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哪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了哪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型
1.系词判断句:用“者”、“也”系词判断。
例如:“孔子,圣人也。
”(出
自《论语》)
2.助词判断句:用“者”、“乃”、“即”、“则”等助词表示判断。
例如:“斯
人也,吾未见其明也。
”(出自《论语》)
3.副词判断句:用“必”、“皆”、“悉”、“尽”等副词表示判断。
例如:“吾
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出自《劝学》)
4.助词被动句:用“于”、“受”、“被”等助词表示被动。
例如:“受任于败
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自《出师表》)
5.意念被动句:用“见”、“闻”、“知”等动词表示被动。
例如:“举世皆浊
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出自《渔家傲·秋思》)
6.宾语前置句:将宾语提到谓语前面。
例如:“夫子哂之。
”(出自《论语》)
7.定语后置句:将定语放到所修饰的名词后面。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
”(出自《论语》)
8.状语后置句:将状语放到谓语后面。
例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
于危难之间。
”(出自《出师表》)
9.省略主语:在上下文中已经明确指明的对象,可以省略。
例如:“(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出自《论语》)
10.省略谓语:在上下文中已经明确表达的动作或状态,可以省略。
例如:“(刘邦)遂入咸阳。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11.省略宾语:在上下文中已经明确指明的对象,可以省略。
例如:“(孔子)曰:‘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
12.疑问代词疑问句:用“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构成疑问句。
例如:“谁谓尔无才?”(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13.反问句:用“岂”、“独非”、“其然”等反问语气词构成反问句。
例如:“岂非人事哉?”(出自《左传·宣公十一年》)
14.语气词疑问句:用“乎”、“诸”、“之”等语气词构成疑问句。
例如:“乎?吾谁与归?”(出自《诗经·卫风·硕人》)
15.否定副词:用“不”、“非”、“勿”、“毋”等否定副词表示否定。
例如:“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出自《孟子·离娄上》)
16.否定词组:用“不+动词”、“非+名词”等否定词组表示否定。
例如:“不
患寡而患不均。
”(出自《论语》)
17.否定句式:用“无”、“莫”等否定词放在句首,表示否定。
例如:“无求
生以害仁。
”(出自《论语》)
通过学习这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习题及方法:
一、判断句习题
1.判断下列句子是否为判断句,并解释原因。
a.“夫子,圣人也。
”(出自《论语》)
b.“斯人也,吾未见其明也。
”(出自《论语》)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出自《劝学》)
解题方法:判断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系词或助词表示判断。
a句中有“者”、“也”,表示判断;b句中有“者”、“也”,表示判断;c句中没有明确的系词或助词表示判断,故不是判断句。
答案:a. 是判断句;b. 是判断句;c. 不是判断句。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助词判断句,并解释原因。
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自《出师表》)
b.“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出自《渔家傲·秋
思》)
c.“夫子哂之。
”(出自《论语》)
解题方法:助词判断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助词如“于”、“受”、“被”等表示被动。
a句中有“于”、“之间”,表示被动;b句中有“皆”,表示被动;c句中有“之”,表示宾语前置,不是助词判断句。
答案:a. 是助词判断句;b. 是助词判断句;c. 不是助词判断句。
二、被动句习题
1.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助词被动句,并解释原因。
a.“(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出自《论语》)
b.“(刘邦)遂入咸阳。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c.“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出自《渔家傲·秋
思》)
解题方法:助词被动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助词如“于”、“受”、“被”等表示被动。
a句中有“于”,表示被动;b句中没有明显的助词表示被动;c句中有“皆”,表示被动。
答案:a. 是助词被动句;b. 不是助词被动句;c. 是助词被动句。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意念被动句,并解释原因。
a.“夫子哂之。
”(出自《论语》)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自《出师表》)
c.“谁谓尔无才?”(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解题方法:意念被动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动词如“见”、“闻”、“知”等表示被动。
a句中有“哂”,表示被动;b句中没有明显的意念被动句;c句中有“谓”,表示被动。
答案:a. 是意念被动句;b. 不是意念被动句;c. 是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习题
1.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宾语前置句,并解释原因。
a.“夫子哂之。
”(出自《论语》)
b.“吾妻之美我者。
”(出自《论语》)
c.“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自《出师表》)
解题方法:宾语前置句的关键在于宾语是否提到谓语前面。
a句中“之”是宾语,提到谓语“哂”前面;b句中“我者”是宾语,提到谓语“美”前面;c句中没有宾语前置。
答案:a. 是宾语前置句;b. 是宾语前置句;c. 不是宾语前置句。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定语后置句,并解释原因。
a.“吾妻之美我者。
”(出自《论语》)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出自《劝学》)
c.“夫子哂之。
”(出自《论语》)
解题方法:定语后置句的关键在于定语是否放到所修饰的名词后面。
a句中“我者”是定语,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妻”后面;b句中没有定语后置;c句中没有定语后置。
答案:a. 是定语后置句
其他相关知识及习题:
一、省略句习题
1.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省略主语的句子,并解释原因。
a.“(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出自《论语》)
b.“(刘邦)遂入咸阳。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c.“夫子哂之。
”(出自《论语》)
解题方法:省略主语的关键在于上下文中已经明确指明的对象,可以省略。
a
句中省略了主语“孔子”;b句中省略了主语“刘邦”;c句中没有省略主语。
答案:a. 是省略主语的句子;b. 是省略主语的句子;c. 不是省略主语的句子。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省略谓语的句子,并解释原因。
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自《出师表》)
b.“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出自《渔家傲·秋
思》)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出自《劝学》)
解题方法:省略谓语的关键在于上下文中已经明确表达的动作或状态,可以省略。
a句中省略了谓语“受任”和“奉命”;b句中省略了谓语“举世皆浊”和“众人皆醉”;c句中没有省略谓语。
答案:a. 是省略谓语的句子;b. 是省略谓语的句子;c. 不是省略谓语的句子。
3.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省略宾语的句子,并解释原因。
a.“(孔子)曰:‘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
b.“(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出自《论语》)
c.“谁谓尔无才?”(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解题方法:省略宾语的关键在于上下文中已经明确指明的对象,可以省略。
a
句中省略了宾语“君子”;b句中省略了宾语“寡”和“均”;c句中没有省略宾语。
答案:a. 是省略宾语的句子;b. 是省略宾语的句子;c. 不是省略宾语的句子。
二、疑问句习题
1.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疑问代词疑问句,并解释原因。
a.“谁谓尔无才?”(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b.“岂非人事哉?”(出自《左传·宣公十一年》)
c.“乎?吾谁与归?”(出自《诗经·卫风·硕人》)
解题方法:疑问代词疑问句的关键在于使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安”等构成疑问句。
a句中有“谁”,构成疑问句;b句中有“岂非”,构成反问句;c句中有“乎”和“谁”,构成疑问句。
答案:a. 是疑问代词疑问句;b. 不是疑问代词疑问句;c. 是疑问代词疑问句。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反问句,并解释原因。
a.“夫子哂之。
”(出自《论语》)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自《出师表》)
c.“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出自《渔家傲·秋
思》)
解题方法:反问句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问语气词如“岂”、“独非”、“其然”等构成反问句。
a句中有“哂”,表示反问;b句中没有明显的反问句;c句中有“皆”,表示反问。
答案:a. 是反问句;b. 不是反问句;c. 是反问句。
3.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语气词疑问句,并解释原因。
a.“(孔子)曰:‘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
b.“(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出自《论语》)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出自《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