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主要设想
小说是高考重点考察的一种文体,因此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把握小说鉴赏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鲁迅的小说较为深刻,因此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

教学方法
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课时安排
二课时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3.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统治和压迫下,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

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

“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

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

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注意。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

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

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

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

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关于“祝福”
“祝福”是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
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4、基础落实
●字音
钝( dùn )响寒暄( xuān )朱拓( tà)间( jiàn )或
悚( sǒng )然踌蹰( chóu chú)不更( gēng )事谬( miù)种
淡( dàn )然俨( yǎn )然雪褥( rù)瑟( sè)瑟有声
尘芥( jiè)堆形骸( hái )脸颊( jiá)沸反盈( yíng )天
贺家墺(ào )荸荠( bí qí)絮絮( xù)呜咽( yè)
驯( xún )熟桌帏( wéi )讪讪( shàn )咀嚼( jǔ)( júe )
赏鉴(jiàn)渣滓( zhā zǐ)瞥( piē)拗( niù)不过
蹙( cù)缩门槛( kǎn )窈( yǎo )陷惴惴( zhuì)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 shēng lǐ)蹒跚( pán shān )
●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呆愣的样子。

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

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 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2.倒叙
3.以什么为线索
3.我的见闻感为线索,将祥林嫂寂然死去,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被卖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等事件串联起来,展现祥林嫂悲惨遭遇。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
时间有14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Array(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
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5.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
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祥林嫂遭遇丈夫病死、婆婆逼嫁,被迫出逃,到鲁四爷家来做工。

她安分耐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她被婆家发现并被抢回去,卖给深山墺的贺老六做妻子,生下了儿子阿毛。

不久,丈夫因伤寒病死,儿子被狼吃掉。

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四爷家做工,这时她手脚不再灵活,记性差,整日没笑影,逢人便讲阿毛的故事。

鲁四爷认为他再嫁是败坏风俗的,祭祀不让她沾手;鲁镇人们对于她的诉说由同情变得冷漠,甚至把她额上的疤痕作为笑料;她的再嫁被认为是“有罪”的,因而听从柳妈的劝告到土地庙捐门槛“赎罪”,以免死后到阴间被两个死鬼男人争夺;当她捐了门槛以为可以卸去耻辱的重担,在祝福时她依然不能碰任何祭品。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祥林嫂丧魂落魄,她被鲁四爷赶出。

最后,她成了乞丐,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街头。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展现的是被鲁四爷赶出大
门后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林嫂,长期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从肉体到精神完全垮掉。

第二次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手脚壮大,顺着眼”——展现的是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的肖像描写,年轻刚丧夫,勤劳安分、温顺,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做人的权利。

第三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祥林嫂第二次出现在鲁镇,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夫丧子亡,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表层原因:祥林嫂命运的悲惨遭遇(丧夫丧子对她精神的打击),人们的冷漠,祥林嫂自身对礼教的拥护。

根本原因:社会风俗文化,封建礼教及其观念:“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

三、当堂训练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B、小十岁的丈夫C、工钱
四、课后作业
完成《优化方案》相关练习。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步骤
(一)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描绘目的何在?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女人,男人)
目的: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3.保守虚伪反动
(二)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三)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明确:
1.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展现祥林嫂的孤独悲惨,揭露对旧社会封建礼教杀人的本质。

(四)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三、当堂训练
电影中“祥林嫂怒砍门槛”是否妥当
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
参考观点:
观点一:
祥林嫂一生都在压抑的活着,只是在为了自己做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活着,所作的一切仅仅是希望自己那小小的生存空间不至于坍塌。

