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河北省衡水中学全国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河北卷) PDF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衡水中学2021届全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河北卷)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的封国对周天子负有拱卫责任,封国之间有一整套规矩要遵循,这些责任和规矩是强制性的,由周天子负责维持。
在春秋时期,诸侯也要靠这套责任与规矩才能称霸。
材料表明这套规矩
A.促进了对政治权威的认同B.巩固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
C.避免了诸侯国之间的战争D.保持了周王权力高度集中
2.图1所示为公元前186年西汉政府颁行的授田律文(部分)。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
A.土地兼并较为严重B.土地私有制尚未确立
C.军功爵制已经废除D.政府控制了大量土地
3.宋朝劝学诗歌的数量庞大,其创作者有身居要职的高官,也有寒门学子,有理学大家,也有僧人道士,创作主体十分广泛。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程朱理学的兴起C.科举取士的实行D.崇文意识的流行
4.清朝,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或巡抚。
总督一般统辖两个以上省的军政和民政,巡抚一般只统辖一省,二者无上下统属关系,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一措施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B.形成权力制衡C.加强中央集权D.消除地方割据
5. 1897年,张謇在奏折中指出:“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
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弩,相因之势,理有固然。
”这表明张誊重视农业的目的是
A推进向西方学习进程B.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
C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D.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
6. 1917年至1921年间,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知识界从以单纯“暴力政变”形象出
现,迅速转型为代表“社会革命”新方向、昭示中国未来出路的重大事件。
这一转变
A.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B.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D.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7. 1926年1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形势的决议》,突出强调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同资产阶级联合的必要性,“甚至大资产阶级的某些力量,也还能在一定时间内成为革命的同路人”。
共产国际这一决议
A.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分析出现偏差B.有力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C.导致中国国民革命运动走向失败D.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8.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1938年颁布的《晋察冀边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暂行办法》规定:16岁以下、46岁以上的抗日家属(以下简称“抗属”)免服役;抗属因民事刑事案件起诉时,不出诉讼费;抗属生病可到公医院免费治疗;政府没收的汉奸土地,抗属有使用的优先权。
这些举措
A.保护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安全B.满足了抗属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C.调动了敌后军民的抗战积极性D.改变了敌后土地所有权的性质
9.据统计,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694项建设项目的厂址分布在91个城市、116个镇。
其中65%的项目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
这样做旨在
A.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B.构建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
C.加强东西部地区之间合作D.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10.图2是1984-2016年中国乡镇数量变化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中国
A.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B.农业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发展
C.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发达城市D.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势头良好
11.雅典民主时代,城邦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
抽签依据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
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一定数量的候选人,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合格公民中直接抽签产生。
抽签选举是
A.保障公民平等参政的手段B.古代城邦国家的必然选择
C.防止公权滥用的有效尝试D.公民享有充分自由的写照
12.“光荣革命”后,针对高级官员的不法行为,英国逐步形成了由下院提出弹劾案、上院审判弹劾案的弹动制度。
1864年起,英国议会废弃这种监督方式,代之以下院发起的对内阁的不信任投票程序,其目的是促使内阁辞职。
这种监督机制的转变表明英国
A.君主立宪制仍未最终确立B.民主运行机制有所完善
C.政治传统得到了部分恢复D.政府完全听命于下议院
13.图3为1914年美国境内外国长期投资的产业布局示意图(单位:百万美元)。
据此可知当时
A.外国资本控制了美国铁路行业B.美国因市场成熟而成为世界投资中心
C.外国投资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D.美国金融发展落后难以吸引外国投资
14. 1945年12月,让・莫奈向戴高乐总统提交了他的《工业设施现代化计划》,随后法国成立了“计划总署”。
到1947年1月,法国内阁毫无争议地批准了“计划总署”的第一份国家计划。
法国设立“计划总署”的目的是
