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陶的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 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 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 源、土壤发育良好。
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
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 少量的灰陶。这一时期 的彩陶展现了新的辉煌, 数量增多,彩陶的比例 占到20%—50%。彩陶 器型丰富多样,纹饰精 美,以旋涡纹、水波纹、 同心圆纹为主,线条流 畅,图案明丽。马家窑 类型彩陶受仰韶文化的 影响较大,但又有了新 的发展。
仰韶文化中期
仰韶文化中期是迅速发展的扩张时期,也是对 我国史前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短短几百 年间,其典型文化因素,即勾叶、圆点、弧三 角纹及双唇口尖底瓶,迅速传遍中国北方的广 大地区,甚至波及影响到长江流域。1985年, 著名学者苏秉琦在“晋文化讨论会”上,为了 阐述中国古文化一系列的连贯发展关系,曾赋 诗一首,并经张政烺先生书写,长期悬挂在办 公室:
彩陶繁荣期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
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仰韶文化早期大体延续了约 1000年,距今约7000年—6000年。这一时期又可分为 两个阶段,前段以宁县董庄遗址为代表,后段以大地 湾二期为代表。后段遗存有碳测年代数据,经校正距 今约6500年—6000年,前段数据暂缺,估计年代大约 当在6800年6500年。 早期前段目前只发现于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的合水、 宁县、正宁等地,经发掘的遗址有宁县董庄、合水孟 桥遗址,正宁宫家川也采集到一批早期陶器。遗址主 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的阶地上,在陇东的黄土塬面及沟 壑地带至今未曾发现早期遗址。
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 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
文化特征
(1)遗址大多位于山谷中的河边台地,陇东黄土 塬的塬边及沟壑也被先民选作居住地,对环境条 件的适应生存能力比早期有所提高,海拔较高的 甘南临潭发现的此类遗存就是明证。 (2)房屋仍为半地穴式建筑,大地湾遗址中的房 屋均为方形或长方形,师赵村发现一座圆形房屋 遗址。 (3)陶窑均为横穴窑,大地湾、师赵村均有发现。 一般分为火塘和窑室两部分,火塘是添柴生火之 处,呈圆形或长方形,有火道通人窑室。 (4)本期墓葬资料甚少,按常理推测应有集中的 公共墓地,但至今未见踪迹。 (5)陶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还有少量 的橙黄陶、灰陶以及褐陶。 (6)陶制生产工具以纺轮、陶刀为主,仍有少量 的陶锉,形制较前复杂。 (7)石器的形态和技术比早期有所进步,加工较 为精细,如常见的石斧更为厚重,石铲刃部更为 锋利,石刀钻孔由近背部向中部转移。 (8)骨器种类、数量与早期相比有较明显减少, 表明狩猎在经济生活中地位下降。出现不少精品 骨镞、骨笄。
仰韶早期的主要文化特征
(1)遗址多选择在较宽阔的河谷地带,一般位于河边第 一至第二台地。这里海拔低,土壤肥沃,适宜早期农业的 发展。距离水源较近,生活方便。 (2)房屋为半地穴建筑,除个别为圆形外,大多为长方 形或方形。 (3)陶窑较原始,火塘、窑室大多未完全分离,烧窑温 度不会很高; (4)有集中的公共墓地。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 有少量的二次葬、双人合葬,盛行儿童瓮棺葬。 (5)陶器以细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以圜底、平底为 多,少量尖底。 (6)陶制生产工具以陶锉、纺轮、陶刀居多,装饰品以 陶环为主。 (7)石器种类复杂,出现成套的农业加工工具,如碾磨 石、碾磨棒、盘,同时还有专门用来研磨彩陶颜料的研磨 石、研磨盘; (8)骨器种类丰富、形态多样,且数量众多,体现出狩 猎经济仍占较大比重。
• 1979年,大地湾考古进入第二年。一些探方已经清理到下层,
即靠近生土层的最下一层。这一文化层出土的器物非常独特, 与上面地层的仰韶文化面貌截然不同。陶片质地松脆、色泽 不匀,几乎见不到大块的陶片,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多已破碎, 发掘人员形象地称这些陶片为“酥皮点心”,这一现象可说 明当时制陶技术较为原始。发现的器形很特殊,底部多有小 小的三足支撑,或圜底、或圈足,基本不见平底器。更为奇 怪的是,在钵形器口沿内外均发现暗红色的彩条带。以上特 征无疑表明,它们不是通常认识的仰韶文化。从地层上看, 这是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存。难道这是更早的彩陶?随着发掘 规模的扩大,在二级台地的大多数探方下层均发现这类遗存。 我们迅即采集了木炭标本,送至北京进行C14年代测定。经 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室测定,送检的5个标本年代约为距今 7300年—7800年,比仰韶文化早了近千年。1981年,我们公 布了上述发掘和研究成果,立即轰动了考古学界。大地湾文 化的发现不仅确立了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而且为 探索彩陶与农业的起源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大 地湾彩陶与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两河流域,及中亚地区在 时间上几乎是同步的,争论多年的中国彩陶起源问题终于有 了肯定的答案,所得证据有力地表明了中国彩陶起源于我国
