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课件+练习-广西2021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2部分 专题3 素养提升专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南方气泄而雨淫,地慝①而伤物。

媪②神噫湿,渝色坏味。

虽金之坚,亦失恒性。

始余有佩刀甚良,至是涩不可拔,剖其室乃出。

溯阳眇视,傅刃蒙脊,鳞然如痏痂③,如黑子,如青蝇之恶。

锐气中锢,犹人被病然。

客有闻焉,裒密石④以遗予。

沃之草腴,杂以鸟膏,切劘⑤下上,真质焯见。

踌躇四顾,逌尔⑥谢客:“微子之贻,几丧吾宝。

”客曰:“吾闻诸梅福曰:‘爵禄者,天下之砥石也。

高皇帝所以砺世磨钝。

’有是邪!”余退感其言,作《砥石赋》。

(节选自刘禹锡《砥石赋》)
【注释】①慝(tè):阴气,指潮湿。

②媪(ǎo)神:地神,指土地。

③痏(wěi)痂:疮疤。

④密石:光滑细密的磨刀石。

⑤切劘(mó):磨砺。

⑥逌(yōu)尔:微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B.裒密石以遗.予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C.可以.调素琴杂以.鸟膏
D.无丝竹之.乱耳微子之.贻
【解析】A项中两个“名”,前者意思是“出名,有名”;后者意思是“命名、取名”。

B项中两个“遗”,意思都是“给予、赠送”。

C项中两个“以”,均为介词,前者译为“用……来”;后者译为“把”。

D项中两个“之”,前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者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谈笑/有鸿儒
B.何陋之/有
C.南方/气泄/而雨淫
D.余退/感其言
【解析】B项根据虚词“之”和句意划分节奏,句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因此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何陋/之有”。

3.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甲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重点突出“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陋室”主人交往之人的博学。

B.乙文通过一把锈迹斑斑的宝刀,经过磨砺后而重新变得锋利的故事,道出皇帝用爵位和俸禄来治理国家、磨砺人才的道理。

C.甲乙两文的写法不同,甲文全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

D.甲乙两文都是刘禹锡的作品,但所阐发的思想有所不同,甲文主要阐述“陋室不陋”的思想,乙文则把关键点放在“磨砺人才”上。

【解析】甲文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陋室”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而非“交往之人的博学”。

A项分析有误。

4.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得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意对即可)
(2)锐气中锢,犹人被病然。

(佩刀的)锋芒全被遮盖了,就像人害了病一样。

(意对即可)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乙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却仍砥砺志节,保持壮心的志向。

【解析】甲文借助“陋室”说理,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乙文通过一把宝刀锈涩后经过磨砺而重新变得锋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却仍砥砺志节,保持壮心的志向。

6.刘禹锡一生坎坷,曾被贬朗州,最后调回洛阳。

他在漫长的贬谪岁月里创作了大量诗文。

请结合甲文与【链接材料】,说说你对刘禹锡的理解与认识。

【链接材料】
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
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示例:刘禹锡历经坎坷,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安贫乐道。

他坚守本心,在被贬归来后还能酒醉花间,暂凭杯酒长精神。

(意对即可)
【解析】首先要明白【链接材料】中诗句的意思,①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所作,否定悲秋观念,更生出一种积极昂扬之意。

②句是被贬归来所作,二十余年被贬沧桑,在诗人笔下却尽显从容乐观,由此可见,虽然一生坎坷,但刘禹锡积极面对,乐观旷达。

根据对【链接材料】内容的理解,再结合选文中所强调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便可归纳出对刘禹锡的认识,即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安贫乐道。

二、(2020·抚顺、铁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

其所任用公辈数人,诚以为贤。

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①,何也?”
魏徵②对曰:“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

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③;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

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


太宗曰:“诚如卿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逮:及,达到。

②魏徵:唐代名臣。

③稷、契:唐虞时代的两位贤臣。

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所任.用公辈数人
B.必先苦其.心志莫能尽其.忠节
C.然.后能改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
D.征于.色比迹于.尧、舜
【解析】A项中两个“任”,前者为名词,意思是“责任、使命”;后者为动词,意思是“任用”。

B项中两个“其”,均为代词,相当于“他的”。

C项中两个“然”,前者为代词,意思是“这样”;后者为转折连词,意思是“然而”。

D项中两个“于”,前者为介词,意思是“在”;后者为连词,意思是“与、和”。

故答案选B。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

我在读书时发现前朝帝王做过的善事,都能身体力行而不知疲倦。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四夷宾服/ 天下无事/ 诚旷古所未有。

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从君臣两个角度,概括出【乙】文中魏徵认为唐太宗功业仍不及三皇五帝的原因。

君:天下太平了,君王就开始放纵自己,骄奢淫逸,没有谁能做到善终。

臣:荣华富贵了,大臣们就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苟全性命,保住官位爵禄,没有谁能做到尽忠守节。