A.建立法国计划经济体制B.推动法国工业化尽快起步
C.运用宏观调控恢复经济D.加速欧洲国家一体化进程
15. 1972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签订了《基础条约》,该条约既规定了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准则,也指出了双方的分歧和保留意见。
这反映出
A.两德就民族统一问题达成共识B.欧洲“冷战”对峙有所缓解
C.美苏对欧洲国家的影响力减弱D.西方“和平演变”取得突破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第16-1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9-2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3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表1
指出材料中学者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共同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认识是否合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
表2 178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单位:千镑)
——据王文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整理
提取表2中一组或几组信息,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分)
材料一到了明朝,学校对学生的品性要求,有专门的稽考薄考核,内容有德行、经艺、治事三项,以德行最为重要。
所谓德行,就是指孝亲敬长,不犯上作乱。
朱元璋曾专门制定针对生员的八条禁例颁布全国执行。
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颁布于全国学校的“卧碑”规定:“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
康熙时颁行十六条“圣谕”,作为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原则,其中有:“敦孝弟(佛)以重人伦”“笃家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尚节俭以惜财用”“黜异端以崇正学”“明礼让以厚风俗”等等。
雍正时又将此再次申述颁行全国,规定每逢岁科考试,生员必须默写一遍。
——据余仕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整理
材料二民国初年,时人发出“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呼喊,在各种教育理论、思潮影响之下,人们的德育观念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为:提倡“人权时代,人人以自由生活为第一义”,建设“平民的道德”,面向全体国民、追求“平民人格”的实现成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理念;从“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出发,主张德育应当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和发挥儿童的道德自主性,“要知道处处有德育的机会,事事有德的意思,正不如到特定的地方去寻求”。
这表明人们关于德育模式的主张,渐渐由伦理知识本位转向了社会生活本位。
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提出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作为中华民国教育的新宗旨。
这些新型的德育观念,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此后中国的德育思想和实践。
——据郑航《“五四”时期的文化革新与近代德育观念的转变》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道德教育观念的转变,并说明其时代价值。
(11分)
(二)选考题:共12分。
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9.[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唐朝,随着阶级基础的扩大,退休制度作为官僚制度的一部分,较之汉朝更为完备。
唐朝规定:
表3
——据钟兴永《中国古代退休制度述略》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官员致仕制度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完善官员致仕制度的影响。
(6分)
20.[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材料威尔逊任期内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等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的发生,以维也纳体系为标志的欧洲中心时代走向终结。
这为威尔逊按着他的世界主义的理想来设计世界新秩序提供了良机。
威尔逊主张建立一个符合“人类利益的更完善的国际体系”,如果真的按我们理解的字面含义来实施,威尔逊的“新世界”真够得上理想的了。
但是,从颠覆墨西哥韦尔塔政权到出兵海地、多米尼加和古巴,
威尔逊并无迟疑地再次扮演了“大棒总统”的角色。
而他宣称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是“要为世界的其余地区做门罗主义为西半球世界所做的事情”,则明白无误地表明了“新世界”的篮子里到底装的什么货色。
所以威尔逊是理想主义地提出目标―承认时代的进步所带来的新的价值观念,现实主义地实现目标―以美国的利益为出发点。
——据纪胜利《威尔逊、罗斯福和布什的“世界新秩序”之比较》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新世界”构想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尔逊“新世界”构想不能实现的必然性。
(6分)21.[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黄遵宪,字公度,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生于广东省嘉应州攀桂坊。
在外交中,他主张“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
光绪八年(1882年),黄遵宪奉命调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
驻美期间,美国不准华人假道美国。
黄遵宪指责这是“背条约,妨国例,且有违公法”的,表示要“与之力争”,“争之亦终必收效”。
经过黄遵宪的交涉,美国政府同意“华商人等由他国来美,及曾居住美国再来与执领事护照而再来者,均得通行;华工假道旧金山往他处者,亦由领事给照,不受留难”。
对此,旅美华商华工“无不感戴恩泽”。
……美国官吏还以不卫生为由,逮捕了许多华侨。
黄遵宪亲自到监狱看望被捕华侨。
他让随从人员测量关满华侨监狱的面积,质问美国官吏:“此处卫生,顾右于侨居耶!”美官吏理屈辞穷,只好释放被捕华侨。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黄遵宪赴美开展外交活动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