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方志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天后志》《吴山城隍庙志》傥云轩云霄玄谱志》等。 道经中收录了大量道教方志。怔统道藏》中收 录有俩岳小录:》俭华赤松山志>饫台山志》等20
余部方志类书籍,《藏外道书》收录《紫阳庵志》
《青城山记》锣浮志》等多部方志,这与道教的教义
有着密切的关联。道教崇尚仙境,在古代神化传说的
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仙境体系。《云笈七签》卷27
乾隆<武夷山志>为中心>(厦门大学2007年硕士论 文)等。陈国符先生是早期研究道教山志的代表人 物,其《道教源流考》一书中,对《茅山志》的编撰 以及各种版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最终得出此书是“张 雨所修,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的结论。对于这个结 论,后人有不同的意见,丁雪艳《<茅山志>作者考》
和经典教义三类。共收录23部道教方志。成都巴蜀
班范之为做书》也,地理、沟洫、郡国皆有志.今
虽小而志山.亦史之一体也。《尚书》之《禹贡>,
倜丰L》之佩前,峄、岐、壶口、沂、岱、医无间
之属,连类而及之,今虽专而志一,罗浮亦经之遗意 也,禀其制于史,酌其旨于经,是故不博则不详不 备.不精则烦而无体,是书也宁有遗憾乎”。【。】作者 认为山志虽小。“亦史之一体也”。清代施闰章先生认 为“夫山志有三难,前人碑篆多埋土藓虎穴间.吏士 足迹所不至。又断剥多阙文。摹录者以意传会.或弃 取失重轻。又不载撰文年月,率难核考其诗文.滥登 近作,动苦芜陋”。【’】知识分子阶层与道教徒编写方 志最大之区别,是更多地从方志学的层面对山志加以 整理和研究.而非神异飞升之事。 总地说来,明清时期是道教名山志发展的重要时 期,大量的作品出现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古代儒学 占统治地位,官方对于道教类书籍重视不多。多将道
<南岳小录:}体松山志>《洞霄图志:}拢虎山志:} 佯山志>等25部。需要指出的是,杜光庭的《洞天
福地岳渎名山记》因“皆神仙幻官之言,故虽纪山 川.不隶之地理类焉”。金代王处一所撰<华山志> 因“皆载华山神仙故事,盖道藏之余文.非地志之正 体。故隶之道家类焉”。【.mm而被收录于子部道家类。 可见。此时关于道教山志的分类标准已经开始细化。 相较于宋代郑樵简单按照书名划分.四库馆臣则是 根据书籍的内容、性质来划分,在他们心中已经有 了地志与宗教地志的区分。同样举出佛教方志一例。 清代僧人性制所撰《龙唐山志>.四库馆臣认为 “志本为佛刹而作,故多述掸家之语.非地志之正体 也。”【・】・筒不过.四库馆臣并未了解宗教类方志的价 值。认为其“非地志之正体”。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志码e文章编号1005互8214201108互0045互04笔者最近在查阅民国三十三年1944出版的郭立志编桐城吴先生年谱时无意间注意到曾国藩给吴汝纶的一封回信后遍检清代光绪年间由传忠书局编刻的曾文正公书札曾文正公书札续钞以及岳麓书社于1994年前后整理出版的曾国藩全集中书信部分发现曾文正公书札曾文正公书札续钞与曾国藩全集均没有收录此信
志>优虎山志>等;三是记载和民间信仰有关但又和 道教复杂的神仙谱系有密切关联之官观的专志,如傲
42
l 2011・第8期
万方数据
文献学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UB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临岳门。频访灵迹”“遂遍阅古碑及《衡山图经》、 《湘中说》,仍致诘于师资长者,岳下耆年,或得一 事,旋贮箧笥。今据所得,上自五峰三涧。古来宫观 药院,至于历代得道飞升之流,灵异之端.撮而直 书,总成一卷,目为《南岳小录》”。序中所言“时壬 戌岁冬十月”,其书约成于昭宗天复二年(902年)。 全书只有l卷,首列五峰、三涧,次叙宫观、祠庙、
人作福故也。”【s】由于道教的广泛传播,名山大川之
间常现道士的身影,各地规模不一的官观道院陆续得 以兴建,人依山而修行,山凭人而闻名,尤其是名山 与道教的关系十分密切:五斗米道创始于四川鹤鸣 山;新天师道起源于河南嵩山;茅山道发祥于江苏句 容茅山;楼观道活动在终南山;江西龙虎山,相传为 张天师得道之地,被视为正一派之“祖庭”。这些名 山历史悠久,各具特色.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 地位,而相关名山志、宫观志的编纂,既是对此前 道教发展的记录和总结,更进一步扩大了道教的影 响力。 就目前所掌握的文献典籍来看。道教方志至晚于
有道经。使得明伍统道藏》收书归类情况十分混
乱。近人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更为科学的分类方 法。陈撄宁先生在l:道藏书目分类:》一文中指出:应
将七部十二类的洞名目取消,只就馑鳓收录1500
种书籍的性质分为道家类、道通类、道史类等十四
黝黝铴黝黝黝黝黝黝褫黝黝黝黝黝黝黝㈣旧…第8期I
万方数据
4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坛院之属。而以历代得道飞升之迹附之。饫台山洒
的作者徐灵府生卒年不详,相传元和十年(815年) 移居天台云盖峰石室,历10余年,日以修炼自乐.
