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四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四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当语言死亡时
陈赛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灭绝。
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
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
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
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
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
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在谈到语言的优劣问题时,哈里森说:“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
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
根据他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
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
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过去500年的时间里,玻利维亚的kallawaya土著将数千种药用植物的知识内嵌在一种神秘的语言中,只能由父子之间代代相传。
这些知识难道不能被翻译成英文,融汇到一个单一语言的知识库里吗?
“当然可以,但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形式。
语言就像树一样,当人们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原先那棵树的结构就塌了。
”
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
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
”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摘自2010年第2期《读者》)
10.下列有关“语言濒危”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语言
的灭绝速度,比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还要快得多。
B.目前,语言的消亡速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
悄无声息地消失。
C.中国的129种语言中,有一半的语言活力很低,有超过二十种的语言处于濒危状态,东北的赫哲语、中部的土家语就在其列。
D.说某种语言的人日益减少,或者说某种语言的人大都开始放弃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
一种语言,这都是某种语言濒危的信号。
11.下列与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相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哈里森教授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其余的6000多种语言的信
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十分脆弱。
B.哈里森教授在谈到语言的优劣问题时认为,任何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之
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
C.一种语言中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
物、历史、神话、音乐,被哈里森教授统称为“人类知识库”,从而带给人们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
D.哈里森教授认为,语言也是人类的财富,每一种语言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
的结构组合起来,都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12.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失去了代际的传承,一种语言的书面语言即使还会继续存在,但其实它已经变成一个毫无
意义的空壳了。
B.考察一种语言的生命力,是要考察这种语言在代际传承方面的情况,而不是考察说这种语言的
人口总量。
C.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曾谈到她对当今世界最大的忧虑,就是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
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了。
D.其实,对于人类而言,只要人们不忘记这个世界曾经有过的不一样,那么,无论损失多少历
史、文化或者物种都不可怕。
参考答案:
10.C扩大范围“有一半的语言活力很低”原文为“有一半以上的语言活力很低”
11.C强加因果
12.D曲解文意,原文为“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
2. (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与生物圈计划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
目的是寻求同一个答案。
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因为人类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中,已经意识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7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抱着极大的热情。
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迄今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
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是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
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个面积为20多公顷的林区,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
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存。
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地。
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
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6.第一段中的“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 )
A.指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B.指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指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来获得发展。
D.指人类搞经济建设怎样才能和环境相适应。
7.关于“人与生物圈计划”,下列说明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旨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这个计划已经成为专家学者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和为生物圈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方面依据的窗口。
C.中国,作为该计划的理事国之一,自从加入起就热衷于此计划的实施。
1978年成立了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迄今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
D.这个计划自197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活动。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与生物圈计划有益于国际交流,有益于生物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B.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也许是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
C.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确有重大作用。
D.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在行动。
参考答案:
6.C [A、B大同小异,从人类受惩罚的原因去分析,不全面。
D侧重于谈人类怎样适应环境,只是一个方面。
]
7.D [应是有数万人参加了培训活动。
]
8.B [文中说到“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地”可见作者的
态度是肯定的,而不是“也许”“有可能”。
]
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小胖,跟上!
