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费边反“扫荡”战役的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
军事史料,尤其是在实战条件下形成的作战文电、讲话文稿以及与军事相关的书籍、报刊、图表、图片、文告、书信、视频、音频等等各类文书、档案资料,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实践性,是研究兵学文化的有力佐证和重要参考。
为充分发掘、展示、应用这些弥足珍贵的军事文化遗产,本刊特辟“军事史料”专栏,本期发表的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和创始人之一黎玉于1941年4月所作的《临费边反“扫荡”战役的总结》报告,敬请读者倾情关注并提供史料。
临费边反“扫荡”战役的总结
A Summarization of the Linfeibian “Anti-sweeping” Campaign
黎
玉/ Li Yu
1938年4月,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到延安汇报工作时在窑洞前留影。
背景简介:黎玉,(1906~1986年) ,原名
李兴唐。
山西崞县(今原平)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天津临时市委书记、中共唐山市委书记、中共直南特委书记兼冀鲁豫边特委书记等职。
是他在山东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一度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险恶形势下,于1936年春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派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恢复和重建了山东党的组织(其在1945年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是他在抗战伊始,就领导山东省委,在全省发动了十大抗日武装起义,并亲自领导了徂徕山起义,整编全省的抗日武装创建了山东纵队(1942年8月改编为山东军区),并先后担任山东纵队和山东军区政委;是他两赴延安,当面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山东情况,促成了“派兵到山东”(八路军115师、129师一部和多批干部);是他于1940年领导创建了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山东省政府的前身),并担任主任(相当于主席),使根据地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是他在抗日战争最艰苦
的岁月,与山东军民同生死、共患难,经受了“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严酷斗争的考验,并在沂水对崮山“反扫荡”中负伤。
解放战争时期,他曾任中共华东局副书记、新四军副政委兼山东军区副政委、山东野战军政委(陈毅为司令员)、华东军区副政委,一直到1949
子、炮楼、两道鹿砦及外壕等坚固工事。
(乙)第二道封锁线自玉皇庙经半程、东哨、茶叶山,至汤头——长约50余里,多老据点,较第一道封锁线的据点更加坚固。
(丙)第三道封锁线自鹅庄经白沙埠至白塔——长约40里,鹅庄与白沙埠为临沂北部的两只眼。
(二)大小战斗28次,击退由临沂两次增援半程敌伪300余,汽车13辆,炸毁敌大炮2门。
(三)克复据点17个:半程、汪沟、东哨、白沙埠、鹅庄、汤头街、白塔、龙王堂、林子、李官庄、茶叶山、尖山子、沙土峪、玉皇庙、忠义山、成里庄、箕山。
(四)消灭1个区公所(东哨伪临沂四区公所),击毙伪区长毛伯溪、副区长杜某。
7个乡公所(半程、汤头、汪沟、白塔、沙土峪、尖山子、林子),击毙伪乡长2名,俘伪乡长5名。
(五)毙伤敌伪中队长以下410余名,生俘伪军426名,另俘伪中队长3名、小队长10余名。
(六)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469支、短枪30余支、土炮31门、步马枪子弹1.5万余发、手榴弹1200枚、电话机10部、自行车30余辆、军毯300余床、军服百余套、钢盔30余顶、表10只、法币及伪钞共万余元、铜元千余斤、盐万余斤、军粮10万余斤、日伪旗30余面、刺刀百余把、马10匹及其他军用品。
