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化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脾主肉,开窍于口,脾脏不健壮,嘴角松弛,自然会流口水
虽然唾和液分别出自脾和肾,但脾肾往往互病,且总司于肾,所以唾沫和口水经常同时出现。
唾多而且黏稠,且口中发苦,往往是脾热,这时候一定不能吃辛辣的食物,牛、羊肉也尽量少吃,可以吃一些清脾热的药,像栀子和连翘等。
口水多,且有咸味儿的话,这是肾虚的征兆。
心、肾开窍问题及“舌用非窍”辨析
中医学中的窍,系指人体与外界相通的某些腔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年六十而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
”王冰解释说:“上窍谓耳、目、鼻、口,下窍谓前、后阴。
”上七窍合下二窍共成九窍,所谓“九窍不利”系指此而言。
中医理论认为九窍是五脏的对外开窍,属于五脏的功能范畴。
《素问·金柜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门于口,藏精于脾;西方赤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与二阴,藏精于肾。
”这里的窍就是机体通向外界的某些腔道。
它是机体和外界环境间交流信息的窗口。
中医理论认为这些孔、窍和五脏功能联系密切,能反映五脏功能的盛衰。
在临床上,医师们根据患者九窍功能的异常,来判断患者的病情所在与轻重。
然后,立法用药、“扶正去邪”,使患者恢复健康。
在这里《金柜真言论》的作者提出了“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的观点。
然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提出了“心主舌”“肾主耳”的观点。
王冰在解释这一问题时说,“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
然,舌用非窍,故言耳也。
”“肾开窍于二阴,盖心寄窍于耳也。
”指出“舌用非窍”,即,舌是一个实质器官,不是一个空窍,故上七窍不应该包括舌。
然而,《内经》及后世的不少医家都忽视“舌用非窍”这一现实,他们仍认为“心开窍于舌”,“肾开窍于耳与二阴”。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应象大论》为主的传统观点。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在心肾开窍问题上,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二种不同认识,王冰提出的“舌用非窍”的观点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耳作为一窍,在《内经》时代就出现了二种不同的观点,耳归于心妥当呢,还是归于肾合适呢?我们看一看耳和心、肾二脏的联系。
耳作为一个听觉和位置觉(前庭)器官,和心、肾那一个器官联系更密切呢?当突然听到巨大的声响,每使人“心惊肉跳”,而从未见到有人说腰痛腿酸的;粗暴逆耳的声音每使人“心烦意乱”;高低不平,旋转频率太高,往往使人“心烦欲呕”,也从未见到有人遗精遗尿的。
由上述实例来看,我们认为,耳作为一个开窍,与心的关系较为密切。
因此我们认为耳应当是心的开窍,《金柜真言论》的观点较为合适,应当采纳的。
此外,《灵枢·脉度》说:“五脏常内阅上七窍,故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该文又说“脾气通于口,故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我们知道舌是口腔中的肌性、实质器官。
口腔和舌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没有舌,口腔的机能就不能发挥;没有口腔,舌也不能孤立存在。
因此,口腔和舌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
而且,五味和五谷也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
《内经》及后世医家也常将五谷、五味混称为谷味。
例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
”等等。
由此我们认为,“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辩五谷矣。
”已经包括了“舌知五味”的内容。
再提“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辩五味矣。
”是重复的、多余的。
由此,我们认为,“舌用非窍”的观点是现实的,客观的。
七窍中不应当包括舌在内。
再者,肾开窍于耳与二阴,心开窍于舌而“舌用非窍”。
这样心实际上没有开窍。
因此我们认为,耳应当是心的开窍,不应当是肾的开窍。
如果舌也算一窍,则“上七窍”应改成上八窍,“九窍不利”也应改成十窍不利。
因此,我们认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
”的观点是接近于实际的、正确的,应当采纳的。
而“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
”的观点是欠妥的,不客观的,不可取的。
河北省宁晋县李源中医门诊李有源李献斌
论肾主唾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青年人() 更新时间:2010/3/23 18:57:44 【字体:小大】
