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084030_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湿地生态保护措施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与环境工程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湿地生态保护措施探究
魏宇博
(铁岭市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辽宁铁岭112000)
摘 要:为积极响应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号召,充分发挥出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需构建专项可行的湿地保
护管控机制,着重分析当前湿地保护工作开展期间存在的各类不足之处,充分发挥出湿地保护工作开展过程
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本文针对湿地保护问题,从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湿地生态保护措施、我
国湿地保护工作现状和对策建议、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究,实践证实:认识到湿地资源的重要性,合理开发、利用,并采取生态保护措施,有利于发挥出湿地的综合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湿地保护重要性生态措施现状问题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2)09(b)-0190-04 On the Importance of Wetland Protection and Wet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WEI Yubo
(Tieling Natural Resources Affairs Service Center, Tieling, Liaoning Province, 112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actively responded to an appeal by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wetland protection work, we need to build a special and feasible wetland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chanism, focus on analyzing various shortcomings during the current wetland protection work,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during the field protection work. In this paper, the im-portance of wetland protection, wet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etland protection
in China,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case analysis and other aspects of wetland protection are explored.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wetland resources,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tak-
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are conducive to giving play to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wetlands and achieving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 protection; Importance; Ecological measure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湿地就是地表过湿或常有积水,并有湿地生物生长的地区,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生态系统则是湿地环境和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组成的统一系统。
研究证实,湿地可调节径流,改善水质和局部气候;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食物和工业原料;能提供旅游资源[1]。
新形势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容易对湿地造成破坏,必须树立湿地保护意识,开展生态保护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下,结合笔者实践,探讨了湿地生态保护相关事宜。
1 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人类生活离不开湿地,湿地不但能为人们提供资源,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体现。
1.1 经济效益
第一,湿地能直接提供动植物产品,不仅可以作为加工原料,部分动植物还有药用价值。
例如:生长在湿
DOI:10.16660/ki.1674-098X.2205-5640-4387
作者简介:魏宇博(1988—),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学。
能源与环境工
地中的芦苇就是造纸产业的原料,也可编制芦席、用于建房;石菖蒲可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在治疗心胸烦闷、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上具有一定效果。
第二,湿地提供了水资源和矿物质,是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而且湿地本身具有良好的污染降解能力,在储水、输水上发挥出作用。
第三,湿地保护区域能够提供多品种动植物资源,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例如,湿地内会盛产许多鱼、虾等副产品,丰富地区鱼类资源。
1.2 社会效益
第一,湿地系统合理开发,能为游客提供观光旅游服务,且湿地系统具有美学功能,能为旅游风景区的开发提供资源。
第二,城市内部的湿地系统在调节区域小气候、净化水体环境、除尘降噪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凸显出社会效益。
第三,湿地还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衍生出具有特色的文化,是开展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天然实验基地,对研究环境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1.3 生态效益
第一,湿地能维持生物多样性,不少野生动植物需要在湿地中生存繁衍。
我国是湿地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动物超过1000种,野生植物超过2000种,因此,湿地系统也称为“物种基因库”[2]。
第二,湿地可以调节径流,维持区域水资源的平衡性。
在多雨季节,储存水资源,减轻洪涝灾害;在干旱时节,利用蒸发造雨,缓解旱灾。
第三,湿地可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
湿地内植物及微生物能够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及化学合成分解方式,将排入至河流湖泊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有益物质,从而降低污染物浓度,实现净化水质的目标。
第四,湿地可以对周围气候环境进行调节。
湿地内部土壤对二氧化碳具有固定作用,能够吸收周边温室气体,使环境温度始终处于适宜状态。
2 湿地生态保护措施
湿地及湿地系统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必须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保护措施上,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其次建立保护区域,最后合理开发利用。