(七)破坏围子17个、炮楼60余座、公路200余里、木桥20余座,收电线2000余斤。
(八)营救被敌伪俘去之乡长、村长50余人及被敌伪无端拘捕之民众多人。
这就是我们此次战役主要的战果,尚有小部分未计算在内。
二、反“扫荡”战役胜利的意义
(甲)缩小了敌占区,扩大了我们的抗日根据地。
敌人为欲建其巩固占领区,消灭我抗日力量,除不断进行残酷“扫荡”以外,更到
年随华东军区南下,在山东战斗了整整13年。
他经历了山东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的全过程,是山东唯一一位既与罗荣桓、徐向前、朱瑞等八路军将帅一起共事,又与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新四军将帅并肩战斗过的高级领导干部。
他曾多次遭受错误批判和诬陷迫害,蒙受不白之冤,仍始终不渝地忠于党和人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又恰逢黎玉同志诞辰110周年、逝世30周年,特发此文,以飨读者,并作纪念。
这篇《临费边反“扫荡”战役的总结》,是黎玉之子、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黎小弟,根据其父生前留存的手稿精心整理并提供给本刊的。
此文真实地记录了当年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反扫荡”的斗争史实,也体现了多方面的兵学思想。
我们的反扫荡战役检讨已经进行了3天,许多方面的问题,同志们多已讲过,由于时间限制,我这个报告,关于战役的组织与战斗的经过及战前的情况就不重复了,而是偏重于讨论当中有不妥的地方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偏重于今后指导战役战斗方面一些原则与实际问题,以使我们今后与敌人作长期的残酷斗争,争取更大的胜利。
一、反“扫荡”的战果
敌人32师团之一部与沂蒙临费之伪军自(1941年)3月5日开始对沂蒙临费进行“扫荡”,经我部分打击后,敌在临费边新添10余据点,积极进行其“囚笼政策”。
我自17日开始部分的反攻,22日集结兵力进行总攻,至25日为止,获得全部计划的胜利,且于31日再度克复半程,给敌伪以严重的打击。
综计战果如下:
(一)粉碎敌伪三道封锁线
(甲)第一道封锁线自箕山经成里庄、忠义山、汪沟、沙土峪、尖山子、李官庄、龙王堂、林子,长约130余里,各据点均有石头围
处施行其所谓“堡垒政策”“囚笼政策”,以加强其对我根据地的封锁与包围。
因此,这次我们一下子打垮了它的17个据点,粉碎了它的3道封锁线,不但扩大了我们的占领地,缩小了敌占区,同时又一次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囚笼政策”,无论对坚持山东抗战、对保卫鲁南抗日根据地,都有异常重大的意义。
(乙)给了敌寇汉奸以严重的打击。
总计在这次战役中,消灭敌伪400余人,生俘伪军400余人,如果单纯从数目上看,当然并不算很大,可是在敌人积极准备南进的今天,大部分的兵力都调走了,在敌后的各个据点,便不得不依靠于少数的汉奸、伪军。
此次我们俘虏这么多的伪军,打死这么多的汉奸,不但大大地削弱了山东敌人的兵力,更造成了我们今后反“扫荡”的更加顺利的条件。
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的伪军在我们这次大胜利的震动之下,表现了异常恐慌与动摇,没有疑问的,这将对我们今后的反“扫荡”工作及对敌伪军的争取工作开拓了更加有利的道路。
曾记得两年前的时候,那时候由于鲁南还没有一支坚强有力的部队,不足以给敌人以严重的打击,因之敌人的猖狂是十分厉害,往往有三十五十的敌人,就可以横冲直闯,但是两年后的今天,情形已经大大改变了。
我们不但过去在沂蒙临费边已经有过青驼战斗、青驼战役、鼻子山战斗、孙祖战斗等许多次的光辉战绩,给敌人以严重打击,使敌人不敢轻视我山东八路军的力量,而这一次更加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了这样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战役进攻,这不但在我全山东的战史上写下最光辉的一页,同时也又一次更加严重地打击了敌人,使敌人再也不敢轻易地向我进攻了。