饫台山记》应该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应是现存
最早的道教方志作品。总的说来,产生初期的道教方 志多篇幅短小,着重记述宫观与成仙飞升之事。 两宋时期,道教方志的编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
对于道教山志的编撰,道教徒无疑是十分热情 的。然而道教所宣扬推崇的事迹主要是升仙、灵异之 事,士人对此多持保留态度。张道陵四十三世孙张宇 初称:“世之谓方舆、职方、郡志之书,率于名山大 川,灵踪遐躅,莫之尽详焉。盖非载籍之遣缺而代
之,鸿生硕士多病以虚诞而讳言之。”…保城志》
称:“夫神仙之事.虽圣贤所不齿,然必有灵区异境 而后宅焉。”【7】可以说,对于神异之事.知识分子存 在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不过对于山志的编撰,明清 学者亦尽心琢磨。《罗浮山志会编》序言中提到“夫
括李冲昭的储岳小录》、令狐见尧的伍笥山记:》、
杜光庭的做夷山记>等。还包括什洲记:》<岳渎
福地图》《福地记》等明显属于道教文献的书籍。【5】 明清时期.对于前代书籍的整理归纳逐步完善。 按照四部分类法,道教方志因述一地一山之道观、风 情,故常常被划之于史部地理类。四库全书中收录了
教类山志简单归为方志类书籍,缺乏系统理论分析。
分中收录27种道教方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
版《中国道观志丛刊》36册,共收录50部宫观志与 山志。2004年广陵书社出版《中国道观志丛刊续编》
之一。王纯五著饫师道二十四治考》(四川大学出
版社1996年)是近年来第一部系统研究道教二十四
28册,共收录45部。除去有部分重复收录的志书,
现在已经出版的山志总共有百部之多。胡道静先生在
治的学术专著。王德光、杨立志的僦当道教史略>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讲述了武当山上下2000 多年的历史,阐述了武当道教的源流、发展以及武当
仨续<道藏>刍谢一文中为新续髓鳓提出了
八点方案。其中一点就是“名山道观专志宜备”。这 一方面工作的展开与加强,将会为进一步的道教研究
提供帮助。
道教的特点。樊光春伥安・终南山道教史略>(陕西
总志,如储岳总胜集>佣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
等;二是专记某座或是某山宫观的专志,如<白云观
唐时已经出现。现存全帙的仅有李冲昭镝岳小录)、 徐灵府饫台山记>、王归一住屋山志>以及杜光 庭的佣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总览性质的志书。关
于李冲昭的<南岳小录)。<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 “山志之中未有古于是书者。亦图经之所宜征也”。李 冲昭生卒不详,自序中称“弱年悟道。近岁依师.洎
住统道藏》是收录道教典籍之大成。朱越利先
生认为,凡收入馐藏》中的书或文。均被称为道
经,[2】39,40,46而道教方志是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方志的概念,此前甚少有学者提及,就笔者理 解,简单地说来,道教方志是记录某一特定地区道教 发展状况的文献。具体来说,道教方志是关于道教地 理环境、人文景观、宫观祠庙、道教人物、神异故事 等方面的文献记载。道教方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是地方志与道教教义、思想的结合,其编纂者多为道 士,但也不乏官员、文人的加入。按照方志所描述的 对象,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是记录一地道观名胜的
《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称天下名山中有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均是神仙所居之地。道 教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修行之处多选这些名山
佳地,以期达到更好的修炼效果,早日飞升。刘大用
在l:西岳华山志>序中说:“凡古之士合作神药。必
入名山福地。不止小山之中,何则?小山无正神,为
主多是木石之精、千载老物,此辈蕴邪之气,不念为
国道教》2008年第l期),武建雄债宗昌与<崂山
志>》(《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分哲学、法律、军事、文化、体育、语言文字、文 学、艺术、历史、地理、化学、天文学、医药卫生、
工业技术、综合性图书等15类,宫观山志专门独立, 据着重要地位,是道教典籍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其次,是道教方志的整理与出版。因为分类的原
