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1)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1)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节十分灵活的原因是()
A.关节面覆盖着既光滑又有弹性的关节软骨
B.关节囊非常坚韧,把相邻的两骨牢牢地连在了一起
C.关节头和关节窝一凹一凸相互吻合
D.关节囊内壁能分泌滑液
【答案】D
【解析】
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囊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进入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关节腔,润滑关节软骨,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D正确。
2.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稻新品种,这是利用了()
A.基因的多样性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详解】
解: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从而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表明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
故选:A。
【点睛】
注意掌握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
3.关于生物的特征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所有生物呼吸作用都需要消耗氧气
D.生物和非生物最本质区别是生物有生命而非生物没有生命
【答案】D
【解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病毒是生物,因此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不是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A错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正确;不是所有生物呼吸作用都需要消耗氧气,如厌氧菌,C错误;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等生命的基本特征,而非生物不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故生物和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生物有生命,而非生物没有生命,D正确。
4.“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让城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是每个城里人的义务,下列做法中不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的是()
A.植树种花,扩大绿地面积
B.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或就地焚烧
C.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D.对沿街露天烧烤加强管理和整治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目前看,人类的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
【详解】
植树种花,扩大绿地面积,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净化空气,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A不符合题意;
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或就地焚烧,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不利于改善城市环境,B符合题意;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可以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C不符合题意;对沿街露天烧烤加强管理和整治,可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D不符合题意。
【点睛】
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如图模拟的是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对该图描述错误的是()
C.图甲模拟吸气过程
D.图乙模拟膈肌收缩,位置上升
【答案】D
【解析】
①模拟的是气管,能使到达②的气体变得清洁、温暖、湿润,A正确;图中①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②小气球代表的是肺,③瓶壁表示胸廓,④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B正确;甲图中④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C正确;乙图中膈肌舒张,膈肌顶部上升,肺缩小,表示呼气,D错误。
6.人体内有200余种细胞,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组成肌肉组织的细胞是()
A.B.
C.D.
【答案】C
【解析】
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
故选A。
7.下列描述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是
A.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
B.为增加农业产量,毁林开田
C.为了蔬菜增产,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
D.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使有毒藻类死亡
【答案】A
【解析】
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A正确;把大片的沼泽地开垦成农田,破坏了生态环境,B错误;农民喷洒大量农药杀死害虫,污染了环境,破坏生态环境,C错误;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一般情况下工业废水也可以引发赤潮,如果工业废水能让有毒藻类死亡的话,同样对海洋中其它生物也是一种毒害,当然对保护生态环境不利了,D错误。
A.同卵双生的姐妹,姐姐比妹妹略胖B.断尾的壁虎生出有尾的壁虎
C.一对有耳垂夫妇生出无耳垂孩子D.某人由于用眼不当导致近视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
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
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
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同卵双生的姐妹,姐姐比妹妹略胖;断尾的壁虎生出有尾的壁虎;某人由于用眼不当导致近视属于环境引起的变异,不是可遗传的变异。
一对有耳垂夫妇生出无耳垂孩子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引起变异的原因。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
9.下列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正确的是()
A.伸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动物的行为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获得
C.只要运动系统完整就能完成各种运动
D.越低等动物学习能力越强,行为越复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据此解答。
【详解】
A.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故A错误。
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所以动物的行为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获得,故B正确。
C.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故C错误。
D.越低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弱,行为越简单,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行为越复杂,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躯体运动的形成过程。
10.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例证中不正确的是()
A.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适于气体交换
B.毛细血管的管壁非常薄,适于物质交换
C.鼻腔中有鼻毛和鼻黏膜分泌的粘液,可使空气保持清洁、温暖且湿润,适于吸气
D.根尖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适于根吸收水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有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根尖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用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鼻腔可使空气保持清洁、温暖且湿润。
毛细血管的管壁非常薄,数目多、分布广,血流速度慢,适宜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详解】
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故A正确;毛细血管的管壁非常薄,数目多、分布广,血流速度慢,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故B正确;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鼻粘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故C错误;成熟区也称根毛区,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
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根毛细胞的体积大,细胞质少,液泡大有利于水的吸收,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人体根尖的、毛细血管、肺泡、鼻腔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1.腐烂的水果会散发出酒味,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和酒精
C.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D.在有氧条件下,乳酸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和酒精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可以把糖类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酵母菌分解水果中的果糖,产生了酒精。
【详解】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酿酒时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腐烂的水果往往散发出酒味,就是因为水果中的酵母菌在无氧时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产生了酒精的缘故。
B正确。
【点睛】
关键点: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12.如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从视野①到视野②时正确的操作是()
A.调节光圈B.转动粗准焦螺旋
C.转动转换器D.移动装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容易出错的地方是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的关系。
【详解】
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