(丙)更进一步提高了民众的胜利信心。
由于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保卫了根据地,使群众逐渐地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实相信八路军是有办法的,群众胜利信心提高了,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拥护与爱戴加强了。
甚至一部分过去顽固不相信我们的分子,在这次反“扫荡”胜利当中,也不得不说:“我们的八路军可来了”,这是我们政治上非常重要的收获。
(丁)严重地打击了妥协投降的因素。
在今天妥协投降危机异常严重的时候,山东也正同全国一样,一些反共顽固分子正在犹豫悲观、动摇妥协,准备出卖祖宗投降敌人。
但是由于这次战役的胜利,就不能不使这些“反共”反迷了心窍的人们清醒一下,仔细考虑一下,山东的八路军正像全国的八路军一样,它已经生长壮大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已经成为坚持山东抗战的骨干。
要投降,八路军是不会允许的;而且大量据点的被克复,大批的伪军被俘虏,事实已经在说明当伪军汉奸是没有前途的。
(戊)从战斗中锻炼了自己,测验了四期整军,推动了全纵队的进步。
在这次战役当中,表现出干部和战斗员的作战能力、整个部队的战术素养,尤其是战场上的指挥能力,是大大提高了。
从军政工作以至到后方勤务工作,都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测验。
在这许多实际考验当中,不仅使参加战斗的部队有了飞跃的进步,就是对于全山东的八路军也有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这次胜利,是我们山东纵队的空前胜利,也是抗战以来全山东人民的胜利。
但我们不能因此便自骄自满,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不过是一个阶段的胜利,今后,我们还需要加强自己主观更大的努力,向115师看齐,才能争取最大和最后的胜利。
三、反“扫荡”战役胜利的基本条件
在检讨到这次战役胜利原因的时候,我们必须首先指出一个问题,那便是:一切事物,主要是由于内部条件起着决定的作用,外部条件仅是配合的、附属的。
那么,什么是这次胜利的内部主要决定的条件呢?就是我们力量的优势和战斗中党政工作的绝对保证、全体党员干部的英勇模范的行动以及战役组织的正确。
其次,在敌人方面说是比较空虚的,这也是造成我们胜利的一个条件。
因为敌人方面有了兵力不足、援兵困难等等的弱点,才给了我们一个围攻强攻的良好条件。
同时敌人的这一个弱点,又是他根本的弱点,不能补偿的弱点,因此,我们不但今天可以利用这个弱点,而且将来还可以利用这一弱点。
再次,在战役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创造胜利条件。
在这里我们必须加以说明的,第一,就是我们全线的优势兵力协同动作,从一开始就逼使敌人不得不处于被动,而且是绝对的劣势。
第二,在这个大的战役发动之前,就曾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克复了尖山子、龙王庙、沙土峪3个小据点,使其他据点的敌人相当地动摇。
第三,我们还要着重指出的,就是半程的首先克复。
因为在这次战役的布置当中,半程可以说是全局的钥匙,半程的顺利攻下,不但使附近敌伪更加动摇,而且直接兴奋与鼓舞了左右梯队,战术上争取了主动,也就很顺利地实现了原定的作战计划,开展了整个胜利的局面。
在这里,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问题,就是每一个战役的指导者,为欲使其所指导的战争得到更完满的胜利的结局,就必须在战斗过程当中,抓紧中心一环,运用优势力量,首先求得有决定意义的作战的胜利,然后再抓紧时机继续深入,去创造更大的胜利条件,才能够争取战争全局的胜利。
此次战役虽然取得全部胜利,而且这胜利已超过了我们预定的计划,是值得我们庆祝的。
但还存在了很多的缺点,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汤头山上、东哨、茶叶山、成里庄这些地方,本来应当得到更多的缴获,应当俘虏更多的伪军,但是因为左梯队一部分没有更充分地认识和执行这次作战计划,所以就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
