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王立群
吕雉出嫁相面成亲为人后母下地种田为夫入狱一桩疑案吕雉归汉直面情敌一桩疑案初露峥嵘诱杀韩信诬杀彭越废立之争戚姬得宠挑战皇后吕后应战四皓出手废立之祸
谁该负责
保护爱子
残害母子
悲剧之因
女主称制
太后称制
称制之因
顾命制度
何不称帝
皇子命运
齐王遇险
最后疯狂
皇子奇迹
大封诸吕
严控军权
王陵抗旨
大封诸吕
朱虚酒令
陆贾穿针
和亲匈奴
杀父自立
白登之围
和亲匈奴
吕后决策
荡平诸吕
刘襄举兵
灌婴倒戈
剪除双吕
族诛诸吕
功过是非
问相高祖
废除苛法
历史记忆
第1讲吕后出嫁
吕后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独特的人物,首先她是中国母后临朝的创始人,在中国皇帝帝位的继承问题上,从来没有过母后临朝,吕后是创始者,而且对后代,影响非常之大,所以我们今天一提起来中国古代的三大女主,后代的吕后,唐代的武则天,清代的慈禧,其实,吕后是开创者。
但是,我们大家关注的,所知道的吕后,往往是她后期比较残暴、比较凶残的吕后,吕后的年轻时代,她的早年,是个什么样子呢?她的婚姻状况,又是个什么样子呢?这对我们全面地了解吕后非常必要。
吕后的原名叫吕雉,我们称她为吕后,是她在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她被封为皇后,我们才称她为吕后,她原名叫吕雉,她的父亲叫吕公,历史上没有记载吕公其他更详细的东西,只知道吕公是单父县人,也就是今天山东的单县。
吕公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吕泽,次之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媭。
本来,吕公一家是住在单父县,没有在刘邦生活的沛县,但是后来吕公家里面在单父县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有了仇人,为了避仇,吕公就带着他的全家,从单父县来到了沛县,投奔了当地一个县令,因为当地这个县令,是吕公的一个好朋友,刚来到的时候,就住在县令的家里面,住了一段时间以后,感觉沛县不错,他就把家定居在沛县了。
吕公刚到沛县县令家客居的时候,这在当时,成了县里一个大事情了,因为县令家里来了贵客,很多人都要凑个热闹,县令就举行了一个大型的酒宴,这个酒宴因为参加的是当地的官员,还有一些豪绅,来的人比较多,所以,酒宴就做了一个规定,当然喝酒不是白喝的,要拿钱的。
说拿钱,够一千的,到堂上喝,不到一千的在堂下喝。
刘邦这个时候也来了,不过刘邦这个时候是个泗水亭长,所以,刘邦没有带一个子就来了,到这儿以后,他就报了一句话,说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
刘季是刘邦的原名,他原名就姓刘名季,就是他是家里排行比较靠后的,实际上,贺钱万这个数目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了,而实际上刘邦是一个钱没拿,当时负责在宴会上收钱的人,就是后来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箫何,箫何负责收钱,刘邦就来了一个贺钱万,很明显,刘邦这是谎言。
刘邦这一次来喝酒,之所以敢说谎话我觉得至少有两点他把握住了。
第一,刘邦这个时候虽然只做一个泗水亭长,官职很小,但是他对县里的这些官员,他从来不放在眼里,他认为他们是庸才,不行,不如自己。
所以,他敢于公开撒谎;第二个,收钱的人是箫何,箫何和他的关系非同一般,本来箫何在县里的职位比他高,但是,箫何平时对刘邦特别照顾,刘邦未做亭长之前,箫何对刘邦就很照顾,做了亭长之后,对他就更加照顾了。
比如说,刘邦作为亭长来说有一项职责,就是他需要押送一些服劳役的人到秦朝的都城咸阳去,这是一个苦差事,刘邦出远门的时候,县里的人都送一点钱给他,箫何比一般人,一般都要多送差不多一倍的钱给他,所以,因为是箫何在收这个钱,所以,刘邦尽管放心大胆地说谎,箫何肯定不会揭穿他这个底牌。
当然,箫何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史记没有记载,我想大概有两点原因。
一,箫何对刘邦的器重。
这是一点原因,另一点原因,箫何对刘邦,也是一种安抚,因为像刘邦这种人,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在官场中间,他也是那种很能折腾的人,所以他对他表示得格外友好。
