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莱芜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芜市2018年初中学业考试
语文模拟试题(八)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准确填写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
内容
2.本试题共8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3.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在试卷或其他位置不得分。
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
涂写。
4.考试结束后,由监考教师把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
1.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所有的波斓壮阔都会化为细波,所有的锣鼓欢鸣都会归于岑.寂,热血沸腾的青春带着它浩浩(dàng dàng)的气势一路走远,只留下平庸生活里难以消解的冗.繁、干枯、琐碎、躁热。
但我仍然想找回青春那(gǔ gǔ)流动的热血,去和曲折命运勇敢单挑。
(1)上面文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顶(________)
A、céng 汤汤rǒng 汩汩
B、cén 荡荡chén 股股
C、cén 汤汤chén 股股
D、cén 荡荡rǒng 汩汩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和句子的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锣鼓”“青春”“气势”“勇敢”都属于名词。
B、短语“波澜壮阔”“曲折命运”“平庸生活”的结构相同。
C、“但我仍然想找回青春那(gǔ gǔ)流动的热血”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想找回青春。
”
D、“热血沸腾的青春带着它浩浩(dàng dàng)的气势一路走远”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春一路走远”。
【答案】(1). (1)D(2). (2)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D项正确,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汩汩。
(2)本题
考查词语和句子的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正确,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A:“锣鼓”“青春”“气势”都属于名词,“勇敢”是形容词。
B:短语“波澜壮阔”(主谓),“曲折命运”“平庸生活”(偏正)。
C:“但我仍然想找回青春那gǔ gǔ流动的热血”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想找回热血”。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河北柏乡汉牡丹园栽培的牡丹,种类繁多,品质优良。
每至花期,园内的牡丹竞相绽放,五彩缤纷的景
象美不胜收
....。
B. 她性情温和,待人诚恳,举止文雅,言语动听。
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她的好感油然而生
....。
C.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
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阴云密布,竟然下起了冰雹,天气的
变化真是扑朔迷离
....啊!
D. 今天的荧屏和银幕,并不缺少令人眼花缭乱
....的离奇情节,缺少的恰恰是能够观照自我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扑朔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用于天气的变化上明显错误。
视频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们期待“五四的火炬”再次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注入青春的能量,激励新时代的广大青年,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新的青春乐章。
B. 他的脸上是一张晴雨表,喜怒哀乐总是挂在表面上,让人一眼就可以看明白。
C. 在昨天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李小璐介绍了三条学习方法,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D. 汪勇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全国政法机关要通过广泛开展向汪勇同志学习的活动,形成学赶英模、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A.词语重复,去掉“核心”;B.用词不当,删去“表面” 改为“脸”;D.用词不当,把三条”改为“三种”。
【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这首诗系作者贬官后所作。
A、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咏物诗,通过对画眉鸟的描写,赞扬了画眉鸟的可爱。
B、“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描写了画眉鸟在飞行中尽情鸣叫的场景。
C、这首诗中写了两种画眉鸟,一种是自由自在的鸟儿,一种是不自由受束缚的鸟儿。
D、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其押韵规律是逢双押韵,且首句最后一字也押韵。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
A项理解不正确。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物咏怀,通过对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从诗句“不及林间自在啼”能领悟到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二、积累与运用
5.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填空。
(1)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施耐庵著)、《三国演义》(_________)著)、《西游记》(_______)著)、《红楼梦》(曹雪芹著)。
(2)在下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
A、林冲绰号“豹子头”,他因触怒了高太尉,被刺配沧州,押解途中,如果不是被___________相救,就差点被董超和薛霸害了性命。
B、《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它叙述了贝多芬、______________、列夫·托尔斯泰苦难的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答案】(1). (1)罗贯中(2). 吴承恩(3). (2)A、鲁智深(4). B、米开朗琪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知识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古典四大名著和《名人传》的阅读理解。
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
家、作品的了解。
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
(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一般难度不大,注意一个“常”字和“名”字,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可列表比较或归类复习,增加得分把握。
6. 综合实践。
阅读下列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
2017年10月8日,河南南阳某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
几十部从学生那里没收来的手机被扔进水桶,用锤子砸烂。
对此,学校工作人员称,他们也是没办法,一切为学生好。
(1)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某中学的这种做法,有的反对,有的支持,你怎么看?请阐述你的观点。
(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某中学开大会销毁学生手机。
(2). ②观点鲜明,理由充足,语言通畅即可。
......