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将一切剥夺得一干二净。

她再一次成了寡妇,被所有人唾弃,每个人凭着正义的名义在她的伤口上洒盐。

一切都不是她的错,但从最初的反抗开始,潜意识中她就认为自己是个罪人,柳妈的话更增添了她内心的恐惧,所以她会去捐门槛,让这门槛减轻她的“罪恶”。

但她仍然赎不了这罪,哪怕是死了都赎不清。

封建礼教里满篇是“仁义道德”,但这“仁义”却容不下一个本没有任何错的祥林嫂。

在她自认已赎了罪之后,受到的仍是当头一棒,于是整个精神世界轰的一声坍塌了。

以祥林嫂一生的遭遇来看,她根本不明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不幸。

在一而再再二三的打击下,她只是按照“礼教”里的那套逻辑不停的自责、内疚。

去砍门槛那是难于想象的,那是一个战士的形象。

这却全不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当时那一个思想禁锢、麻木的时代,不会是这样的。

观点二:
电影中增添的那个细节是不妥的。

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文章中有几处描写似乎可以作为佐证。

第一处: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疑问。

粗粗一看,似乎这正是由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才会使她对这一问题产生疑问。

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祥林嫂的这一疑问并不是基于反抗封建旧势力的基础上的,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她对那一套属于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深信不疑,听信了柳妈的关于“地狱”的一段胡言乱语,才会使祥林嫂怀着对灵魂的恐惧,而并非对灵魂的反抗进行的问答。

第二处:祥林嫂在被迫改嫁时的“反抗”。

这一事件更谈不上什么“反抗”。

恰恰是祥林嫂对传统的贞洁观深信不疑才会出现这种举动。

可以说,祥林嫂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着封建正统的权威。

所以说,祥林嫂根本不可能砍门槛。

观点三:
祥林嫂疑虑,一直疑虑。

对无法解决的疑虑,她选择了盲从。

她愤怒过,却不知道反抗。

社会的排斥,同类的不容,没有使她变得坚强,倒日益消磨了她生存的意志。

没有了思想,没有了信念,她成了行尸走肉,在鲁镇飘荡。

当一生中最大的打击,当社会对她死的宣判到来时,我们不能想象这个死囚敢对这个悬着骷髅头的法庭说不,更不敢想象她会对自己信奉的神灵动粗。

她永远不会砍门槛——因为她是祥林嫂,因为这是鲁迅的作品。

观点四:
电影虽与事实有所不同,但电影是现实的一种表现方式,看这个情节是否恰当,应与背景所联系,当时为表现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加上祥林嫂砍门槛这一情节,意在突出祥林嫂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从而鼓舞人们觉醒,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而奋斗!
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祥林嫂这样一个被封建思想牢牢控制的悲惨角色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那样的事。

但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在当时那种特定的背景下,为了起到鼓舞大众的那种目的,加上这一虚构的情节也未尝不可。

观点五:
她在砍门槛的时候,心里想的什么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有这么几个答案:一,她憎恨鲁四老爷一家对她的鄙视;二,她憎恨柳妈对她的欺骗;三,她憎恨老天对自己命运的不公;四,她憎恨自己为什么做下如此不可饶恕的事情;这四点中必取其一或取不止一。

这个情节到底加的好不好?可从这显而易见的四点原因上去分析。

对于电影这一与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艺术样式而言,视觉冲击是影响观众的最重要方式,电影语言是一种以视觉——是直观视觉而非抽象间接视觉——为主要载体的语言表达形式,而加这一情节大大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所以我认为在增强电影的表现力这一层面上,加这段情节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电影毕竟改编自小说,应该基本忠实于小说的感情思想基调。

如此一改,小说中懦弱的祥林嫂一下子变得勇敢和强硬起来。

鲁迅想塑造的不是与封建实力斗争失败了的看似悲剧其实是喜剧的人物,而是被封建文化彻底影响从而连如何反抗都不知道的看似悲剧实质上也是悲剧的人物。

所以如此改编在这个意义上又是欠妥当的。

然而,电影的编导人员完全有决定自己的电影的思想含义的权利,他们可以完全忠实原著,也可以稍加变通,这是他们的自由。

所以在改编的电影中出现那一幕也并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这是他们对小说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
1.完成《课时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