关键词肾;唾;临床意义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
唾”,指出人体内的津液可分属五脏,化为五液,各走其道,注之于窍,于是有汗、
涕、泪、涎、唾之别。
而人们习称的唾液包括涎与唾,又因“口为脾之官”,“脾气通
于口”,故有人认为脾对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较为直接的[1]。
近代对脾与唾液的生
理、病理及实验研究亦较为深入[2],而对肾与唾的关系尚未有专篇讨论,显然,对
唾液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今据文献资料,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及见解,与同道探讨。
1唾为肾之液
体内的一切正常水液,包括涕、泪、唾等分泌液,都属于津液范围。
因唾与液
都是津液中性状较稠厚的部分,故二者实异名而同类(见《中医基础理论》5版教材)。
中医学认为:液的生成,源于水谷,赖脾胃运化,输注于脏腑,而后归藏于肾中。
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由于肾中藏
纳的“水”样(液态)物质,是脾胃从饮食物中摄取的水分及营养成分和脏腑生理活
动过程中化生的精微物质,因而这些物质富含营养,既能“淖泽注于骨”、“泄泽补益
脑髓”及使“皮肤润泽”(《灵枢·决气》),还能“灌精濡空窍者也”(《灵枢·口问》),出
于口中之唾液,即是由肾液灌注舌窍而成的。
肾之液何以能上注于舌?《灵枢·经脉》
云“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灵枢·根结》又说少阴根于涌泉,结于
廉泉,可见肾中藏纳之液,通过自身的经脉,由足上行至舌根,而舌下之廉泉,又
是足少阴经经气流注归结之处,肾之阴液源源由经脉上行,自廉泉出于舌之端。
王
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认为“舌下之窍,肾之津液所朝也。
……下窍,廉泉穴也”。
之所以称其廉泉,《会元针灸学》释“言其通金津、玉液,廉洁之甘泉也。
”而《经穴
释义汇解》更明确地阐释:“舌根下伴有舌下腺体,津液所出犹如清泉”。
结合现代
解剖生理知识,可以认为舌下腺体主要指颌下腺及舌下腺,它们的导管开口都在口
腔底部舌系带两侧的粘膜处[3],唾液由此分泌而出,而该部位正是足少阴肾经经气
流注归结处,从而揭示了唾液的分泌与肾直接相关。
2唾之泌泄由肾所制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肾为唾”,即唾为肾液化生,自舌下而出,并由肾控制
其泌泄,使其津津常润,致口中和合,食饮甘味,而且还可灌注脏腑,润泽肢体肌
肤,诚如李时珍《本草纲目》介绍“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
《医心
方》则更深刻地指出:“口为华池,中有醴泉,漱而咽之,既润脏身,活利百脉,化
养万神”。
难怪中医养生家、气功家都特别重视“搅海咽津”,即以舌抵上腭,待唾液
满口后,咽之。
因其有补养肾精、强壮身体,却老延年之效验,故称此法为“饮玉浆”、
“服食玉泉”。
唾为精汁,由肾液化生,源源而上,但不溢出口外,这种生理状态,主要通过肾之温煦、蒸化及摄纳、封藏功能来维持和调节的。
如肾之精气充盛,则能蒸化津液,上承于口,使唾液不断泌泄润泽;另一方面,肾又行摄纳封藏之职,控制唾液渗泄之量,防止阴液无故丢失。
倘若肾之精气不足,温煦、蒸化、摄纳、封藏失常,则可出现多唾久唾或少唾无唾等唾液泌泄失常之病证。
临床中温热病验齿的光泽、润燥,可作为判断肾中精气、津液盛衰的标志之一,如清·汪宏在《望诊遵经》中明示,齿“滋润者津液犹充,干燥者津液已耗,形色枯槁者精气将竭,形色明亮者,精气未衰”。
此外唾液量多少的变化还能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及水液代谢的情况,亦可作为诊断肾藏精主水功能正常与否的依据。
目前对证实质研究表明:肾阴肾阳与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是对立统一的两对矛盾,均能控制机体全身器官组织的功能;阴虚病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而交感神经兴奋能降低唾液分泌量,增加唾液蛋白含量;阳虚患者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而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增加唾液分泌量,但唾液蛋白则明显降低[4]。
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唾液量的多寡,唾液蛋白含量的高低,受着肾阴肾阳作用的支配。
3唾病责之于肾
唾之为病,主要表现唾液的泌泄失常,或唾液过多,泛溢口外,或唾液枯少,口舌干燥。
探究唾病之由,虽有阳虚、阴亏、气不固、邪犯等诸因,但大多与肾病相关。
例证如下:
3.1阳气虚衰,清唾不止《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
”素体阳虚或久病伤肾,肾阳虚衰,温化失职,机能低下,气化功能减弱,阴液失布上泛,可见唾液时时自口中流出,质稀清冷,伴腰?、畏寒肢冷、舌淡、脉沉弱。
据崔殿库[5]报道用肾气丸治多唾症,患者唾液量多,自流不止年余,夜半加重,伴下身常冷,兼有口干少津之象,考虑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水气不化,阴液上泛而多唾,故以肾气丸调治,至唾液泌泄正常时,又虑其因多唾已耗损阴液,故继以六味地黄壮水之主以善其后。