刘邦的贺钱万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大了,所以,他这个话一张口,就引起来了这次酒宴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吕后,吕后当时叫吕雉,吕雉的父亲,引起了吕公的惊讶,因为,从规定上看,这次酒宴规定,满一千的就算贵客了,刘邦出手报的数是一万,远远超过了规定,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从来的人来看,来的人比刘邦有钱的要多,比刘邦职位高的人也很多,都
没有拿那么多,刘邦一出手一万,这也是不得了的。
第三,我们从收入上看,秦代的县令,一年的年俸也不过是几千钱,一个亭长,他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上千,可是,刘邦来了个张口就是贺钱万,所以,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我们中国历来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说说谎的人,叫大言不惭,这个贺钱万大言。
大言,展示的是说谎人的胆量,没有胆的人是不敢说谎的,所以这个话一出口,史书记载,吕公有一个反应,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这个数字一报出来以后,吕雉的父亲吕公第一个反应是大惊,非常震惊,吕公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听到这个话以后,一是惊,二是起,三是迎,而且一直迎到门口,吕公的这个表现,我觉得他欣赏的是刘邦的胆量。
根据一般人的常识都知道,这不可能拿一万块钱来,他欣赏的是他的胆量,同时,他还欣赏在说谎的胆量后面,所包含的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素质,政治家在某些场合,他需要作秀,所以,能够大言,这不但是显示了刘邦的胆量,而且展示了刘邦日后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一种潜在的素质,这是吕公非常欣赏的。
一般说谎的人,说了谎言他就心虚,所以,我们现在知道现代西方有一种测谎仪,测谎仪为什么能测出你说谎呢?因为你说了谎话以后,你心虚,你心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上的变化,根据这个变化,可以测定出来,你是不是说谎了。
我们说,拿现代测谎仪去测刘邦的贺钱万,绝对测不出来,因为他早已经习惯于这种东西了,成了一个惯性,所以,吕公恰恰是看出来了这一点,大言。
我们再讲那个不惭。
刘邦是一个子没拿,说了个贺钱万,来到堂上,史书记载,刘邦有两个动作。
一个,到了堂上以后,他就坐了个上席,挑了个最尊贵的位置坐下来了,那理由是我比你拿的钱多,我该坐这个位置;第二,在整个酒宴之上,史书还记载了四个字,叫狎辱诸客,也就是在酒宴中间,刘邦不但没有感到心绪,而且他还谈笑风生,拿着周围的人开涮,拿人家开玩笑,好像请客是他请的客,买单是他做的东,这一点更不容易,大言已经就不容易了,不惭更难,刘邦恰恰既做到了大言,又做到了不惭,所以,让吕公是越看越喜欢,这是个潜在的苗子啊。
稍加雕琢的话将来能成大气,吕公很欣赏他。
吕公还有一个爱好,吕公这个人爱相面,他特别习欣赏迷信这个相面,他一看刘邦,不得了,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说刘邦这个人长相怎么样呢?龙准是鼻梁高,这当然很漂亮了,龙颜是说他的上颚比较突出,美须髯是胡子长得很漂亮,所以,吕公又发现,刘邦这个人不但有胆量,有一种潜在的政治家的素质,而且这个人面相非常好,一看将来就是一个大福大贵之人,不是一看,就是一个穷命相,所以,吕公一看这就爱不释手,开始给刘邦使颜色,让刘邦酒后留下来不要走,刘邦当然很机灵,看到吕公使颜色,他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他已经理解,县令这个贵客对他挺感兴趣的,他就一直留下来,留到最后,酒宴完了,客人都走了,吕公就开始跟刘邦说了,他说我一生看了无数人的面相,唯独你的面相是最好,他说我有一个女儿,尚未出阁,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愿意把我的女儿许给你。
这个话一说,刘邦当然是乐不可支,本来这个酒就是混的,不但混了一个酒,而且混了一个老婆,而且我们后面会讲到,刘邦这时候多大,刘邦这时候已经是40多岁了,我们后面有一个推算。
按照我的估算来说的话,这个时候,刘邦应当是43岁,43岁的泗水亭长,还没有妻子,人家白送给他一顿酒,还白赏给他一个妻子,那刘邦当然很高兴,说这顿酒没白喝,吕公许诺了这桩亲事以后回去,他的夫人马上反对,他夫人说了两点。