文化特征
(1)聚落规模空前扩大。 (2)房屋建筑成就尤为显 赫。 (3)灰坑形制复杂多样。 (4)发现有形制较为统一 的横穴陶窑 。 (5)未发现公共墓地。 (6)陶器质地分为泥质、 夹砂两大类,早、中期的细 泥陶基本不见。 (7)石器形式繁多,加工 技术比中期进步。 (8)骨器种类较前减少, 但整体制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 (9)陶制生产工具和装饰
(6)在大地湾编号为H398的灰坑中,发现一堆 炭化的粮食标本,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 长江先生鉴定为黍(俗称糜子),但黍粒均小 于现代种,反映出当时栽培技术的原始。出土 的骨末、磨石、磨盘、陶刀、石刀等农业生产 工具进一步证实了农业已经产生,并且超越了 刀耕火种的最初阶段。由此说明,在我国西北 地区彩陶和农业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 系。
彩陶种子纹束腰盂,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 型。高15厘米,直径 18厘米,1989年甘肃 甘谷出土。
彩陶繁荣期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发现
马家窑文化是黄代约为距 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 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 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 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 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 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 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 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 名。
分布范围和特点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 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 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 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 河、大夏河、湟水等。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 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 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 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 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 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
彩绘颜色均为红色偏暗,多呈紫红,色调较浓, 一般绘在钵形器的门沿内外,形成一周连续的 彩带。沿外彩带较宽,大多在2厘米—3厘米之 间,个别器物可宽达4厘米左右;内彩带较窄, 一般在0.4厘米—0.6厘米之间。大地湾资料 发表以后,有些学者曾对陶器是否饰彩产生过 怀疑,在观察了实物标本以后,尤其是看到口 沿内的彩带以及内壁的彩绘之后,怀疑便烟消 云散了。
远古的美丽
彩陶
彩陶初始期大地湾文化 彩陶繁荣期仰韶文化
彩陶繁荣期马家窑文化 彩陶衰落期文化类型
彩陶初始期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遗址的发现
在我国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最早含 有彩陶的考古学文化是距今约8000年— 7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该文化得名于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这个遗址不仅发 现了我国最早的彩陶,而且还有最早的 农作物标本、中国的文字雏形及一系列 重大发现。
另外,大地湾遗址在黑色深腹罐内壁 还发现有白色彩绘几何纹样,数量虽仅 有2片,但说明这种陶器烧成后再绘彩的 技法与彩陶的历史至少同样悠久。有的 学者甚而推测,因其彩绘技术简单,对 颜料的要求不高,所以彩绘陶可能出现 在彩陶之前。
