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课荷塘月色(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课 荷塘月色
1.简介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从他一生的言行来看,他是始终以极其诚实 的态度对待人生和时代的选择。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48年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
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
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
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朱自清才华横溢。
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
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
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
2.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
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3、读文,解决字词:
掌握新字词。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4.了解文章大意:概括大概的轮廓。
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内容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
(1)家中——煤屑路——清华园里的荷塘——家里
(2)全文分三部分:
一、(第1-3段)“观荷缘起”(情)
二、(第4-6段)“荷塘月色”(景)
三、(第7-10段)“月下遐思”(情)
1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
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请思考“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
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
(联系上下文: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第三段: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我不明白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①同学们听到歌声没有?——没有(比喻:仿佛)
②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缕缕”、“渺茫”(特殊比喻:通感,“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
(例:花开的声音)
(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一般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联接本体和喻体。
学习“修辞知识”中的“通感”;叠词作用: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
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
4、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看该段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本段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
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
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
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
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
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
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
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
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
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
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5、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是“一丝的颤动”,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6、“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①形状相似,都是圆的——盘子、锅盖?
②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亭亭;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
→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
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7、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
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8、第五段中,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
“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9、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10、第七段写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11、采莲这一段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但是,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
您觉得该不该删?(从写作背景和感情线索两方面考虑)
①这一段与全文的中心是吻合的。
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的正是一种喜悦的、详和的感情。
(他对荷花的描写,对月光的描写,等等,都表现的都是一种恬静愉快的心境)
②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还是一种惆怅的心情。
第一句就说得很清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或者说混乱呢?
不矛盾。
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
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他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
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不能删,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12、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迷: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13、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
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
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
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14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如何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
写景状物类文章是语文学习中一道独具韵味的风景线,或描摹山川名胜,抒写地域景致,叙述特定事物,或游览参观,寻踪探微,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都是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内容对象。
这类文章,一般由于诗意盎然的语言特色、个性鲜明的对象特点、自然率真的情感流露,吸引了同学们,是同学们最为喜爱的一类文体。
可以说,在所有的文章样式中,写景状物类文章最能够展现语文的语言魅力,也是最值得大家精读品味的选择对象,它对于丰富自己的人文视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自己的人格情操,
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写景状物一般描写景物的精妙、突出,景物的特征,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文章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特点,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要赏析景物描写,弄清描写了哪些画面和对象,并了解它们的主要特点。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描写了百草园的优美景色,既生动表现了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字里行间又洋溢着对百草园的热爱、眷恋、深深怀念之情,更有力地突出了“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一中心。
又例如:朱自清的《春》具体描绘江南美景时,分别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抒发了作者对江南春景的由衷喜爱与赞美之情。
二、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因此理清作者的写景顺序,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1)空间顺序: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从四周到中央或从中央到四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
总之,这两个“不必说”是写百草园的整体,先写静物,后写动物。
又如:《春》描绘“春雨”图时,是按照从近到远、从静到动、从物到人的顺序写的。
(2)观察的先后顺序:此类文章一般按照游览的行进路线进行描写,条理清晰。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按照花瀑——花穗——花朵的顺序写的。
(3)按景物的不同类别: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三自然段就是写了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
三、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写景类文章的结构一般有三种:(1)总分结构,它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
如:《春》先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然后具体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最后热情赞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具有“新”“美”“力”的特点。
(2)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
观察点换了,必然引起景物的变化。
这类文章,文中一般都有明确的“提示语”,提示读者作者的观察点发生了变化。
如《黄果树瀑布》。
(3)按照时间的推移安排层次,如《观潮》一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
四、反复赏读,品味语言
对于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我们要反复赏读,品味语言,让自己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
品味写景类文
章的语言,方法很多:可以认真诵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放映”文字的影像,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之精彩;可以认真默读,静静地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评价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背诵课文片段,记诵一些优美的语句,获得良好的语感;可以圈点批注“写读”的形式品赏精彩精美的散文语言。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写景,语言就非常精彩。
第一,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
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觉。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另外,要充分认识到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恰当的比喻能使景物生动形象;拟人手法的运用更是增添了景物的勃勃生机和情趣;夸张、排比等手法的运用,则可以增加语势,强化表达效果。
例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像铺了一地金子,金黄色的稻子垂弯了腰,一阵清风吹来,一根根稻子像一个个金色的火龙,在那里摇摇摆摆。
涨红了脸的高粱和玉米像哨兵一样站着,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金黄色的梨子像一个黄灯笼,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光彩夺目。
这里的柿子早已熟透了,红彤彤、亮晶晶的,就像无数个吊了蜡烛的小灯笼在闪烁。
”
五、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清代学者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语道尽了写景类文章的本质:所有写景的文章,实际上都在传达作者的一种情感,一种思想。
无论哪类写景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借物喻人或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或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春》或是对生活的热爱,如《紫藤萝瀑布》(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紫藤萝的命运是作者的命运,是国家命运的象征);或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叹,如《济南的冬天》。
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类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二、选择题
3.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月下荷塘图。
B.荷塘中,高高挺出水面的荷叶一望无际、青翠欲滴;一朵朵娇艳的荷花含情脉脉,妩媚动人。
C.作者置身于月下荷塘,看那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月影,不禁如坐春风,心旷神怡。
D.随着虚无缥缈的歌声,诗人的思绪融进了朦胧的荷塘月色之中,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诸多烦恼。
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载客(zǎi)遁辞(dùn)陨星(yǔn)国殇(shāng)
B.辐射(fú)贮存(chǔ)蚩尤(chī)鹢首(yì)
C.膨胀(péng)炫目(xuàn)生吞活剥(bāo)惋惜(wǎn)
D.一瞥(piē)棒槌(chuí)良莠不齐(yǒu)缱绻(quǎn)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月,一场秋雨过后,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
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
秋风的水袖把尘世的浮华、喧嚣静静扬弃。
山舒缓,();水清冽,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如儿时记忆中的手绢。
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读一册山,念一卷水,随风飘然,与云嬉戏。
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心灵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灵渠,一带碧水,怎么看都像一部_____________的素书。
她婉约,曼妙,
_____________,不愠不喜,用_____________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_____________的境界。
静立水畔,听任心灵被潺潺流水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
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
“米泉”,指的是酒。
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酒不醉人人自醉。
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
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仿佛水墨画卷中清淡的留白B.仿佛水墨画卷的清淡
C.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D.似清淡的水墨画卷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B.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C.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D.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手不释卷不卑不亢波澜起伏百折千回
B.百读不厌不骄不躁柳暗花明百转千回
C.手不释卷不骄不躁波澜起伏百折千回
D.百读不厌不卑不亢柳暗花明百转千回
四、语言表达
9.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中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局势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
五、句子默写
10.请同学们用正楷字把下面文段中空缺的部分补写完整,书写一定要规范整洁。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六、微写作
11.古人的清明节是这样过的:①感受春季“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美好;②祭拜先祖,男女扫墓,以纸钱置坟头;③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尽享对生活的热爱。
依据上面的文字,发挥你的想象,描写一段古人过清明的场景。
要求:以上三个场景任选其一进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始终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清幽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找出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本诗中出现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意象,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第三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常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
第四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