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教学快乐写作 ——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成功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动教学快乐写作——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成功之道
作者:韦汉阳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6期
韦汉阳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木梓镇第一初级中学,广西贵港537137)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文难”的局面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使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本文从巧设题目、厚积
薄发、开放训练和多元评价等四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如何实现学生快乐写作。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快乐;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52-02
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作文难”的原因大抵有四点:畏难情绪、底子薄弱、技巧不足、感悟不深。
要想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必须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方能实现学生
乐于写作、善于写作。
下面笔者谈谈作文教学的一些经验。
一、巧设题目,正面激趣
(一)抓住特点,有的放矢很多学生经常抱怨“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其实不然,只要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就迈出了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首先要从作文题目下手,根据学生不同阶
段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不同的题目。
在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向青少年过渡的阶段,题目
要饱含情趣,可以设计“我上初中了”、“童年那些事”、“亲情伴我成长”一类的题目;在
初二,学生个性最为张扬,对外界事物有独立的观点,题目要充分满足“小大人”的心理,可
以设计“我入团了”、“我吃到了苦头”、“奇遇”等题目;在初三,学生思想更加成熟,考
虑问题更加深入,题目要彰显一定的思想性和深刻性,可以设计“成功还会远吗”、“感动相随”、“心的距离”等题目。
教师要注重灵活性和多样化,避免机械地设计题目,比如常见的“我的妈妈”,就不如改为“和妈妈说句心里话”、“妈妈,我多想对你说”更能使学生跃跃
欲试。
题目设计得好,学生就会眼前一亮,感觉有话想说,产生写作的冲动。
(二)放宽话题,张扬个性
初中生对事物往往有自己的思维和感受,即便是对同一个问题,他们的观点和态度也不尽
相同。
这样,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就可以放宽话题,让学生张扬个性,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
写作欲望。
举例来说,互联网是人尽皆知的事物,几乎每个学生都接触过,而每个学生利用互
联网的程度和用途又不完全相同,由此展开对上网的讨论必定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教师
不妨设计一道“上网之我见”的题目,学生从各自体会出发,有的认为上网对学习无益,反而
使成绩下降;有的认为上网大有裨益,开阔眼界之余还能交朋结友;有的认为上网很轻松自在,不知不觉就打发了时间;有的则认为上网其实是双刃剑,是利是弊取决于自己如何把握等等。
学生对某个问题各执己见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他们的思维正在慢慢成长,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
个人感受的表达,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作文其实不难。
二、厚积薄发,下笔有神
(二)博览群书,增加底蕴
常言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广泛阅读能让视野变得开阔,让底子变得厚实,这
样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
一直以来,由于考试的缘故,学生阅读的范围囿于课本、教辅,
鲜有涉猎课外书籍,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积累,不利于写作。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
从兴趣出发多读书、读好书,除了课本推荐的几本课外书籍之外,但凡于身心有益的报刊、杂志、小说皆可阅读。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增加底蕴,使学生作文如同有源活水。
(三)随手笔记,积累素材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必定会碰到一些触动眼球或引起共鸣的佳词妙句、名人轶事,随手将
其笔录、摘抄,并持之以恒,无疑会构成原始素材积累,对写作产生很大帮助。
这些精彩的素材,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写作兴趣,教师可以从中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跟着兴
趣走,比如妙语连珠、读书笔记、成长脚印、剪报等,定期组织学生通过比赛或活动的形式展
示“成果”,以保持学生对素材积累的浓厚兴趣。
通过长时间、有规律的习惯培养,学生写作
信手拈来就不难了。
(三)扎根生活,汲取养分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感情比较活跃,对自己、对生活、对人生都有了最初的思考,而
且敢于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们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学习,少有机会走出校门,使得他们阅
历浅、经验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写作的空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留心
身边的点点滴滴,逐渐培养起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让他们感觉到有东西可写,不用再绞尽脑汁
凭空臆造故事。
哪怕是老师的一句叮嘱、父母的一个眼神、一次普通的实验……都可以成为思
考生活的切入点。
这样,让学生慢慢体会生活的滋味,作文的感觉就出来了。
三、开放训练,拓展思路
任何技巧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练就,写作亦属同理。
训练的“火候”不够,学生掌握的
写作技巧就不足,作文自然无从下手。
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把握好“火候”,通过开放式的训练,巩固学生的写作技巧。
事实上,训练不一定要动辄下笔千言,适当的片段练习不仅针对性强,
而且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其效果更佳。
比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后,可让学生根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插上想象的翅膀,扩写一段约两百字
的描述性文字;教学《春》一课后,可让学生从“春草图”、“春花图”迁移到秋景图,仿写“秋是‘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秋是‘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秋是‘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之类的排比句;教学《羚羊木雕》后,可让学生
充分发挥想象力,续写“当万芳把刀塞到‘我’手里时,她想了些什么”。
通过这些扩写、仿写、续写的开放式练习,学生得以开动脑筋、开阔思路,久而久之,就掌握了写作的技巧。
四、多元评价,侧面激趣
传统作文评价比较机械,评价标准大多针对作文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由教师批改作文,
评价的好坏均表现在分数上。
这就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发展、情感变化、情感体验方面的评价,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灵活调整策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对学
生作文进行评价,比如采取学生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形式,使学生从批改别人作文中受到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提高作文水平;采取作文比赛、活动报道、手抄报制作等形式,以赛代练,让学生成为“评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加写作兴趣,并予以适当的肯定、表扬和奖励,
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感,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多元的评价就会产生成效,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就随之保持。
纵观初中语文教学,“作文难”是一直困扰教师和学生的“老大难”问题。
要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灵活施教,大胆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从而走出一条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新平.作文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神州,2012,(22):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