2.1 加强宣传教育
我国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晚,多数人对湿地资源的了解不多,更谈不上保护工作。
对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引起社会各界对湿地的关注,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第一,工作人员从自身做起,开展保护工作时,留下照片、视频等资料,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配合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人们对湿地的了解程度,支持并配合保护工作的开展。
第二,在湿地周围的道路上,设置宣传广告牌,发挥出警示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
与此同时,可联合湿地周边的城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第三,健全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对口部门的职责,环境规划、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统筹兼顾。
在湿地保护管理上,完善各个层级的组织机构,建立湿地资源监测网络,推动湿地保护工作有序进行。
2.2 建立保护区域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对于湿地保护工作愈加重视,各地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形式,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管理。
第一,建立自然保护区,首先要有科学的规划方案,不可盲目开展工作,例如:合理划分建设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明确;获得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的指导,对保护方案进行评估;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对规划建设过程进行监督。
第二,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制止盲目开采、滥用湿地资源等现象,轻者说服教育,重者严肃惩罚。
在保护区内,统计各类湿地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存现状,避免物种灭绝,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以保证生态平衡。
第三,对湿地生态保护制度进行科学编制规划,有序扩大湿地面积。
20世纪90年代,我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项目首次纳入到中国21世纪议程中。
随后几十年发展间,国家及有关部门针对湿地保护工程颁布了更为详尽的实施规划方案,着重强调构建湿地保护体系及构建小微型湿地、湿地保护小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
加强湿地保护管控力度,采用适宜方式修复受损湿地,合理扩大湿地覆盖面,从根本上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自然性。
2.3 合理开发利用
合理开发也是保护的一种手段,通过开发湿地的旅游资源,既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将资金用于保护工作上,实现良性循环。
第一,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严格执行《关于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要评价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发利用强度要在湿地系统可承受限度以内,并对资源进行养护增殖,实现持续利用[3]。
源与环境工程
第二,开发湿地及其周边区域时,将实现生态功能作为出发点,如建设生态花园、休闲公园,尽量不占用住宅和工业用地。
项目建成后,还要加强运营管理,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了解湿地的水文、气候、土壤等信息,动态调整保护管理措施。
第三,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实现湿地信息的共享,为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例如,江西成为全国首个建立全省湿地资源综合数据库的省份,划定了各地湿地面积保有量、全省湿地生态保护红线,为“零净损失”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第四,完善现有湿地监测体系,加强湿地研究管控力度。
通过开展全面精准湿地监测工作,掌握湿地生态变化与生物变化情况,为制订出专项可行的湿地保护方案奠定坚实基础,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湿地保护、湿地退化恢复工作。
在湿地污染监测开展过程中,需要合理设置监测点位置,科学设定检测时间,采用更为科学的监测方法与监测设备,统一监测标准,确保存在于湿地保护中的各类问题能够及时发现与解决。
3 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现状和对策建议
3.1 保护工作现状
依据《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全年新增和修复退化湿地7.27万hm²,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受益农户16760户,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面积2.35万hm²,已指定64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899处国家湿地公园[4]。
然而,在取得成果的背后,湿地保护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总结如下。
3.1.1 破坏日益严重
对于湿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围垦现象依然存在。
我国湿地属于可利用地,在土地资源短缺的地区,河流湿地、滨海湿地存在围垦现象。
(2)污染不断加重。
《202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我国湖泊蓄水总量1423.6亿m3,但水质富营养化比例较高,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磷和化学需氧量。
(3)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愈加严重,尤其造成湿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影响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3.1.2 法律尚不健全
湿地作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
然而,目前法律中,《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均是对湿地的某个要素进行保护。
从国家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于2022年6月1日开始施行,在此之前处于空白区。
从地方层面看,和湿地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较多,但仍有不少地区无法可依。
3.2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湿地保护工作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2.1 完善法律体系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出台后,从湿地资源管理、保护与利用、湿地修复、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这成为湿地保护工作的基本依据。
与此同时,完善的法律体系不能单纯依靠这一部法律的支撑,还要有配套的法律法规。
例如:对《森林法》中的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法进行细化,提高可操作性;对《自然保护区条例》,增加“保护区居民的生态效益补偿”内容;对于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同时,补充司法解释等。
