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惠安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惠安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
末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而且既然从任何一个结合者那里,人们都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给他的同样的权利,所以人们就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
”该材料出自()
A.《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论法的精神》
C.《纯粹理性批判》
D.《社会契约论》
参考答案:
考点:87:启蒙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启蒙运动背景:
①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要求进一步打破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作用;
②自然科学的发展成为思想武器.
解答:《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重点强调哲学认识论问题,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强调如何实现国家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材料均未体现,排除AB;
材料强调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人康德所著,故排除C;材料强调“每个人向全体奉献出自己”、这个集体又能使每个个体“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的同样的权利”,符合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故D正确.
故选D.
2. 如果让你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你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你应该借助的历史资料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论十大关系》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新民主主义论》
参考答案:
D
3. 秦始皇采取的“焚书坑儒”措施受到后世持久而强烈的批判,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在后世基本没有受到批评。
后者受到如此“宽容”的主要原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所尊儒术是百家的综合
B.后世话语权由儒家掌握
C.没有禁止其他学说流传
D.没有妨碍其他学说传播
参考答案:
C
【详解】秦始皇采取的“焚书坑儒”不仅坑杀儒生,主要是禁止其他家思想的传播,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树立儒学独尊地位,但是其他家思想并不是禁止传播,故C项正确。
汉武帝时期儒术并不是融合百家思想,故A项错误。
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并不是材料中现象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
汉代树立儒学独尊,肯定是妨碍了其他学说的传播,故D项错误。
4. 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
这体现了古代雅典()
A.城邦至上的观念
B.平等自由的理念
C.人民主权的思想
D.法律至上的意识
参考答案:
考点:古希腊城邦.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解答:希腊人认为个人相对于城邦而言,是微不足道和不值一提的,城邦就是祖国,是个人自豪的源泉,个人离开了城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因此,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故A正确.
BCD均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A.
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该诗句应出自
A.《诗经·周颂》
B.《国风·周南》
C.《诗经·大雅》
D.《诗经·小雅》
参考答案:
A
【详解】根据材料“於皇武王,无兢维烈。
允文文王,克開厥後。
”可知,这是赞周武王、文王的诗句,该诗句应出自《诗经·周颂》,A正确;《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所以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6.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解读以及判断能力。
三国演义属于小说,所以依据《三国演义》作为史料错误,火药用在军事上是唐朝末年,所以“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的结论错误,故本题选择D。
考点:史学理论·史料研究·史料的甄别;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火药。
7. 亚历山大二世曾经赢得“解放者”的美誉,也曾经得到过农奴的欢呼,但是他最终被暗杀身亡。
这主要是因为他()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严重损害了农奴主利益
C.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D.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参考答案:
D
8.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参考答案:
A
分封制。
B项前半句对,后半句错误,因为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表现,所以因果关系弄错了;C行省制度不是满洲族的政治创新,是元朝蒙古族统治者的创新;D三省六部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所以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正确选项为A。
9.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大会决议一经颁布,便成为法律并迅速执行。
公元前4世纪初,雅典公民大会选举法律编纂委员会,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并规定每年公民大会对所有法律进行审核,由大会选举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有争议法律进行裁决。
雅典的这一转变
A.推动了社会治理科学化
B.强化了民主参与意识
C.确立了法律的绝对权威
D.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参考答案:
A
【详解】根据材料“由大会选举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有争议法律进行裁决”可知,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争议法律的裁决更体现科学性,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故A项正确。
公民大会的法律审核只是其中的程序之一,民主参与意识的强化和主权在民的原则不是材料的重点,故BD项错误。
法律的绝对权威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
10.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参考答案:
D
11. 1861年改革推动俄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具体表现是
①模仿西方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②为工业化提供了市场与劳动力
③符合俄国知识分子改革派愿望④自上而下用改良方式推动变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A
12. 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
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他是指当时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参考答案:
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报纸的内容由“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变为“竟然登载如何养猪”,说明我国的工作中心向发展经济转变,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C项正确。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信息,而是强调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信息,而是强调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排除D。
13. 1871年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中国
D.德国
参考答案:
D
本题考查了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美国于1787年颁布宪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所以A不符合题意;法国于1875年颁布宪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所以B不符合题意;中国于1911年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所以C不符合题意;德国于1871年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故选D。
14.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参考答案:
B
15.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参考答案:
答案:C
分析:试题分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
他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刘非不太听命于中央,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
说应该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故选C。
A项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学说;B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属于法家的学说;D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北宋时“二程”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16.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B.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C.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D.国家的意志与精神寄托
参考答案:
B
17.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是()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参考答案:
考点:36: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和心学的主要思想观点.
