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六校联考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某某省某某市六校联考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西周时期,周天子的宗庙是全国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的祭祀祖先的场所,只有他才能祭祀自始祖以来的历代祖先。

这是因为周天子()
A.是天下的大宗 B.是先王的长子 C.是最大的诸侯 D.拥有最高法权
2.钱穆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某某观念来。

”这说明封建制度()
A.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孕育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3.《周礼•春官》载:战国时各国御史总计172人,其最初之职为掌管图书法令,随国王左右的书记和秘书之官。

这表明战国时()
A.各国天子设置了御史B.御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
C.各国的御史位高权重D.御史是负责监察的官员
4.亲亲相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X,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其内容主要有: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

此司法原则()
A.确保了司法的公正 B.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C.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D.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5.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

这一历史现象说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
A.由分封制走向郡县制B.由天下共主走向了中央集权
C.由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D.由侯国林立走向国家的统一
6.据记载,战国以前,任命贵族为官,要在宗庙里举行册命仪式。

而战国时代任命官职开始用玺(即图章),任命时只要发给官玺,免官时只要夺印或收玺即可。

材料所反映的变化说明了()
A.世官制度被彻底废除B.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
C.平民政治已初步形成D.分封制度走向了崩溃
7.秦朝九卿的职责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这表明()
A.带有家国一体的特征B.是贵族政治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是世官制度
8.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汉武帝此举()A.导致七国之乱 B.彻底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C.加强中央集权 D.激化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9.宋代史家马端临曾这样评述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

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

体统脉络各不相关,帮徇私之弊无由惩革”。

这一选官制度()
A.是世官制度的一种 B.缺乏统一的选拔标准
C.与门阀制度相呼应 D.地方举荐与考试结合
10.《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完善机构,皇权顶峰D.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11.《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制度()
A.使得官员之间的相互压制倾轧
B.推动了专制皇权的加强
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中书省为三省之首
12.《宋史•选举志》总结说:“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案,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

未几,选人、任子,亦试律令始出官。

又诏进士自第三人以下试法。

”宋代士大夫群体的“工吏事,晓法律”这种风尚()
A.为政治清明提供了制度保障 B.体现了法治的指导思想
C.为分化事权提供了制度保障 D.表现了强干弱枝的原则
13.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某某、某某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由此他认为()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14.言官即谏官,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

齐桓公最早所设大谏一职,秦汉沿用但没有专职机构,至武则天时改置的左右拾遗和补阙应该算是言官制度的定型,宋朝改称正言和司谏,并设置了谏院,以谏议大夫为长官。

这种设置()
A.利于约束国君的言行B.威胁到君主专制
C.表明古代某某制萌芽D.表现了言论自由
15.明代何良俊说:“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

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

”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A.内阁首辅由皇帝亲信担任
B.内阁为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C.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
D.内阁大学士拥有最高决策的权力
16.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奏折制度,原来基本因袭明代,题奏本章须先送内阁阅览票拟后再进呈皇帝裁夺,故权相多以其私人专主其任。

雍正夙知其弊,乃命具奏人可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亲自折阅并用朱笔批示,然后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

可见其实施()
A.放宽了权臣干政的权限 B.有效地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C.要求皇帝具备勤政意识 D.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镇压
17.“约法十二章的颁布,只是防止贵族阶级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另立新的规章。

这一切只不过是给予了平民阶级比较大的安全感,以及对国家事务参与的切身感。

”下列有关“约法十二章”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公民大会制定和颁布
B.使平民获得了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力
C.废除了维护贵族利益的不合理法规
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18.“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X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A.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B.具有灵活实用性
C.不能维护平民的利益D.缺乏客观公正性
19.亚里士多德说,在某某政体中,一切事物的最后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这种某某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制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佞臣之于僭主。

亚里士多德认为某某制的弊端在于()
A.法律不符合实际B.容易形成多数人暴政
C.法律约束力过强D.普通民众也享有权利
20.欧洲历史学家指出:“古代雅典与当代欧洲的某某之间的联系是脆弱的。

某某并没有在它的诞生地盛行起来。

在一千多年中它几乎被遗忘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雅典某某制度
()
A.是近代欧洲某某政治产生的先决条件
B.只是对近代某某政治产生观念上的影响
C.与近代某某政治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D.是近代西方某某政治在实践层面的再现
21.有学者说:“很多受过教育的德国人也对国内的体制引以为荣,同时蔑视西方国家的某某传统,他们认为德意志特殊道路是一种积极的方式,是处于欧洲中心位置的国家采取的不同于西方其他国家的特殊方式。

”这表明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A.在某某方式上优于英法 B.建立有它的偶然因素
C.缺乏广泛的某某基础D.有强大的社会基础
22.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每州2人,任期六年,每隔两年改选约三分之一的席位。

众议员任期任两年。

这体现了()
A.政治某某性与决策科学性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C.政府与人民之间双向制衡D.南方州与北方州妥协
23.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颁发任何贵族爵位。

国家元首和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

这体现了()
A.某某制原则B.三权分立原则 C.某某性原则D.中央集权原则
24.1783年,24岁的小皮特成为首相,下院多数议员反对“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小皮特要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

这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在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这反映了()
A.传统议会制度的瓦解B.首相成为权力中心
C.责任内阁制度的完善D.内阁权力无所制衡
25.第三某某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的一部宪法,它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说明了()
A.是某某派与君主派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
B.法国的治国能力不如英美
C.法国浪漫情怀影响对立法和法律的态度
D.法国对制定宪法重视不够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音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