3.2肾气失摄,唾液外溢《素间·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因年高肾气虚衰,或年幼肾气未充,或久病耗伤肾气,致肾气亏虚,封藏摄纳失职,肾不化精,水液上泛可见唾液如泉,外流不止。
如李庆华[6]报道:患慢性支气管哮喘病者,不慎感寒病发,症见面色青灰,口唇紫绀,喘不能言,满头流汗,口中唾液如泉,持续外流,1~2h即流一大杯(约200ml),脉沉细如绝,舌淡胖,苔白滑。
证属肾阳虚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水泛而清唾如泉,用温补肾阳,纳气归元,益火之源,以消清液之法,方用麻黄附子细辛合都气丸加蛤蚧人参收功。
3.3肾阴亏虚,津枯唾少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若邪热耗伤阴津,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伤及肾阴,阴不制阳,虚火内扰而见唾液减少,咽干舌燥,甚则唇焦齿槁。
笔者曾治一慢性咽喉炎久服多种抗生素不效的女性患者,症见夜间咽干舌燥而痛,声音嘶哑,五心烦热,舌瘦干红,少苔,脉细数,辨为肾阴亏虚,液枯唾少,以滋肾阴,增阴液,润咽喉为法,予知柏地黄汤合增液汤加白点秤、青果,14剂病愈。
3.4肾虚兼证致唾病
3.4.1脾肾阳虚,泛吐唾液有一老年胃大出血患者,经住院治疗出血停止,出院后延余于门诊继续调理治疗,证见面色?白,形寒怕冷,胃脘胀闷,多唾不休,纳少,大
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辨为脾肾阳虚证。
其病理
为脾肾虚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多唾而不休,正如《伤寒论》所云“大病差后,喜
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该患者胃虚之由,乃因大病
伤及肾阳,火不暖土,犹釜底抽薪,致中焦虚冷,运化无权,不能收敛津液,故时
时泛吐唾沫清水,遵经旨用理中汤加附子、淫羊藿、益智仁以温肾助阳敛津,黄芪、
砂仁益气温胃和中,连用7剂,唾液不再外溢,余症明显减轻,守方加减12剂,以巩
固疗效。
3.4.2心肾不交,唾液频多《灵枢·寒热病》谓“舌纵涎下,皆属于热”。
此热缘于心火,
乃因心肾不交,廉泉制约失调而致。
一女性慢性口腔溃疡患者,曾服抗生素、维生
素B2、外用西瓜霜等,调治半年罔效,而延余用中药治之。
证见口舌有数个溃烂点,
唾液量多质粘,心烦失眠,尿少便结,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证属心肾不交,
宜滋补肾阴,交通心肾为法。
方用导赤散以清心火,导热从小便出,加益智仁收摄
唾液,玄参、女贞子以滋肾增液,壮水以制火,内服汤药同时,另用大黄粉醋调外
敷涌泉穴,亦有引火归原之意。
连用10天,诸症消失,随访1年来见复发。
人体气、血、津液的中医详解[复制链接]
人体, 中心
人体气、血、津液的中医详解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生理活动是以脏腑为中心的,而脏腑必须获得气、血、津液的滋养,才能发挥其功能。
同时,气、血、津液又是脏腑活动的产物。
因此,在整个人体生命过程,这些物质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得到化生和补充。
这中间,气、血、津液布到全身,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而经络本身也需要气、血、津液的营养。
由此可见,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
此外,“精”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精”;狭义之精,即指藏之于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有关的精微物质。
这已在本章第一节“肾”中论述,此外不再重复。
(一)气的概念
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这种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认识被引起医学领域,就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
基于上述认识,中医学里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指体内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精气、营气、卫气等;二是概括脏腑器官组织的生理活动,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经气)等。
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运动表现。
总而言之,可以认为是一种能动的物质,而物质的运动即为气,由此而产生各种功能。
(二)气的功能
气是一种的变化着的物质,气的这种运动变化过程就称为“气化”。
由于气化作用,而产生如下四方面的生理效能:
1、推动作用气的活动能力很强,生机勃勃,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一系列生理活动,都是气推动和激发的结果,由此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所以人体整个新陈代谢过程,就是气的运动变化过程。
2、温养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
