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讲书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讲书稿
最初听到这本的名字时,我想,这本书可能也是鸡汤类书籍,书籍里面会充满着自信、感恩、积极、坚持、希望、梦想之类的关键词。

但打开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错了,这不是一碗鸡汤,而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一本让能够我们通过严谨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来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突破心理屏障、实现幸福人生的心理学著作。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马丁·塞利格曼,进而来揭开本书的真实面纱。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是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创建者,是美国心理学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还曾荣获美国心理协会两项大奖——威廉姆斯奖和詹姆斯·卡特尔奖,被公认为“积极心理学之父”,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IPPA)终身荣誉主席。

塞利格曼被誉为创造历史的传奇心理学家。

1998年,马丁·塞里格曼以史上最高票数当选美国心理协会主席,而这一协会是全球心理学界学术权威机构。

塞利格曼是一位善于创造历史传奇的人物,仅用两年零八个月就拿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刷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建系以来的记录;26岁便获得了终身教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心理学教授;因其经典学术发现——习得性无助,入选20世纪100位心理学家,并成为排位最高的积极心理学家;因卓越的学术成就,荣获美国心理协会威廉姆斯奖、詹姆斯卡尔·卡特尔奖两项大奖,成为该协会双奖加身的第一人。

1998年赛利格曼当选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在担任美国心理学心理协会主席期间,他推动心理学完成了四大变革:第一,心理学摒弃了行为主义,并认真对待认知;第二,心理学把研究的关注点从痛苦转向幸福;第三,心理学终于认真对待进化论和大脑;第四,心理学从对过去的痴迷转向研究如何思考未来。

可以说,因为塞利格曼心理学从研究痛苦转向研究幸福,从关注病人转向关注普通人,让追求幸福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建者,为普通人增加幸福感,让心理学从精神疾病的黑暗世界进入精神健康的美好世界。

在1998年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就职致辞中,塞利格曼发出了整个心理学界为之震动的倡议:“心理学自弗洛伊德以来始终关注的是对人类病态阴郁的探究,心理学家热衷于把-8的人提升到-2,而我的目标是,把+2的人提升到+6。


塞利格曼致力于研究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探索如何才能让普通人变得更加幸福,成就蓬勃丰盈的人生。

塞利格曼还创建了“真实的幸福”网站,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不断拓展自己的幸福理论。

目前,已经有超过200个国家的450多万用户在该网站进行了注册。

塞利格曼还是积极教育与积极心理治疗倡导者,帮助人们教出乐观的孩子,活出最快乐的自己。

关于教育,一直存在一个悖论,家长往往希望孩子得到自信、知足、善良、健康、爱等能走向幸福的特质,却希望学校教授成就、服从、工作能力、数学等获得成功的方法,而这两者完全没有重合之处。

这就是传统的教育。

因为看到了传统教育
的这种弊病,所以塞利格曼一直在积极推积极教育——除了教授实用的课程,还教授有关幸福的课程。

结果也证明,积极教育体系下的孩子们不仅有更强的幸福感,在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也更好。

目前,积极教育已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众多学校开展。

除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积极心理学在心理障碍的治疗方面也极具成效。

研究显示,对治疗抑郁症患者,积极心理疗法的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和认知疗法。

塞利格曼的一生是与心理学同行的一生,他的人生轨迹和心理学本身的轨迹,正如两条平行线,是相辅相成的。

与心理学一样,塞利格曼也曾执着于思考如何最小化自己的痛苦,如何减少抑郁,如何安抚愤怒的同事等。

但正是因为意识到即使是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这一切也只是个零,塞利格曼才开始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不再执着于纠正缺点,而是开始搭建美好,不再试图让自己少一些不快乐,而是让自己捕捉到更多的快乐。

于是,如同心理学一样,塞里格曼也冲破了人生路上的无助和黑暗,走向了积极和幸福。

正如塞里格曼所说,我的个人生活和心理学都从绝望升华到希望,从黑暗穿过阴霾,走向了光明。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对本书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有了初步的了解,他是伟大的心理学家,拥有着非凡的人生。