麦子
在一个春日的黄昏,爷爷将将周小胖带回了家。
看到周小胖的第一眼,我和爸爸妈妈都吓了一跳:灰黑色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
我们没有办法拒绝周小胖。
除了它瘦得可以数得清的一根又一根的肋骨外,还因为它怯怯而茫然的眼神。
经过大半年的调养,周小胖居然慢慢“胖”了起来,皮里有了肉,骨头隐进了肉里,身上的癣疤也渐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
爷爷暗地里为此得意,常带着欣喜的目光,默不着声地看着周小胖,就像他曾看着我那样。
在第三个年头,它的右眼突然蒙上了一层白翳。
爷爷找来兽医,说是已经太迟,无法手术。
就这样,本来就有些难看的周小胖成了一只独眼狗。
独眼的周小胖除了像从前一样,常在房前屋后瞎转悠外,还常随在爷爷的后面,像保镖似地跟着他。
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的记忆越来越差。
一开始是忘带家里的钥匙、忘关水龙头之类的小事,但慢慢地连熟悉的路、熟悉的人也开始模糊。
那时,爸爸妈妈忙着镇上新开的饭店,而我要上学,家里就常常只剩爷爷和周小胖。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回家后四处都没见着爷爷,而候在院前的周小胖看见是我们,似乎也很失望。
“小胖,爷爷呢?”妈妈责问。
周小胖茫然地看着妈妈。
它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
后来,李婆婆告诉我们,说看见爷爷在岭上将周小胖撵回了家。
我们开始找,可是没有找到。
很晚的时候,我们才回到家里。
“周小胖,爷爷不见啦!”回去后,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等候我们很久的周小胖狠狠地踹了一脚。
“汪——汪。
”这一次,周小胖好像听懂了,呜咽地叫了两声。
过了一会儿,妈妈端食给周小胖时,却发现它不见了。
“人不见了,连狗也跑了。
”妈妈急得直掉泪。
“是不是周小胖去找爹了?”爸爸猜测。
于是,我们又拿上电筒,沿着大道,重新开始寻找。
我们一路走,一路叫着爷爷和周小胖。
大概过了三小时,我们借着月光、电筒光,突然发现对面的山坡上行来一人一狗。
正是爷爷和周小胖!
原来,爷爷早上准备去亲戚家,没想到遇上一熟人,唠叨了几句,就又给迷路了。
因为,走的是人迹罕至的山路,所以一直没有人发现,直到周小胖将他找到。
自从发生这事后,爷爷走到那里,周小胖就跟到那里,无论爷爷怎么吼它、赶它,都死乞白赖地跟着。
那年的暑假,在炎热的八月,妈妈和我带着爷爷,还有周小胖到爸爸开的饭店。
因为客人多,我和妈妈忙着招呼客人,爷爷和周小胖在门口坐着。
过了一阵,突然有人叫我们,说爷爷上了一辆中巴车。
“周小胖呢?”我们问。
“跟在车屁股后撵着。
”
爸爸忙骑着摩托车朝报信人说的方向追去。
追上周小胖时,它已经累得不行了,嘴里甚至吐出了白沫,看到爷爷下车的瞬间,它居然一下趴在了地上。
过了几天,它又恢复过来,只是左后腿无缘无故就给瘸了。
以前它总是跟在爷爷的后面,“追车事件”后周小胖就绕到了爷爷的前面。
它领着爷爷去菜地,领着爷爷去看庄稼,带着爷爷去村尾的樟树下乘凉,或是岭上晒太阳。
这个时候的爷爷就像一个小孩子,周小胖走到那,他就跟到那,一如从前他走到那,周小胖跟到哪。
后来爷爷住了几次院后便卧床不起了。
陪伴爷爷的除了电视、收音机,便是周小胖了。
爷爷是在一个栀子花开的清晨离去的。
爷爷走的最后一刻,不是爸爸妈妈,也不是我陪在他身边,而是周小胖。
爷爷去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
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上。
周小胖没有了从前的生气,更加木讷,更加绵沓,走路也缓缓的,而无论多么软滑的食物都会在它的嘴里停留很久。
过了一段时间,周小胖不知怎么找到了山坡上爷爷的坟墓。
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晒太阳,听鸟叫,或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
偶尔,它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放在墓碑上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着什么。
爷爷是走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而周小胖是走在一年后的金秋。
它在我们家一共待了整整11年,我们一直不知道它真实的年龄,我们只是知道它寿终正寝。
(选自《意林》,有删节)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故事情节并没有多少大起大落,而是娓娓讲述了人与狗相处的故事,主题十分温馨而美好。
B. 作者采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将“周小胖”的忠诚展示得淋漓尽致,“周小胖”不愧为一只“义”犬。
C. “我”全家对“周小胖”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可以从他们对“周小胖”的这一称呼上看得出来。
D. 作者认为在动物权益日益得到尊重的社会背景下,“我”全家早已把“周小胖”看作家庭的成员之一了。
8. 文章以“周小胖,跟上!”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9. 文章开篇,详细描述了“周小胖”刚来时的囧样,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7. D
8. 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③揭示了人狗之间的亲密关系,巧妙暗示了主题。
9. ①欲扬先抑。