(君: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

臣: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

)
(2)魏徵的看法印证了【甲】文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

三、(南宁直属学校四大学区二模改编)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善卷者,古之贤人也。

尧闻得道,乃北面①师之。

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

卷曰:“昔唐氏②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

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③作皇韶④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

吾虽为之,其何益乎!予立于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葛⑤,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遂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处。

(节选自《高士传·善卷》)
【注释】①北面:古代君主面南背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北,因谓称臣服于人为北面。

②唐氏:唐尧。

③丕:大。

④韶:虞舜乐舞名。

⑤(chī)葛:暑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便舍.船同舍.生皆被绮绣
B.不教而民从.之七十而从.心所欲
C.乃.大惊乃.北面师之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吾虽为.之
【解析】A项中两个“舍”,前者意思是“舍弃”;后者意思是“任”。

B项中两个“从”,前者意思是“跟随”;后者意思是“顺从、听从”。

C项中两个“乃”,均译为“于是”。

D项中两个“为”,前者是介词,意思是“对、向”;后者是动词,意思是“做”。

故答案选C。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D )
A.设酒/杀鸡/作食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C.舜/又以/天下让卷
D.予/立于宇宙/之中
【解析】根据虚词“于”和句意划分节奏,句意为:我立身于宇宙之中。

因此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予/立于/宇宙之中”。

故答案选D。

3.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甲文中桃花源中的人纷纷向渔人询问,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而桃源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感慨渔人来桃花源的经过。

B.乙文写了善卷将唐尧时的安定局面与虞舜时的混乱局面作对比,最终选择放弃帝位,归隐山林,过自给自足的生活。

C.甲乙两文写作手法不同,甲文以描写景物、叙说事情为主,语言优美,描写生动,记叙简明;乙文以记叙、议论为主,表达作者的情感。

D.甲乙两文的主题相似,都描写了淳朴的生活,但着眼点不同,甲文着重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情景,乙文则主要写善卷对淳朴生活的向往。

【解析】桃花源中的人听到渔人讲述外面发生的事情后,因为外面处在战乱之中才叹惋,并不是感慨渔人来桃花源的经过。

故答案选A。

4.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意对即可)
(2)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春天耕种,身体能够劳动,秋天收获,身体足够安养。

(意对即可)
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乙两文都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解析】甲文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乙文写善卷将唐尧时的安定局面与虞舜时的混乱局面作对比,最终选择放弃帝位,归隐山林,过自给自足的生活,两文都体现了作者对这种自给自足、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以及追求平淡生活的志趣。

6.甲文中描绘的理想境界和《大道之行也》中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相似之处:①人人安居乐业,生活悠闲、平和;②人人受到社会的关爱;③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④有共同的信仰和道德价值观。

(答出3点即可)
【解析】此题可从甲文和《大道之行也》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大同社会”的相似之处。

《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大道之行也》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相似,“往来种作”与“男有分,女有归”相似,“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与“讲信修睦”相似。

《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是《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指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楚人城州来①。

沈尹戌曰:“楚人必败。

昔吴灭州来,子旗请伐之。

王曰:‘吾
未抚吾民。

’今亦如之,而城州来以挑吴,能无败乎?”侍者曰:“王施舍不倦,息民五年,可谓抚之矣。

”戌曰:“吾闻抚民者,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民乐其性,而无寇仇②。

今宫室无量,民人日骇,劳罢死转③,忘寝与食,非抚之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九年》)
【注释】①州来:古地名,今安徽凤台。

②寇仇:仇人,仇敌。

③劳罢:疲劳,疲倦。

死转:死而弃尸。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临.溪而渔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子旗请伐.之齐师伐.我
C.至于.负者歌于途节用于.内
D.而.不知人之乐而.无寇仇
【解析】A项中“临”,前者的意思是“到”;后者的意思是“将要,快要”。

B项中“伐”,意思都是“攻打”。

C项中“于”,前者是连词,与“至”连用,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事;后者是介词,意思是“在”。

D项中“而”,前者表转折,意思是“却,但是”;后者表顺承,意思是“就”。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往来/而不绝者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而/城州来/以挑吴
D.今/宫室/无量
【解析】此句根据连词“然而”可知应在其后划分第一处,再根据句意“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划分第二处,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3.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甲文中多处提到“醉”和“乐”,“醉”是“乐”的表现,作者的“乐”主要表现为:陶醉于山水之乐,陶醉于酒酣之乐。

B.乙文写楚国人在州来筑城,在沈尹戌与君王侍者的对话中,沈尹戌提出安抚百姓的正确方法及国家的现状。

C.甲乙两文语言风格相似,文字简练,平易流畅,不用难字,不用典故,语言生活化、口语化,句式错综,表意深刻。

D.甲乙两文的写法有所不同,甲文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论和抒情,引出主旨;乙
文主要通过议论抒发沈尹戌的政治见解。

【解析】作者的“乐”主要表现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之乐,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