我想,他的这本著作《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也将会带给世人非凡的影响。

此时,我的心头涌现出四个问题:
一、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乐观,还是悲观?
二、乐观者的人生和悲观者的人生会有哪些不同?
三、乐观的心理状态或悲观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生而就定的,还是后天形成了?
四、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乐观,并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乐观,还是悲观?
身边的悲喜故事。

初为人父的爸爸看着刚从医院抱回来、在摇篮里熟睡的女儿,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恩,她的女儿是如此完美。

婴儿睁开了眼睛,凝视着上方。

爸爸叫着婴儿的名字,以为她会转头过来,但是婴儿的眼睛一动不动。

爸爸拿起小铃铛,用力摇晃,婴儿的眼睛还是没有转过来。

爸爸的心跳开始加速,他赶紧跑到卧室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妻子。

“她对声音完全没有反应,她好像听不到。

”“我想她应该没事”他的妻子到婴儿身边,她叫着婴儿的名字,摇着铃铛,拍着手掌——都没有反应。

最后她把婴儿抱起来,一抱起来,婴儿立刻扭头,嘴里发出咕咕的声音。

“我的天,她是个聋子”爸爸说。

妈妈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婴儿刚从医院回来,她的眼睛还不能凝视。

妈妈找到一本育儿指南,找到“听觉”这一章念了起来:“如果新生的婴儿没被突发的响声吓到或者没有转头看发声的地方,不要担心,新生婴儿的惊吓反射和对声音的注意力,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发育完成,你可以让儿科医生测试还的听力看她的神经有没有问题。


爸爸听了这些,心情并没有变好。

爸爸说:“这本书没有提到其它的可能性,例如这个婴儿可能是个聋子,现在孩子听不见声音,对这件事我最坏的考虑,或许因为我爷爷是个聋子。

如果这么可爱的孩子是个聋子的话,那肯定是我的错,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妻子安慰说:“你未免太快的绝望了,星期一一早我们就打电话给儿科医生把孩子抱去检查一下。

现在先放宽心,你先抱着孩子,我来把她的小床整理一下。

”这位爸爸虽然接过孩子,但当他妻子一忙完,他立刻把孩子放了回去,他整个周末都无心准备下星期上班的文件,他跟着他妻子,在屋里走来走去,嘴里咕哝着:“假如这个孩子是聋子的话,她这一辈子就完了……”他只想到最坏的可能性:没有听力,不会说话,他的漂亮宝贝将永远隔离在社交生活之外,被关在一个没有声音的孤独世界里。

星期天晚上,他的心情已经坠落到最深的谷底。

这位妈妈留言给医生,希望星期一早上去看医生。

然后她整个周末都在运动、看书,并想办法使她先生冷静下来。

儿科医生的检查显示,婴儿的听力完好。

但是,这位爸爸的心情仍然很低落。

直到一个星期后,婴儿被路边的卡车排气管发出的巨响吓到了,他的心情才逐渐好起来,开始逗弄他的宝贝女儿。

这对父母对这个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不管什么事发生到爸爸头上,他都立刻想到最坏的一面:破产、进监狱、离婚、被炒鱿鱼,他的健康也因此受损。

妈妈这是另一个极端,看事情都看好的一面,
对她来说,坏事只是暂时的,是一个挑战,最终都会被克服。

所以,遇到挫折时,她可以养精蓄锐,很快恢复,重新出发,她的身体也非常健康。

悲观的人认为,遇到坏事都是自己的错,这件事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

乐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厄运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性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全是自己的错,也可能是环境或其他人为因素导致的结果。

这种人不会被失败击倒,在面对恶劣环境时,他们会把它看成一种挑战,更努力的去克服它。

这两种思考习惯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悲观的人很容易放弃,常常陷入抑郁。

乐观的人更容易坚持,努力走出困境。

解释风格——判定我们是乐观,还是悲观
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时,我们的内心才会产生一些思考和想法,这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解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风格,解释风格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代表了我们是乐观还是悲观。

