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脏之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五脏之郁
【摘要】“郁”病由来已久,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就提出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方剂,。
七情,饮食,外感皆可导致郁结,郁伤五脏却各有不同,因情志而郁多在肝,因外感
而来多郁于肺,饮食之郁在脾胃。
血脉郁则必伤及心。
是为心郁。
肾主藏精,封藏之本,若
封藏太过,疏泄不及,元阴元阳不得布散,诸脏不得滋润和顾护。
肾中精元气化不利,则肾郁。
【关键词】郁;五脏;气机;调和
脏腑杂病多以八纲辩证为基础,脏腑辩证为核心,气血津液辩证为辅。
而随着历代医家对“痰”“淤”的认识加深,很多医者则把杂症致因归纳为“痰”、“ 淤”,提出怪病多又痰作祟,久
病必淤。
而临床各种疑难杂症从痰、从淤论治往往取得显著疗效。
然笔者认为,痰和淤多为
有形之邪,辨别不难。
但二者形成之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郁,也就是说,由郁至痰,由郁
成淤。
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辨五脏之“郁”很有必要。
对于一些疑难病从郁论治同样疗效显著。
1,郁的源流
郁字有蕴结积滞的含义,是导致很多疾病的因素。
郁之致病前人多从情志出发,先责于肝。
如《黄帝内经》有提到“ 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人忧愁思虑即伤心”、“ 人或志怒,气逆
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然后《金贵要略》确立出脏躁和梅核气两种证候。
到了隋巢氏所辑《诸病源候论》,在气病诸候,结气候篇中说:“ 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
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
” 明确指出忧思会导致气机郁结,这一论点为后世研究由郁
为病,提供了指导作用。
郁和情志关系密切也被历代医家公认。
然而《素问·至真要大论》中
病机十九条指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肺主气,主治节,郁病不止是情志所起,也不只
是肝脏多郁。
肺气被郁也不少见。
到金元医学名家朱丹溪在《心法·六郁》中将郁证列为专篇,才丰富了内涵,论述了“ 气血冲和完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 强调了气血郁滞是导致许多疾病的重要环节,并提出六郁(气、血、火、食、湿、痰)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方剂,由此更加明确了对郁症的认识,扩大了治疗范围。
而
至明清,虞搏、张景岳叶天士等医家,就郁症的机因,提出由情志、外邪、饮食等因素所致,从而说明郁之为病不是单一由情志而起,外之六淫亦可为郁。
然临床上各个脏腑的郁证却不
能很好的区别治疗,往往沿袭丹溪六郁同治,疗效不显,甚为可惜。
笔者试探讨五脏之郁的
症状与治疗,以飨同道。
2.1肝郁
肝属木而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生理特性是升、散。
其疏,可使气的运行通畅;其散
可使气不郁滞。
肝疏泄功能正常,则经脉通利,气血津液疏布畅行无阻,脏腑功能活动调和。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失常不仅导致肝的本气郁滞,如肝气郁结,多由忧思郁怒,情志不舒所致。
如见情绪急躁,或情绪低落,胁痛,头痛,目赤,耳肿,舌质红,苔黄,是为肝郁化热证。
可选用丹栀逍遥散等
肝藏血,血主滋养,肝血旺则神安魂舍;气机郁滞,气不化血,则可演变为肝郁血虚证,如
头晕目眩,失眠,多梦,指甲凹陷,舌质淡,苔薄白,脉弱,对此既要治气郁证又要治肝血
虚证。
可选逍遥散合四物汤。
如见胁痛,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证。
是肝郁阴
虚证,可选一贯煎。
2.2肺郁
肺主气,主宣发与肃降;肺气失和,浊气壅滞,升降失司,则可演变为气机郁滞。
《素问·刺禁论篇》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指肝的升发和肺的肃降之性。
若肝气升发太过,化
火灼伤肺阴,可导致肃降失常,出现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咳嗽、胸痛,甚则咯血等症。
若
肺失肃降,则肺气郁滞,会出现咳喘,胸膺闷胀,呼吸不利等。
邪热侵袭,或热从内生,热郁于肺,可演变为肺气郁合肺热证,如咳嗽,或气喘,或黄痰,
舌质红,苔黄,对此可选用泄白散、桑白皮汤加减。
寒邪侵袭,或寒从内生,寒袭于肺,可演变为肺寒证病变及症状表现为气郁证伴有肺寒证,
如咳嗽,或气喘,痰多色白,舌质淡,苔薄白,可选用三拗汤或华盖散。
2.3肾郁
肾气司阴阳,肾气能固摄与气化;肾中阴气能上兹肝木与心火。
若气机郁滞,影响肾气固摄
不利,二便不调,气化不利,肾主水,则水液停聚,发为水肿。
以此可演变为气郁证与肾病证。
肾气虚而不固,虚而不运以为郁,以此可演变为气郁证与肾虚不固证,病变及症状表现为气
郁证伴有肾虚不固证,如遗精滑泄,夜间尿多,或小便失禁,腰酸腿软,对此可选用金贵肾
气丸
气郁化热而伤阴,则可演变为气郁证与肾阴虚证,病变及症状表现为气郁证伴有肾阴虚证,
如腰酸腿软,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可选滋水清肝饮。
2.4心郁
心主血脉,只有心气充足通畅才能有力推动血液循行周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至,故心气郁滞
则心的血脉运行受阻。
心在上属火,心气郁则火上炎,肺金被克,火不下行,肾水不暖。
气机郁滞,郁而化热;热太过而为邪热,邪热在心而演变为心热证。
病变及症状表现为气郁
证伴有心热证,如心烦,或心痛,失眠,舌质红,苔薄黄,对此可选用交泰丸或栀子豉汤。
心为阳脏,阳主温煦,阳不足而为寒,寒太过而为寒邪,寒邪在心而演变为心阳虚证。
病变
及症状表现为气郁证伴有心阳虚证,如心悸,或心痛,手足不温,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弱,可选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理中汤。
2.5脾胃郁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胃居中州,升降有序,气机条畅;脾胃失和,气机郁滞,诸病变生。
胃为阳,脾为阴,阴不制阳而为热,或食积化热,或痰聚化热,或受外邪,邪热在脾胃可演
变为脾胃郁热证。
病变及症状表现为气郁证伴有脾胃郁热证,如胃脘不适,心下灼热,或烧心,牙痛,舌质红,苔黄,对此可选用保和丸、越鞠丸等
胃为阳,脾为阴,阳不制阴而为寒,或外邪侵袭,阳气被郁,寒邪在脾胃可演变为脾胃虚寒证。
病变及症状表现为气郁伴有脾胃虚寒证,如胃痛,怕冷,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
可选用桂枝理中汤。
总之,人体是一个整体。
各脏腑之气升降出入,周流不息,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
脏腑之
间才相互平衡。
任何一脏被郁,则该脏功能失常。
郁结将会形成,此时若及早发现,因势利导,结合各脏的生理特性,合理用药,则气机恢复条畅,郁结得开,脏腑气机协调,气血流行。
正如《金匾勾玄·六郁》说:“ 郁者… … 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
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
”并总结了六郁症状“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
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即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
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者是也。
”若论五脏之郁,肝之郁在胸胁,人多胁肋疼痛,情志不舒,善太息。
肺之郁,在胸上部,胸上满闷,呼吸抬肩,咳喘,心之郁,在胸中,满闷不舒,如有物压感,多梦善惊。
肾之郁在腰,转测屈伸不利,二便困难。
脾之郁在腹,腹部胀满,饮食不消,四肢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