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4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4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读《书戴嵩画牛》,完成练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我们还读过他的诗《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一日曝.书画曝:________
②拊掌
..大笑拊掌:________
③今乃.掉尾而斗乃:________
④尾搐.入两股间搐:________
(3)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文中的“________”这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2.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滥竿充数①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①选自《韩非子》。

滥:虚妄不实。

竽:古代一种竹制簧管乐器。

滥竽,常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②南郭:复姓。

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说(yuè):同“悦”,高兴。

④廪(lǐn)食:这里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1)联系上下文,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Ⅰ齐宣王使人吹竽________ ①用;②派;③让
Ⅱ请为王吹竽________ ①请求;②敬辞;③邀约
Ⅲ好一一听之________ ①喜好;②常常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曩①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②为志③。

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

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①曩:从前。

②履:鞋。

③志:标志。

(1)翻译下列划线词语。

①及午________
②至薄暮________
③是汝家________
④何不入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②愚者审视之,乃悟。

(3)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走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ìa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从文中第一段看,千里马如果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4)这篇文章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

千里马遇不到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________的社会现实。

5.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并谈谈你的感受。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

从此以后,人们把________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

(3)伯牙见锺子期能从自己的音乐中理解自己的心情,他的心情是________;伯牙听到锺子期已死,“破琴绝弦”,此时他的心情是________。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和锺子期的关系,可以用________。

(填四字词语)
(4)如果你的知心朋友因某种原因而与你分离,你会用下面哪两句诗来表达你与他(她)离别时的感伤?()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阅读课外诗文,完成练习。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
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注释]①昔:以前,从前。

②君:对对方的尊称。

③抔(póu):量词,把,捧。

(1)诗文中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诗文中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
(2)写一写你读了本诗文后的感受。

7.古文阅读。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①处吾子②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③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④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⑤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①所以:用来。

②处吾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③贾人:商人。

④学宫:学含。

⑤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
(1)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字。

①其舍近墓舍:________。

②遂居焉居:________。

③遂迁居市旁迁:________。

④此可以处吾子矣处: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孟子幼时,其舍近,常嬉为墓间之事。

②此可以处吾子矣。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8.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所宝以百数(宝贝)
B.拊掌大笑(拍手)
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 )和( )。

A.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
C.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9.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矛与盾
韩非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①鬻(yu):出售。

②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③坚:坚硬。

④陷:这里有“刺穿”的意思。

⑤利:锋利。

⑥或:有人。

⑦以:用。

⑧子:你。

⑨弗:不。

⑩应:
回答。

(1)翻译画线的句子。

(2)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10.快乐读书吧。

郑人买履
《淮南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鞋子。

②欲:将要,想要。

③度(duo):测量。

④操:携带。

⑤反:通假字,同“返”,
返回。

⑥市罢:集市散了。

⑦宁(ning):宁可。

(1)根据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之市而忘操之。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1.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 _____(chǔ zhū)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 _____(zhé zhē)枝,诸儿竞 _____(jìng jīng)走取之,唯 _____(wèi wéi)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阅读文言文,找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儿竞走取之(跑)
B.唯戎不动(只有)
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
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
(3)试着写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句话的意思。

(4)你一定能说出王戎不取道旁之李的原因吧!
12.阅读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①,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②?”徐曰:“不然,譬如③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戏:玩耍,嬉戏。

②邪:疑问词,在这里相当于“啊”。

③譬如:好比,就好像。

④瞳子:眼睛的瞳孔。

(1)结合注释,说一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2)阅读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徐孺子认为月亮特别干净所以明亮。

B.徐孺子是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

C.从文中能看出徐孺子观察能力很强。

D.徐孺子与王戎的特点与年龄都相同。

(3)结合短文,说说徐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3.文言文阅读。

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1)解释词语:
①仕________ ②濒________ ③具________
④悯________ ⑤邑________ ⑥祀________
(2)选择题:
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句子:
①岁罹水患________
②死者相踵________
③遂自经于鼓下________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呜,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附参考译文】
吴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吴王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吴王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就拿着弹弓,带着弹丸,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不在意。

吴王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少年说:“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不停地歌唱,饮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想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

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

”吴王想了想说:“你讲得很好!”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1)对照译文,我能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①谏:________
②三旦:________
③善哉:________
(2)年轻人一连三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其目的是()
A.习惯早晨锻炼
B.用弹弓打黄雀
C.观察螳螂捕蝉
D.引起吴王注意。

(3)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言文阅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______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_______。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在短文中的横线上按原文填空。

(2)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A.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B.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寇准雅量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
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注释]1①初:当初。

②入相:当了宰相。

③僚属:下属的官。

④及:到了.的时候。

⑤罢还:免去官来。

罢,被免官,停职。

⑥严:这里作尊敬解。

⑦大为具待:盛情款待。

具,备办。

待,接待。

⑧《霍光传》:载于班固(汉书3)《霍光传》中有“然光不学亡术,监子大理”之语福光,西汉大臣,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异母之”,⑨莫谕:不明白。

谕,了解,明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谓其僚属曰谓:________
咏适自成都罢还适:________
淮送之郊之:________
咏徐曰徐: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②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3)本文表现了寇准的什么品质?
17.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①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②而截之。

【注释】①俄:一会儿。

②依:依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初竖执.之执:________
②遂.依而截之遂: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计无所出。