我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进行归因,这种归因暗藏着我们的解释习惯和解释风格,这种解释习惯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就已经养成了解释风格。

一个人的解释风格包含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永久性—暂时性,第二个维度是普遍性—特定性,第三个维度是人格化—非人格化。

这三个维度能够反映出我们是悲观还是乐观?永久性维度决定一个人会放弃多久。

对厄运做永久性解释的人会长期无助,而对同样事件做暂时性解释的人很快就能恢复。

普遍性维度决定一个人好的或不好
的想法所涉及的层面。

具有普遍性特点的解释风格会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中造成无助,而特定的解释风格只是会在某些问题领域内造成无助。

普遍性和永久性控制着你的行为、你感到无助的持久性以及无助感涉及的层面。

人格化控制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即所谓的“自我感觉”。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悲观的人怪罪自己,乐观的人怪罪旁人或环境。

当好的事情发生时,悲观的人归功于旁人或环境,而乐观的人归功于自己。

在失败时,如果怪罪自己,那代表自己自是很低,认为自己一文不值,没有才干,也不讨人喜欢;怪罪别人则不会失去自尊,总的来说,他们比前者更喜欢自己。

解释风格中的三个维度中,人格化是一个最容易懂且最容易显而易见的维度,人格化也是容易被过度重视的维度。

解释风格对人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它可以引起抑郁,也可以使人在悲剧发生之后立即振作起来;它可以让人对生活失去兴趣,也可以使人充分享受生活;它可以阻止人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可以使人超越自己的目标。

二、乐观者的人生和悲观者的人生会有哪些不同?
假如你有乐观的解释风格,那额你在以下五个方面将会受益,第一,乐观奠定成功的基础。

第二,乐观的孩子成绩好。

第三,乐观造就赛场冠军。

第四,乐观的身体不生病。

第五,乐观的领导人得民心。

假如你有悲观的解释风格,那么你在以下四个方面会碰到困难,第一,你很容易抑郁。

第二,你没有发挥自己的潜能,以你的表现应
该可以更好。

第三,你的健康状况和免疫机能比较差,而且年纪越大,健康状况会越差。

第四,生活中一点情趣都没有,悲观的解释风格让你的生活很灰暗。

那么,是不是悲观的解释风格就是不好的,我们只需要乐观的解释风格呢?其实,并非如此。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轻度悲观的解释风格能让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更加小心谨慎地行事,对事态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

三、乐观的心理状态或悲观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生而就定的,还是后天形成了?
一个人的悲观或乐观并不是遗传造成的,而是在童年时期逐渐形成的。

塑造孩子乐观和悲观的关键是妈妈的解释风格、他人的批评方式和生命中的危机。

解释风格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那个时候发展出来的悲观态度或乐观态度是基础性的,新的挫折和胜利经过它的过滤,最后变成一种牢固的思维习惯。

通常情况下,孩子的解释风格常常是一边倒的。

他们认为好事会一直好,而且这种好都是自己的功劳,这种好运会让各个方面都变好;同时认为不好的事是碰巧发生的,很快就会过去,而且都是别人的错。

经过科学研究判断,孩子在8岁时乐观或悲观的解释风格就基本定型了。

一般来说,青春期以前的孩子非常乐观,有无限的希望,对抑郁也有免疫。

但是过了青春期以后,他们的乐观开始流逝,变得开
始悲观起来。

孩子悲观或乐观的解释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关于孩子的解释风格的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它与孩子的母亲有关——妈妈的影响力。

孩子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语,尤其是母亲对事情情绪化的解释。

孩子多问题,因为他们要得到对周边发生的事情的解释。

一旦父母变得不耐烦,不再回答孩子永无止境的问题,孩子就会从别的地方寻求答案。

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仔细聆听大人对某件事情的解释,而人们平常大约每分钟都有一次解释,只是自己不自觉而已。

