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áo)菜畦(wā)秕(bǐ)谷盔(kuī)甲
B.攒(cuán)聚倜傥(dǎng)宿(sù)儒罕(hǎn)至
C.锡箔(bò)脑髓(suǐ)拗(ào)断竹筛(sh āi)
D.蝉蜕(tuì)啄(zhuó)食和蔼(ǎi)油蛉(l í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恭敬渊博渡假村自暴自弃
B.斑蝥急燥覆盆子蜚声文坛
C.寒暄脊梁荆川纸当仁不让
D.绣像绅士荡寇志甘败下风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里风景优美,几座幽静的小屋隐藏在竹林深处,是个休闲的好去处,可来此高枕而卧。
B.春节前,超市里人声鼎沸,购买年货的人很多。
C.这荒园人迹罕至,但却是野花野草和各种鸟雀的天堂。
D.你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你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总而言之,那时你已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
4.对下列各句的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从静态的角度描写百草园中的景物)
B.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
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用猜测的语气表现“我"告别百草园时无可奈何的心情)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先生的严厉、令人害怕)
D.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仰"“摇”“拗"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生读书入境、自我陶醉的情态)
5.下列对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既交代了写作对象,又交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
B.本文记叙了作者由童年嬉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再现了当时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
C.从文中“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我们可感受到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D.本文插叙美女蛇的传说,是为了告诉人们不要应陌生人的话及做人之险。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A】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B】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
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A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概括A段中作者童年时在“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所做的趣事。
(3)A段中作者主要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对百草园进行描写?请结合文句进行分析。
(4)指出A段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B段中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有何特点?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进入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四书”“五经"。
寿镜吾先生是方正渊博的宿儒,给少年鲁迅颇多教益。
鲁迅曾自己做小书签,中间手书“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以此提醒自己读书专心致志。
刻苦的攻读为鲁迅日后的创作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1)鲁迅读书的时候要上“对课"(即“对对子”,一般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一次,寿镜吾先生以“陷兽入阱下"为题让学生对课。
从上下联词性相同的角度判断,你认为下列对得最好的一项是()
A.骑马去郊游B.放牛归林中C.童子进学堂D.雪中寻腊梅
(2)鲁迅先生使用书签提高了读书效率,下面有几枚书签,如果你要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以勉励他(她)学习,你会选择哪一枚?请说明理由。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挤油
刘宗礼
①我上小学的时候,日子过得很苦。
学校是一座小土庙,破破烂烂的,冬天四面进风,学生们就常常冻了手脚。
寒冷的早晨我们读着书,窗外亮亮的阳光一照,我们就急切地盼着下课了。
铃声一响,学生们蜂拥而出,跑进干冷的阳光里,站在教室前,跺跺脚;脚暖了,就沿墙根一字排开,中间站个大个儿,两边人数相等,一齐往中间挤。
咬牙,弓腿,喊号子,挤掉了帽子是顾不及捡的,绷断了线做的腰带,也只能硬撑着,一来二去,身体就暖和起来,甚至冒出汗来。
这种游戏,我们叫挤油,天天要做的。
②那时老师并不反对我们这一活动,记得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年龄不大,个头儿不小,冬天戴一顶油乎乎的破军帽,帽檐皱皱巴巴。
他教我们学小数时,把0.24读成零点二十四,是过了一天又让我们读作零点二四的。
他常靠墙根一站,两手向自己一挥,“来”,学生们便一拥而上,好像总是挤不动他,上课铃一响,他猛地抽身而去,学生们便倒成一片。
③语文老师是上了年纪的,姓余,面黑,不苟言笑,据说私塾底子深厚。
他当然不挤油了,他总是提前走进教室,写一些成语要我们抄背,诸如“爱屋及乌"“入木三分”之类。
开课前总先提问题,我们最怕的就是头十分钟,回答不出来,他就会拿眼瞪着你,半天说一句:“挤油的劲呢?站着!"
④那时学生穿的小袄都是自家纺的棉布做的,粗糙,易坏,在凹凸不平的黄土墙上磨不多久,就会露出黑黄的棉絮,回家总少不了挨骂:“又在墙上磨痒痒了。
”呵斥好像并没有减少了挤油的次数,孩子快乐起来的时候,什么都敢忘记。
⑤这是我童年时代最有趣的游戏。
(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画线的部分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2)选文中的两位老师各有哪些性格特点?
