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一件事》书评【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只有一件事》读后感
1.书籍简介
人生所有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只有从头开始“学怎么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事业和人生中遇到的难题。
学如何听话,学如何说话,学如何赞美,学如何助人,学如何信任,学如何做小事……人生的一切都是大功课,都必须从头学起,只有从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调整,才能逐步改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拥有成功的事业、幸福的人生。
本书不仅是作者十多年来“学怎么活”的“学习笔记”,也是作者写给所有人的一堂幸福重修课。
2.作者简介
金惟纯,台湾极具影响力的商业财经杂志《商业周刊》创始人,被李敖誉为“台湾新闻界第一大才子”。
28岁时出任台湾第一大报《中国时报》主笔。
30岁,他放下高位厚禄,负笈美国研读企业管理。
35岁回国,创办《商业周刊》,历经7年经营危机,把公司从亏损1亿多台币扭转成为台湾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创下商业杂志发行量超过八卦杂志这一全球媒体发行记录。
现在商周集团属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的TOM集团一员,堪称两岸三地华人圈传媒巨子。
2009年6月,卸任商周集团执行长一职,现为商周集团荣誉发行人,以及《商业周刊》“创办人聊天室”专栏作家,并持续投身生命教育工作的推动。
3.读后感
活在细小的幸福中,做一个真正能感受人间冷暖的人。
不少人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感觉自己已经能预知其中内容了,无非就是一些成功学的说教,告诉我们要专注在一件事上,做好一件事就是走好了人生路。
这么说对,也不对。
对的是作者确实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不对的是“一件事”的概念并不是大家设想的那样。
本书确实含有一些教育意味,但这也是作者在历经千帆之后把他最有感触、最触动内心的话掏出来跟大家说,希望能让大家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至于那些
曾经看过但并没有感动你,或者没能让你认同的道理,并不是讲得不对、说得不好,只是没能在那个时间触动你而已。
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大多听不懂李宗盛的歌,当我们能听懂时,已经成了曲中人。
接下来,我就从活在“小事”中、学会感同身受、修炼幸福这三部分出发,带大家详细了解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
第一部分,活在“小事”中。
上文提到,作者说的“一件事”并不是我们设想的那个概念,想必不少人都会好奇,这“一件事”是指什么呢?其实这个“一件事”指的是“活好”,而“活好”的谜底藏在“小事”中。
作者告诉我们,人生中真正重要的,就是这些“小事”。
那些我们以为重要的事情其实不常发生,甚至一生中仅此一次,反而是那些我们认为是“小事”的事情,会以惊人的概率重复发生。
也正因为它们高频的出现,因此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看似简单的结论,其实是在作者经历过徘徊、迷茫、空虚之后,努力去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后才得出的。
作者出身寒门,幼年时家庭困顿,当他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常人眼中的成功后,他却开始觉得空虚。
于是他踏上了做义工的道路,想去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
最终他得出结论,人生并非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剥去层层复杂的外衣,其实人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活好。
“活好”应该如何去理解呢?作者认为“活好”来自两个念头,一个是“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一个是“我愿不愿意跟你一样”。
如果我们能做到别人都想和我们在一起,都想和我们一样,那人生的种种剑拔弩张、苦口婆心都会消减,我们完全可以用“无为”来应对所有事。
如果我们的下属想跟我们在一起,愿意和我们一样,那无需我们费力教导,他会主动向你看齐,会尝试用你的思维和视角做决策。
如果我们的伴侣想跟我们在一起,愿意和我们一样,那我们就无需费力维护关系,反而还会生出很多默契、遇见不期而遇的惊喜。
如果我们的孩子想跟我们在一起,愿意和我们一样,那就无需紧盯他的学业,他自己就知道努力。
第二部分,学会感同身受。
如何做到别人想和我们在一起、愿意和我们一样呢?这与感同身受分不开关系。
大家可能会想,这个容易,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道理是这个道理,
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
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单方面的推己及人误区,也就是对方并非是这么想的,我们以为的感同身受其实只感动了自己。
那怎么做才能真的感同身受呢?作者认为要做到这三点,分别是学会“放空”倾听、学会“如实”表达、学会随时“不耻下问”。
“放空”倾听的意思是认真倾听对方的需求,抓住对方表述的主要需求点。
有时候对方其实并非需要你做什么,只是想找个人倾诉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在对方压抑或者感到愤怒的时候。
在处理客户投诉这个场景中,认真倾听往往比进行处理更重要,因为客户多半是受了委屈或心中有怨气积累,他们想找一个出口抒发这些情感,想找一个人评评理,所以在这个时候“听”比“做”重要。
“如实”表达的意思是我们要坦诚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意见,不要有所隐瞒或者打折扣。
只有当我们真实表达自己的时候,对方才知道我们的目的和期望值。
学会随时“不耻下问”并不是说让我们放低自己的姿态,有不懂的地方去问懂的人,哪里谈得上“耻”,别人懂得你不懂的事情,又何谈“下”?
“以为自己想的就是正确的”是我们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当出现不确定的时候就要去问,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就是你想的那样。
不确定的事一定要问清楚,明白对方的真实需求,我们才能去感同身受。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以为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差钱”,但其实钱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有很多家境清贫但是精神富足的人依然幸福、快乐地度过了一生。
很多我们以为的钱的问题,其实是“事”没做到位。
如果朋友向我们倾诉时,我们总是往钱上归因,相信不久之后,这位朋友再也不会找我们倾诉了。
感同身受重要的在于感受,让对方感觉到“我懂你说的”才是要义。
第三部分,修炼幸福。
幸福这件事在我们看来实在是需要碰运气,可作者告诉我们幸福是可以修炼的。
没有什么天才和绝对的好运。
不光是幸福,家庭、职场都可以修炼。
作者的母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作者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导致他小时候十分叛逆,他一度认为他能取得今日的成就全在自身。
可渐渐的,他发现他的成就和母亲离不开关系。
因为她母亲见缝插针地利用每一个机会告诉作者,不学习就得像自己一样吃苦,痛苦就源自读书少。
母亲的棍棒其实是
在用一种执着到近乎疯狂的方式来告诉作者:要读好书,要扬眉吐气。
而母亲也用她的一生向作者证明了不读书就只能过苦日子,她没读过书,所以只能活成这样。
看到这你应该也明白了吧,作者今日的成就哪是全靠自己,他的母亲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你以为的水到渠成,其实全是暗自修炼的结果,哪有什么轻轻松松的躺赢。
读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人生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活好”。
“活好”来自两个念头,一个是“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一个是“我愿不愿意跟你一样”,要想做到这两点就需要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也并非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这要求我们学会“放空”倾听、学会“如实”表达、学会随时“不耻下问”。
此外,幸福是可以修炼的,没有什么轻松躺赢,轻松的背后都是暗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