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岸区创建和谐社区的作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江岸区创建和谐社区的作法
郑瑞忠文元龙陈波
2011年第11期——社会建设加强城市社会管理,基层社区是基础,也是重点难点。

近几年来,江岸区不断拓展社区管理服务思路,创新社区工作方法,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显著。

2009年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我区主要作法是:
一、创新社区管理体系,筑牢和谐基础
社区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

江岸区是武汉市老城区之一,常住人口70多万,流动人口10万左右,社情较为复杂。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求,我区着力创新社区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不断夯实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基础。

(一)创新社区建设机制,构建社区治理体系。

我区现有街道16个,社区170个。

区里成立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街道指导、社区参与的协调机制。

按照分片统筹、分类指导、分类活动的原则,将社区划为四大片区,建立社区工作分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分片联席会议,加强建设指导,促进交流沟通。

(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我区不断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一建设16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49个“一门式”服务站,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1个,打造“15分钟公共卫生服务圈”。

不断提升社区文体设施水平,新增社区图书室、娱乐室、健身器材等设施。

(三)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社区自治能力。

通过换届,将社区直选面扩大到47%,居民参选率达90%。

以联医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主任贺建华扎根社区,一心为群众,累
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先进事迹,点燃社区干部热心为居民服务的激情,增强社区干部心系群众的责任感。

强化社区干部能力建设,通过培训,着力提高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同时,稳步提高社区干部待遇,加大向社区岗位招录公务员的力度。

二、加大平安创建力度,建好平安网络
我区以平安社区建设为抓手,抓基层,建队伍,强机制,成效明显。

从2007年起,连续4年被评为市级平安区。

(一)建设治安防控体系。

一是网络全覆盖。

共建成技防社区150个,实现技防设施全覆盖并落实物防配套措施,做到封闭式管理。

从2009年起,我们投入1000万元实施社会面电子监控,进一步扩大技防覆盖面。

二是运行变效率。

通过完善技防培训、设备管理、快速反应和奖惩4个机制,当年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4.7%,群众对社区治安状况满意率达95%以上。

三是经费全保障。

近三年来共拨技防建设经费1230万元,用于街道物防经费643万元。

设施维修和电费按社区平均4000元列入财政预算。

财政还拨出一定经费用于基层群防队伍工作奖励。

(二)创新平安工作机制。

一是整合人防资源,实现联片联防。

推行“1358”综治工作法,即社区每天由1名民警组织领导,3名社区群干分工协助,5名社区安保队员巡逻防范,8名社区关照员、治安志愿者关照守望,形成有效的社区治安防范工作体制。

二是推行全天候监控,实现防控无缝对接。

三是建立定期研判治安动态机制。

统计社区月发案情况和安保队员防范情况,确定工作重点,提高防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机制运行以来,抓获多名犯罪嫌疑人,防范(扑救)各类火险火灾76起。

(三)创新综治队伍管理。

一是试行派出所向街道述职制度。

社区民警防范工作由社区干部和居民考评,按照考评结果向各派出所奖励社区警务工作经费。

二是健全综治队伍层级管理体制。

对社区治安防范工作成绩突出的安保队员、外口协管员实行奖励。

近两年共有
69支安保队集体记功,62名安保队员个人记功,5176人次获嘉奖,极大地调动了群防队伍的积极性。

三、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强化民生保障
社区工作就是服务居民。

我区注重从居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根本上改善和服务民生。

(一)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

一是全面推进物业服务全覆盖。

投资 2409万元,对118个老旧社区进行物业服务提档升级,积极探索社区自治物业服务、房管所参与服务、物业公司专业服务的“3+3”物业服务模式,建立区、街、社区三级应急维修服务中心。

二是推进“两型”社区建设。

在老社区使用节能灯具,初步建成沿江“两型”社会集中展示区。

在新建社区推行节能环保材料、使用新能源、实施雨水回收与水循环、分类收集和处理垃圾。

在城中村社区重点加强居民教育培训和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用地集约、城乡和谐、区域一体、生态宜居新区。

(二)细化服务措施。

大力弘扬“出入相邻、守望相助”的志愿精神,把孤、老、残、幼、困等特殊人群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切实做好“为孤老和空巢老人送关爱、为少年儿童送快乐、为残疾人和困难群众夏送清凉、冬送温暖,为社区居民送健康”的“四送”服务活动;做到“社区有突发事件必到、有不满情绪必到、有大的家庭纠纷必到”的“三个必到”。

社区志愿者走进家庭,提供居民志愿服务,营造了守望相助的温馨和谐氛围,涌现出以“贺建华义工队”、百步亭志愿者服务队等为代表的348个社区志愿者服务队。

(三)提供便民化服务。

在社区开办就业社保、社会救助、社区管理、综合治理、社区服务、人口计生等“一站式”窗口。

发挥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PSM网)的作用,构建区、街、社区三级电子政务平台。

投入159万元实现社区在线地图全覆盖。

居民轻点鼠标,就能了解社区公交数据、街景影像、便民设施网点等。

四、创新排解调处机制,全社会共同参与
我区已探索形成区委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司法信访部门为主,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群众工作格局。

(一)健全网络察民情。

完善区—街—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建立调解组织240个。

街道设有首席调解员,社区设有3-9名民事调解委员,门栋设有信息员。

通过关注日常、重点排查,基本实现各类矛盾苗头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

2010年共排查纠纷2658起,调处化解率达到100%,做到矛盾不出社区、不上交。

(二)调解对接息民争。

引入第三方调解制度,实现“三个对接”。

一是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对接。

今后我们将征地拆迁、食品安全、物业管理、妇女维权等和行政调解对接。

二是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对接。

三年来,共成功在诉前化解纠纷1047件,被外界誉为“江岸模式”。

三是人民调解和检察院3+2联动调解对接。

由检察员、人民调解员、人民监督员共同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三)依法维权顺民心。

在全省城区率先开展“法务前沿工程”试点,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聚合司法干警、管段民警、社区干部和志愿者等力量,以社区警务室为阵地,建立法务前沿工作站,与人民调解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社区矫正帮教安置中心衔接。

试点以来,4个法务工作站累计化解纠纷138件,为消减不和谐因素发挥了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江岸区委政研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