①数学老师:
②语文老师:
(3)赏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咬牙,弓腿,喊号子,挤掉了帽子是顾不及捡的,绷断了线做的腰带,也只能硬撑着。
(4)《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一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挤油》中也说“日子过得很苦”,但我们读后却感到鲁迅、刘宗礼的童年是那样丰富多彩、兴味盎然,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快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畦"应读“qí”;B项,“傥"应读“tǎng”;C项,“箔"应读作“bó”“拗"应读“ǎo”;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读音积累,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
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渡假村"应为“度假村”;
B项,“急燥"应为“急躁”;
D项,“甘败下风"应为“甘拜下风”。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
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书写的正确与否。
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3.【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项,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不合语境。
B项,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
声嘈杂喧闹。
使用正确。
C项,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形容地处偏僻。
使用正确。
D项,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总之。
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答案】C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BD理解正确。
C应是“表现出先生的严而可亲、严而可敬"。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以及分析句子内涵的能力。
赏析时在理解句子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赏析,赏析一般都要紧扣内容和主旨两个方面。
5.【答案】D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记叙顺序
【解析】【分析】ABC分析理解和分析正确。
D文中插叙美女蛇的传说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给百草园增添神秘色彩和情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6.【答案】(1)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略写与详写相结合,写出了百草园景色的丰富多彩,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①找蜈蚣;②按斑蝥;③拔何首乌;④摘覆盆子。
(3)菜畦中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蜂的“黄"是写颜色,
“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上来写的;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从听觉上来写的;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来写的。
(4)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百草园中的动物带给“我”的无限趣味。
(5)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神态描写;拟人
【解析】【分析】(1)可根据句式特点及句子内容分析。
两个“不必说"后的内容为略写,这样的句式既表现了百草园景色之丰富,又重点突出了“单是”后的内容。
(2)结合语境可知,所做的趣事应在“单是……就有无限趣味"后面的语句中寻找。
找到关键词"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然后按动词+名词的形式加以概括即可。
(3)描写的感官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阅读A段内容,找出与各种感官相匹配的内容,然后分类回答。
(4)首先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判断,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赋予了油蛉和蟋蟀以人的行为,
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
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这里主要体现出了趣味性。
(5)描写捕鸟过程时,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动词。
“扫”“露"“支”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
故答案为:⑴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略写与详写相结合,写出了百草园景色的丰富多彩,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⑵①找蜈蚣;②按斑蝥;③拔何首乌;④摘覆盆子。
⑶菜畦中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上来写的;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从听觉上来写的;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来写的。
⑷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百草园中的动物带给“我"的无限趣味。
⑸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
【点评】⑴本题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
句子的作用包括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作铺垫、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贯穿全文的线索、总结全文、点题。
②内容上的作用:概括段落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突出了的中心。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
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⑶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
文章调动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脑的思考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⑷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
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⑸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7.【答案】(1)B
(2)甲。
理由:这枚书签是说成功的获得离不开长期艰苦的磨砺,这和学习是相通的,所以我送给我的朋友,勉励他勤奋刻苦学习。
【知识点】诗歌对联;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陷"是动词,“兽”是名词,“入"是动词,“阱”是名词,“下"方位词。
A“游”是动词。
B“放牛归林中"这几个词分别是动词、名词、动词、名词、方位名词。
C“童子”是名词。
D“雪"是名词。
故选B。
(2)这四个书签都符合题意,能从中选择一个并结合书签上的名言分析即可。
如选择乙。
这枚书签上面写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学习必须勤奋刻苦。