这虽然有一些客观上的原因,但是主观上对于整个战役的信心不够,以致坚决性不够,过早暴露了我们的企图,警觉了敌人,这不但增加了作战上许多困难,同时也减少了我们可能取得的俘虏。
第二,因为在战术指挥上一些问题以及一部分部队的素养差,以至不能机动,未能得到预期的战果。
因此,我们应当在这里指明,虽然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都是有功劳的,但这功劳有主要与次要的分别,有功过明确的鉴定。
四、政治工作的优缺点
(甲)优点:
(一)干部党员以及支部都起了很好的保证和模范作用,这是比过去任何一次战斗表现得都比较普遍,所起的作用也比过去任何一次都大。
这里有很多的模范例子,如打穿了腿还爬圩子、轻伤号背重伤号、受了伤不声张怕动摇士气、干部责任心强等。
(二)政治动员工作比过去进步了。
对于纵政的命令和所给的一切任务,各个单位都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战士进行了深入普遍的动员和个别的动员,而且动员的口号和要求的事项,一般的都比较深刻具体,以致新战士也奋勇起来了。
(三)俘虏政策一般执行得都很严格。
在动员时,大家都特别注意到这个问题,而且都强调提出要保证中央十大政策在部队内彻底执行,因此,在战场上一般对俘虏都执行了正确的政策,而且还有许多值得表扬的模范例子。
(四)后方勤务工作的配合,一般也有了
黎玉在作“反扫荡”战斗动员。
进步。
如某团在这次战役当中,不管在后勤供给上,在伤员的救护上,都有了比较正规的组织,同样在互相配合上,各个部队也比较以前有了进步。
(五)动员组织和领导上有了进步。
如在有些战斗中,事先能适当地配备了干部,具体分工,加强领导。
(六)战场上的动员、鼓励和及时提出适当的口号,一般的都能做到,特别是×团干部在这一点上做得尤其好。
(七)政工人员在战时工作上有了转变。
过去许多政治工作人员,在战时工作方式上有些呆板,因而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这次战斗中指导员一般的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各个政治机关都能和各方面很好地配合,有的教导员和支书都能勇敢向前领导冲锋等等,这都说明了政治工作人员在战斗作风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乙)缺点
(一)政治工作还不够连续地、不间断地进行。
有时候还不能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灵活运用。
鲁明同志的牺牲,就是因为他在战场上领导冲锋,后边的部队跟不上来,于是他便几次来回地跑着催促和鼓动,结果因为一个人单独跑到前面,而过分暴露目标,遭受了敌人的射杀。
这一个血的教训告诉我们,今后更要加紧研究战场上的动员工作,要灵活地正确地进行战时动员工作,才能收到更大的效果。
(二)个别单位使用干部不恰当,拼命主义,不合军事要求。
如某部组织奋勇队,连副营长都配备进去了,这是不对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干部都不应该参加,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干部乃是部队中的骨干,一旦把这些人都抽出来,余下的部队即将失去掌握,所以一般的不是万分紧急的情况,绝对不能这样来干。
今后各部队党政负责同志,应该切实注意,对于主要干部的配备,要特别慎重,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是不拆散原有的建制;如果为了加强领导,切实保证重要任务的完成起见,不妨多配备上几个干部,进行普遍的深入的动员,这同样可以提高整个的战斗情绪,同时又可以减少干部的不必要的损失。
(三)个别的对俘虏政策执行得还不够彻底,特别是×××,听说还有个别的在战场上乱拿东西的现象。
在对俘虏政策另一方面,是执行得有些机械,个别单位为了执行不搜俘虏腰包规定,结果检查都不检查了,以致有些俘虏身上还带着手榴弹都没有拿下来,文件也忘了检查,这又是一个极端的表现,同样也是不对的。
(四)战场上对敌人的喊话比较呆板、单纯,不机动,不灵活,不够具体主动。
