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 句式变换技巧习题训练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
1.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反问连用的句子。
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
【答案】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能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难道不是诗吗?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句式改写的考查。
句式改写有个原则就是,句子形式改变了,但内容不能改变。
要把本题中的句子首先由一个短句改写成长句,就是要把并列的几个词语改成并列的几个分句,并列的词语改成“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然后把陈述句式改成反问句式,“这难道不是诗吗?”意思与原句是一样的。
【点评】本题是对句式变换的考查。
句式变换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形式改变,但内容不能改变。
要注意改前和改后内容的审读。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象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翻来覆去”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意思可以有小的改动):________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中“这些”指什么?②文段中“快乐”与惆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1)傅雷家书;傅雷
(2)来回翻身
(3)这些我和你妈妈都懂得
(4)①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②示例:不矛盾。
“快乐”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惆怅”是担心引起孩子的憎厌。
【解析】【分析】(1)根据“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知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作者是傅雷。
(2)根据对这个成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可知“翻来覆去”,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这里形容傅雷因挂念儿子而睡不着觉,来回翻动身体。
(3)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意思是我和妈妈两个人都懂得这些。
据此改动句子即可。
(4)①根据“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
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可知这些指的是: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②结合“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可知,儿子成长的往事在父母回忆起来都是快乐的,而又担心噜哩噜苏的抖出你不愿提及的往事会让你憎厌。
故答案为:⑴傅雷家书;傅雷
⑵来回翻身
⑶这些我和你妈妈都懂得
⑷①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②示例:不矛盾。
“快乐”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惆怅”是担心引起孩子的憎厌。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
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
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⑷①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
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
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②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联系文章主题,进行研读和探究。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
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
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拣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
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词,譬如“父亲”“母亲”“妹妹”“老师”等。
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cù,美不胜收。
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浸满(________)譬如(________)花团锦cù(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美不胜收”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___)
A.完、尽
B.优美的
C.赢、胜利
D.能担任、能承受
(4)把文中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不改变句意)________
【答案】(1)jìn;pì;簇
(2)拣起;捡起
(3)A
(4)世界上没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
【解析】【分析】(1)“浸”的意思是“泡,使渗透”,应读jìn;“譬如”的意思是“比如”,“譬”应该读pì,不要误读作bì;“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簇”应该是竹字头。
(2)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捡”的意思是“拾取”,“拣”的意思是“挑选”,此处应该用“捡”。
(3)“美不胜收”意思是“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胜”的意思是“尽”,故选A。
(4)把反问句改为肯定句,应该把肯定词“有”改为否定词“没有”,去掉疑问词“吗”,并且把问号改为句号。
故答案为:⑴jìn;pì;簇;
⑵拣起;捡起;
⑶ A;
⑷世界上没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解答此题,要结合词义及具体语境及关联词的常见用法辨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式的转换。
明白各种句式特点和句式结构即可改写,注意句末标点的改写。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
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
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
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
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
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suǒzhōng
充沛________然无味无动于________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C.优美的景物或境界
D.能够承担或承受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答案】(1)pèi;索;衷
(2)疏乎;疏忽
(3)C
(4)这样还谈得上什么意境呢?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汉字字音和字形的积累答题,注意“索”不要写成“锁”;“衷”不要写成“中”。
(2)根据平时对字形的积累可知,“乎”应为“忽”。
(3)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
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
据此可知这里的“胜”意思应为优美的景物或境界。
(4)这是一个否定句,改成反问句时要加上反问词,要把这个句子变为肯定句,句末用问号。
故答案为:⑴pèi;索;衷
⑵疏乎;疏忽
⑶C
⑷这样还谈得上什么意境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和书写的掌握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的书写和注音。
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⑵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字形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写好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音近字等,还要注意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字。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汉语里有不少词语都是多义词,对于多义词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另外平时的学习中要多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⑷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
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
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本题要求将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聪,亲爱的孩子。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
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
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
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
心中的苦
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没有谁可诉苦。
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
我预料在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4)题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不协调,应改为:________
(2)“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一句与前面对应的句子是()
A.我们并没有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
B.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
C.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D.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3)如果把划线的句子换成:“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好不好,为什么?