............
7. 填空。
①黔娄之妻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②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除表达与亲人不能相聚的思念之情外,苏轼宕开一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词句来表达他对天下人的
美好祝愿。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
照暖人生。
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
人,好诗!”
⑥请任意写出含有“黑”字的连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 ①不戚戚于贫贱,(2). 不汲汲于富贵(3).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4). ③海内存知己(5). 天涯若比邻(6). ④但愿人长久,(7). 千里共婵娟(8).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9). 留取丹心照汗青(10). ⑥黑发不知勤学早,(11). 白首方悔读书迟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戚,汲。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
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①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
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
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②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
”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③,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
期年,经文通遍。
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④无伦。
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赠献者积粟盈仓。
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舌倦,世所谓‘舌耕’也。
”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①嗣:子孙后代。
②《三坟》、《五典》:古书名,此处代指古代经传。
⑧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④振古:自古。
⑤舌耕:靠教授学生谋生。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负.箧曳屣负:____________
(2)以.衾拥覆以:____________
(3)期.年期:____________
(4)不远.万里远:____________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无从致书以观.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B.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C. 烨然若.神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D.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10.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
11. 语段【甲】中对同舍生衣着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2. 由“门徒来学,不远万里”这句话,你会联想到《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宋濂求学的哪个场景?(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8. (1). 背着(2). 用(3). 满、整(4). 以……为远9. B
10. (1)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2)“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
11. 运用对比的手法,拿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说明作者一心向学,不过多追求“口体之奉”。
12.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或: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
【解析】
8. 试题分析:B“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两句中的“负”都是“背着”之意。
A前者“读”,后者“景象”。
C前者“好像、如同”,后者“如果”。
D前者“奉养,指衣食方面的”,后者“遵从、接受”。
9.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以”“奉”“若”等词语,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0. 试题分析:“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此句运用的是对比手法,拿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说明作者一心向学的良好品格。
11. 试题分析:比较阅读,找出相似的情节。
注意用原句作答。
由“门徒来学,不远万里”这句话,会联想到《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宋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这一场景。
都写了求学的艰难,求学路途的不易。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一)低调也是一种智慧
①第二届中华艺文颁奖典礼,于2014年新年之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亦榜上有名。
莫言领奖时无不感慨地说:“今后要做的就是好好写作,低调做人,争取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
②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圆了所有中国人几个世纪的“诺奖梦”。
