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二小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618古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想象”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这3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七"。
本单元课文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选材经典,语言生动,充满儿童情趣。
本单元最主要的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文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描写的画面;可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后习题,仿照文中的句式想象说话。
本单元第一次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起步阶段的默读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试着做到不出声地读。
“语文园地七”通过识字、字词句运用、想象的写话练习、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展示台、《数九歌》的积累和绕口令《分不清是鸭还是霞》等多种形式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本次写话练习,以猫和老鼠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猫和老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小动物,可以引导学生从动画片、图画书等多角度地解读它们之间的关系。
内容课
时
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古诗二首2《夜宿山寺》用夸张的手法和
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
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
《敕勒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
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
草原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的豪情.
1.认识3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
字,会写25个生字,会写22个词
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
古诗《夜宿山寺》《敕勒歌》。
3.学习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
4.图文结合,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
意思;想象雾说话时的语气,体会
雾的淘气;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
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
5.通过句子的对比朗读与抄写,感
受语言表达的具体生动。
雾在哪里2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雾的变化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景象。
雪孩子2雪孩子陪小白兔玩
,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小白兔
的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
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而自己却化
成了一朵白云。
课文富有童趣,
意境优美,同时将水的变化常
识融于故事之中。
语文园地七4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
话、展示台、日积月累和我爱
阅读
1.联系生活,学习与自然风光有关
的4组词语,认识9个生字。
2.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独体字;积
累并运用描写天气的8个四字词
语;学习拟人句,体会句子的有
趣。
3.能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编写故
事。
4.展示交流改正错别字的方法,复
习巩固易错字。
5.积累民谣《数九歌》,阅读绕口
令《分不清是鸭还是霞》。
18古诗二首
1.认识“宿、寺、危、辰、恐、惊、似、庐、笼、盖、苍、茫"12个生字,会写“危、敢、惊、阴、似、野、苍、茫”8个生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结合、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通过图文结合、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体会作者的情感。
1.把握特点,识写生字本文要求会认读的生字有
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有8个,其中“危、惊、似、苍、茫”既要求会认读也要求会写。
针对生字本身的特点,以多种方式进行识记。
认读“宿、寺、恐、惊"4个生字,宜将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先借助拼音读一读,读音上要特别注意“宿、寺”是平舌音,“恐、惊”是后鼻音,要读准。
然后,理解字义,用字组词说一说。
“危”是会意字,可以结合字源、字形来理解。
“敢"与“取"容易混淆,可通过口诀“耳朵上面挂上钩,右边反文不是又"进行区别。
2.朗读诗句,想象画面
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从而理解古诗,这种方法始终贯穿于教学中.教学时,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课本图片想象画面,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教学《夜宿山寺》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和李白一起,此时正站在“危楼”之上,举目远眺,你们会看到什么呢?教学《敕勒歌》时,引导学生结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想象草原辽阔的景色.
3.描述画面,表达运用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想象画面之后,如不能一下子表达出来,可借助多幅相似的图片,或悠扬的音乐,入情入境地进行想象说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预习提纲
(1)借助拼音读课文,初步了解诗题的意思。
(2)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和会写字。
(3)再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夜宿山寺》
课时目标:
1。
认识“宿、寺、危、辰、恐、惊”6个生字,会写“危、敢、惊”3个生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理解诗句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山寺之高。
一、诗人导入,理解诗题。
1。
直入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古诗二首.
2.介绍诗人:李白是唐代的一位大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的很多诗都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如我们都很熟悉的《静夜思》。
(师领诵,生齐背)
(多媒体出示:李白图片)
课件出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其诗风格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富有浪漫主义精神,有“诗仙”之称.主要作品:《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3。
结合写作背景导入新课,理解诗题《夜宿山寺》。
过渡:李白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写诗的人,他去过庐山,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到过天门山,写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有一次,李白在山西大同悬空寺游玩,晚上借宿在寺庙里.夜深了,李白站在寺院的楼台上,仰望满天的星星,觉得美丽极了。
于是,他展开美妙的想象,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夜宿山寺》。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1)强调“宿、寺”为平舌音,引导学生注意“诗”和“寺”的区别,再齐读诗题.
(2)理解诗题.(时间:夜.地点:山寺。
事件:宿。
)
(3)理解“宿”的含义,说说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
抓诗题,引关注,助理解。
诗歌的题目往往藏着很多信息,从诗题入手,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二、初读诗歌,学习字词.