他说第一,你一直说你的女儿是富贵相,一定要嫁一个贵人,你怎么能今天许给一个泗水亭长刘季呢?这是第一个不同意。
第二,沛县的县令是你老朋友,对你多好,咱们家在单父县呆不住,跑到沛县来,是人家全部招待的,县令为他的儿子求婚你都不答应,你现在许给一个这么大年龄的,一个泗水亭长,他夫人不同意。
但是吕家实际上是吕公作主。
吕公就对他的妻子说,此非儿女子所知也,这个儿女子,要翻成今天的话,就不大好听了,有点类似我们说的老娘们儿,这事不是你们那儿老娘们所知道的。
吕公答应了这场婚事以后,吕公的妻子表示了一种强烈的反对,而他们的女儿吕雉,没有提出任何疑义就答应了,这是一桩什么婚姻呢?双方是什么情况呢?刘邦是在什么年龄时候结婚的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知道,刘邦生子的时候是46岁,他46岁得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而且,在刘邦这个儿子的上面,他前面还有一个女儿,就是汉惠帝的姐姐,鲁元公主,鲁元公主的出生年龄,我们大致上推定是在惠帝出生前两年,如果这样来推定的话,刘邦就是44岁得到了他的女儿,如果说刘邦是在婚后一年,生下女儿的话,那么,刘邦的结婚年龄大体商来说就应当是在43岁的时候,吕雉这个时候是多大年龄呢?史书也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件史实上做一个推定。
第一,当吕雉的母亲提出反对的时候,吕雉的母亲提了一个很强有力的对比,吕雉的母亲提反对的理由,是沛县的县令,向吕公求婚,吕公没有答应,沛县的县令地位很高,社会身份也很高,他向吕公求婚,这就说明吕雉属于正常出阁,而不是那种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的情况。
而且,吕后的母亲也反对,吕雉的母亲反对,如果说是自己的女儿长期没有出嫁,成为母亲的一个心病的话,那么她早就同意这个婚事了,她不同意,也说明吕雉属于正常出阁。
所以,从县令求婚,吕母的反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吕雉属于正常出阁,作为正常出阁汉代的女子,她的年龄不应当超过20岁,而这个时候,刘邦的年龄是43岁作业,一个不到20岁的女子,嫁给了一个43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身份不过是一个泗水亭长,吕雉就完全遵从了父命,这说明吕雉在未出阁之前,她是一个温顺听话的姑娘。
吕雉嫁到刘邦家里以后,一嫁到刘家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麻烦,刘邦在婚前有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叫刘肥,刘邦后来是八个儿子,他跟吕雉生的我们叫嫡长子,就是刘盈,但是,吕雉嫁给刘邦之前,他还有一个庶长子,叫刘肥,这个刘肥是怎么来的呢?史记跟汉书有记载,说其母外妇也,曰曹氏,汉书的高五王传记载说,其母高祖微服时,外妇也。
这两段记载稍有差别,提供两个信息。
第一个,外妇所生,什么叫外妇?就是没有婚姻关系的,简单来说,外遇之妇,刘肥是外遇之妇生的,所以她是有一个非婚生的儿子,他的母亲姓曹,所以叫曹氏,这可是给年轻的吕雉出了个大难题,不到20岁的姑娘,嫁到人家家里,首先面临的是人家有了一个儿子,这更说明吕雉做姑娘的时候,她那个温顺、听话,这个一般是很难接受的,下面就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
刘肥是什么时候生生出来的?我们现在根据史书的记载,只知道刘邦这个庶长子刘肥比他的嫡长子刘盈要年长,无论是
生得早也罢,生得晚也罢,都有麻烦,生得早是个大儿子,你想想,如果是个大儿子,吕雉还不到20岁,一嫁到刘邦家里,面对一个大儿子,这关系很难处,大儿子难于培养感情,如果生得晚是小儿子,小儿子有小儿子的麻烦,你得照养他,你得照顾他,抚养他,那也是数不清的麻烦。
这是第一。
而且,第二年吕雉就生了自己的亲儿子刘盈,这又带来麻烦了,一个是亲生的儿子,一个是非亲生的儿子,这就面临着一个做继母能不能把一碗水端平的问题,这是非常困难的。
有过这个阅历,你节会想像得到,亲生的你恐怕看着什么都是好的,缺点也是好的,非亲生的,总是觉得有一些别扭,所以,这个吕雉嫁到刘邦家里以后,她未出嫁之前很简单,就是个姑娘,是个女孩,作为女儿来说,她只要听话,温顺,就行了,但是嫁到刘家就很麻烦,作为继母,而且,刘肥是在谁家长大的?现在说法不一,有人说,刘肥出生以后,是寄养在曹姓女子家长大的,这个没有史实根据,另一可能性,就是他就在刘家长大的,无论是寄养在曹姓家,或是在刘家,他都有麻烦。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吕雉跟刘肥的关系问题上,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风波,起码史书中间没有记载,吕雉怎么虐待他那个非亲生的儿子刘肥,没有这种记载。