另外,参考林地、耕地的保护模式,将湿地从土地中独立出来,实行分级管理及名录制度,颁发湿地权证。
第二,针对多头管理的现状,树立综合协调、分部实施的理念,各个管理主体应转变地盘意识,从湿地资源保护的角度协调管理权限,切实提高管理能力,为保护机构授予综合管理权限。
3.2.2 动态监测保护
第一,湿地系统是不断变化的,应采用动态监测方案,以土地利用、湿地边界、生物数量、湿地类型转化等作为重点监测项目,将监测数据整合起来建成数据库,通过分析评价,掌握湿地的动态发展变化,为后续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5]。
第二,在湿地保护和修复方面,应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例如:对湿地环境进行模拟预测,分析污染危害、水资源安全、水利工程建设与湿地系统之间的关系;对典型污染进行试点修复,然后对修复技术进行推广,实现从点到面的治理。
3.2.3 强化监管力度
第一,明确中央政府的职责。
对中央政府而言,应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绿色GDP,实现权限和利益相对称,减轻保护工作带来的经济负担,缓解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具体操作上,制定湿地分类红线制度,将国家重要湿地、滨海湿地、鸟类迁飞区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作为优先重点管理区域,采用严格的管控制度和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执法力度,对于过度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行业,进行严厉处罚,从根本上提升周边行业湿地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中。
第二,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
对地方政府而言,加强湿地保护力度,应从县、乡基层入手,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设置明确的保护目标,健全考核方法、奖惩机制。
具体操作上,占用自然湿地、改变湿地状态、向湿地排污等建设项目,需要严格审批,确保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落实湿地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将
能源与环境工
湿地管理保护工作及部门干部考评标准结合在一起。
第三,建立健全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监管工作重要实施依据。
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就是指湿地区域开发活动开展前,对活动可能对湿地环境造成的影响展开预测与评定,制定可行解决对策。
现阶段,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没有对环境外部效应给予高度关注,致使经济发展及湿地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矛盾。
因此,在构建评价标准期间,需要对湿地环境展开系统且定量分析,结合生态学基础,合理布局湿地内活动项目,基于不同项目开展要求,落实相应保护措施。
3.2.4 建立长效机制
第一,开展湿地综合治理工作,将围垦退还、污染治理、栖息地恢复、湿地补水等措施结合起来,维持湿地规模面积,抑制湿地功能退化。
以自然保护区为单元,建设生物通道和缓冲带,保证湿地保护的连续性[6]。
第二,可持续发展是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目标,落实开发潜力评估、示范区建设等工作,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明确管理主体,走上合理利用的轨道。
第三,湿地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还离不开社会大众。
可在湿地保护区内建设教育基地,让湿地保护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在政府引导下,开展宣传工作,为人们普及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相关知识。
4 案例分析
以某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其是典型的西北干旱地区河流湿地,南北长25.5km,东西平均宽350m,规划总面积约811hm²,其中,湿地面积为521hm²,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64.3%。
科考结果显示,该湿地公园内的动植物资源丰富,现有野生脊椎动物76种,野生植物126种。
湿地发展中,水资源、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湿地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必须制定生态保护措施。
4.1 生态保护措施
第一,建设生态隔离带。
在湿地公园北部,利用界桩、围栏建设生态隔离带,位于湿地红线边界。
隔离带主要由旱柳组成,树冠下是柽柳,形成的屏障可以阻断外界的人为活动,避免这些活动带来的噪声污染、光污染、大气污染,促使湿地公园形成封闭空间,为动植物生存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水系疏浚+水岸保护。
对河道内的淤泥,摸底排查后,由人工进行疏浚,既能净化水体,又能营造景观,提高水系稳定性。
对于破损的驳岸,先用石笼进行修复,然后种植适宜的植被,打造出水陆交接界面。
第三,生态恢复。
一是植被恢复。
在沼泽湿地区域,结合立地条件,选择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营造出良好的湿地景观。
在河道两岸,则选择乔木+灌木+草,以刺槐、旱柳等乡土植物为主。
二是栖息地恢复。
在水面、河道两侧,建设水生植物群落带,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通过塑造地形、建设引水渠、营造坑塘等措施,配合适宜的植物,打造河流、溪流、湿地等多样化景观。
在平原区域,修复永久性的湿地,恢复自然风貌,为候鸟提供安全的栖息环境。
4.2 生态恢复成果
经过多年努力,该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成为湿地保护成功的典型案例,并且入选第五届“中国森林氧吧”榜单。
截至目前,共计疏浚河道总长度12km,恢复自然水域超过5000亩,修剪石笼驳岸1.2km,种植芦苇2万株,各类花卉苗木14万株,恢复栖息地600余亩,山地区域植被恢复700余亩,完成退化林恢复5300余亩。
从监测结果来看,湿地公园内的野生植物从126种增加至237种,野生脊椎动物从
76种增加至83种,过去的荒滩落地如今成为鱼鸟的乐园。
5 结语
综上所述,湿地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构成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从加强宣传教育、建立保护区域、合理开发利用3个方面阐述了湿地生态保护措施,针对目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相关对策建议。
在未来,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创新技术方法,实现湿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出湿地的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尹昭霞,许红燕.湿地生态保护存在问题及可持续
发展对策[J].农技服务,2021,38(11):74-76. [2]杨杰,苑跃,王博为,等.若尔盖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区
生态环境状况的遥感分析[J].四川环境,2021,40(4): 170-184.
[3]万学汇.恢复湿地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湿地公园建设
的保护措施与恢复策略[J].环境与生活,2021(1): 104-106.
[4]秘春茜.中国湿地生态保护成效显著[J].生态经济, 2022,38(3):9-12.
[5]徐国梅,王媛.吉林省西部湿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
题及保护措施研究[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9:778-782. [6]李想.关于加大湿地生态保护力度的若干建议[J].
能源与环境,2019(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