②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3)读完上文,你想对这个鲁国人说些什么?
18.阅读附加题。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ɡ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________ ②使侄录.之________
③侄罔然
..而止________ ④执所书.问曰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何字也?
②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19.文言文阅读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

其弟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于相,则虽皆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1)对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将枉于法枉:白白地
B.则虽嗜鱼虽:虽然
C.我又不能自给鱼给:供给
D.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恃:依靠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

②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3)公仪休“不受鱼”的目的只是“能常自给鱼”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0.阅读拓展。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盘盂 ________(yú yù) 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shú shū)
(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及:________ ②沧沧凉凉:________
③探汤:________ ④决:________
⑤孰:________ ⑥汝:________
(3)“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21.文言文阅读。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②株,折颈而死,因③释其耒④而守株,冀复⑤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株:树桩,即露在地面的树根。

②触:撞到。

③因:于是。

④ 耒lěi:古代
指耕地用的农具。

⑤复:又,再。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兔走触株 ________
②释其耒而守株 ________
③冀复得兔 ________
④而身为宋国笑 ________
(2)找出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
22.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一心以为,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

(1)把小古文补充完整。

(2)请你分别用一个成语形容学弈的两个人: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文中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意图说明什么道理?
(5)为是其智弗若与?
①句中“为”的意思是________,“智”的意思是________。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是________。

③这句话的断句为:________。

(用“/”标出)
23.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弃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鸽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字的意思。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________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
(2)根据文言文,写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的含义。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
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

________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
④虽与之俱学。

________
(3)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时应该读出________的语气,“日:非然也”应该读出________的语气。

A.疑问B.反问C.否定D.肯定
(4)《学弈》这篇文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4.文言文阅读
(一)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
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兔走.,触株走________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________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________ ④冀.复得兔冀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5.读课文,完成练习。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

(好)书画:________
一日(曝)书画:________
处士笑而(然)之:________
古语(云):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
(3)翻译句子。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4)引用古文的作用是什么?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
B.其父名/在军书
C.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D.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少________
②市________
③数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27.阅读理解。

滥竽充数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等⑤。

宣王死,愍王⑥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齐宣王:战国时代齐国的国君。

②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

③南郭处士:南郭先生。

④说:通“悦”,喜欢、高兴。

⑤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等: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廪食,官府供给的粮食,待遇。

以数百人,按(那)几百人(的标准)。

⑥愍(mǐn)王:齐国国君,宣王死后继王位。

(1)请结合注释解释字的意思。

齐宣王使人吹竽。

使________ 好一一听之。

好________
(2)请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翻译下面句子。

宣王死,愍王立,好一一听之。

(3)现在人们常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来比喻什么?
28.完成文言文阅读
一轴鼠画
东安(a)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b),献之邑令(c)。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d)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e),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f)举轴,则踉跄(g)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皆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释:a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

b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c 邑令:县令。

漫:漫不经心,随意。

d旦:早晨。

e物色:察看。

f逮:等到,及。

g踉跄:形容猫跳跃捕鼠的样子。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东安一士人善.画________ ②漫.悬于壁________
(2)县令因为什么感到奇怪?(用原文回答)
(3)翻译: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29.快乐阅读:
(一)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日:“,。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日: “,。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将原文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的词语:方________。

复________。

(3)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用“________”画出来。

(4)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牙________高,锺子期________高。

(5)伯牙绝弦是因为________。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伯牙当时的心情是________(用一个成语概括)。

由此可见,伯牙把锺子期当作知音幕。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
人叫作'“________”,也用“高山流水”来比喻________。

(6)面对如此伤心、绝望的伯牙,我想说:“________。

(7)《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 )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艺和锺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C.伯牙和锺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8)解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

(9)写2句有关交友的古诗名句。

30.课外阅读。

曾子①杀猪
曾子之妻之②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③还,顾④反为女杀彘⑤。

”妻适⑥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⑦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⑧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⑨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⑩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曾参,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

②之:到,去。

③女:通“汝”,你。

④顾:回来。

⑤彘:猪。

⑥适:往,到。

⑦特:只不过。

⑧待:依赖。

⑨子:你。

⑩遂:就。

(1)当曾子的妻子阻止曾子杀猪时,曾子是怎么说的?(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2)这则语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写出你积累的与本文表达的教子观念相同的名人名言。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1)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
(2)晒;拍手;却;抽缩
(3)我们做事要联系客观实际,不能迷信权威;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
解析:(1)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
(2)晒;拍手;却;抽缩
(3)我们做事要联系客观实际,不能迷信权威;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

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
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1、宋2、苏轼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4、题西林壁(2)①晒②拍手③却④抽缩(3)1、我们做事要联系客观实际,不能迷信权威2、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1)③;①;①
(2)齐宣王去世了,齐滑王即位,他喜欢让人一个一个演奏给他听,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3)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终究会露出马脚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
解析:(1)③;①;①
(2)齐宣王去世了,齐滑王即位,他喜欢让人一个一个演奏给他听,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3)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终究会露出马脚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

结合语句,正确理解词义。

(2)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翻译后疏通语句。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Ⅰ③;Ⅱ①;Ⅲ①
(2)齐宣王去世了,齐滑王即位,他喜欢让人一个一个演奏给他听,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3)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终究会露出马脚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1)等到;到了,接近;你;为什么
(2)①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迁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

②愚蠢的人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3)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
解析:(1)等到;到了,接近;你;为什么
(2)①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迁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

②愚蠢的人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