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治疗骨折人性化护理干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治疗骨折人性化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4-07-17T08:15:34.2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5期供稿作者:曾玲丽张雪梅[导读] 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治疗骨折患者,能够兼顾患者的骨折固定以及复位,避免患者因内固定造成的异物炎症以及骨折创面不愈合情况。

曾玲丽张雪梅(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 841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治疗骨折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单侧多功能固定器骨折治疗的患者23例,对其实施固定器治疗后实施人性化护理,分析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经治疗后8例患者在治疗4个月内愈合,剩余15例患者在手术4个月~6个月后愈合。

结论: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治疗骨折患者,对其治疗后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创面的愈合,提高患者恢复速度,缓解患者因骨折造成的病痛折磨,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单侧多功能固定器人性化护理骨折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5-0052-02 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治疗骨折患者,能够兼顾患者的骨折固定以及复位,避免患者因内固定造成的异物炎症以及骨折创面不愈合情况。

实施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治疗开放性骨折可有效避免患者的创面以及伤口受压情况,提高创面的愈合速度;单侧多功能固定器的实施还有利于提高患者功能锻炼的速度,恢复患者的身体机能[1];患者伤口愈合后不需再次实行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只需要拔出螺钉,患者也较容易接受治疗过程。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单侧多功能固定器骨折治疗的23例患者,探讨治疗后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单侧多功能固定器骨折治疗的23例患者,本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5例,均表现为下肢骨折症状,其中股骨中下段骨折9例,胫腓骨折14例。

本组患者均采用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治疗方式。

1.2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均实行单侧多功能固定术,首先切开患者的皮肤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利用电钻将两枚螺钉经皮穿过骨骼固定住患者的骨折部位两端,将外固定模具固定在螺钉的外套管上,连接四枚螺钉固定住骨折部位,缝合切口部位或开放性骨折的伤口。

2 结果
患者下肢骨折手术后2周或者患者的伤口愈合、邻近关节部位活动恢复正常后可以出院,患者出院后可采用双拐进行行走练习。

本组患者中8例患者在治疗4个月内愈合,剩余15例患者在手术4个月-6个月后愈合。

3 护理措施
本组患者的护理采用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两部分,具体表现为:(1)术前护理。

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以及术前准备措施。

患者因骨折部位疼痛以及担心是否出现残疾等问题,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此种心理活动,要及时耐心的向患者讲解手术过程以及采用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手术方式的优点,向患者讲解疾病转归情况,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教会患者采用功能锻炼的相关方法,讲解手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术后体位以及床上大小便的训练。

护理人员还要协助医生做好术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协助医生进行患肢牵引、制动等,减轻患者的疼痛并减少骨折断裂部位对周围神经、血管的损伤情况,注意观察患肢肢端血运情况。

手术前1日进行常规备皮[2]。

(2)术后护理。

患者手术后,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观察切口部位的出血情况以及引流管引流情况,保持引流的畅通,并记录患者每日的出血量,若切口部位出血过多,则及时更换敷料,防止切口部位感染;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以及切口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若患者体温升高或切口出现感染征象则要及时报告医生予以积极处理。

本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症状。

术后护理过程中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患肢肿胀情况,手术后要适当抬高患肢部位,可以采用膝下垫枕方式,如患者患肢有明显肿胀,则要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本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患肢肿胀现象,对患者膝下放置垫枕,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后,患者患肢肿胀现象消失。

术后护理要观察患者的血运以及感觉情况,单侧多功能固定器使用不当可造成患者血管以及神经损伤,患者实施手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肢部位的皮肤温度、色泽情况,触摸患者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情况[3],观察患者足趾的感觉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本组患者中患者无继发神经、血管损伤情况。

术后护理过程还要注意对患者的针孔处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每天更换1次敷料,用75%酒精滴针孔两次,防止伤口出现感染,若患者针孔处分泌物过多,针孔皮肤发红,针孔周围局部出现疼痛或肿胀现象,则可能提示针道处出现感染,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出现此种情况时要停止关节练习活动,抬高患肢注意休息,及时使用抗生素,清楚分泌物保持针孔部位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本组患者中有1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在手术后4个月针孔处出现脓性分泌物,针孔部位皮肤发红、发痛,经住院使用抗生素治疗后,感染情况减轻。

手术后的护理还应加强患者的功能锻炼情况,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固定患者的骨折部位,手术的切口小,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患者可在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手术后6小时可以进行功能锻炼,如可以进行股四头肌舒缩练习或足趾活动,每天2次-3次,每次20分钟-30分钟,无切口引流管的患者手术后5小时内可进行邻近关节的活动锻炼,有切口引流管的患者待拔管后可以开始关节活动锻炼,防止关节出现僵硬等并发症。

可以采用关节持续被动功能练习器每天锻炼2小时,后过渡到关节的主动活动。

练习1周-2周后若患者伤口愈合情况良好,可扶双拐进行行走练习。

患者在治疗4个月-6个月后进行X线复查,若骨折愈合,可拆除外固定器,拆除后要注意保护患肢部位,防止患者出现跌倒或多种外力作用于患者,导致患者再次出现骨折。

4 讨论
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治疗骨折近年来应用发展较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多功能固定器日趋完善。

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操作技术及术后管理,用于固定骨折完全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本组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均能按要求做好每一项工作,术前准备充分,术后护理细心,功能锻炼及时,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避免了关节强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所以在应用多功能固定器的过程中,要熟知固定器的性能,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在提高患者恢复速度,缓解患者因骨折造成的病痛折磨,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路光飞.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下肢骨折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06(47):181-182
[2]夏和桃,刘忻,张晓琳.骨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13,12(23):1140-1141
[3]李起鸿.骨外固定原理与临床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04(26):2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