说明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所以人体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都是气的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当机体气的防御作用减弱时,外邪就得以入侵而发病,所以气虚患者易患感冒等。
4、固摄作用,称为“气能摄血”。
此外,汗液、尿液、精液的正常排泄而不致过多,也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平衡有重要意义。
当气的生理功能失常时,又常引起气虚、气滞等病理变化。
气虚主要表现为全身虚弱为元气不足等。
气滞则是气的流通发生障碍的病理现象,有时也称为“气郁”。
由于局部或全身的气机郁滞不见两胁胀痛、胸闷不舒;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满、嗳气、呃逆、纳差等。
(三)气的生成和分布
气的生成,总的来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肾中之精气、(主要为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由脾胃化生的后天之精气),以及经肺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清腑功能是否正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气在人体分布丰富,以及脾、肺、肾等脏腑功能是否正常,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气在人体分布的部位和作用、来源的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归结起来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
它来源于先天,是先天精气所化,所以叫做“元气”。
但它需要后天摄入的营养不断补充和培植,才能保持充足而不断发挥作用。
元气根于肾,由肾分布到全身各处,能激发和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以元气是人体生化的原动力,在人身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元气充沛,则周身组织器官功能活跃,机体强健而少病。
2、宗气宗气又称“大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
宗气积聚之处称为“膻中”,为气之海。
它的主要作用:一是维持肺的功能活动,推动呼吸:二是贯注于心脉之中,协助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
故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以及气血的运行,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营气营气主要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较有营养的部分。
营气行于脉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营运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所以称为“营气”。
正由于营气是血液的组成成份,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因而习惯上往往营血并称。
又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4、卫气卫气也主要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比较雄厚强捍的部分,其性“剽疾滑利”,活力甚强,运动迅速。
因而不受脉管约束,运行于脉外,外而皮肤肌肉,内而胸腹脏腑,遍及全身。
卫气有温养皮肤、肌肉、脏腑,调节汗孔开合的作用,发挥了保卫肌表、抵御外邪的防卫机能,所以叫做“卫气”。
又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
此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经气)等不同名称的气,它们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共同分布、作用于该处,分别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生理活动。
气散布于全身,流行于各处,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其运动形式,虽是多种多养的,但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一旦气的升降出入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二、血
(一)血的生成和功能
血即血液,是运行于脉中的红色液体,主要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具体来说,饮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化,化生营气和津液等营养成分,上输心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转化为血,再注之于脉,运行到全身。
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中焦......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之于脉,乃化而为血。