与后文狗焕然一新的外观形成鲜明对比;②为下文叙写主人对这只狗的精心照料的情节张本:②便于下文揭示狗对主人竭尽忠诚的原因。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作者认为在动物权益日益得到尊重的社会背景下”的说法属于牵强附会的过度解读。
于文无据。
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
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
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文章以“周小胖,跟上!”为题,有如下作用: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周小胖”的称呼似乎是称呼一个人,当读者读了第一段后,知道是一条狗,会感到惊奇,会增强阅读兴趣。
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文章对“周小胖”的描写非常细腻。
有神态描写,如“它怯怯而茫然的眼神”。
有外貌描写,如“灰黑色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
”“身上的癣疤也渐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
有动作描写,如“它已经累得不行了,嘴里甚至吐出了白沫,看到爷爷下车的瞬间,它居然一下趴在了地上。
”③揭示了人狗之间的亲密关系,巧妙暗示了主题。
如,“爷爷去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
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上。
”“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晒太阳,听鸟叫,或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
”“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晒太阳,听鸟叫,或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
偶尔,它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放在墓碑上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着什么。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
文章重要句段的作用要结合文本从人物、情节、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文章开头,描述了“周小胖”刚来时的囧样,作用分析如下:①欲扬先抑。
与后文狗焕然一新的外观形成鲜明对比。
开头这样描写:“灰黑色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
”之后这样描写:“周小胖居然慢慢‘胖’了起来,皮里有了肉,骨头隐进了肉里,身上的癣疤也渐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
”这样可以形成鲜明对比。
②为下文叙写主人对这只狗的精心照料的情节张本。
在写了周小胖身体变化的同时,也写了爷爷对它感情的变化。
“爷爷暗地里为此得意,常带着欣喜的目光,默不着声地看着周小胖,就像他曾看着我那样。
”②便于下文揭示狗对主人竭尽忠诚的原因。
如:“爷爷去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
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上。
”“偶尔,它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放在墓碑上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着什么。
”
【点睛】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方法指导: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训
侯发山
钟鸣坐上县环保局局长的宝座不到一个月,才知道宝座上也有蒺藜,有些事情不是你想像的那么容易。
譬如,南岭化工厂废水排放不达标,周围村民意见很大,钟鸣调查后得知情况属实,要求南岭化工厂立即停产整改。
这边刚放下电话,那边电话又响了,是县里边一个领导打来的,说南岭化工厂是县里的纳税大户,不能停产。
官大一级压死人,钟鸣不能不听。
当天晚上,他还接受了南岭化工厂厂长的宴请,收取了一个五万元的红包。
红包现在就躺在钟鸣办公室的抽屉里,一直没动。
在他看来,那红包就是个定时炸弹,不定什么时候炸响呢。
①他心里边乱得像一团麻,理不出个头绪。
他推掉一切应酬,这个周末,就是明天,打算回老家一趟,放松放松。
电话打通了,是爹接的电话:“鸣,明个儿回来?啥事?没事?别忘了,七不出门,八不回家……就这,我挂了。
”爹的话音里透出一股拒人千里之外的气息。
钟鸣哭笑不得,心说我的娘哎,都啥年代了,还这么迷信。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育他,七不出门,八不回家。
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话,要他铭记终生,传给下一代。
长大后,钟鸣才明白,这就是他们家的家训。
平时在单位,好多同事都晒他们的家训,说是晒,其实是炫耀。
对于他们家的家训,钟鸣一直羞于启齿。
心说老祖宗真是没文化,要制订家训也得有点档次啊。
看看人家曾国藩留给后人的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再看郑板桥的“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再看纪晓岚的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哪一家都比自家的强啊。