1.读诗歌。
(1)自由读: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合作读:同桌一人读,一人听,重点注意字音是否读准确,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示范读:老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课件出示: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指名读:点3名学生朗读.(发现问题,师生一起纠正)
(5)齐声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
学字词。
(1)强调易错字音。
①通过“晨”“震”“振"的读音,进而强调“辰”是翘舌音、前鼻音.
②“恐、惊”是后鼻音、形声字,可借助部首帮助理解字义。
(2)摘苹果认读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苹果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必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本环节还利用规律归类识字,强化学生的记忆。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山寺给自己的印象。
(高耸入云)
2.学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1)随文学习“危”.
①通过组词,了解“危”现在大多指“危险"的意思.
②出示“危”的字形结构:中间的“厂”代表山崖,上面的部分代表一个人站在山崖上,下面是一个跪坐着向山崖之上看的人:啊,那个人站在这么高的山崖上,太危险了!“危"的本义是表示“高"。
(板书:“危楼”即“高楼”)
(2)找找句中有哪些字词写出了楼之高。
①高百尺.(板书)
质疑:一米等于三尺,这座楼真的有33米,相当于11层楼那么高吗?
明确:“百尺”是虚指,这里运用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
想象:想象诗人站在山顶寺庙的高楼上远眺时的感觉,并说一说。
②摘星辰。
(板书)
理解:“星辰"是日、月、星的总称。
想象:诗人站立处离天很近,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辰。
体会诗人想象力的丰富。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朗读时强调“高”和“可"字,突出楼之高。
3。
学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继续体会“楼之高”。
提问:此时,诗人应该是很高兴的,那他为什么不敢大声说话呢?(板书:不敢)
明确:因为担心惊动天上的神仙,“恐惊天上人”。
(板书:恐惊)这更加说明诗人跟“天上人”之间相距不远,突显楼很高.
(2)随文学习“敢”。
“敢”与“取”容易混淆,可通过口诀“耳朵上面挂上钩,右边反文不是又”进行区别.
(3)模拟诗人此时的神态,轻声朗读诗句。
注意“高声语”“天上人”可以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4。
背诵古诗。
老师示范背诵,然后点名背、齐背.
小结:夜晚,诗人站在寺庙的高楼上远眺,一边想象着山寺的高耸入云,一边想象着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多么独特的感受啊!
本环节紧扣“楼之高”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初步感悟夸张手法的妙处.通过随文识字落实生字的要求,强化基础.
四、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1.多媒体播放“危、敢、惊”的书写动画,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笔画和位置。
2。
明确:(1)书写姿势。
强调“三个一”的要求: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2)书写要点:
3。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跟着书空。
4。
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
评价:同桌之间互评;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生要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本环节通过写前观察,写后完善,让学生在“看”和“练”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书写能力。
五、实践活动。
1.背诵古诗.
2。
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结合教师的讲解,想象画面,画一幅简笔画,并将《夜宿山寺》抄在旁边.
引导学生拓展图文结合的理念,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对诗意的理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2课时
《敕勒歌》
课时目标:
1。
认识“似、庐、笼、盖、苍、茫”6个生字,会写“阴、似、野、苍、茫"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理解诗意,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齐背《夜宿山寺》.
2。
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并配乐。
课件出示:
3.引导学生描述看到的画面.(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啊!)
4。
导入新课.
(1)介绍《敕勒歌》.敕勒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2)板书诗题。
生齐读诗题并书空。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诗歌教学注重景的描绘,情的生成.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引领他们迅速地走进诗歌。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读诗歌.
(1)自由读: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合作读:同桌一人读,一人听,重点注意字音是否读准确,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示范读:老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课件出示: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指名读:点3名学生朗读。
(发现问题,师生一起纠正)
(5)齐声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学字词.
(1)强调易错字音。
①“似、苍"是平舌音,“庐、笼”是边音。
②“见”同“现”,表示出现、显露的意思,读“xiàn”,不读“jiàn”。
(2)摘苹果认读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苹果树)
(3)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川:平地。
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
阴山:山脉的名称,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穹庐:圆顶的帐篷.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古诗阅读教学的起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落实字词的学习,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
观察课本中的插图,结合诗句,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以及自己对草原的印象。
2。
学习“敕勒川,阴山下”.
