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三第12课《论睁了眼看》word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睁了眼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3岁那年,此后他的父亲长期患病,终致
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
“公子哥儿”
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受人们的冷落。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他的外祖母家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
村。

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

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
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弃医从文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
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95分,就被他们
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

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
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日本留
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主要作品
小说创作
1918年5月15“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

杂文创作
“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

鲁迅的杂
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
《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

本文《论睁了眼看》就是选自《坟》中的一篇,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2、写作背景
《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

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

“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

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这篇文章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二、课文分析
1、文中一共有14个自然段,(问学生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

感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3自然段。

下文一转:“(第3自然段)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国民性的含义: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深刻地揭示了“瞒和骗”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孔孟之道长久的精神统治,讽刺中国文人闭着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的文艺思想,而他们的方法就是什么啊?(让学生回答?“瞒和骗”文中第一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结尾结尾有这么一句话。

),在这里点题且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6—11自然段)首先,从男女婚嫁的视角批评“大团圆思想”,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作家“闭上眼睛”对中国婚姻的缺陷所作的补救。

其次,从《红楼梦》或续或改的结局处理方式上说明这种流弊对小说的影响。

再次,以宣扬“善有善报”的元杂剧为例,对“大团圆”思想的延伸进行批判.。

最后,指出关羽、岳飞的被杀,因有“彰明的史实,瞒不下”,便“别设骗局”,也仍是“大团圆”结局流毒的表现。

在鲁迅看来,这些都是瞒和骗的文学,
正因这一文学思想的流毒和影响之深,,这才将一切社会人生的不足之处通通加以掩盖,这无疑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妨碍。

于是鲁迅以十分沉重的笔调写下了一段含义极为深刻地话(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第11自然段):“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成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不足忧悲似的。

”这一部分分析“瞒和骗”思想的影响和危害,给人以警策。

第三部分:(12—14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精髓所在。

(同学们一起读12自然段)。

鲁迅开出了根治“瞒和骗”痼疾的药方,那就是“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这也正是文章的文眼所在。

最后一段简短有力,进一步表达了鲁迅对于建设新文艺的热切希望。

2、(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揭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鲁迅对“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抨击时从国民性入手的。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正视社会、人生?此种性格弱点是怎么造成的?他认为这首先是“孔孟之道”长久精神统治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有漫长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一代一代的“圣君”“贤相”都把封建礼教作为制驭民众的手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早已成为国人共同的心理机制。

这也就是胡风先生所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这种“精神奴役的创伤”一到旦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就要反映到文艺上来。

鲁迅把“瞒和骗”的文艺与“瞒和骗”的国民性结合起来考察,十分精辟的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运动规律,说明“瞒和骗”的文艺源于“瞒和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