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上)》卷一(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王绾、柳宗元、顾炎武对郡县制的态度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四,归纳王夫之评价郡县制的观点和标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对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侯惇谓王(曹操)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

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某某也。

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於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
﹣﹣《三国志武帝纪》材料二公元前431年雅典居民人数约为40万,而享有公的只有4.2万,只占总人数的1/10左右。

并非生活在雅典城邦的所有人都当人看,在雅典1/3以上的奴隶被看作奴隶主的财产和工具,可以自由买卖。

﹣﹣《世界近代史》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某某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
材料三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某某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某某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依据上述三个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三个材料中有关“某某”含义的本质区别。

(2)从现代化史观的视角看,材料三所指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理解“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某某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这个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某某制度”的认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没有冲突,就没有政治;没有妥协,政治就只能以暴力冲突收场。

某某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

妥协也是某某政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某某化的过程也是政治家们学会如何掌握妥协艺术的过程。

妥协意味着,在政治过程中尤其是在政治冲突中,发生意见和利益冲突的政治家们通过彼此在谈判过程中,共同做出让步来和平解决冲突,而不诉诸暴力。

﹣﹣摘编自X军宁《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某某是妥协的制度》
提取材料所反映的关于政治斗争的若干因素的观点,并运用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进行探讨。

(说明:提取材料中的某一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6-2017学年某某省某某市六校联考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西周时期,周天子的宗庙是全国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的祭祀祖先的场所,只有他才能祭祀自始祖以来的历代祖先。

这是因为周天子()
A.是天下的大宗 B.是先王的长子 C.是最大的诸侯 D.拥有最高法权
【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解答】“周天子的宗庙是全国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的祭祀祖先的场所,只有他才能祭祀自始祖以来的历代祖先“这是因为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钱穆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某某观念来。

”这说明封建制度()
A.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孕育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
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解答】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某某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3.《周礼•春官》载:战国时各国御史总计172人,其最初之职为掌管图书法令,随国王左右的书记和秘书之官。

这表明战国时()
A.各国天子设置了御史B.御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
C.各国的御史位高权重D.御史是负责监察的官员
【考点】ZA: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解答】“最初之职为掌管图书法令,随国王左右的书记和秘书之官”表明战国时御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4.亲亲相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X,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其内容主要有: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

此司法原则()
A.确保了司法的公正 B.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C.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D.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
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解答】“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5.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

这一历史现象说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
A.由分封制走向郡县制B.由天下共主走向了中央集权
C.由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D.由侯国林立走向国家的统一
【考点】1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析】解答的关键是从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切入,结合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思考.
【解答】题干说明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发展趋势.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
6.据记载,战国以前,任命贵族为官,要在宗庙里举行册命仪式。

而战国时代任命官职开始用玺(即图章),任命时只要发给官玺,免官时只要夺印或收玺即可。

材料所反映的变化说明了()
A.世官制度被彻底废除B.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
C.平民政治已初步形成D.分封制度走向了崩溃
【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
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解答】“战国时代任命官职开始用玺(即图章),任命时只要发给官玺,免官时只要夺印或收玺即可”表明分封制度走向了崩溃,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5选D.
7.秦朝九卿的职责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这表明()
A.带有家国一体的特征B.是贵族政治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是世官制度
【考点】17: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公九卿制度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来分析材料.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三公九卿,是国家机构,但管理的具体事情是涉及到皇族家族的事情,体现了当时国家机构的家国一体特征.
B.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我们可知秦朝已经废除了贵族政治,实行的是官僚政治.C.材料涉及到的是中央官制,不是地方官制.
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秦朝的中央和地方官制都不是世袭的.
故选A.
8.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汉武帝此举()A.导致七国之乱 B.彻底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C.加强中央集权 D.激化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考点】1B: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具体
内容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解答】A.七国之乱是汉景帝时期的事情.
B.汉朝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C.反映的是汉武帝推恩令具体措施,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D.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职,不是中央官职,没有涉及到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故选C.
9.宋代史家马端临曾这样评述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

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

体统脉络各不相关,帮徇私之弊无由惩革”。

这一选官制度()
A.是世官制度的一种 B.缺乏统一的选拔标准
C.与门阀制度相呼应 D.地方举荐与考试结合
【考点】1K: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材料.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选官有评论和擢用两个程序,这个应该是汉朝的察举制或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不是世袭制度.
B.从材料可以看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可以看出选官标准比较统一,不能随意的改变.
C.从材料中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可以看出评论者对所提拔的人才是否能胜任不负责,这样就容易为世家大族笼络人才所用.
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汉朝的察举制,没有考试的环节.
故选C.
10.《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完善机构,皇权顶峰D.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考点】1G:隋唐三省六部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要求学生结合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特征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政治突破性的进展,主要考查的是隋朝中央官制的特点,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为三,但他们不能独立施政.
B.材料主要讲到的是中央官制的变化,而地方官制在隋唐时期,并没有走向成熟,最后导致唐朝出现藩镇割据.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皇权发展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D.三省六部之间职权分明,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故选D.
11.《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制度()
A.使得官员之间的相互压制倾轧
B.推动了专制皇权的加强
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中书省为三省之首
【考点】1J: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中央官制,要求学生结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特征分析材料.【解答】A.从材料中的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并没有体现出官员之间相互压制倾轧.
B.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各机构之间的权力相互制约,并没有体现出对皇权的作用.C.材料中可以看出,在重大事务的决策是由,共同来决定的,而且还要受到,中书侍郎中书令的审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