(4)填入横线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A.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B.就是不再去想失败的惨痛,而振作起来走向前去。
C.就是吃一堑,长一智。
D.就是以平常心态对待人生浮沉,泰然处之,向前看。
(5)作者用“克利斯朵夫”的事例的主要意图是()
A.鼓励儿子更勤奋地从事艺术事业。
B.鼓励儿子像克利斯朵夫那样栽了筋斗爬起来。
C.教育儿子向克利斯朵夫学习,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D.鼓励儿子创造更多的克利斯朵夫式的人物形象。
【答案】(1)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
(2)C
(3)不好。
因为原句用比喻说理更生动、形象、透彻。
(4)A
(5)B
【解析】【分析】(1)结合上下文陈述语气不恰当,应该为反问句,即: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2)考查照应句。
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3)考查句子的辨析。
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解答时,我们认真读给出的句子,确定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填入的句子。
(5)考查“克利斯朵夫”的事例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点评】(1)此题考查对句子语气的把握能力。
(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辨析能力。
(4)该题考查对句子衔接的能力,此外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整体把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七、综合题(共16题;共186分)
6.下面几种句式的变化形式是你熟悉的,请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①例:气候变化无常,人们怎么能不感冒呢?
气候变化无常,人们会感冒。
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②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答案】①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不会望而却步。
②烈士的母亲说,她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而牺牲光荣,她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解析】【分析】①句式反问句,可以改为陈述句。
注意意思不能变。
②可以改为“转述句”。
“转述句”就是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
标点符号的改变:直述句改为转述句,冒号要改为逗号,双引号要去掉,再加上句号,并改成第三人称的说法;“转述句”改“直述句”,要加上冒号和引号,再加上句号,就是从第三人称转化为第一人称。
故答案为:①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不会望而却步。
②烈士的母亲说,她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而牺牲光荣,她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
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
做此题时一定要掌握方法,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7.把下面的内容放在A,B两种语言环境中转述,要求人称正确,语气准确,内容清楚。
1955年6月,科学家钱学森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了求救的呼声。
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A.送信人对王炳南大使说:________。
B.王炳南大使不在,送信人对他的秘书说:________。
【答案】“王大使,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
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转交给您,他指示您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先生回国。
”;“秘书同志,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
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交给王大使,并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
先生回国。
请您把总理的话转告王大使。
”
【解析】【分析】转换引述句:(1)标点符号的改变(2)人称的变化
如:A.送信人对王炳南大使说:“王大使,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
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转交给您,他指示您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先生回国。
”
B.王炳南大使不在,送信人对他的秘书说:“秘书同志,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
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交给王大使,并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先生回国。
请您把总理的话转告王大使。
”
【点评】掌握转述句改引述句的方法。
平时多练习。
四、语言表达(共10题;共68分)
8.下列各项中句式变换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 谁都承认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
变为双重否定句:谁都不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
B. 王强把教室外的走廊打扫得干干净净。
变为被动句:教室外的走廊被王强打扫得干干净净。
C. 祖国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非常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积极参与。
变为感叹句:祖国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多么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积极参与啊!
D. 他扔掉的不只是一个馒头。
【答案】 A
【解析】【分析】A.由肯定句变为否定句变换错误,变换后与原句不符,应改为“谁都不能否认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
B.句式变换符合原意。
C.句式变换符合原意。
D.句式变换符合原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句子变换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应首先明确各种句式的特点:(1)长句与短句:长句字数多,容量大,结构比较复杂,故表意严密、内容丰富、富有气势;短句字数少,结构简单,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2)散句与整句:整句的结构基本相同,形式比较整齐匀称;散句的结构不整齐,常常长句和短句交互运用;(3)常式句变成变式句时,要搞清强调和突出的对象,再依此改变原有句子的结构,同时还要保持意思的通畅;(4)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主动句变被动句,只需将“把”字所带的宾语提到主语的位置上,将“把”字改成“被”字即可,被动句变主动句则相反,即将“被”字所带的宾语提到主语位置上,将受动者放到动词后面,去掉“被”字即可;(5)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
一般而言,有偶数个否定词的句子最终表达肯定的意思,有奇数个否定词的句子最终表达否定的意思(反问语气表示否定的意思)。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透过密密的花枝的缝隙漏下的点点的光班在地面闪烁着,光影变huàn,古槐与紫藤就在其中演yì着一场光阴与生命的盛大欢愉。
落雨了。
春天的雨淅淅沥沥,是惜春的泪。
伴随着泪
珠撒落的,还有紫藤花瓣。
盛开是庄重的,凋落同样也是一件圣洁的事情。
那是秋叶一样静美的回归。
回归土地的怀抱,回归根的呼唤。
纷纷扬扬的花瓣在斜风细雨中飘落,飘落成一场盛大的花雨,谁都说花与土地的相聚是生命的另一场盛宴。
(1)给画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缝 ________ 隙光影变huàn ________ 演yì 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圣洁”的“圣”意思是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句改成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
【答案】(1)fèng;幻;绎
(2)光班;光斑
(3)崇高的
(4)谁不说花与土地的相聚是生命的另一场盛宴?