但让人可歌可敬的是莫言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恣意轻狂,目中无人,相反他还一直保持着他一贯的做人处事风格——低调。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正是这低调成就了莫言。
而这样成功,让人不得不叹服,低调亦是一种智慧。
③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
低调如深谷幽兰,时时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低调如悠悠芳草,静静地装点着大地;低调如秋日落叶,轻轻地盘旋最终滋养了树干。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懂得低调。
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生活使人们变得张牙舞爪,张扬个性而失去了那淡泊的本心。
追逐名利、标榜张扬的狂热追求,也使人们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去思考研究,最终心态浮躁无所事事。
④低调不是懦弱,而是自信的表现,张扬不是智慧的化身,而是失败的前提。
战国时期,庞涓自恃有才,张扬跋扈,不把被其废掉的孙膑放在眼里,总想和其一较高下。
相反地,虽然才高八斗,精通谋略的孙膑,却总是放眼未来,不欲与人争锋。
最终自恃过高的庞涓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是庞涓的才能无用武之地吗?不!而是他一向自命聪颖,不知收敛,不知低调做人可为生命积聚更多正能量,反而成了反面教材,成了天下的笑柄。
由此可见,低调还是智者韬光养晦的远见卓识。
⑤生活中,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莫言深谙此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如果我们都像莫言一样处事低调,低调做人,就会不断充实自己,洗涤心灵上的污垢,专心致志地达成人生目标。
⑥如此看来,低调确实闪耀智慧火花。
低调可以让人有最好姿态与心态面对生活;低调可以让人充满智慧地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低调可以让人放低自己暗蓄力量,在不显山露水中成就事业。
学会低调
做人,不仅我们平凡人的梦不会再遥远,就是我们的民族梦、中国梦、复兴梦也会计日而待也。
⑦让我们学会低调做人吧!在低调中创造高调人生,一如莫言。
13. 第④段中,与第②段画线词语“恣意轻狂”意思相近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14. 开头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15. “低调亦是一种智慧”,文中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合适?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低调生活,息心宁性,丰富了阅历,最终有了《瓦尔登湖》这一脍炙人口的巨作。
倘若他依然执迷于俗世,不在低调中品味生活,累积经验,净化心灵,恐怕也不会有《瓦尔登湖》的诞生。
【答案】13. 张扬跋扈
14. 借莫言低调做人处事成功一例,引出并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低调亦是一种智慧。
15. (1). 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2). 低调还是智者韬光养晦的远见卓识;(3). 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
16. 放在第⑤段合适。
【解析】
13. 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联系文章上下文内容,写出意思相近的成语,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只有正确理解成语意思才能准确作答。
第④段中,与第②段画线词语“恣意轻狂”意思相近的词语是:张扬跋扈。
14. 本题考查的是议论文中段落的作用。
议论文中,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是总结全文、承上启下或引起下文的作用,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判断出它的作用即可。
开头两段借莫言低调做人处事成功一例,引出并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低调亦是一种智慧。
15. 本题考查分论点。
先要理清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结构,本文结构是总分总,③④⑤从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可以分别概括为: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低调还是智者韬光养晦的远见卓识,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16. 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
先看给的论据写了什么内容: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低调生活,最终有了《瓦尔登湖》这一脍炙人口的巨作。
很明显能证明⑤段的论点: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因此放在第⑤段合适。
别处的故乡——江南
陈娇
①我一直在做着一个梦,梦中总有一位端庄典雅的姑娘撑着古朴的油纸伞,缓缓地走在江南湿漉漉的石板路上。
我不知道那位姑娘是谁,也无从知道她是谁,但我却着了魔似的迷上了江南,迷上了她古朴的气质、脱俗的幽远以及那份不可言状的意蕴。
②我并不是个爱水的人,却对江南的水情有独钟。
它没有长江的磅礴气势,也没有黄河的汹涌澎湃,但它却以特有的温文尔雅书写着生命的极致,诠释着江南的水意盎然。
③江南的水似乎吸收了天地间一切生灵的精华,一下子变得空灵起来。
摄住你的心,让你完全沉浸于它的含情脉脉之中,整个人也突然变得多情起来。
④在江南,我更愿意成为水的一分子。
⑤有水的地方必然会有桥。
江南被水包围着,同时又被桥连接着。
⑥江南的桥大多是短小的砖拱桥,古朴的砖块上留下了岁月流逝的痕迹。
江南的桥是一本泛黄
..的日记,记载着江南数百年的风雨飘摇,见证了数百年的历史沉浮。
它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情感变迁:一次次的分别,一次次的回眸,一次次的企盼,一次次的望穿秋水一段段刻骨铭心的伤痛被它记载了下来,又把这些心思映射到水中,水把它的愁绪带到远方。
要不,这么多的纷扰它又如何承载得起?
⑦江南除了水和桥以外,最多的也许就是青石小巷了。
在江南行走,总会邂逅许多长短不一的青石巷,让人惊喜不已。
⑧临河小巷短促得像一支短笛,河边杨柳依依,春色满目,还没来得及赞叹就走过去了。
而款步到古镇外的小巷,却悠长得像一支琵琶曲,缠绵得让人连心都陷了进去,又如何记得起感叹!
