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涪城区幼儿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模拟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阳涪城区幼儿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
力》考试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
1.( )影响着幼儿园的精神风貌,对全园的成人和幼儿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A.幼儿园文化
B.幼儿园环境
C.幼儿园师资
D.幼儿园课程
答案::A
解析::
幼儿园文化影响着幼儿园的精神风貌,对全园的成人和幼儿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在科学活动《奇妙的气味》中,教师准备了分别装有水、食醋、酱油等液体的瓶子,请幼儿看一看,闻一闻。
幼儿在活动中使用了什么方法?
A.实验
B.参观
C.观察
D.讲述
答案::C
解析::
观察法是教幼儿学会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去认识所选定的观察对
象,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
根据“看一看、闻一闻”可知采取的是观察的方法。
实验法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不符合题意。
讲述法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不符合题意。
3.在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前面,教师要把上学期班级工作总结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扼要地提一下,还要对当前班级儿童与班级组织状况、教师等有关事项作以介绍,这属于( )。
A.班级情况分析
B.班级工作目标
C.实施措施
D.重要工作安排
答案::A
解析::
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是指班级管理者为班级的未来确立目标并提出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步骤的管理活动。
计划工作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干什么,二是怎么干。
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包括:班级情况分析、班级工作目标、实施措施、重要工作安排。
其中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通常写在班级工作计划的前面,主要把上学期班级工作总结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扼要地提一下,把当前班级儿童与班级组织状况、教师等有关事项作以介绍。
故选A。
4.(2022上半年真题)幼儿对自己消极情绪的掩饰,说明其情绪的发展已经开始()。
A.深刻化
B.丰富化
C.内隐化
D.精细化
答案::C
解析::
幼儿对自己消极情绪的掩饰,说明其情绪的发展到了内隐化;由于幼儿晚期的情绪已经开始有内隐性,因此要求成人细心观察和了解其内心的情绪体验。
5.为了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能一物多玩,最适宜的方法是( )。
A.教师集体示范
B.幼儿自主探索
C.教师分组讲解
D.教师逐一训练
答案::B
解析::
“一物多玩”属于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期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科学探索活动中适宜的做法是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而不是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 )
A.病毒性肝炎、伤寒、脊髓灰质炎、百日咳属于甲类传染病
B.肺结核、血吸虫病、流行性感冒、风寒属于丙类传染病
C.鼠疫、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
D.传染病分为甲、乙、丙类
答案::A
1989年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38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划分为三类,给予重点防治,这三类分别是:甲类,鼠疫、霍乱;乙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艾滋病、麻疹、百日咳、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肝炎等22种;丙类,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等。
7.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必须以( )为前提。
A.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B.保证幼儿游戏的特点
C.保证游戏的目的性
D.实现游戏的多样化
答案::B
解析::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这些表明幼儿游戏具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时,只有遵循这些特点,才能发挥幼儿游戏的作用。
否则,一切指导都可能是徒劳的,甚至可能成为幼儿发展的障碍。
8.活动区的设置具有开放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等特点,有利于幼儿进行个别活动和自由探索,有利于个体的主动性发展。
A.个性化
B.可利用性
C.选择性
D.发展性
答案::A
活动区的设置主要有开放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9.教育学上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时期为()。
A.关键期
B.转折期
C.危机期
D.最近发展区
答案::D
解析::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教育学上的“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强调,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的目标难度要适当,既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即设置的目标要处在最近发展区内。
10.下列不属于语言领域目标的是()。
A.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B.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C.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D.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各领域的教育目标的考查。
《纲要》中对语言
领域目标的表述为:(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所以本题中,只有D选项不是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教育目标。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是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是属于社会领域的,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D。
二、解析题
11.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有哪些?