孩子对这种解释会一字不落地听进去,特别是对不好的事情的解释。

他们不仅听,还会注意到这些解释是永久性的还是暂时性的,是特定的还是普遍的,是你的错还是别人的错。

长此以往,孩子便跟着父母学会了相应的解释风格。

二、来源于老师和父母对孩子的批评。

当孩子做错事情时,父母会对孩子说什么?老师又会对孩子说什么?注意,孩子不仅听大人对他们说什么,还听怎么说。

这点在批评上尤为重要,孩子相信这些人的批评,并用它们形成自己的解释风格。

三、来源于孩子生命中的危机。

如果孩子早期生活经验中的生离死别和巨大变故常有发生,这些事情好转了,他会比较乐观,如果这些变故是永久的和普遍的,那么绝望的种子将深埋在孩子的心中。

四、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乐观,并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悲观的态度,看起来好像是根深蒂固的,但作者塞利格曼通过研
究发现,悲观其实是可以改变的,当一个人有悲观的解释风格时,是很容易陷入抑郁的。

丹雅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觉得孩子很不听管教,而且她和丈夫的感情也越来越糟,婚姻关系每况愈下。

丹雅对自己深感厌恶,因为“我总是对孩子大吼大叫,从来没向他们道过歉,我是最糟糕的妈妈,我不配有孩子”。

其实她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他常常在孩子放学后陪他们踢球、做游戏,辅导孩子们做作业。

她没有任何爱好,因为她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其实她做的好一手好菜,而且在学校成绩也很好。

丹雅不仅很悲观,还常常陷入抑郁情绪不能自拔。

“事情真的很糟,我心情一直不好。

我不是一个爱哭的人,但是现在只要有人说了我不喜欢的事情我就开始哭……”丹雅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后来他接受了一种治疗,病情慢慢好转。

她不再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

当她老公不肯陪她去教堂时,她会想“我可以一个人自己去,我的老公,很差劲,不肯陪我去”。

当她开车,发生一点意外,她会说:“我的墨镜不够黑,所以光线有点晃眼。

”她找了一份兼职工作,有了一笔收入,她不在认为自己无权选择家庭旅行的目的地。

她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主动。

丹雅摆脱抑郁,而且没有再复发,周围的人都很惊讶,这神奇的变化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很多人会想丹雅应该是接受了聊天治疗或吃药治疗,因为这是目前市面上比较普遍的治疗抑郁的方法。

其实并非如此,真正帮助丹雅彻底治疗抑郁的关键是将悲观的解释风格转变
为乐观的解释风格。

因为抑郁症来自于一个长期养成的消极思维模式,那么如果可以改变这种思维模式,抑郁症就可以治疗。

心理学家用所有可行的方法来改变患者对不幸事件的想法,帮助患者摆脱无助感,进而从抑郁中解脱出来。

在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病症是通过改变悲观的解释风格转化为乐观的解释风格,这一方法改变了患者的认知,被称为认知疗法。

科学研究表明,对于抑郁症的治疗,药物治疗和认知疗法两种治疗方法都很有效果。

只用抗抑郁药物或者用认知治疗法都能有效抑制抑郁症,两者并用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认知疗法的侧重点是将悲观的解释风格转变为乐观的解释风格,认知疗法进行的越多,向乐观风格转变的就越彻底,而越转向乐观,就离抑郁症越远。

药物虽然对缓解抑郁症的症状相当有效,但他并不会使抑郁症患者乐观。

虽然药物和认知疗法都能减轻抑郁症,但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药物似乎是个驱动者,他推动患者起来活动,但无法使患者的世界变得更光明。

而认知疗法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方式,这能使患者自己动起来。

通过认知疗法治愈的抑郁症患者,可以长期摆脱抑郁症。

因为这一治疗方法使患者变得乐观了,患者学会了应对抑郁的技巧,便不再需要依赖药物和医生。

转变我们的解释风格——变悲观为乐观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时,我们有可能会充满希望,这个时候我们便是乐观的,也有可能会充满绝望,这个时候我们便是悲观的,那如何才能让我们从悲观转向乐观?关键就在于如何将绝望转变为希望。