所以,应当说这个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如果说我们前面讲相面成亲,我们看到,作为女儿的吕雉是温顺听话的乖孩子,作为继母的吕雉,是个善良贤惠的后母,这两个角色,应当说完成得都不错,而且,史书还记载,吕雉嫁到刘家以后,带着两个孩子去种田,到地里去干活,当时来了个老先生,一个老人,向吕后要谁和,吕后不但给他水喝,而且给他食物吃,这个老先生很高兴,吃饱了喝足了,就开始给吕雉相面,他说,夫人可是个贵人之相,这一说,吕雉也很相信这个相面,就赶快把他儿子拉过来,叫这个老人看,老人就又说了句话,说夫人的贵相,是源于你的儿子,你儿子也是贵相。
然后,再拉着她的女儿来看,您的女儿也是贵相,当然这个话,可信不可信,可以做两面看。
一方面,吃了人家了,喝了人家了,你总不能说,你长得就是如何如何,这显然不合情理,你肯定要说一些好听话,这是人之常情;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说,司马迁在记录这个事情的时候,听了后来一些附会的话,因为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他的儿子做了汉惠帝,吕后做皇后,皇太后,后人在追记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有了一些溢美之词,附加的,追加上去的一些话,这种可能也有,但是不论怎么样,这件事情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除了我们前面讲过的女儿和继母两角色以外,这个小故事中间,说明了吕雉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家庭主妇,作为家庭主妇来说,她是恪尽职守,她亲自下去种田,这个故事发生在田间种地的时候,反过来说明,吕雉嫁到刘邦家里面,还要带着孩子去种地,这反映了吕雉作为家庭主妇,勤劳持家的一面。
刘邦作为泗水亭长,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负责把服劳役的人,押送到目的地。
有一次,结婚以后,刘邦就摊上这个差事了,因为泗水亭长是一个文武兼有的角色,刘邦就负责押了一批服劳役的人前往咸阳,而秦代的劳役,既又累,还非常危险,很多服劳役的人,一去无归,就客死他乡了,所以很多人一旦征集他们服劳役,都争着逃,刘邦这一次很不顺,尽管他面相很好,这时候不管用,他押送了一批劳工去服役,走到半道上,今天跑几个,明天跑几个,是越走越人少,刘邦怎么管也管不住,你一个人看不住这么多人,他有各种机会可以走。
这对于一个亭长来说,如果你押送的服劳役的人散了,你肯定有责任,要追究你的责任;如果跑光了,你肯定是死罪,所以,刘邦一想,我辛辛苦苦地往那边走,到最后人也是跑光,他走到丰县西边的大泽边,他对追随在他身边还剩余的人说了两句话,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适矣。
你们都走吧,我也从此走了。
这个意思说,反正是不行了,你们各奔东西吧,我也是完不成这个任务,我也得跑。
刘邦这个话一说,反倒有十几个想跑的人不跑了,他觉得这个亭长很够意思,反而愿意跟着刘邦,这就是刘邦所具有的人格魅力的原因。
所以,刘邦一看到不行,就从江苏稍微河南走一点,就现在河南的永城,有一个很有名的山,叫芒砀山,刘邦一看回不去了,押送到咸阳是死罪,现在把人放跑回去还是死罪,与其是死罪,干脆在芒砀山落草为寇,落草了,他就什么也不顾了。
当然这个事不算了啊,你身为亭长,押送劳工,你不但看不住人,你还把人都放了,最后你又逃了,这在秦代是死罪地你不是刘邦逃了吗?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刘邦跑了,刘邦的妻子被抓起来了,吕雉就因为这个事,关到监狱里去了。
所以,吕雉作为妻子,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史书记载,吕雉坐牢,还曾经受过虐待,当然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体验,但是我们知道,古今中外监牢的生活,总是不是那么很愉快的,吕雉在牢狱中间遇到一件什么事情呢?有人虐待她,蕲州有一个人叫任敖。
任敖这个人,他和刘邦人特别铁,刘邦逃了,他作为一个狱卒,他很照顾刘邦的妻子吕雉,结果他发现有人虐待吕雉,任敖一怒之下,把虐待吕雉的那个人给痛打了一顿,而且把那个人打伤了,那说明任敖已经是怒不可遏了,才出现这个事情,反过来说明,吕雉的的确确在监狱中间受过虐待。