这和学习是相通的,所以我送给我的朋友,勉励他勤奋刻苦学习。
故答案为:⑴B
⑵甲。
理由:这枚书签是说成功的获得离不开长期艰苦的磨砺,这和学习是相通的,所以我送给我的朋友,勉励他勤奋刻苦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
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⑵本题考查理解名言警句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名言警句的内容,然后就可以选择一枚并说明理由即可。
8.【答案】(1)画线部分属于环境描写。
写出了童年生活的艰苦,为下文写挤油做铺垫。
(2)①平易近人,有一颗童心,知错能改。
②严厉,不苟言笑,教学认真。
(3)运用一系列动词,详细清楚地描写了“挤油"的具体过程。
表现了那时候的孩子们对“挤油”这种游戏的喜爱,体现了儿时游戏的快乐(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童年的他们无忧无虑,纯真简单,能够自由自在地拥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有纯真简单的玩伴,有快乐有趣的游戏。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动作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分析】(1)画线句子是对学校环境的描写,由“破破烂烂"“四面进风”可知学校环境艰苦。
结合下文内容可知,写学校冬天的寒冷也为写同学们玩挤油取暖的游戏做了铺垫。
(2)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如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等,分析人物性格。
如写数学老师和学生们一起玩游戏,体现了他有童心,平易近人。
语文老师“拿眼瞪着你"体现了他的严厉。
(3)“咬牙、弓腿、喊号子、挤掉、硬撑”都是孩子们挤油是的动作,“咬牙"“弯腰”是准备动作,说明孩子们卯足了劲,“喊号子"是为了活跃气氛,增强气势,帽子“挤掉”了顾不得拾起,“硬撑"就是使劲撑着,不放松,不认输。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挤油”游戏的喜爱,体现了儿时游戏的快乐(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结合两文的文章内容分析原因即可。
童年的鲁迅在百草园中找到了无限的乐趣,童年的刘宗礼也在游戏中得到了无穷的快乐。
童年的他们纯真简单、无忧无虑。
故答案为:⑴画线部分属于环境描写。
写出了童年生活的艰苦,为下文写挤油做铺垫。
⑵①平易近人,有一颗童心,知错能改。
②严厉,不苟言笑,教学认真。
⑶运用一系列动词,详细清楚地描写了“挤油"的具体过程。
表现了那时候的孩子们对“挤油”这种游戏的喜爱,体现了儿时游戏的快乐(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⑷童年的他们无忧无虑,纯真简单,能够自由自在地拥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有纯真简单的玩伴,有快乐有趣的游戏。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开头段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全文分析首段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及各种描写方法的特征,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
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能力。
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①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②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
⑷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1 / 1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áo)菜畦(wā)秕(bǐ)谷盔(kuī)甲
B.攒(cuán)聚倜傥(dǎng)宿(sù)儒罕(hǎn)至
C.锡箔(bò)脑髓(suǐ)拗(ào)断竹筛(sh āi)
D.蝉蜕(tuì)啄(zhuó)食和蔼(ǎi)油蛉(l íng)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畦"应读“qí”;B项,“傥"应读“tǎng”;C项,“箔"应读作“bó”“拗"应读“ǎo”;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读音积累,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
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恭敬渊博渡假村自暴自弃
B.斑蝥急燥覆盆子蜚声文坛
C.寒暄脊梁荆川纸当仁不让
D.绣像绅士荡寇志甘败下风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渡假村"应为“度假村”;
B项,“急燥"应为“急躁”;
D项,“甘败下风"应为“甘拜下风”。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
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书写的正确与否。
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里风景优美,几座幽静的小屋隐藏在竹林深处,是个休闲的好去处,可来此高枕而卧。
B.春节前,超市里人声鼎沸,购买年货的人很多。
C.这荒园人迹罕至,但却是野花野草和各种鸟雀的天堂。
D.你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你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总而言之,那时你已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项,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不合语境。
B项,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使用正确。
C项,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形容地处偏僻。
使用正确。
D项,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总之。
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
进行归纳。
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对下列各句的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从静态的角度描写百草园中的景物)
B.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用猜测的语气表现“我"告别百草园时无可奈何的心情)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先生的严厉、令人害怕)
D.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仰"“摇”“拗"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生读书入境、自我陶醉的情态)
【答案】C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BD理解正确。
C应是“表现出先生的严而可亲、严而可敬”。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以及分析句子内涵的能力。
赏析时在理解句子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赏析,赏析一般都要紧扣内容和主旨两个方面。
5.下列对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既交代了写作对象,又交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
B.本文记叙了作者由童年嬉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再现了当时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
C.从文中“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我们可感受到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