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耳穴治疗小儿多动症18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结合耳穴治疗小儿多动症18例
李真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多动症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针灸科2013年7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36例小儿多动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耳穴贴压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78.9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结合耳穴治疗小儿多动症临床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6(014)002
【总页数】2页(P112-113)
【关键词】小儿多动症;针刺;耳穴
【作者】李真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中医院针灸科,许昌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小儿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也被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或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易冲动,不自主的活动过多和情绪不稳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及认知障碍,智力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且男孩多于女孩[1],是儿童时期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性疾病。
多动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性格形成,往往影响患儿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品德塑造甚至正常生
活。
小儿多动症发病于儿童期,其中70%可持续到青春期,1/3可发展到成年。
针灸治疗该病疗效确切,可极大地缩短病程,减轻病人的痛苦和负担,且无毒副作用。
笔者总结近年来在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36例小儿多动症患者均来自2013年07月—2014年12月许昌市
中医院针灸科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
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8~17岁,平均年龄12.5岁。
对照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7~16岁,平均年龄11.5岁。
病程20天~4年。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①注意力涣散,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坐立不安,喜做小动作,活动过度。
②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动作笨拙,学习成绩一般低于同龄同学,但智力一般正常。
③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1.3 证候分类①肾虚肝亢:智慧落后于同年龄儿童,动作笨拙,性格暴躁,幼稚任性,不听管教,难以静坐。
舌红而干,脉细数。
②脾虚肝旺:心神不宁,多动不安,思想不集中,意志不坚,语言冒失,兴趣多变,做事有头无尾,形体消瘦,纳食呆顿,面色淡黄无华。
舌苔薄白,舌淡红,脉弱或细弦。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年龄小于7岁或大于17岁;③其他精
神类疾病引起的情绪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及精神分裂症。
1.5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情绪较稳定,学习成绩基本达到同年龄儿童水平;好转:动作减少,静坐时间较长,注意力稍集中,学习成绩有所上升;未愈:症状与学习成绩无明显变化。
1.6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针刺取穴:①大椎、风池、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
②百会、四神聪、印堂、神门、内关、足三里、太冲。
每天选取一组穴位进行针刺,两组交替使用。
针刺方法:大椎、背俞穴、内关、神门直刺0.5~0.8寸;风池穴向鼻尖方向刺入
0.5~0.8寸;百会、四神聪沿头皮平刺0.8寸;印堂向鼻尖方向平刺0.5~0.8寸;足三里、三阴交直刺0.8~1.2寸,诸穴采用平补平泻法。
留针30min,10 min
行针1次,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耳穴贴压:选取耳穴神门、皮质下、脑干、交感、心、肝、脾、肾。
将王不留行籽粘在0.5 cm×0.5 cm大小的白色医用胶布上,分别粘在上述耳穴上,左右耳交替使用,3天换一次。
嘱患者早、中、晚至少按压一次,每次30~50下,以局部耳穴有酸疼感,耳廓发热为度。
西药治疗:给予利他林口服,每日早饭前服用10 mg,午饭前服用5 mg进行治疗。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治疗一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
治疗组总有效率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78.9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2
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见表1。
小儿多动症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病变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或者注意力集中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冲动任性、学习困难、精细及协调动作困难等。
西医临床治疗常给予利他林、匹莫林等中枢兴奋剂,该类药物需长期服用,停药后症状易反复,常伴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失眠等副作用[2]。
该病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活学习,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在给予治疗的同时应当配合适当的心理疏导,才能收获良效。
早在中医古籍中已有不少该疾病的类似描述,如“其神易动,其气易往”“躁而不静”“烦躁煽动”。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
气在下,故好动”,《寿世保元》记载:“徒然而忘其事也,尽力思量不来,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这些描述都与多动症的症状非常相似。
中医学认为小儿多动症属于“脏躁”“失聪”“健忘”等范畴,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一方面脏
腑稚嫩血气不足,一方面又生机勃发阴升阳长,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又失于调养,则可导致阴不制阳,脏腑阴阳失调而发本病。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可导致心神失养、肝肾亏虚或痰热扰心而发本病,该病的发生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针灸治疗该病具有起效迅速、无毒副作用等独特优势。
治疗时应以调神健脑、平衡阴阳为主要原则。
大椎属督脉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为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针之可通督调神、健脑益髓;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经和阳维脉之会穴,具有祛风醒脑、开窍益聪之功;百会属督脉穴,位于巅顶,可通督健脑、益气助阳;心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具有养心安神之功;肝俞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疏肝养血;脾俞穴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能健脾益气;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温肾益精;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可奏益智健脑之效;印堂亦为经外奇穴,能清心调神;神门属手少阴心经,可宁心安神;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有宁神定志之功;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可健运脾胃;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有滋补肝肾之效;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穴,能平肝潜阳;诸穴合用可收通督调神、健脑益髓、协调脏腑、补虚泻实、平衡阴阳之效。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均可直接或间接与耳相连,且五脏六腑均在耳上有相应的反应区,利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刺激耳穴可疏通经络、调整脏腑阴阳平衡,并能够刺激神经中枢,调节大脑皮层抑制与兴奋功能的平衡,从而达到改善皮质功能活动的目的。
针刺和耳穴贴压共用可改善大脑皮质的血液循环和脑组织内的能量代谢,促进机体恢复阴阳平衡[3]。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采用通督调神针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多动症疗效肯定,极大地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的负担,获得了大多数患者的认可,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和研究,特此总结,以飨同道。
【相关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46-1953.
[2]吕路线,胡宪章.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400-405.
[3]高素英.中国脑血管病治疗专家论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