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十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海峡西岸地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下图为闽南地区王氏宗祠“世飨堂”的两块牌匾。

它们是()。

①体现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②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
③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④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行省制
3.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

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4.“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宗法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分封制
5.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将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6.“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三省六部
7.《水经注载》:“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

”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

从此,长沙被纳入全国统一的政治体制中,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

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郡守是长沙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B.长沙郡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
C.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D.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8.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

封泥中隐含着诸多历史信息。

下图是西汉时期关于地方制度的封泥,从中不能获取的结论是 ( )
A.西汉继承秦朝的地方制度 B.西汉初年分封同姓王
C.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 D.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
9.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该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
10.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

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专制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
B.政府拥有了最终的决策权
C.皇帝受到政府的制约
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11.“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官制?()
A. 汉代
B. 唐朝
C. 宋初
D. 元朝
12.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13.“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这说明()
A. 宋代分割相权导致了官僚体系的混乱
B.唐朝宰相的职权更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秦汉时丞相的职权范围进一步明确
D.元朝的宰相没有实权
14.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中国古代确立的兼顾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制度是()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15.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16.有网友在网络论坛上讨论科举制时说:“子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于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公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此最恰当的评价是()
A.他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名利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材料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材料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出现的时间都是错误的
17.据现存策论和殿试试卷资料显示,在清朝110多次科举考试中,策问有关军事的近30次,约占1/4。

这表明清朝科举制度()
A.重视军事且关注现实
B.科目繁多,但以军事最重
C.以八股取士为主,没有实际意义
D.是古代最为完善公正的选拔制度
18.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

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至仁宗而后,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从材料可以得出()A.明太祖没有参照元朝的政治制度 B.内阁官员的权力呈加大趋势
C.明朝的内阁和汉唐的宰相都有决策权
D.中书省和内阁均影响了皇权的加强
19.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0.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21.《清史稿》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该记载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相权不断受到压制 B.清前期君相矛盾空前激化
C.军事权力日益超越内政部门 D.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22.下面是在研究性学习中一位同学搜集资料做的一张表。

对表中“大臣”的职能反映出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D.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23.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

……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对该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②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
③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了“人性”④君主专制有害无利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C.相权削弱和君权加强相结合 D.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2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论”的是()
A.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
B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重学风尚的形成C.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D.明清两朝基本沿袭行省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50分)
26.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不断演变。

它们独立发展而又相互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

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五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4分)
(3)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发生的变化是什么? 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

(4分)
(4)为解决材料三、四所反映的矛盾,请概述西汉、隋唐、宋朝各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3 分)
(5)综合以上材料,概述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下的演变趋势。

你同意材料五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

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4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法令规定)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可赎取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农民有永久使用权······在订立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仍有“暂时义务”,交租和服役依旧。

宅旁园地可随时赎取,赎取份地须得地主同意后订契约。

农民在赎地时一次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由国家银行垫付,农民在49年内连利偿还······政府只规定(份地)最高和最低定额,具体面积由地主决定。

如农民现有份地超过当地定额标准,地主割去超过部分,低于最低额则不补。

在实行中地主总是利用各种手段割去农民份地中的最肥沃部分。

“割地”面积平均占改革前农民份地的18%。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863-18731882年1887
请回答
(1)1861年,在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亚历山大二世说:“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具体体现。

(6分)
(2)“如果用一种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这场改革,农民并不全然是输家。

”据材料一、二论证这一观点。

(6分)综合材料,分析上述改革对俄国政治、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4分)
选择题答案
27.
28.(1)体现:农民在订立契约前须继续向地主服役;地主有权决定份地的具体面积;地主利用“割地”规定割走农民份地最肥沃部分;规定的赎金高于当时的地价。

(6 分。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论证: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解放);借助国家提供的贷款,农民获得具有永久使用权的份地;地价上涨使农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6 分)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社会危机,稳定社会秩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资金、市场和原料,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