4.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意对即可)
(2)王施舍不倦,息民五年。

君王给人财物从不厌烦,使百姓休养生息五年。

(意对即可)
5.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甲文:与民同乐。

乙文:在国内节约开支,在国外树立德行,让百姓以生活安逸为快乐,就没有仇敌。

【解析】此题考查主旨思想。

甲文写滁人之游和太守之宴以及日暮而归的景象,最终在议论和抒情中托出主旨。

写了“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其中“太守之乐”就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即“与民同乐”。

乙文主要写楚国人在州来筑城,沈尹戌与君王侍者的对话,最终沈尹戌提出安抚百姓的正确方法及国家的现状。

题干要求回答作者的政治理想,本固邦宁的方法,即“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

最后用自己的话表述即可。

6.甲文和《小石潭记》中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请简要赏析。

甲文和《小石潭记》都是作者被贬谪时期的作品。

甲文抒发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小石潭记》是作者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

(意对即可)
五、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姜岐字子平,汉阳上邽人也。

延熹中,沛国桥玄为汉阳太守,召岐,欲以为功曹。

岐称病不就,玄怒,敕督邮尹益收岐,若不起者,趣①嫁其母而后杀岐。

益争之,玄怒益,挝②之。

益得杖,且谏曰:“岐少修孝义,栖迟③衡庐,名宣州里,实无罪状,益敢以死守之。

”玄怒,乃止。

其母死,丧礼毕,尽让平水田与兄岑,遂隐居,以畜蜂、豕④为事,教授者满於天下,营业者三百余人。

后举贤良,公府辟以为茂才,为蒲坂令,皆不就。

(节选自《高士传》)
【注释】①趣:通“促”,赶快,急促。

②挝(zhuā):敲打,击。

此处指杖责。

③栖迟:隐居。

④豕(shǐ):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万钟于我何加.焉弗敢加.也
B.岐少修.孝义静以修.身
C.呼尔而.与之趣嫁其母而.后杀岐
D.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益敢以.死守之
【解析】A项中两个“加”,前者意思是“益处”;后者意思是“虚夸,夸大”。

B项中两个“修”,意思都是“修养”。

C项中两个“而”,前者表修饰,相当于“着”“地”,也可不译;后者表顺承,可不译。

D项中两个“以”,前者为连词,表目的,意思是“用来”;后者为介词,意思是“用”。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乡为身/死而不受
C.沛国桥玄/为汉阳太守
D.尽让平水田/与兄岑
【解析】提前的状语,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间有停顿,“乡为身死而不受”中“乡”为提前的状语,应在“乡”后有所停顿,因此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甲文作者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B.乙文通过对比衬托刻画人物,“益争之”“益得杖”“益敢以死守之”体现尹益的直言和刚正,同时衬托了姜岐虚心待人的人物形象。

C.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所不同。

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
甲文运用逻辑严密,析理精深,乙文直叙其事。

D.甲乙两文都讲有关做人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对人物故事的叙述上。

【解析】乙文尹益的种种表现,体现了他的刚正不阿,同时也从侧面衬托了姜岐品德高尚、受人敬重的人物形象,“姜岐虚心待人”,原文并没有体现。

4.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意对即可)
(2)教授者满於天下,营业者三百余人。

(经他)传授指导的人遍布天下各处,经营产业的大约有三百多人。

(意对即可)
5.甲文中孟子所阐述的主张,在乙文中姜岐、尹益两人身上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甲文孟子阐述的主张为“舍生取义”,乙文中姜岐侍奉母亲,在名利的诱惑、强权的逼迫下,始终不改其志向;母亲去世后,将自己所有的田地给了兄长,开始了隐居生活;并且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技术,传授指导他人。

尹益在被杖责后,依然替姜岐求情,并且敢于拼死保护姜岐。

由此可见,他们两人身上体现了甲文作者所赞扬的舍生取义、不畏强权、坚守志向的精神。

6.古往今来,很多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想到了谁?试从我们初中阶段所学过的课文中举一个人物,并说说这个人是如何“舍生取义”的。

示例:文天祥。

南宋末年,文天祥全力抗元,兵败被俘,始终不屈服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他所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剖明心志,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解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要选择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能体现“舍生取义”的人物,并简单叙述其故事。

先说明这个人物是谁,再具体阐述此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和他的所作所为,最后点明哪些事情体现了其“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

六、(2020·邵阳)古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
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

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⑥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灌木名。

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⑥悦:敬佩。

1.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腰.白玉之环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2)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
(4)常以净衣易.之易:交换
2.下列各组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谓之.行尸走肉耳
B.计日以.还以.记其事
C.或.遇其叱咄或.依林木之下
D.则.又请焉则.何以成
【解析】A项中两个“之”,前者为结构助词,意思是“的”;后者是第三人称代词,意思是“他”。

B项中两个“以”,前者是连词,意思是“来”;后者是连词,意思是“用来”。

C项中两个“或”,意思都是“有时”。

D项中两个“则”,前者是连词,意思是“就”;后者是连词,意思是“那么”。

故答案选C。

3.翻译下列句子。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