大地湾文化彩陶呈现出较多的原始性, 如常见纹饰单调、千篇一律,尚未出现 变化多样的图案,说明史前先民的思维 和艺术水平还处在最初的原始阶段。它 们尽管远不及仰韶彩陶那样绚丽多姿, 但是它毕竟将彩陶引入了人类的生活, 将美好的色彩带到了人间,在艺术史上 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仰韶文化彩陶花瓣纹盆, 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 故宫博物院藏,该器纹理优 美,线条简洁流畅,是庙底 沟类型的主要特征。
仰韶文化晚期
仰韶晚期文化,是指以大地湾四期为代 表的古文化遗存,这类遗存在甘肃东部 普遍存在,文物普查时大量发现该类型 遗址。其具体年代根据大地湾遗址的碳 测数据,大约距今5500年一4900年,是 甘肃史前文化最为辉煌的历史阶段。
大地湾文化的特征
大地湾文化内 涵丰富、特征鲜明, 既是我国率先使用 彩陶的史前先民, 又是西北地区最早 产生的农业文化。 因其属于新石器时 代早期,所以处处 显露出原始的特征。
红陶绳纹碗,大地湾一期。
(1)选择在河边台地构建自己的村落。 (2)先民们完全脱离了野外的树居、洞居生活, 已有了闹定的房屋建筑。 (3)大地湾和关桃园遗址发现有该时期的墓葬, 但不见集中的公共墓地。 (4)大地湾文化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易与其 他史前文化区别。 (5)石、骨器种类较少,—且大多制作粗糙。
彩陶的鼻祖
大地湾文化普遍发现彩陶,已发掘的各 遗址均有完整或可复原的彩陶器出土, 其他遗址则发现有众多的彩陶残片,无 疑,彩陶是大地湾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之 一。根据大地湾、西山坪等遗址的统计, 彩陶数量约占全部陶器的1/3,比例如 此之高,的确有些出人意料,可见甘肃 彩陶问世之初,即具有一种奔腾磅礴的 气势,迅速展现出了耀眼的光辉。
马家窑文化早期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因1924年安特 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 和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 址而得名,距今约4500 年(约4650年—4350年 之间), 分布在陇山以 西的渭水上游、兰州附 近的黄河沿岸到青海贵 德盆地,及黄河支流湟 水、大夏河、洮河、庄 浪河、祖厉河、河西走 廊的永昌、武威、古浪、 景泰等地区.范围基本 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 已逐渐西移。
文化特征
远古时代的彩陶发展水 平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 力、生产关系决定的, 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与所属文化的方方面面 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所 以,我们研究彩陶的发 展进程,必须要了解整 个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所 属的社会发展阶段。
猪面纹细颈彩陶壶
1981年甘肃省 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饰彩的陶器主要为钵形器,还有少量的圈足器。 它们有的出土于房址或灰坑中,有的作为随葬 器物出土于墓葬。钵形器又分两类:一类是三 足钵,一类为圜底钵,其用途均属常用饮食器。 通俗地讲,先民们每天不能离开的盛饭的饭盆、 吃饭的饭碗大多是彩陶器。这些器物口径一般 在20厘米—30—厘米之间,高约10余厘米。彩 陶一经发明,就被先民们大量使用在日常生活 中最常用的器类上,足以说明它与人类生活息 息相关。
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厂类型
马厂类型因最早 发现于青海省民 和县马厂塬而得 名,距今4000多 年(4350年— 4050年),分布 范围与半山类型 大致相同,只是 更为向西,发展 到了河西走廊的 西端玉门一带。
彩陶衰落期文化类型
齐家文化
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在洮河西岸,是一处宽阔 而平坦的河边台地,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 1924年夏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沿 洮河一带首次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在此发现 与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单色压花陶器,以及与 古希腊、罗马的安佛拉瓶造型类似的双大耳罐, 齐家文化便由此地而得名。此后的数十年中, 陆续有重大发现,其中我国最早的铜镜即出自 于齐家坪,该遗址因此成为我国赫赫有名的古 文化遗址。199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四批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地湾文化的分布
甘肃东部的三大水系,渭河、泾河、西 汉水流域,都有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及宽阔 的河谷,是早期农业发育的理想地区,也 是寻找彩陶之源的希望田野。目前的考古 发现均出现在渭河、西汉水流域,尤其是 甘肃境内渭河的4处遗址经过正式发掘, 已有一批参照对比的研究资料,使我们对 渭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有了较充分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