例如当我们把某据点的伪军围困起来以后,有些同志却喊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但是当着敌人反喊出“我们也是中国人啊!你们为什么来打我呢?”我们的同志却一时回答不出来了,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五)政治工作对战斗准备工作保证得不够。
在这次战斗中,我们好些部分在战前的准备工作是比较差的,缺少督促和检查,因而在战斗进行中,曾发生许多的困难。
例如某部要爬围子,到时候梯子却没弄好,以致延迟很多时间才能完成任务,这固然是由于负责准备工作的同志未负起责任来,但同时也说明了政治工作人员在实际问题上注意得不够,保证得不够。
(七)战后动员群众不迅速,方式方法不够灵活,解释宣传不够深入。
这具体表现在打下据点以后,没能很好地动员群众拆围子、拆炮楼。
虽然这时候老百姓都跑了,客观上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曾见到在拆围子的旁边有一些老百姓在袖手旁观,而我们的同志却不会去动员和说服他们,请他们帮助一起来干。
(八)战后松懈现象。
当每次战斗结束时,大家总好像觉得事情已经过去了,现在总可以自由一些吧、休息吧,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部队,及时抓紧来布置战后的工作,如整理组织、集结队伍、打扫战场、搜索奸细、动员群众拆
除圩墙碉堡、破坏道路、处理俘虏、进行宣传解释等等。
(九)团结友爱的教育还不够。
这次战役行动,是我纵几个团第一次大的配合作战,因此在战斗当中就暴露了我们有个别部分团结友爱的教育还做得非常不够。
根据同志们的报告,有某部的一个受伤战士,被抬到另外部队的卫生所里,竟有一个医生因为他不是本单位的人,而拒绝给他换药。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是×部的一个通信员,在打开汪沟的时候,被××捆起来了,原因是因为争执机枪。
这样妨碍团结的错误现象,今后不应让它再发生了。
(十)个别的政治机关报告太简单,不够具体,都是原则的条文,没能把在这次战役中一些生动具体的事实写出来——这说明了工作不够细致和深入。
五、军事上几个问题的研究
(甲)如何估计和判断情况:估计与判断情况,在军事上特别是在战争领导上,是有异常重要关系的。
因为作战的基本和首要的要求,就是要明解情况和随时把握情况,那么怎样来估计和判断情况呢?
(一)首先要找出判断的根据,什么是判断的根据呢?第一,应该根据敌人“扫荡”的规律性。
因为敌人每次大的“扫荡”后,不能永远集结在那个地方,他一定要把主力迅速转向他处,或集结某一个据点去进行休整,因此我们就应该把握这一规律,抽空子来进行我们的大规模的战役进攻。
第二,根据敌人“扫荡”的具体表现。
敌人每个时期的“扫荡”是不同的,有的“扫荡”是专门为了实现其所谓“讨伐”,有的“扫荡”则主要是为了建立据点。
前者主要是企图以优势的兵力来打击我们的主力,毁灭我们的力量;而后者则往往是为了实行其“囚笼政策”,或达到部分烧杀破坏的目的。
因此,我们也就不能不根据敌人这种种企图来判定情况、决定对策。
这次敌人“扫荡”,主力不多,伪军多,所以他的“扫荡”不敢大步前进,而是避免与我们主力作战,这说明敌人内部是虚弱的。
我们正可利用它们的虚弱来一个乘虚而入、大举进攻,这就是我们情况判断的第二个根据。
第三,根据敌人全面性的企图。
当我们估计一个情况的时候,绝不能只看到沂水、临沂,必须要把沂水、临沂与全山东、全国敌人的企图联系起来。
如敌人的这次“扫荡”,我们就估计到,根据目前形势,敌人一定要抽调一部分兵力实行南进,或者向正面进攻,因之敌在山东方面的兵力是单薄的,这直接有利于我们的战役的发动。
第四,还要根据具体的侦察。
因为任何判断,不过是一种预测,尚不能保证其完全确实,要使其能够完全合乎具体事实,配合以具体的侦察是必要的。
我们对于情况的判断,就要根据这几方面,但是同志们有时不能把握这些原则,往往把情况孤立起来看,这是不对的。
尤其是我们指挥几个兵团,尤应从这些方面去多加研究。
(二)上边我们说明了判断情况的根据问题,现在我再来谈一下如何把握情况。
因为在任何战斗中,情况都是千变万化的,如果我们不能随时掌握情况,持续不断地了解新的情况,根据新的情况来分析估计可能发生的新的变化,以及这些新情况所以产生的新的条件及作用,我们就无法来继续指导和推动这一战斗或整个战役向着我们所要求的胜利方向来发展。
(三)根据以上两种说明,我们总括起来,就可以归纳到以下的几个原则上来,这些原则,可以说是判断情况中的辩证方法,对于今后战争指导上是有极端重大的意义的。
这些原则是什么呢?
