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16级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卷
生物
一、选择题
1. 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有( )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二氧化碳④钠离子⑤血浆蛋白
A. 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中、组织液和淋巴中,属于内环境,②正确;二氧化碳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正确;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正确。

综上所述,属于内环境的有②③④⑤,故选A。

2. 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A. 血浆
B. 淋巴
C. 消化液
D. 组织液
【答案】D
【解析】
人体的肌肉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吸收葡萄糖。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3. 如图为正常人体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肝糖原的形成发生在③中
B. 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 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 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內液和淋巴.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解:A、肝糖原在肝细胞内合成,既发生在③中,A正确;
B、体液①为血浆,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B正确;
C、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为组织液,C错误;
D、正常情况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C.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4. 下列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毛细血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 只有①②③
B. 只有②③④
C. 只有①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可能有毛细管壁破损、长期营养不良、淋巴管受阻、花粉过敏等,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多。

【详解】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毛细管壁破损,血浆蛋白渗出形成组织液,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作为能源物质用于氧化分解,血浆蛋白渗透压降低,水分渗出形成组织液,淋巴管受阻,导致淋巴无法回流血浆,使组织液增多,花粉过敏会使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中,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渗出形成组织液,D正确。

故选D。

【点睛】
5. 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 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内环境,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A正确;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正确;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C错误;
内环境中,血浆中的的蛋白质含量最高,D正确。

6. 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恒定不变
C.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D. 当内环境的成分稳定时,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A错;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B错;
C、机体稳态的维持是主要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完成的,C正确。

D、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所以当内环境的成分稳定时,并不代表不会发生疾病,D错;
故选C
【点睛】
7. 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异的一项是
A. 细胞内液
B. 细胞外液
C. 血浆、组织液、淋巴
D. 内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
液体环境。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
【详解】内环境就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即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故B、C、D 含义相同,三者与A不同,A正确。

故选A
8.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 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 接触同种过敏原会引起过敏反应
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备的条件。

【详解】A、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A正确;
B、当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B正确;
C、当接触同种过敏原有人会引起过敏反应,C正确;
D、腹泻会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的大量损失,D错误。

故选D。

9. 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

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原理是
A. 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 促进抗利尿溶液的分泌
C. 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 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过量饮水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原因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内液导致细胞吸水肿胀,因此可通过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方法达到细胞失水的目的,题干中提示用静脉注射高浓度盐水的方法进行治疗,这一措施原理恰好是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方法,所以A选项正确。

10. 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损伤,其他部分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A. 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B. 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 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D. 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高等动物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详解】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因为感受器无损伤,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再通过脊髓的传导功能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

而传出神经遭到损伤,不能传导兴奋到效应器即肌肉,所以肌肉无收缩反应,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11. 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 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 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兴奋可以双向传导,A正确;
B、兴奋可以从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膜内电流流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B正确;
C、神经纤维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C错误;
D、神经纤维膜外,电流流向与兴奋传到方向相反,膜内电流流向与兴奋传到方向一致,D正确。

故选C。

12. 某一外伤病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能讲话,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
A. 听觉性语言中枢
B. 视觉性语言中枢
C. 运动性语言中枢
D. 感觉性语言中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的言语区损伤后不能自己讲话,说明是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所以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

13.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

(2)形成机制是:K+外流。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2)形成机制:Na+快速内流形成。

【详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正确。

故选C。

【点睛】
14.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中,错误的
...是( )
A.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
B. 正常情况下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相对稳定
C. 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不相同
D. 激素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总是起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激素是由特定的内分泌腺分泌的,A正确;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正常情况下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相对稳定,B正确;不同的激素生理作用不同,C正确;激素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有的是促进作用,也有的是抑制作用,D错误。

15.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
A. 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
B. 减缓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
C.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D. 调节人和动物体内的糖类的代谢
【答案】C
【解析】
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A错误;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体内物质氧化分解,B错误;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C正确;调节人和动物体内的糖类的代谢的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D错误。

16. 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30℃降至5℃,呼吸强度、尿量、甲状腺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是
A.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 增加、增加、增加、不变
C.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 增加、减少、增加、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30℃降至5℃,人体的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呼吸强度等细胞代谢活动增强,以增加产热,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温度降低,通过皮肤散失的水分减少,加之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分增多,导致尿量增加;由于体温的相对稳定,所以酶活性基本不变。

综上分析,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故选B。

17.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微量和高效
B. 通过体液运输
C.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 通过导管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BCD、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身体各个部位,激素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运输,激素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不通过导管运输,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点睛】
18. 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 反应速度慢、作用范围较小、作用时间长
B. 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较小、作用时间短
C. 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较大、作用时间短
D. 反应速度慢、作用范围较大、作用时间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9. 人的下丘脑受损,影响不大的是( )
A. 内分泌活动的协调
B. 体温恒定的维持
C. 躯体运动的精确
D. 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调节的枢纽,A错误;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调节中枢,B错误;
C、躯体运动的精确性与脊髓和大脑皮层有关,而与下丘脑无关,C正确;
D、下丘脑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D错误。

