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学校取士诸问题考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學校取士諸問題考論
報告人:林岩2013.08.09
一點說明:
1.這是一篇論文的初稿,尚有許多有待補充、修改的地方,之所以倉促提交討論,乃因我不久將結束訪學。
且其中涉及一些史料解讀的問題,與張維玲的論文對照閱讀,很可以作為個案來研探。
2.因這篇論文涉及層面較多,有些思考也還不成熟,有些論證也恐不周全,有些行文或嫌草率,凡此種種,希望各位多提出批評意見。
各位的意見將會是很好的磨刀石,所以切勿客氣、敷衍、搪塞,盡可直言無礙。
3.我有一點很想知道,就是諸位讀後,你覺得此文有無明顯之價值?如果無,你的理由是什麼;如果有,你覺得價值何在?因研究者往往會一葉障目或敝帚自珍,無法對自己的研究給出正確的定位,我想知道我的認知與各位的差異。
一、問題意識之由來:
1.以前從事北宋三舍法之研究時,曾驚歎崇觀三舍法之試圖取代科舉取士實為中國史上少有之創舉,儘管未能成功,但我覺是偉大的失敗。
此後這一制度實踐,在南宋有無下文,是我的關心所在。
2.我讀到《宋會要輯稿》中記載紹熙三年趙汝愚一篇官員對崇觀三舍法有非常正面的評價,後又讀到《古今源流至論》中對於崇觀三舍法之頌揚,這些言
論甚少學者注意,但恰好提醒我們注意南宋士大夫對於北宋新法改革未必全盤否定,通過他們的言論,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北宋新法之價值,尤其在科舉、學校政策方面。
3.就單純的制度史研究而言,我發現所讀過的關於宋代太學補試辦法的論述、太學舍選的具體程序,都有不少明顯的錯誤。
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未對史料做全面之梳理,尤其是南北宋之對勘,包括對一些史料的解讀有誤,最具代表性者即周密《癸辛雜識》中“成均舊規”條的解讀。
此次撰文,增進不少新的認識。
4.南宋太學補試與地方解試之間的關係,在宋人議論中較多出現,前人或有提及,但多未能做綜合考察。
而我覺得此問題牽涉到晚宋時期游士大量出現這一極其重要的社會現象,實有尋找其制度根源之必要。
二、問題切入點,或各節概要:
1.第一節處理南宋初期太學創建之問題。
我覺得有意思者,在注意到國子司業高閌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而他可以說是程頤學說在南宋初期的一個重要信徒,這對於太學章程的制定會起到何種作用,可以進一步討論。
本文這方面尚未展開。
2.第二節處理南宋太學補試辦法之演變。
其難點在晚宋時期如何操作,混補還是待補?以往的研究都很含糊,錯誤較多。
本文在文獻上有較多發掘,尤其是大量是利用宋人別集的墓誌銘,證明宋人別集有其特殊文獻價值,但也要注意過於修飾的問題。
我有一疑問,宋末元初人常提及的“待補太學生”,
是一真實身份,還是一種虛飾之詞,表明此人受過教育,參加過解試,但是並無任何功名。
此節中對於待補法之考察,涉及南宋時期解試功能的再認識。
3.第三節處理太學舍選程式問題。
此方面之研究,前人雖涉及較多,但幾乎都有錯誤,其致誤原因:一是缺少通盤考察,尤其缺少南北宋之對勘,;二是對於文獻爬梳不夠;三是文獻解讀有誤。
本文結合正史、政書、筆記、別集,相互印證,覺得可以給出較圓滿之解說,以往難讀解之周密《癸辛雜識》“成均舊規”條,可以做較合理之解釋。
4.第四節處理太學補試與地方解試之間的連帶關係。
在地方解試激烈競爭的情勢下,太學的解額較寬,構成了極大的吸引力,引發了大量士人湧入京城參加太學補試,此種情形在閩、浙地區最為集中。
今後可做更細部的研究,來探討閩、浙士人的流動性問題。
而這又與晚宋大量遊士出現的社會現象有著密切的關聯。
晚宋的遊士引發很多方面的社會異動,至今研究還不夠深入,包括其在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5.第五節涉及南宋士大夫如何看待崇觀三舍法的問題。
值得注意之處在於:1)從制度方面來說,崇觀三舍法不斷作為替代方案被提出來;2)在現實層面中,因未實施崇觀三舍法,地方官學被邊緣化;3)在言論層面,南宋不乏對於崇觀三舍法的頌揚之聲,這表明南宋士大夫觀念中對於北宋的新法政策確有認同的地方。
按:文章完成後,最近一直在思考:
1)南宋時期,京城的太學對於地方士人到底意味著什麼?
2)京城太學會是南宋士人社會的一個關鍵性的活動場域嗎?
3)南宋太學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存在,還是一個被我們忽視的士人聚集、製造社會輿論的場所?這會是“近代早期”的一個標誌嗎?
三、論文寫作中的感想:
1.制度史研究,必須有一個相對長時段的考察,才能從其流變中辨識其歷史意義。
2.制度史研究,一定要注意書面法令與具體執行之間的時間差,有些法令頒佈不久,就被取消,尚未到生效執行時間。
此雖是細節,但很重要。
3.制度史研究,要注意制度之間的關聯。
如太學取士中,太學內部之舍選並不重要,但太學解額之寬,卻與地方解額之窄,形成強烈反差,造成連動作用。
學校取士與科舉取士有了交集點。
4.制度史研究,要注意制度實踐所引發的社會後果,如太學補試(尤其混補法)與晚宋遊士現象之產生,如此才能有“活的制度史”(套用鄧小楠“活的政治史”)。
5.制度史研究,對於史料的正確解讀,是一個前提條件,但談何容易。
我所採取的方法,就是不同材料之間的對讀、比勘、相互印證。
6.列表格也許是一個使自己頭腦清晰的處理文獻的方式。
因倉促撰寫讀書會報告,很多興到之語,如有魯莽滅裂,諸位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