【解析】【分析】(1)“缝”读fèng,不要读成féng;变幻:指没有规律,难以揣测的变化。
注意“幻”不要写成“幼”;演绎:铺陈,推断,阐发。
“绎”注意不要写成“译”;
(2)“光班”中的“班”写作“斑”。
光斑:太阳表面上特别明亮的纤维状斑点,是太阳活动比较剧烈的部分。
(3)圣洁:神圣而纯洁。
圣:神圣的、崇高的。
(4)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都”改为否定词“不”,并把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注意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的意思要保持一致。
故答案为:⑴ fèng ;幻;绎
⑵光班 - 光斑
⑶崇高的
⑷谁不说花与土地的相聚是生命的另一场盛宴?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⑵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字形的辨析。
⑶本题考查字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词义理解字义。
⑷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注意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0.不改变句意,把下边的长句改成几个意思连贯的短句。
历史剧《屈原》叙写了战国时代楚怀王不图自强,不辨敌友,梦想依附秦国,屈原虽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依然深怀爱国热忱,同朝廷绝齐亲秦的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
【答案】战国时代楚怀王不图自强,不辨敌友,梦想依附秦国;屈原虽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依然深怀爱国热忱。
历史剧《屈原》叙写了屈原同朝廷绝齐亲秦的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
【解析】【分析】这句话主要有三层意思:楚怀王是怎样的人;屈原是怎样的人;历史剧《屈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点评】本题考查把长句改为短句。
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分清表达层次,按不同的主语写成短句。
11.下列各项中的句式变换不符合改句要求的一项是()
A. 原句: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要求语气表达更强)改句: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这难道不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B. 原句;赣南苏区在先行先试中铿锵有力地前行。
(要求突出强调“铿锵有力”)改句:铿锵有力地,赣南苏区在先行先试中前行。
C. 原句:汽车一阵疾驶,溅了他一身泥。
(变换成被动句)改句:他被疾驶的汽车溅了一身泥。
D. 原句:这辈子,我们就是父母的影子。
(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改句:我们永远是爸爸妈妈的负担。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变换句式的分析判断能力。
首先要逐一分析各个选项,根据句子的改写要求分析原句与改句的不同,再判断正误。
D项改句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应改为“我们就是父母这辈子的影子”。
故答案为:D
【点评】首先看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如果用了修辞方法,就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其次,如果句子没用修辞,看有没有典型的、有特点的修饰词,从词语的角度进行赏析;再次,如果句子既没有使用修辞,也没有比较典型、特殊的修饰词,那还可从句子的表达方式入手,表达方式有:议论、抒情、描写、记叙、说明。
12.请分点概括“开展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三项措施,每项不超过9个字。
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连日来,城北街道迅速行动,落实三项措施推进此项活动。
3月12日,街道领导在全场开展群众教育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部署大会上作动员蒋华,并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
为加强对本次活动的组织领导,街道成立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并设立办公室,明确职责,并有专人负责。
为有效推进工作进程,设立意见箱5个,电子邮箱1个,热线电话2部,采用这些创新载体,便于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征求群众对全场干部作风的反应。
【答案】①广泛动员,周密部署②加强领导,明确责任③创新载体,有效推进
【解析】【分析】理解文本意思,分条概括即可。
【点评】学生要熟读文本,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
13.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谁都知道渔夫在海上打鱼。
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