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代道士倪守约所撰赫松山
志>。其“首述皇初平兄弟仙迹,次丹类、次洞穴类、 次山水类、次宫宇类、次人物类、次制诰类、次碑籍 类。志山水而用郡县舆记体例者,自守约是书始”O[4】・, 南宋时期是中国地方志发展成熟的时期,道教山志应 该借鉴了地方志的编纂方法与体例。从而不断发展完 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道教方志与其他方志交织在 一起,学者未将之加以区分。如郏樵{:i匝志・艺文略> 地理类部分,其中名山洞府收录52部57卷,不仅包
范学锋、张全晓舷帝信仰与明代<大岳太和山志螃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邹
归属地理类。【2】猢可见,道教方志在道经体系中占
因,道教方志散见于任统道藏》,共收录30余部。
中国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出版的 <中华续道藏》,将收录道书分为仙真传记、宫观地志
义煜《历史时期武夷山儒释道的构成及其关系——以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LlBRARY THEORY AND PRACTIOE
文献学
●刘雅萍(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北京]oos75)
中因道教方志研宄概述
[关键词】道教;道教方志;文献 [摘要]道教方志最早出现于唐代。经 过宋元的发展与完善,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地方志.道教方志是 关于道教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宫现祠庙、 道教人物、神异故事等方面的文献记载。 体现了道教与方志学的共同成就。 时I图分类号]G256 £文章标志码]E [文章编号】1005-8214(2011)08--0042--03 中国道教史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记载了 道教的发展轨迹,又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 密切相联,是中国传统社会宝贵的财富。正如任继愈 先生所讲的:“道教典籍可供发掘的东西非常丰富, 其重要性决不下于佛教,甚至更重要。”川
LlB}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文献学
类,其中道史类收录山志等书。钟肇鹏先生在储藏 目录新编刍谢一文中,将值藏》目录分为总类、
经论、史地、诸子、道术、杂著等6类22目,其中 史地部分收录宫观志与山志。丁培仁先生在《遭书分 类法之我贝|:}一文中,将道书分为教理教义、戒律清 规类、科范礼仪类等lO类,其中仙境宫观类包括天
地仙境观、名山志、宫观志三个方面。朱越利先生在 《道经总论》一书中提到自己所构想的道经分类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蔡运生<<华阳国志>中国最早的道教史》(《中国道
亳b
2000年第5期)两篇文章从文献学人手,论证了 针对某一种山志的个案研究成果不少,主要是从
方志典籍对于道教发展和研究的重要意义。 史料价值与考证方面人手,主要有王文章《略析朱文 藻<金鼓洞志>的史料价值》(《中国道教》2009第5 期),刘永海《论<甘水仙源录>的史料价值》(《中
书社1992年出版的锇外道书》分古佚道书、经典、
教理教义、摄养、戒律善书、仪范、传记神仙、宫观
地志、文艺、目录、其他等11类,其中宫观地志部
(《中国道拗2006年第4期)认为饼山赫非张雨
著述,实为刘大彬修撰。 另外,受宗教地理学的影响。以某一道教名山或 宫观为中心所做的区域道教研究成为道教研究的视角
人民出版社1998年)以终南山为中心,考察了这一 地区的道教发展情况。刘玉霞《崂山道教的历史地理 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则运用历 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崂山地区为中心,考察了当
20世纪以来。随着各种史学思想的碰撞.道教研 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关于道教方志的研究成果,首 先表现在目录方面。与四部分类法相比.道教典籍有 其独特的分类方法,晋代名道葛洪在《抱朴子内篇・ 遐览》中只分道经、诸符两类。南朝时代,随着道书 的大量问世。整理与分类工作亟待展开和完善,关于 道书分类进入定型时期.逐渐形成三洞四辅十二类的 分类法.即分洞真、洞玄、洞神三洞,四辅为太清 部、太平部、太玄部和正一部。三洞下又各分十二 类。但是由于这种分类法存在着局限性.不能涵盖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