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介于与之间的交叉学科。
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来体现的。
4、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等是基本的心理特性。
5、教学环境包括和。
6、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以及空间布置等。
7、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实际效果的。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8、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预测和的作用。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个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称之为。
2、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
和。
3、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
和。
4、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再到的过程。
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和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知过程。
6、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其不同的和而造成的。
7、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和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认知方式。
8、智商(IQ)等于与之比乘以100。
9、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其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10、个体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和。
11、个体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差异、的差异。
12、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年龄差异、等。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
14、性格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15、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与。
16、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与。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人类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和两种类型。
2、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依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和态度五种类型。
3、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和。
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和两大类。
5、教育心理学领域最典型的两大学习理论派别是和。
6、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桑代克的和斯金纳的。
7、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学习规律有效果律、和。
8、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和。
9、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强化,强化可分为和。
10、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苛勒的,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说及奥苏伯尔的。
1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与。
1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
分为与。
第四章
1、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及其。
2、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知识可分为和。
3、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和两种水平。
4、理性知识是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其形式包括和。
5、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知识可分为和。
6、根据加涅的观点,程序性知识包括和两个亚类。
7、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概念学习和。
8、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和并列结合学习。
9、知识学习过程一般包括、知识保持和三个阶段。
10、知识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和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11、直观教学的形式主要有、模象直观、。
12、依据学生对知识概括的抽象程度,知识概括可分为和。
13、包含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称为。
14、不包含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称为。
15、比较的形式主要有和。
16、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体系分为、短时记忆和三个子系统。
17、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包括和两种成分。
18、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规律为: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19、根据干扰理论,产生遗忘的干扰主要有和。
20、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的教学形式称为。
21、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是指称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的单位的进程,称为。
22、学生知识应用过程包括的环节有、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式、及解题与验证。
23、一种学习对另一种活动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
24、日常教学中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
25、垂直迁移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26、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与。
27、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强调在迁移中的作用;以后总是强
调对迁移的影响。
28、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和两种。
29、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一体化、。
第五章技能的形成
1、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和。
2、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模仿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3、操作技能练习中的反馈一般来自和两个方面。
4、我国心理学家根据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的研究而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为、原型操作和。
5、我国心理学界通常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要经过的步骤为和。
6、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的活动方式。
7、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的活动方式。
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1、态度的结构包括、和行为成分。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和。
3、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形成。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三种。
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指引和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和道德两个方面。
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和。
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习俗和三个水平。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
为和。
1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
为和。
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
为和。
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和的特点。
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认同、。
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对个体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是和。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包括、认知性和。
2、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和。
3、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和四个阶段。
4、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假设的常用的方式有和。
5、检验假设的方法主要有和两种。
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有:、变通性、。
7、一般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智力和。
8、常用的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和。
9、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第八章学习动机
1、直接引起、维持和指引个体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是。
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和。
3、奥苏伯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归结为、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4、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与。
5、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把学习动机分为和。
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和。
7、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论、。
8、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审美和的需要。
9、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和。
10、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把强化分为、和自我强化。
11、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