我们的希望或绝望来源于我们的解释风格,解释风格的两个维度决定普遍性和永久性。

为不幸的事找到暂时的和特定的原因,是获得希望的关键,暂时的原因限制了无助的时间,而特定的原因将无助限制在特定的情景中。

反过来讲,永久性使无助感延伸到未来,普遍性使无助感扩散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那么,如何才能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呢?作者给出了乐观人生的ABCDE法。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个场景:
我最近每天晚上都去上课,想拿一个硕士学位。

当看到试卷时,我发现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我想我考的真烂,我绝对是全班最差的。

我真是笨死了,我应该面对事实,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我年纪太大了,不能跟那些年轻人拼,即使拿到学位,谁会放着20来岁的年轻人不用而去雇佣一个40多岁的女人呢?我在注册时一定是发疯了吧,我怎么会想到重回学校念书,这对我来说实在太晚了。

我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对自己不自量力的想法——去念硕士的想法感到难堪、丢脸。

我决定退学,安于现在的工作……
接下来我们转变一种风格,再来感受一下:我太小题大做了,我希望全拿A,结果拿了一个B,一个B+,1个B-,这并不是太差。

我可能不是班上考的最好的,但也不是考的最差的,我去查了别人的成绩,坐在我旁边的那个家伙拿了两个C和一个D。

我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并不是因为我的年纪,虽然我40岁了,但这不会使我比其他人笨。

我考得不好,是因为我做事太多,没有时间看书,我要上班又要照顾家庭,在这种情况下拿到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我现在知道
了,我要花多少时间复习才能拿到更好的成绩,下次我会更加努力。

我先不要去想谁会雇用我,毕竟这个学校毕业的人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我现在要想的是好好学习,赶快毕业,我对自己和成绩都很满意,我会继续念下去,我不会让年龄成为绊脚石,我知道年龄对我不利,但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到时候再烦恼也不迟。

乐观人生ABCDE方法
这段话里面变包含了乐观人生的ABCDE方法。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A代表的是不好的事——我最近的想拿一个硕士学位,但是成绩不理想。

B代表的是不好的事情带给我们的想法——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善于读书的人,我认为自己也选择这个事情是一个傻的事情。

C代表的是在不好的事情下产生不良想法的结果——我所做出的决定和思考,我认为自己做得很不好,我想退学。

D代表的是我对自己不好的想法以及所要决定后果的一个反驳——因为我比较忙,没有时间学习,拿到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E代表的是我对自己的激发与期待——我对自己和成绩都很满意,我会继续念下去,我会去的更好的成绩。

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后,我们会产生很多想法。

如果我们的解释风格是悲观的,那么我们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想法,这些不良的想法就导致我们做出一些不良的后果,进而让整个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长此以往,我们便会陷入抑郁的状态中,让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我们感到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都会感到很无助。

如果我们能够摆脱,那么我们便可以做出一些调整,变得更加乐观。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摆脱这种抑郁的想法,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我们的想法以及所做出的思考,还可以通过反驳来调整它,改变它。

同时通过激发让我们内心充满更多的力量,让我们相信这件事情可以变得好,让我们激发自己内在的动力,让我们更多的去努力,进而改变当下的状态,改变当下的危机。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不好的事情——想法——结果——反驳——激发。

通过这样一个乐观人生的ABCDE法,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乐观,可以让自己习得性乐观。

其实不良情绪和行为不一定直接跟不好的事情有关,他们直接来自你对不好的事情的看法,这表示如果你改变了对不好的事的心理反应,那么你就能更好地应对挫折。

进行改变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反驳。

从现在起,练习反驳,防止不好的事情恶化成灾难。

通常情况下,你的消极的想法是扭曲的,不正确的。

这时,要挑战它,不要让它控制你的情绪和生活。

随后,要努力朝着好的方向去思考,通过积极的思考激发内在的自信与期望,让自己产生行动的力量。

习得性乐观很容易坚持下去,一旦养成了反驳消极想法的习惯,养成了习得性乐观的习惯,你就会变得快乐很多。

帮助孩子远离悲观
当孩子在表现不好时,老师或家长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