钟鸣还有一点不明白,自家的家训有什么好?村里好多人咋都拿来用呢?记得邻居一位大爷是这样解释的,阴历逢“七”的日子,如初七,十七,二十七,家人是不能出远门的;阴历逢“八”的日子,如初八,十八,二十八,常年在外的人是不能回家的,要错开这个日子,否则,家里会遭不测的。
至于什么根据,那位大爷也说不清。
钟鸣曾问过娘,娘也闹不明白。
他没敢去问爹,他自小就怕爹,有事都给娘叨咕。
钟鸣看了看日期,明天是六月初八。
他想好了,不管家训那一套,回家。
常回家看看不是随便唱唱就得了,要付诸行动。
第二天,钟鸣开上车直奔老家。
见到钟鸣,爹阴着脸,没有理睬他,反倒是娘,有一点小激动,更多的是不自在。
钟鸣抽出一根烟递给爹,爹看了看,没接,掏出自己的旱烟袋,吧唧一声,一团烟雾把自己核桃般的脸淹没了。
“爹……”钟鸣期期艾艾叫了一声。
“不让回来,咋回来了?”爹闷声闷气地说。
娘看了看儿子,看了看老头子,说:“鸣儿难得回来一趟,别……”
“你知道啥?!”爹横了老伴一眼。
娘不吭声了。
在爹面前,娘就是老鼠遇到了猫。
钟鸣看不下去了,忍不住说道:“爹,七不出门,八不回家,都是老黄历了……”
“放屁!”爹挥了下烟袋,差点打到钟鸣头上。
钟鸣吓了一跳。
小时候,他没少挨过爹的烟袋。
自从他考上大学,直到参加工作,爹没有打过他。
今天是怎么啦?怎么发这么大的火气?
娘瞪了老头子一眼:“有话好好说,别犯驴脾气。
”
钟鸣也说:“爹,我有啥做得不对,您说嘛。
”
爹喘着粗气,不满地瞟了钟鸣两眼,说:“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是咱家的家训。
以为你知道其中的意思,看来你还是糊涂。
七指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
在过去,办这七件事,完全靠家里的男人。
就是说,你要出门可以,必须先把这七件事办好,否则,就不要出门。
八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件,是做人的根本,人生的八德。
这八件事没有做好,是极不光彩的,就不要回家丢人现眼、连累家人……你想想,我为啥不让你回来。
”
钟鸣恍然大悟,这才明白家训的含义,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爹都了如指掌。
爹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当官就得心里有百姓,那个化工厂效益再好,若对老百姓造成危害,就得治理,就得关闭!”
②钟鸣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了。
2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才知道宝座上也有蒺藜,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暗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
B. 小说对钟鸣他爹一系列的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了这位老人朴实、正直的形象,与钟鸣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钟鸣对曾国藩、郑板桥、纪晓岚等的家训崇敬,对自家家训却羞于启齿,这是因为他对自家家调不了解。
D. 文章语言质朴简明,通俗易懂,极富生活气息。
如“我的娘哎,都啥年代了……”一句几近于口语,读来亲切自然。
21. 文中横线的两句话对钟鸣的心理作了细致的刻画,试就此对人物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22. 小说以“家训”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20. B
21. ①钟鸣心里边乱得像一团麻,理不出个头绪,一方面是收红包让他内心不安,另一方面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社会现实与做人的基本准则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引起了他内心的激烈斗争。
②钟鸣心里一下子亮
堂起来是因为父亲的教育,家训的含义使得他对化工厂和红包问题有了正确的决定。
22. ①以“家训”为题,使小说的主题思想鲜明突出,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如果人人都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恪守做人的根本,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就会消失,社会才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②以“家训”为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使故事情节集中、有序,家训是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体,文章以钟鸣羡慕别人家的家训,不理解自己家的家训到最终理解自家家训构成叙事主线。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与钟鸣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析错误,文中并无对比之意。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的原因的分析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根据上下文的情节分析,第一处上文的情节是“受到红包”,产生的心理是“不安”原因是“现实与做人的基本准则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