予叙事之条理,上述提到的《观书有感》,全文用词简练,娓娓道来,再通过形象的比喻进行说理;《偶成》延续哲理诗一贯的风格,以循循善诱的语气,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在整首诗的表述上,也是充于平淡的。

总之,在上述两首诗中,朱熹的文学创作风格明显是归于平淡的,符合理学“理趣”的主旨。

不过,朱熹作为文学家并不拘泥于这一单一的文学风格,“豪放”也是其文学创作的主要风格,《念奴娇•临风一笑》《水调歌头•槃枯杜牧之齐山诗》《九曲悼歌》不同于朱熹一般创作的哲理诗,它展现出了朱熹诗歌创作豪放的一面。

在用词以及造句上,都体现出不同于说理诗的风格。

理学虽然是讲究条理之学问,但是与这种豪放的诗词风格与理学本身传递的思想并无矛盾,理学的“心性”“以正性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文论
诗歌创作是朱熹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比较而言,朱熹在文学理论上的建树,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则更为深刻。

宋代理学发端于北宋,南宋与北宋两个时代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不尽相同。

南宋时期较北宋时期,理学家对诗文采取更为重视的态度。

北宋时期理学家对诗文缺少重视并且也不擅长诗文,而朱熹诗文创作十分优异,并曾花很大的工夫对《诗经X楚辞》和韩愈文集进行校勘、注释,他关于历代文学的大量言论中也时有真知灼见,这与持“作文害道”观点的二程显然有很大的区别叫由于南宋理学义理发生的种种变化,对朱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文论之中窥见一二。

朱熹继承了北宋周敦颐和程颐等人的文道观,但
19
他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有所保留与创造,尤其是对文与道关系作了更深入的论述。

首先,朱熹强调道的重要性,“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饭时下饭耳。

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可乎?”问,在朱熹看来,文以贯道之说,仍嫌太重视文了,所以他明确地强调文是第一性的,道是根本,而文不过是辅助手段而已。

然而朱熹并不认为文与道是毫不相干的,他说:“道者,文之根本。

文者,道之枝叶。

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

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

”这就阐明了道为本、文为末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朱熹的文道观与北宋理学家如出一辙,但由于他在强调重道轻文的同时又认为文道一体,并指责韩愈“未免裂道与文以为两物”,所以他事实上承认了文学的价值。

在理学理论的阐明中,朱熹则更为豁然,他虽然批评韩愈、苏轼等人倒置了文与道关系,但他对历代文学中的佳作深有感触,并经常与同僚探讨历代文人的优劣得失。

理学对朱熹的文学理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朱熹的文论对南宋的古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文被置于理学的规范之下,文成为从属于道的表现工具。

这妨碍了作家对艺术作深入的研究,并导致了一些粗鄙的语录体古文产生。

另一方面,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以理学观念贯穿文本创作时,也尽可能保留了文学的纯粹性,使宋代文学在理学的浸润下营建典雅的思想境界叫
综上所述,理学作为宋代的主流哲学思想,对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为南宋理学家的朱熹,无论是在诗歌创作内容、创作主题、创作风格以及文论上,都受到了理学“格物致知”“心性论”“天命之性”等思想的影响。

【参考丈欢】
[1]郭玉雯.朱子诗歌理念探索[J].台大中文学报,1992:215—244.
[2]胡迎建.论朱熹的哲理诗[J].中国韵文学刊,2018(03).[3]刘冰莉.宋代理学影响下的《竹枝词》[J].理论学刊,2016
(01).
[4]袁行需.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⑸赵聃.论朱熹理学与文学的关系[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8(03).
⑹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冲华书局,1986.
⑺邓莹辉.论宋代理学家的自然诗观及其实践[J]福建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
(上接第11页)
透林则徐经世致用思想的转变,以及与魏源和龚自
珍经世致用思想的不同,体现出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前瞻性,这对于我们研究林则徐经世致用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意义,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比较手法对林则徐经世致用的诗歌创作进行一个系统总结。

【参考丈欢】
[1]文舟.论林则徐流放诗的用典艺术[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89-95.
[2]刘冠森.林则徐民本思想简论[J].理论界,2006(05):168-169.
[3]林则徐.林则徐集•奏稿[M].北京冲华书局,1987.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