在①图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理解掌握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的生物是()A.猫头鹰和食草昆虫B.青草和猫头鹰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D.食草昆虫和青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上一个营养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因此营养级越低能量越多,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在青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青草是生产者处于第一个营养级,食草昆虫处于第二个营养级,食虫鸟是第三个营养级,猫头鹰是第四个营养级,因此总能量最多的生物是青草,总能量最少的消费者是猫头鹰,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
14.近期美洲出现了一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虫媒病,病原体为寨卡病毒(Zika Virus)。
我国科学家现已证明,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有直接关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使用抗生素来治疗这种虫媒病
B.寨卡病毒属于细菌病毒
C.为了预防该传染病,要尽量消灭蚊虫,这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D.患者和寨卡病毒的携带者都是该病的传染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抗生素主要是杀菌,而这种虫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因此不可以使用抗生素来治疗这种虫媒病,A错误;塞卡病毒寄生在动物的活细胞内,因此属于动物病毒,而不是属于细菌病毒,B错误;为了预防该传染病,要尽量消灭蚊虫,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而不是保护易感人群,C错误;患者和塞卡病毒的携带者都是该病的传染源,D正确。
考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5.艾滋病是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所导致的传染病。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动物病毒
B.HIV攻击和杀伤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逐渐丧失
C.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体液中,其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D.艾滋病以预防为主,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接种艾滋病疫苗
【答案】D
【解析】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后期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
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1981年,人类首次发现HIV。
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除此以外,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详解】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其传染源是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属于动物病毒,故A不符合题意;HIV能够攻击和杀伤人体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缺损,故B不符合题意;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艾滋病疫苗还没研制成功,目前预防艾滋病要解决的问题是研制艾滋病疫苗,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重点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
16.绿色开花植物的细胞和哺乳动物的细胞中都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膜②细胞壁③细胞质④叶绿体⑤细胞核⑥线粒体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⑤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细胞除了和动物细胞一样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以外,一般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解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可结合细胞结构图进行记忆。
17.关于动物的学习行为叙述错误的是()
A.与遗传因素无关B.一般都有学习行为
C.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D.受环境因素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详解】
ACD、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A错误;CD正确;
B、动物一般都有学习行为,动物越高等,其学习能力越强,B正确。
动物越高等,学习的本领越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适应各种复杂生活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18.有关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起源于现代类人猿
B.人类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无关
C.人类起源是神创造的
D.吃熟食,改善营养,促进人类脑的发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A错误;
B、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
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B错误;
C、人类起源是神创造的,没有科学依据,C错误;
D、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的能力,提高了工具的效能.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
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达,D正确。
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难度一般,属于了解层次。
19.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相互关系的是
A.B.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
如下图所示: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细胞核、染色体、DNA 和基因之间的从属关系。
20.现有四套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丙D.乙和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唯一的变量是二氧化碳,除二氧化碳不同外,其它条件如光、土壤浸出液等都相同.因此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甲和丙.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21.血液的成分中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的是( )。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浆D.血小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
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白细胞的主要功能为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等。
因此,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的是血小板。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22.下列有关染色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染色体中只有一条DNA分子
B.每条染色体上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C.染色体上只有一对基因
D.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细胞核中均存在
【答案】D
【解析】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
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A错误;每对染色体中,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一条染色体要么来自父方,要么来自母方,绝对不可能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错误;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具有遗传信息的片段,DNA分子很长,基因有规律地排列在DNA分子上,每条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
C错误;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数目和形态都一致,但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就会减少一半,当然不是任意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生殖细胞。
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存在。
D正确。
23.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
A.脐带B.胎盘C.输卵管D.卵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胎盘是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
【详解】
胎盘呈扁圆形,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
胎盘靠近胎儿的一面附有脐带,脐带与胎儿相连。
胎盘靠近母体的一面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
胎盘内有许多绒毛,绒毛内有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与脐带内的血管相通,绒毛与绒毛之间则充满了母体的血液。
胎儿和母体通过胎盘上的绒毛进行物质交换。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胚胎发育过程营养物质的交换场所。
①骨骼肌收缩②肌肉附着的骨受到牵拉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
A.③①②B.②③①C.①③②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详解】
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
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因此,完成屈肘动作时,正确的顺序是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①骨骼肌收缩,②肌肉附着的骨受到牵拉。
故选A。
【点睛】
学生应充分理解运动的产生过程,并详细记忆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
25.露天种植农作物时,过度密植会使其产量减少,主要原因是影响了农作物的()
A.蒸腾作用B.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分解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叶片互不遮挡,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分有效利用这片土地上的光能,来提高产量。
【详解】
如果过度密植,植物的枝叶会互相遮挡,其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会过多的被呼吸作用所消耗,所以会造成作物减产。
所以露天种植农作物时,过度密植会使其产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影响了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植物下部叶片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是高频考点,应该理解掌握。
26.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能够增加大气湿度,促进降雨B.能为动物和人类提供食物和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