⑨迈出长巷,踏过短巷,在长长短短的流连中,我的心情也参差
..着。
走进小巷的深处,仿佛连人也回不来了。
⑩看着江南如烟如梦的美景,听着盈盈流水如桨声灯影中梦的回声,我醉了。
醉倒在江南的长街短巷,醉倒在江南的杏花春雨和流水芬芳之中。
⑪怜爱着江南却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更多的是因为她的涵养以及她那与世无争的性情。
在江南一切都是祥和的:水总是静静地流,路也是慢慢地延伸着,就连江南人家的房屋也都是一律的白墙黑瓦,没有深宅大院,没有城池高墙,一切都是那么淡然。
行走在江南,心情会一下子变得愉悦起来,像到了一个仙境,
忘记了愁绪,忘记了纷扰,忘记了世俗的一切丑陋。
只有在江南,在那种氛围的感染下,你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内心。
可以说,江南是心灵的一次完美折射,通过这种折射,我体味到了生命中那些隐藏着的美好。
也只有在江南,我才会明白原来自己想要的是这么简单。
⑫我并不属于江南,却疯狂地追逐着江南。
记忆的最深处总有江南的影子在不定地飘忽着,像散失了千万年的情愫在期待着某一种回归。
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种情结,只是梦呓般的吟唱我的故乡在江南。
可过后总会觉得自己可笑,我的故乡又怎么会在江南呢?
⑬也许只是因为我是一个精神享受者,我把我的魂给了江南,毕竟她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梦,我醒不过来,也不愿醒来。
只愿学江南女子温文尔雅,坦然自若,撑一把油纸伞缓缓走进悠长、悠长的深巷。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有删减)
17. 请简要分析下列两句话中加点词的含意。
①江南的桥是一本泛黄
..的日记。
②我的心情也参差
..着。
18. 文章第⑧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赏析。
临河小巷短促得像一枝短笛,河边杨柳依依,春色满目,还没来得及赞叹就走过去了。
而款步到古镇外的小巷,却悠长得像一支琵琶曲,缠绵得让人连心都陷了进去,又如何记得起感叹!
19. 文章首尾两段都提到了江南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0. 文章题目是“别处的故乡--江南”,可见作者并不是江南人,可她为什么把江南当成了故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7. 泛黄”是呈现、逐渐显露,写出时代久远,“参差”形容心潮澎湃,起伏不定。
18.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临河的小巷比喻成一支短笛;把古镇外的小巷比喻成一支琵琶曲。
生动、形象地写出临河小巷短促、明快的特点,和古镇外小巷缠绵悠长的特点。
19. 内容上:突出江南端正典雅的特点和不可言状的意蕴,表达对江南的喜爱、留恋之情。
结构上:前后照应,首尾相合,总结全文。
20. ①在江南,心情会一下子变得愉悦起来,像到了一个仙境,忘记了愁绪,忘记了纷扰,忘记了世俗的一切丑陋。
②在江南,在那种氛围的感染下,你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内心,体味到了生命中那些隐藏着的美好。
③记忆的最深处总有江南的影子在不定地飘忽着,像散失了千万年的情愫在期待着某一种回归。
④江南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梦,我是一个精神享受者,我把我的魂给了江南。
【解析】
17. 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
题中常见的题型。
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泛黄”是呈现、逐渐显露,写出时代久远,“参差”形容心潮澎湃,起伏不定。
18.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临河小巷短促、明快的特点,和古镇外小巷缠绵悠长的特点。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照应的能力。
分析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这是属于文章的结构问题,文章的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时为了文章的情节的需要,在文章的前面作一些必要的暗示,所以,在读文章的时候,要仔细地阅读。
文章首尾两段都提到了江南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内容上突出江南端正典雅的特点和不可言状的意蕴,表达对江南的喜爱、留恋之情。
结构上前后照应,首尾相合,总结全文。
点睛: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
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起一定作用。
照应的特点是“前呼后应”,它的形式基本有两种:1.前后照应,包括内容对文题的照应;2.反复照应,这种照应在形式上也属前后照应,不过它与前后照应略有不同,它是在一篇文章中对重要问题或内容采用多次相互照应的手法,从而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起加强作用。
20.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因为在江南,作者体味到了生命中那些隐藏着的美好,心情会一下子变得愉悦起来,所以把江南当成了故乡。
五、写作。
2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我们总是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挣扎。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章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不得抄袭、套作;要有真情实感。
【答案】怀疑与信仰并行
人们需要信仰。
没有信仰,生命就失去了价值。
而在这个物质至上的当下,人们似乎又不那么相信一切:“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