至于吕雉什么时候放出来,我们不知道,但是知道至少说,她作为妻子,为刘邦的事情,她入过狱,坐过牢,受过虐待,吃过苦,所以,作为妻子来说,她也有重大的付出和牺牲。
吕雉代夫入狱这件事情,吕雉从来没有再提过,她虽然在为刘邦的芒砀落草被迫进了监狱,而且受了虐待,但是,她等出狱以后,从来没有再提过这件事情。
这件事,表现了吕后的深沉,吕后还是有一定肚量,还是比较深沉的一个人。
所以,作为妻子来说,她可以说是任劳任怨,总之,我们这一集,讲的四个故事,相面成亲,表现了她的温顺听话;身为继母又表现了她的善良、贤惠;亲自种田显示了她的勤劳持家;而她代刘邦入狱,以后又绝口不提这件事情,又表现了她的任劳任怨。
像这么一个人,应当说是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间的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但是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关吕雉私生活,有一些传闻,甚至于说得很难听,这些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请看下集,一桩疑案。
第2讲一桩疑案
上一集我们讲到了吕后从出嫁到为妇,为人母,为任妻的一些事情,表现了青年的吕雉身上存在着一些美好的品质,我们知道,刘邦跟吕雉结婚,只过了五年,从43岁结婚,到48岁起兵反秦,其实在起兵反秦之前,刘邦跟吕雉已经不在一起生活了,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邦落草为寇了,吕雉不能经常和他生活在一起,还要为他去送饭,送衣,所以,在
整个他们共同生活的这五年的后期,已经很不顺了,很不顺利了。
而且,刘邦起兵反秦的时候是一个人走的,没有带家属,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女儿,他的父亲,统统留在家里面,经过三年反秦,刘邦成了大功臣,在楚汉战争开始的时候,刘邦被封为汉王,到了陕西汉中这一带,这时候他仍然没有带自己的家属,吕雉,孩子,还有刘邦的父亲,仍然在江苏的老家。
到了汉二年的五月,刘邦这个时候不但杀回了关中,而且统帅56万大军,打到了西楚国的国度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
本来刘邦这一次东来两个目的,非常明确,第一,是要彻底消灭项羽集团,他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想这一次打到彭城,接走他的家属。
因为彭城离他的老家沛县,相距只有二百里地,对于区区二百里地来说,接走家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刘邦到了西楚国的国度彭城以后,却没有把接自己家属的事情,放到一个优先的位置上,他忙着干什么呢?忙着寻找财宝和美女,他根本把接他父亲,接他的妻子,女儿,儿子的事,往后放了,没有来得及去接,结果他没有料到,项羽用兵神速,在他占领西楚国国都以后,项羽竟然带了三万军队,急匆匆从山东战场返回,从现在的安徽的萧县,也就是当时彭城的西边,直接进攻,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把刘邦56万大军的建制全部打乱,刘邦就逃了。
到这个时候,刘邦才想起来,还有一个大事没办,他老爸,他老婆,他儿子,他女儿想起来要接了,赶快派人去接,但是,这个时候项羽也在派人去接,而吕雉和刘邦的父亲他们这些家属,怕被项羽的人找到,躲起来了,而且,在忙乱之中,走散了,吕雉的儿子汉慧帝,还有他的女儿鲁元公主,这两个小孩跑到一路,而剩余的,刘邦的父亲,太公,还有他的妻子吕雉,应当说,还有刘邦的一个哥哥,刘仲,他们统统地抄小路去找刘邦,结果刚好碰见项羽的军队,一下被项羽扣住了,吕雉很不幸地做了项羽手下两点零四个月的人质,而且在做人质期间,吕雉还差一点被项羽烹了,我们可以想像,吕雉心里边对刘邦肯定有怨恨,你想想,我们上一集讲过,她一个不足20岁的姑娘,嫁了一个43岁的中年男子,还有这么一个儿子,吃了那么多苦,还坐了牢,现在又差一点扔到锅里面,你说说,吕雉心里能平衡吗?我觉得,不管是谁,她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她肯定心里不平。
吕雉总算结束了两年多的人质生活,回到了刘邦的身边,但是回到刘邦的身边,吕雉就发现,今非昔比,因为,她回到刘邦身边以后,发现了一个让她想不到的问题,就是刘邦的身边已经有了一个新宠,戚夫人,戚夫人是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得到的。