解析::
答: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感知过程和思维相比,是对刺激物初级的分析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过程。
在儿童感知发展中分析和综合的水平都不断提高。
(2)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各种分析器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相应感知觉的出现和发展的时间也有迟早之别。
一般而言,最早出现的是单个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此后,感知趋向综合化。
(3)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感知过程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既能对客体进行细致的分化,又能分清主要和次要,并且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概括的反映,把主次特征组成系统。
(4)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儿童的感知从一开始就有主动性。
这种主动性随着儿童的成长而不断增长,儿童感知的目的方向性不断加强。
(5)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随着感知过程分化和综合水平的提高,感知过程系统性和目的性的加强,儿童感知过程的效率逐渐提高,儿童不但可以感知到许多以前不能感知到的事物及其特性,还能够抓住关键性特征,减少多余动作,通过较少的感知动作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
三、问答题
12.简述个性的基本特征。
解析::
(1)个性的独特性; (2)个性的整体性;
(3)个性的稳定性;
(4)个性的社会性;
(5)个性的积极能动性。
13.幼儿园大一班开展识字比赛,教师为此创设了班级墙面环境。
请根据创设环境的基本原则,对材料中教师为识字比赛所创设的环境进行评析。
(20分)
解析::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贯穿于环境创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对环境创设的每一步都具有指导作用。
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只有认真贯彻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1)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即环境创设的目标要符合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为开展识字比赛,教师创设了“看谁认得多”的墙面环境,幼儿可以识读墙面上的汉字,为开展识字比赛做准备,符合教育目标。
(2)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
材料中的墙面环境中,教师画了一个小火车,车厢上写上了一些需要幼儿识读的汉字,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识字的兴趣。
(3)幼儿参与性原则。
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
环境的创设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教育过程,教师和幼儿都是环境的主人,凶此要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
材料中,小火车的几节车厢上没有写汉字,幼儿可以自行找出汉字识读卡片贴在上面,根据情况进行改换,从而增加幼儿的汉字识读量,还可以增加幼儿的参与感。
(4)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一物多用,不浪费资源,不盲目攀比。
材料中,为识字比赛所创设的环境简洁、实用、经济,符合经济性原则。
14.简述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要点及其目的。
(15分)
解析::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教师对于角色游戏的观察是多维度的,不同年龄班,角色游戏观察的观察要点和目的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
(1)大班观察要点:游戏主题能否主动反映生活经验和人际关系,合理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计划游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
目的:培养儿童的独立性,鼓励儿童在游戏中的创造性。
通过讲评让儿童相互学习,拓展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水平。
这也是角色游戏的高级水平。
(2)中班观察要点:游戏主题是否稳定,有没有与别人交往的愿望,是否具备交往的技能,发生纠纷的情节和原因。
目的:指导儿童学会并掌握交往技能和规范,促进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引导幼儿分享游戏经验。
这是角色游戏的中级水平。
(3)小班观察要点:游戏内容是否重复操作、摆弄玩具、主题单一、情节简单。
目的: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独立。
这是角色游戏的初级水平。
15.“娃娃家”里,托班孩子B在为娃娃做“点心”。
老师问他:“你想给娃娃做什么好吃的?”他回答:“汤圆。
”不一会儿,他做出了几个扁扁的东西,并告诉老师这是“小饼”。
请根据托班幼儿的思想特点分析上述事件的原因。
解析::
(1)材料中的托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处在幼儿初期,即3岁左右,其思维具有一定的直观能动性。
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并依赖于其自身的行动。
这时期幼儿的思维依赖于一定的环境,他们开展的游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玩具和活动环境。
(2)材料中的托班幼儿刚开始打算给娃娃做的是“汤圆”,然而在做好“几个扁扁的东西”之后,其思维受到具体事物的影响,到最后的结果说自己做的是“小饼”,说明幼儿初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具体事物的影响。
16.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症状、原因及预防矫治措施。
解析::
(1)症状:这类行为在儿童身上并不少见。
当儿童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抢夺别人的东西、掷东西以及其他类似的方式,引起别人与其争斗。
(2)原因:一些心理专家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模式而学习来的,并由于这类行为所造成的环境后果而得以维持,就是说“模仿”和“强化”是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发展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对于挫折的反应,常常是由于儿童想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受阻而引起的,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
(3)预防和矫治:成人要以身作则,不可采用武力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尤其不能在儿童情绪激动时强迫他接受教育,以暴制暴,而应转移他的注意力,当他情绪平静下来时,耐心加以引导;多给儿童成功的机会,减少挫折感;组织儿童多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