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乔敏
【摘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开设是国家教育政策和培养合格人才理念的客观
要求,美育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应以多元化公共音乐课程的构建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动机和需求为原则。

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完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评价体系为保障,以此实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发展愿景。

%The creation of public music class in college is a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and training qualified personnel for the con cept of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aesthetic work of Students' Moral content. Value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a public music class on the college and the status quo,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e public music programs, mobilize students' in trinsic motivation and needs of the principle of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staff based in order to improve ordinary college music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protection of ordinary college music class vision.
【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卷),期】2012(028)006
【总页数】3页(P173-175)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
【作者】乔敏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人文艺术教育中心,河南郑州45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一、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的价值思考
(一)国家教育政策的客观要求
早在1988年11月,国家教委就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文献。

该规划明确提出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遍增设艺术选修课”,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成为普通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

2002年5月,在总结第一个十年规划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这成为全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在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管理与保障方面新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

2006年3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出台,对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进一步规划和明确了具体要求,推动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上的科学化和制度化进程。

公共音乐课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实践,是贯彻高校艺术教育政策、促进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持续、健康、深入发展的主要渠道,是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内容。

(二)音乐的美育功能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各教育阶段,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能够协调发展。

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手段。

对普通高校来说,公共音乐课是实现美育、提高大学生素养、发展和谐人格的主要渠道,提升音乐素养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交际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公共音乐课在普通高校不仅是哲学、文史、语言、法学等文科类专业应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也应该是普通高校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这一课程的学习,在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音乐课程的学习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载体多为诗歌形式,其韵律和咏唱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特征,对其学习和了解有助于理解、学习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课程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在公共音乐课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不断优化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艺术修养,促进人格和谐发展,促进对真、善、美人性的追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这一教育教学过程包含了对我国古典音乐、古典诗歌相应知识的解读和传播,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诗歌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
音乐鉴赏是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的8门限选课程之一。

此方案出台后,很多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改为音乐鉴赏课,但教学内容变化不大。

常见选修课名称有《中国音乐鉴赏》、《西方音乐鉴赏》、《交响乐赏析》等。

当前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还有待改进。

首先,教学内容的鉴赏性与美育目的不相匹配。

大学生公共音乐课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知识性课程的学习,不能仅满足于学唱歌曲和学习乐理知识,高校选修课——公共音乐课的课堂更应该是
理解音乐作品、感受人性之美、激发爱国情怀的阵地。

其次,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指导性大纲和教材。

各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程内容的设置较为随意,其内容因教师个人专业水平、人文素养、主观经验和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各异,导致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期待、德育育人目标不相匹配。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设施
目前,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粉笔+黑板+PPT”
的形式,课堂教学仍是在教师带领下进行,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参与性低。

多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上课地点都在公共课教室,教室只配备了和普通课程相同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艺术课专业基础设施,如钢琴、风琴等基本的伴奏、演奏工具。

公共音乐课教学设施的欠缺明显影响任课教师教学方法、方式的运用,影响音乐课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

所以,教学设施、教学硬件基础是制约教学方法和影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

(三)师资队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要求,“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 -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
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

多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都是音乐学院的音乐教
师兼职,或者是有专业背景的其他岗位人员兼职,达不到比例要求,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职的音乐教师人数短缺。

因缺少专职的公共音乐选修课教师,导致教师没有专门的时间进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研究、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理论研究,也影响了公共音乐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所以,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应引起普通高校重视,及时加以解决,以保证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探索与展望
(一)以多元化公共音乐课程的构建为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建设应走多元化、多角度发展的道路。

当前,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了融合多元文化进行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开始逐步摆脱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公共音乐教育[2]。

全球化视野的音乐教育能使大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和音乐现象,从而对当地的文学、艺术等产生兴趣,带动大学生形成普遍联系和动态认识的习惯,为大学生形成全球化的视野和认知方式打开新的视角,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从事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为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二)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动机和需求为原则
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发挥自已的专业特长。

如在讲授歌曲艺术时,教师可以示范演唱;在学习器乐作品时,教师现场的演绎更能够打动
学生,教师可以一展技艺,展示一下自己的弹奏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促进师生间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交流。

在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各种乐器的相应弹奏,使静态的理论学习转变为动态的沟通、弹奏和讨论,促进师生沟通交流,使学生获得深层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式学习。

同时,公共音乐课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演示法、直观教学法,通过音频、视频资料的展示,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音乐美、韵律美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必要的音乐教学器材、设施是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硬件保证。

教学用的钢琴等乐器和琴房对非专业学生开放,可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还能起到普及音乐及器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三)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
在当前公共音乐教学的师资结构中,音乐教师的职称以副高级或中级职称者居多,年轻音乐教师的学历也以硕士学历者居多,对进行公共音乐课教学来说,他们在专
业知识和职称学历层次上都绰绰有余。

但是,公共音乐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绝不仅仅取决于音乐教师较高的专业素质,更取决于音乐教师作为教育者的知识视野、教育理念和教育热情。

公共音乐课教师既是教学者,更是育人者;不仅要教给大学生
音乐知识,也要对大学生进行美育、德育甚至人生发展的指导。

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能够通过音乐作品的解读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教育,也要有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能够在公共音乐课教学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实现公共课的德育功能。

所以,普通高校要注重公共音乐课的教育功能,加强公共音乐课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公共音乐课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德育和教育水平,不断加强公共音乐课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问题仍是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

教育行政部门应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定期进行培训。

同时,各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条件下,可以联动、协助发展,如采取互聘高水平教师、教师跨校兼课或学生跨校选课的方式,解决师资紧缺的现实问题。

(四)以完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评价体系为保障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出:“不仅要评价学生,也
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的教学决策进行评价。

要把静态的教学评价结果与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建立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当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没有具体统一的规章可循,导致公共音乐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明确的方向性,对学生学习状况缺少关注和反馈,影响公共音乐课育人和德育功能的有效实现。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育评价指标和体系的缺失影响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

在普通高校进行公共音乐教育评价,可以促进公共音乐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化,促进普通高校开设更适合大学生的音乐教育课程,不断提高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教材的选择以及课程实施成效等方面的信息都可通过课程评价而获得。

因此,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评价和评估工作,
能够促进公共音乐课程开设得更加规范、设置得更加科学,促进其美育和德育的功能,能够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不断提高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整体水平,促进音乐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雷默.21世纪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1).
[2]何新.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应用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