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农历三月三的来历及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壮族农历三月三的来历及习俗
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进行歌圩的日子。
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
由于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
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需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唱歌。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
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很多动人的传奇。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常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奇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常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
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奇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进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消遣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消失了抛绣球的嬉戏。
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大型活动。
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唱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
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
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祀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盛健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关于它的来历,有很多动人的`传奇。
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
传奇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秀丽,歌声动听悦耳。
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
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
从今,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
就形成了歌墟。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
壮族三月三歌节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庆节日。
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对象以歌对答,此起彼伏彻夜不息。
所唱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唱。
在歌圩中,还有抛绣球作为定亲信约的,所以,它又是恋爱中青年传达情意的场合。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查找别村的青
年,集体对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巡游歌”,观看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容许,就唱“询问歌”;彼此相互了解,便唱“喜爱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方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唱后接触,建立肯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与,男女青年山歌对唱,假如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好玩活动。
绣球则是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
碰彩蛋是相互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歌圩上还进行丰富多彩的嬉戏活动,有喧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民族文化
自治区政府作出确定:“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习惯节日,从开头,“壮族三月三”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月7日召开第23次常务会议,已基本审议确定了“壮族三月三”放假两天的《方法〔草案〕》。
这次审议确定放假两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节假日放像方法〔草案〕》,适用于自治区内全体公民。
《方法〔草案〕》称,确定为两天的假期,可以通过与周六、周日相连形成一个小长假,能够满意广西群众祭祖等相关活动要求。
之所以称“壮族三月三”,是由于它是广西各族人民的习惯节日,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为表达节日的民族特征和民族
文化特色,突出节日作为壮族自治区的民族特色,应当在节日名称中冠以广西的主体民族即壮族的名称。
壮族三月三放假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