第一,要从局部与全部的联系上来看问题,而不能把事物孤立起来。
因之,当我们判断一个情况的时候,不仅要看到敌人方面,同时也要看到自己;要看到部分,也要看到全体;要看到有利条件,也要看到不利条件。
因为只有这样判断,才能是正确的判断,而不致失之于
片面和孤立的错误。
第二,要从两个对立的差别性上去判断。
就是说:这次几个新据点是汉奸的据点,它是和鬼子的据点有差异的。
首先由于这是些新据点,所以它内部工事建筑就不可能很坚固,而敌人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这是对我们有利的;另一方面这些据点是以伪军为主的,他的火力配备及敌寇的关心上,也是比较差的,因之我们攻起来即较容易,而敌寇的增援也不甚积极。
第三,要从客观的现实科学的出发,反对主观抽象。
因为只有合乎客观现实发展规律的东西,才是正确的东西;我们战争的指导尤其不能脱离客观现实,主观的抽象的判断最容易引导一个战斗的失败。
第四,要从最主要的对象和最基本的因素的作用上去判断。
这就要抓住汉奸和鬼子的基本上的矛盾,认清我们主要打击的对象,估计伪军和鬼子的相互关系等等条件及其作用,绝对不能被一个假象或表面上的现象来迷惑。
第五,要从变化、发展和外界的关系上去判断情况。
如这次××团之所以没有很快打下东哨,是因为听不着枪声,忘了在他耳里吹的大风。
因此,今后我们要多多学习辩证法,对于任何事物,必须从变化、发展、联系当中去观察判断。
(乙)战前准备工作问题。
准备工作的好坏,是会决定战斗的胜利与失败的,应该怎样来准备呢?在这一次战役的检讨当中,大家都听得很明白,哪一个部队战前的准备工作好,哪一个部队战斗进行就很顺利,就保证了战斗任务的完成。
其次,准备了以后还不够,还必须得有督促检查,看看这个准备工作究竟做得如何,是不是做了,还有哪些地方不够完善,怎样去补救等等。
这一次×部连向导事先都未找好,临爬围子的时候,才发现了梯子不成,这不是很明显的例子吗?
(丙)打围子打炮楼:
(一)打围子打炮楼这是攻坚的战斗。
我们今天的攻坚战斗,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进行,否则都是不正确的。
按照整个抗日战争发展的规律来讲,我们敌后抗日主要的战争形式是游击战争,有利条件下是运动战,必要时才是阵地战(攻围子是阵地战)。
只有在敌人威胁到我们根据地的时候,我们要用攻坚;敌人要切断我们的交通线,妨碍了我们必要的联络和发展,我们要用攻坚;有胜利条件时,我们要用攻坚。
一般我们是不采用攻坚方式的,因为攻坚对于我们有生力量的消耗比较大,只有在必要时我们才用它。
不要因强攻打围子据点的胜利,而冲昏了游击战的头脑。
(二)打据点我们首先要认清据点的差别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
一般说来,据点有三种,有的主要是鬼子守卫的据点,有的是伪军汉奸的据点,有的是顽固投降派的据点。
在鬼子据点内,我们主要应该加强敌伪军工作,在平素打下基础,如果能够事先把里面的伪军(假如是可能的话)先打下反正的基础,使他们成为内应,对我们有极大的利益。
否则,由于敌人工事的坚固、火力的旺盛,单靠军事上的强攻,必然要吃大亏。
这说明了加强敌伪军工作是我们今后克复敌据点的最有效办法,小杜家庄伪军反正就可以说明。
其次打伪军据点,我们的态度就不同了,我们应该大胆、泼辣,我们应该认清这些汉奸伪军基本上没有什么作战力量和坚持性的,他们平素所依靠的是深沟高垒和敌人的援助,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有办法接近他们,爬上圩墙,或者打断了他们的援兵以后,给他们一个严重的威胁,他们立刻就会动摇起来。
至于顽固投降派的据点,火力即弱,外援又少,是比较容易打,因之我们打的时候,宜用猛打猛冲,迅速解决战斗。
但是也要讲求战术原则。
(三)不管打据点也好,打圩子也好,战术上总的要求是突然的袭击、猛烈的攻坚。
一般说,突然袭击是重要的,这就要求行动要迅速秘密,不过早暴露我们的企图,苏联战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