”《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此外,肾精的转化为血,也是血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有“精血同源”的说法。
《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故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和滋润全身。
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无不由血液供给养料,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所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因此,血虚而血的滋养作用不足,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心悸、面色不华或萎黄、肢体麻木等证候。
(二)血液的循行
血液生成后,有规则地在脉道中周流不息。
血液的正常运行,不仅依赖于心,而且与肺、肝、脾也有密切关系。
心主血,血液依靠心的动力,通过脉道循行于全身;肺主气,而朝会百脉,肺气贯注心脉,协助心脏,推进血液运行;肝藏血,以调节全身的血流量,使血液的供给更符合生理的需要;脾统血,使血液循行脉而行,不致逸出于脉外。
所以,血液的运行和调节,主要是由心、肺、肝、脾等脏来共同完成的。
因此,其中任何一个脏器功能失调,都可能引起血行失常的病变。
三、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功能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涕、泪、唾液等。
但津和液之间又间又略有区别,较清稀的水液称为“津”,较浓稠的称“液”,不过津液本同一体,且相互之间可以转化,故常津液并称。
津液来源于饮食,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
它布散于全身,其中津渗透浸润于肌肤间,以温养肌肉,充润皮肤;液流行浸润于骨节、脏腑、脑髓间,以滑利关节、润血脉的津液,则是血液的基本成份。
(二)津液的代谢,主要与、脾、肾等脏的功能活动有关。
脾脏运化,把吸收来的水液上输到肺,通过肺的宣散作用外达皮毛,然后带着废料通过皮肤为汗而排出;另一部分水液,则又在肺的肃降作用下,经过三焦通道,下送达肾,通过肾的蒸化,分清泌浊,清者重行吸收再度利用,剩余部分带着废料通过膀胱为尿而排出体外。
肺、脾、肾等脏腑密切协作,互相调节,不断地进行津液的吸收、输布和潘泄,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
由于汗和津液都是津液的代谢产物,因此,有时将汗、尿也笼统地称为津液。
津液代谢是维持人体内水液平衡的重要环节。
因此当津液缺乏时,就会出现皮肤干燥、口唇燥裂、口渴、鼻干等津液不足的症状;内脏津液不足,也可引起各种津伤化燥的病证,如肺燥干咳、胃燥口渴、肠燥便秘等。
反之,如果津液运行障碍,代谢的废物不能正常排泄,就会造成体内水液潴留,发生水肿、痰饮等病变。
这是津液发生病变的两种基本病理现象。
四、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尽管各自有不同的生成过程和生理功能,但它们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同时也是脏腑生理功能的产物。
因此,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转化,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和血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紧密联系。
血液的生成,有赖于脏腑的气化;血液的运行,要依靠气的推动;控制血液在经脉之中循环,必须有气的固摄,,所以说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概括起来,则是“气为血之帅”。
另一方面,气的生成和发挥作用,需要血的充分供给营养,气依附于血而存在,血旺则气足;反之,如果大量出血,就可导致气的走脱而衰微,所以说“血为气之母”。
气血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因而在病理方面,气血的病变可以互相影响,气虚可以导致血虚,血虚也能引起气虚;气滞可以导致血淤,血淤也能引起气滞,两者互为因果。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和津液之间也互相影响,有着密切联系。
津液的生成、输布乃至排泄,无一不是脏腑气化作用的结果,气旺则津液充足,所以有“气能生津”的说法。
如果气不化水,将会影响津液的代谢,导致水液停留,发生痰饮、水肿等疾病;若因气虚不能固摄,可造成津液的大量流失,发生漏汗、多尿等病证。
另一方面,气也要依附于津液而存在,这叫做“津能载气”。
因此津液的病变也会来气的一些病理变化。
例如:津液的大量丢失,气往往会随津液而散脱,这叫做“气随液脱”。
如果水液在体内积聚,又能阻碍气机的流通,影响脏腑的气化活动。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
津液和血都属于阴,都具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两者关系极为密切。
津液存在于血脉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