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之争.乙方是陆九渊的心学,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致良知”就可得到天理,反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甲方即朱熹的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认知论上提出“格物致知”.A、D是陆王心学的观点;C是王阳明的主张.
故选B.
18. 如图为“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六君子图》.前辈画家黄公望为其题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据此推断,倪瓒的画
A.表现文人性情意趣
B.吸收外来美术风格
C.继承前人绘画技法
D.反映民间生活场景
参考答案:
考点:3K: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本质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基本上唐朝形成,以王维为代表.
解答:”题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表现了文人性情意趣,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故选A.
19. 拿破仑由穷困潦倒的“荒野雄狮”,一夜之间转变为“共和国救星”、军界政界无人不晓的大人物,主要是靠
A.平息俄国对法国的进攻 B.平息英国对法国的进攻
C.平息保王党人的武装叛乱 D.平息国际社会对法国的干预
C
20. 在历史课上,关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的讨论十分激烈。
下列四位同学说法中最确切的是()
A.甲: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B.乙:美国参战时协约国集团在一战中还处于被动局面
C.丙:美国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原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上的岛屿
D.丁: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达到战后称霸世界的目的
参考答案:
D
21. 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
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
参考答案:
B
22.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研究,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
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参考答案:
B
23. 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
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
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
参考答案:
D
从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如小说、白话文、诸子学说和佛教思想等文化进行了一定的继承,对儒家文化也没有完全否定,这说明了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D正确。
A项“反对”错误。
B项中的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并且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涉及到文言文,排除。
24.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
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
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中提到的是宋、明两朝的现象,无法说明长期存在,所以排除A;由材料可知宋代通过恩荫、荐辟,明清通过捐纳都可以做官,这就冲击了科举制的作用,所以B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仍然存在,中央仍然掌握选官用人权,所以排除C;官僚政治从宋朝开始衰落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A.陈子昂
B.岑参
C.王维
D.李白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陶渊明的诗歌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属于田园风格类,在风格上唐代王维诗风与其极为相近,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和语文文学知识即可找到正确答案;陈子昂的诗风质朴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与陶渊明的田园悠闲截然不同;岑参的诗属于军旅派,豪放悲壮的风格,李白豪迈奔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考点: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中国古代史·隋唐·隋唐时期的的文化
26.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 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 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参考答案:
B
27. “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B
28. 据相关记载,1986年,随着棉花产业的兴起,某地区扩大了棉花及与棉花接茬连作的作物面积,减少水稻种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棉花市场疲软,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其他经济作物相应的得到增加。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
B.市场经济下,农民疲于应付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D.农业种植须加强市场指导。
参考答案:
C
材料反映的是农民随着市场的变动而调整农作物种植,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自主权,C符合题意;AB均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反映的是市场变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调整,符合经济发展形势,D错误。
29.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参考答案:
D
30. 从宏观历史角度看,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的是
A.儒家思想
B.墨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法家思想
参考答案:
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的基础是儒家思想中的“仁”,故A项正确;墨家学说主张“非攻”“兼爱”,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不是统治思想,故B项错误;道家学说主张无为、法家思想主张法治,这些都不是传统政治和道德的基础,故C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经历了专制到法治的逐步演进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指出材料一中图7所示中央行政制度的名称。
与图7相比,图8的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哪次会议制定的?其性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名称:三省六部制。
变化:废除丞相制度(或六部对皇帝直接负责)。
(2)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一届人大)。
性质:社会主义宪法。
(3)特点:制度化;法律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认识: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民主不断发展完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从三省六部制、废除丞相制度、1954年宪法、新时期的法制建设等方面来分析。
(1)从“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中可以得出,图7所示中央行政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从图8中可以看出,皇帝直接掌管六部,这说明此时废除了丞相制度。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这是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3)从材料“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趋势是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民主不断发展完善。
32. 今天欧洲的资本主义,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成人了;但是,任何成人的最初形态都是一颗精子和一颗卵子结合,并在母体的子宫上着床。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端,就是资本主义这个“成人”的最初形态——一颗精子和母体里的卵子结合并着床的过程。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
(12分)
参考答案:
33.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材料二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
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是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以上材料均摘自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很多权力中心”有哪些?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呈现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1)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2)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一超多强,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可从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方面回答“很多权力中心”。
(2)关于当今世界格局呈现的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本题考查国际格局演变的内容。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世界新秩序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