(1)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
(2)教师借助插图让学生了解“敕勒川、阴山”的位置。
3.学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1)随文学习“似”。
“似”是个多音字,这里是平舌音,读“sì",表示“好像"的意思.
(2)教师借助插图让学生了解“穹庐、笼盖”的意思。
(3)理解句意。
天空像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用牧民最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写出了牧民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4.学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的不同含义。
课件出示:
天苍苍——天空蓝蓝的
白发苍苍-—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田野没有边际
大海茫茫-—大海没有边际
(2)结合课本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画面,体会“吹、低、见”三字让原本安静的草原活跃起来,从而感受草原的壮丽富饶.
课件出示:
图文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拓展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更容易理解诗意.
四、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1。
多媒体播放“阴、似、野、苍、茫”的书写动画,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笔画和位置。
2.明确:
(1)书写姿势。
强调“三个一”的要求: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2)书写要点:
3.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跟着书空。
4。
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
评价:同桌之间互评;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重点,课堂上要留足练习和教师指导的时间,学生也要学会对照书写要点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书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实践作业。
1.背诵古诗。
2.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结合教师的讲解,想象画面,画一幅简笔画,并将《敕勒歌》抄在旁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拓展图文结合的理念,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对诗意的理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人发挥大胆而夸张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山寺屹立的非凡气势.《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牧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抓住特点,个性导入。
依据学生的古诗积累,学生对李白的诗了解得比较多,因此,我采用诗人介绍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敕勒歌》中草原美景的画面和背景音乐的渲染,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他们理解诗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想象画面,变式朗读。
阅读是学生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只有加强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意。
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或教师范读,或学生自读。
学生的读,又有自己读、个别读、合作读、齐声读、边做动作边读等。
另外,我还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等,不断提高读的质量。
在充分挖掘想象力的情况下,我让学生根据简单的画面,配上音乐,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这样,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加透彻。
这堂课,我特别注意到这点,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运用形象思维,感悟作者的情感。
如讲解“手可摘星辰”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站立之处离天很近很近,做抬手摘星的动作,深情地朗读时就可体会诗人想象力的丰富,构思的巧妙。
讲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时,我让学生用手势模仿穹庐笼盖四野的情景,体会大草原的辽阔。
3。
语言表达,提高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主要途径。
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大胆地说,鼓励他们敢说、指导他们会说。
在学习《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时,我让学生结合课本图片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画面,体会“吹、低、见"三字让原本安静的草原活跃起来的效果,从而感受草原的富饶.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今后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创设情境及多媒体辅助,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诗
歌的意蕴。
8 彩色的梦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深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仿写诗句。
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4.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画面,仿写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
故事导入。
师:有个小朋友的铅笔最爱做梦了,他的彩色铅笔滑过的地方,不但有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拉着手的雪松、又大又红的太阳,还有水果的香味、紫葡萄的叮咛……
2.设疑:大家想不想拥有这样的彩色铅笔,做各种各样彩色的梦呢?
3。
揭示课题。
(板书:彩色的梦)
二、初读课文,随机识字。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检查自学,随机识字.
后鼻音:坪囱精叮咛梦
舌边音:聊拉灵蓝
平舌音:彩森
3。
再读课文,思考:
“我”的彩色铅笔滑过哪些地方?在课文中做上记号.
4.讨论交流。
(草坪、天空、森林)
三、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从课文的4节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进行研究.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问一问。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聊天、葱郁、精灵、叮咛"等词语.并用课件演示草坪、天空、森林的美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课文,指导书写。
1.齐读课文。
2。
巩固生字.(从生字卡片中找字的游戏)
(1)猜字谜:树林下的夕阳。
(梦)
(2)左右结构的字。
(聊、坪、郁、拉、般、精、彩、结、叮、咛)
(3)上下结构的字。
(盒、梦、蓝、苹)
(4)找找偏旁一样的字.(叮、咛)
(5)三木为(森)。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蓝、森、般、灵”的写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指导背诵。
1。
组与组之间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再次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2.指名说说铅笔到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神奇的变化。
3。
教师用引读法,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仿写诗句。
1。
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
2.出示第二小节,引导学生仿写诗句.
脚尖滑过的地方,
大块的草坪,绿了;
大朵的野花,红了;
大片的天空,蓝了,
蓝——得——透——明!