故选C。

20. 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
A. 大量饮水
B. 血容量减少
C. 食用过咸的菜肴
D. 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A正确;
B、血容量减少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防止血容量的进一步减少,B 错误;
C、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
D、血浆中电解质浓度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水平衡的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 下列关于胰高血糖素的叙述中,错误的
...是( )
A. 胰高血糖素产生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其作用的靶细胞
B. 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
C. 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
D.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后,一般要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其作用的部位---靶细胞,A正确;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生理作用,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二者具有拮抗作用,B正确;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C正确;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D错误。

22.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
A. 细胞因子
B. 吞噬细胞
C. 淋巴细胞
D. 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D、细胞因子和抗体是物质,不是细胞,故A.D错误;
B、吞噬细胞主要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故B错误,
C、淋巴细胞主要在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故C正确。

故选C。

23. 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特异性免疫,抗体
B.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C. 特异性免疫,抗原
D.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疫苗是由减毒的或无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2、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

【详解】题中已明确交代,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C。

24. 下列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
A. 类风湿性关节炎
B. 冠心病
C. 艾滋病
D. 白化病
【答案】A
【解析】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冠心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B错误;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症综合征,C错误;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错误。

25. 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
...一项是( )
A. 人体内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B. 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C. 效应T细胞能够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
【答案】B
【解析】
人体的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A正确;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会成为抗原,如自身免疫病,B错误;效应T细胞的功能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C正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D正确。

26. 下列各项免疫反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不会发生的
.....是( )
A.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暴露出该病原体特有抗原
B.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导致靶细胞裂解
C. 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D. B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暴露出该病原体特有抗原属于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A正确;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导致靶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免疫,B错误;
C、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属于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C正确;
D、B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D正确。

故选B。

【点睛】
27.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原因是
A.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 单侧光改变了植物生长方向
C. 单侧光促进生长素的产生
D. 单侧光抑制生长素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的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向光侧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运到背光侧,造成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结果背光侧促进生长作用明显高于向光侧,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详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比向光侧多,背光侧生长快,因此植物弯向光源生长,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对于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8.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是很少的
B.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不需要能量
C.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移动是从形态学的上端转向下端
D. 单侧光下燕麦胚芽鞘顶端的生长素可从向光侧横向运输到背光侧
【答案】B
【解析】
【详解】A、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性,所以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是很少的,A正确;
B、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有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其中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需要能量,B 错误;
C、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C正确;
D、单侧光下燕麦胚芽鞘顶端的生长素可从向光侧横向运输到背光侧,D正确。

故选B。

29. 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胚芽鞘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中胚芽鞘直立生长,b、c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B. a、b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中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
C. d中如果固定胚芽鞘,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D. d中如果将纸盒和胚芽鞘一起旋转,则胚芽鞘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无尖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d 若果只转动盒子,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

【详解】A、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b中的琼脂片能够透过生长素,b侧向光弯曲生长,c 中生长素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故背光弯曲生长,A错误;
B、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b中的琼脂片能够透过生长素,b侧向光弯曲生长,c中生长素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故背光弯曲生长,B错误;
C、d若果只转动盒子,只有右侧接受光照,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
D、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D正确。

故选D。

30. 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

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

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该实验证明了
A.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 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以温特实验为原型。

通过对照发现,尖端可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影响了尖端下的伸长区的生长。

1928年荷兰科学家在实验中,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同小时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
并将这块琼脂块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鞘会向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如果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由此说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进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故选B。

【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旨在以教材经典实验为素材,综合考查学生对生长素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难度较低,属容易题。

31. 下列现象中,最能说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
A. 茎的向光性
B. 扦插枝条生根
C. 形成无子果实
D. 植物顶端优势
【答案】D
【解析】
茎的向光性是由于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更快,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A错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B错误;促进果实发育形成无子果实,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错误;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长素作用的特点,识记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如根的向地性、除草剂、顶端优势等。

32. 把成熟的苹果和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这是由于苹果释放出了
A. 乙烯
B. 脱落酸
C. 芳香族化合物
D. 赤霉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正确。

B.脱落酸:主要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错误。

C.芳香族化合物不属于植物激素;错误。

D.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D错误。

考点:乙烯的功能
点评: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33. 农业生产用生长素类似物2,4—D进行麦苗除草,其原理是
A. 高浓度促进杂草衰老
B. 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C. 低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D. 高浓度促进小麦生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杀死双子叶杂草,还能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
故选B.
34. 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

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A. a和b
B. b和a
C. b和c
D. c和b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如图中所示,a点和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都是起促进作用的,而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作用不同,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其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偏高,从而抑制侧芽生长。

因此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b和c。

故选C。

35. 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见右图)。

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