史书记载了这样几句话,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吕后的年龄大了,这会吕后有多大,等会我们可以推算一下,说吕后的年龄大了,经常担任留守的责任,这就是我们可以称为吕后这时候已经变成留守太太了,很少见到刘邦的面,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那么这个时候,吕后有多大呢?我们可以粗略地推算一下。
吕后重新回到刘邦身边的时候,是汉五年的10月,也就是说,她经历了楚汉战争说是五年,实际上是四年,按我们现在西史,公元来计算是四年,四年的楚汉战争,三年的反秦,再加上刘邦跟吕后共同生活的五年,也就是12年,如果说,吕雉当年是正常出嫁,不到20岁,这时候放回来的吕雉是多大呢?不到30岁。
就这,史书记载,吕后年龄大了。
我们可以推想,那个戚夫人肯定比吕后年龄小得多,而且戚夫人能歌善舞,吕后尽管会勤劳持家,吕雉不会能歌善舞,所以这时候,吕雉的地位在刘邦的心目中间,更多的已经不是爱情了,更多的是亲情,而不是一种爱情关系了。
所以,吕雉结束了两年多的人质生活以后,她其实又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就需要直面她的情敌,戚夫人。
所以,吕雉看来她这个人生,其实走得也不是很顺。
我们看她,不到20岁,一出嫁就得直面一个非婚生的儿子,做了两年多人质回来,又需要直面一个能歌善舞,年轻貌美的戚夫人,所以,吕雉面对戚夫人,也是非常难于处理,所以,吕雉就是回到刘邦身边以后,其实她和刘邦之间的感情已经非常淡了。
无论从刘邦那方面,刘邦那方面,他有了新宠,对吕雉的感情很显然要淡下去,作为吕雉来说,为刘邦和刘邦的一家付出那么多,最后得到这么一个结局,她心里不会没有想法的。
所以,两个人的感情关系是很淡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比较可靠的像史记有一段非常值得玩味的记载。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
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辟阳侯就是指的一个叫审食其的人,审食其被封为辟阳侯,说辟阳侯在吕太后那儿非常得宠,这叫幸吕太后,为什么吕后这时候变成吕太后呢?是因为刘邦死以后,他的儿子惠帝即位了,所以,吕后就被升为太后,说辟阳侯幸吕太后,这是一点,交代了两个人关系非常近,审食其很受吕后的宠幸,这是一点。
但是有人在惠帝那边,告了辟阳侯审食其的状,这个状一告,惠帝大怒,把辟阳侯抓起来,而且惠帝已经决定,要杀审食其。
最关键的是下面有八个字,吕太后惭,不可以言。
这八个字引起了后人的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辟阳侯审食其跟吕太后的关系非常近,他这个近是怎么造成的呢?史书有记载,汉书楚元王传有一个记载这样说的,高祖使仲,与审食其,留侍太上皇,就是刘邦在外出反秦的时候,曾经留下来他的哥哥,仲,伯仲叔季的仲,留他的哥哥刘仲,和审食其这两个人,让他们留下来,照顾自己年迈的父亲,刘太公,这样,审食其就留在了太公的身边,而太公又是跟吕后共同生活的,所以,审食其也就从这个时候,从刘邦起兵反秦以后,审食其就一直跟吕雉生活在一起,所以,在彭城之战中间,当太公和吕雉成为项羽人质的时候,审食其也做了人质,可以说,审食其陪伴吕雉度过了七年,他们有这样一个背景,有一个共同生活七年的背景,而且共同作为人质两年多,应当说,吕雉跟审食其可以说是患难之交,这就是他受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那为什么作为一个患难之交的太后,当审食其可能面临处死的时候,她感到惭,而不去救,有人就说话了,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这八个字,恰恰说明太后和审食其有隐情,有私情,有私密关系,或者说,有暧昧关系。
就是两个人关系不正常,这个事流传很广,我们今天有一些人写东西,写书的时候,列中国十大男宠,审食其就进了十大男宠之一了,男宠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出现很早,汉代的皇帝,几乎各个有男宠,包括刘邦,包括惠帝,都有男宠。
而皇帝有男宠这个大家议论得还不太多,如果作为皇后跟太后有男宠,就非常引人注目。
所以,人们认为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说这是因为吕后因为跟审食其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