3.选择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三、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
齐读全文。
2。
用自己的话说说彩色铅笔画出的梦。
3。
仿照三、四节的写法,说说自己的梦。
四、拓展阅读,发展能力。
1。
阅读高洪波的其他诗歌。
鹅鹅鹅
高洪波
最近,妈妈总爱捉住我,
逼我背一首古怪的儿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听说这是一位古代的神童,
七岁时写下的“大作”。
可我却背得结结巴巴,
气得妈妈说我“笨脑壳".
我只好背得滚瓜烂熟,
妈妈显得特别快活。
从此,每当家里来了客人,
我都要牵出这只倒霉的“鹅"。
听到了一声声的夸奖,
妈妈就奖我美味的糖果。
好像这是我写的诗篇,
其实,我从来没有见过白鹅.
我家小小的阳台上,
连只小鸟都不曾飞落。
更别说从那“曲项”里,
向天唱出的美妙的歌!
真的,我不愿当什么“神童",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果。
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
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喜欢你,狐狸
高洪波
你是一只小狐狸
聪明有心计
从乌鸦嘴里骗肉吃
多么可爱的主意
活该
谁叫乌鸦爱唱歌
呱呱呱自我吹嘘
再说肉是它偷的
你吃它吃都可以
也许
你吃了这块肉
会变得漂亮无比
尾巴像红红的火苗
风一样掠过绿草
我喜欢你狐狸
你的狡猾是机智
你的聪明是有趣
不管大人怎么说
我喜欢你
2.你会在梦中梦见什么?仿照作家的手法,写一写吧!
4.你不能这样对待同学(改为反问句)
参考答案:
一、图画上课座位
二、悔(后悔 ) 晌(晌午)抢(抢夺)页(页码)
诲( 教诲)响(音响)枪(手枪) 贝(贝壳)
三、
严格严肃
1。
张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一向很(严格 )。
2.小强没有完成作业,李老师(严肃)地批评了他。
教育教诲
1。
山村的孩子渴望受到良好的(教育)。
2.虽然我离开母校多年了,可是老师们的(教诲),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四、按要求写句子。
1。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改成被字句)
图书借阅公约
[教学目标]
1。
能主动发表关于班级图书角管理方法的意见。
2.学会先倾听他人的发言,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倾听,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2.能学会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得出探究成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图书角,已经有上百册的课外书了,为了方便每个人都可以看这些书并且保护好我们的图书,我们现在需要制定一个图书借阅公约,让大家有秩序地借书还书。
今天,我们的课堂主题就是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板书:图书借阅公约)
二、合作探究
(一)联系实际,想一想:我们的图书角现在出现了哪些不良问题呢?(指名答)师汇总。
(课件出示提示:1。
图书摆放凌乱;2.图书损坏;3.图书出现涂画痕迹;4。
图书丢失;5.图书借阅没有固定时间;6.图书管理员工作繁重。
)
(二)小组讨论
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3~4名同学。
2。
围绕给出的提示问题,小组逐一将对应的管理方法讨论出来,最后统一结果,由组
长汇总.(课件出示提示:讨论的时候,注意听别人的意见)
3。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讨论进度。
(讨论要求:每个学生轮流说自己的观点、看法,其他同学认真听)
4.每组组长最后汇总小组讨论结果,在全班汇报、讨论并总结。
5。
教师综合各组讨论结果,把条例逐条列出来,写在黑板上。
6。
综合考量,拟定出最终的图书借阅公约.
7。
全班齐读公约。
读一读下面的图书借阅公约.
图书借阅公约
一、开放时间:每天中午1:10~1:40。
二、排队取书,轻拿轻放,切忌推、挤、抢。
三、登记后方可借阅,每人每次限借一本。
四、每本图书借阅时间不超过15日,15日内未看完可登记续借。
五、借阅人有责任保存好图书,归还图书时,图书管理员应仔细检查,如出现破损、缺页、随意涂画或图书遗失等情况,借阅人应按所借图书原价赔偿,情节严重者加倍赔偿。
三、课堂小结
在我们共同讨论、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我们班的图书借阅公约,希望每位同学都能自觉遵守。
图书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它。
四、课后完成
将图书借阅公约打印出来,张贴到图书角,方便每个人都能看到,并严格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