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圈子秧歌的调查报告
山东秧歌调研报告范文

山东秧歌调研报告范文山东秧歌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山东秧歌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程度,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山东秧歌的独特魅力并撰写一份详细的报告。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山东秧歌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表演形式。
2. 采访调研:走访山东秧歌队伍,与队员交流,了解他们的表演经验和秧歌的地方特色。
3. 观摩调研:参观当地的秧歌表演,亲身感受秧歌的节奏和氛围。
三、调研结果1. 山东秧歌的历史渊源山东秧歌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秧歌起初是百姓庆祝丰收、祈福的形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娱乐方式,成为了山东地区的传统文化表演形式。
2. 山东秧歌的表演形式山东秧歌以动作优美、节奏明快著称,表演方式多样。
主要分为男舞和女舞两种,男舞主要表现勇敢、威武的形象,女舞则以柔美、青春的形象为主。
在表演时,舞者以绘声绘色的动作、丰富多样的曲调,将各种山东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得秧歌更加丰富多彩、有趣动人。
3. 山东秧歌的影响程度山东秧歌作为山东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对当地文化的影响程度非常深远。
它不仅是山东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种身心愉悦的方式。
秧歌的表演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还能在某种程度上传承和保护山东当地的传统文化。
四、调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山东秧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山东秧歌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观众和舞蹈爱好者。
它在当地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表达了山东人民的豪迈气概,也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山东秧歌在传承上面临一些困难。
缺乏足够的专业培训和场地支持,导致山东秧歌队伍的壮大和表演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
因此,应该加强对山东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五、调研建议1. 增加宣传力度:通过增加对山东秧歌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秧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秧歌实践报告

秧歌实践报告“秧歌”这一民间传统艺术最早起源于民间劳作活动插秧,是农民们插秧耕地时为缓解疲劳和枯燥单调而唱,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秧歌”。
后来又根据插秧的动作整合产生了唱歌跳舞丰收时进行庆祝,表演的载歌载舞的活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变化着。
如今新世纪的秧歌采用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形式,一改传统秧歌中动作单一重复、形式陈旧单调、队形呆板愚蠢等问题,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确定了以秧歌的形式推出新型健身项目,对传统秧歌进行了大胆创新。
为了区别于传统秧歌,反映体育特有的健身功能,故确立新的健身项目名为健身秧歌。
首先,动作风格上,在不改变主体风格的前提下,加入一些对比性动作,打破“可预见性”的审美原则,营造一种变化莫测的氛围,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次,为了增强健身效果和秧歌舞蹈的表现力,加大了动作的幅度,这是是秧歌现代意识的又一个重要表现,目的是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人的欣赏水平和艺术追求。
另外,在装扮上也改变了以前脸上涂满大红胭脂的做法,而是轻妆淡化,既生动的展现了当代中老人的精神风貌和神采,又美观大方,不失时代感。
现在,随着全民健身的热潮,秧歌这门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已经逐步走向了日常生活,在普通人民群众中蓬勃开展,越来越受到百姓的青睐。
但是,目前对健身秧歌发展和推广状况的研究还很少。
因此,本调查目的在于对健身秧歌的发展现状以及意义功能和在市区开展条件进行分析阐述,为健身秧歌健康、持久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将长治市市区部分秧歌队成员和相关社区作为调研对象,总计400人,其中20人为秧歌队相关负责人员。
设计并发放《长治市秧歌健身群体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表》400份,回收问卷391份,有效问卷380份,回收率%,有效率%,并应用相关程序进行检验计算。
对调查的市区的管理人员及秧歌队队长和相关成员进行采访,基本了解秧歌队的发展情况和影响健身秧歌发展的多方面因素。
大学生秧歌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大学生秧歌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大学生秧歌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引言秧歌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传统文化之一,自古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秧歌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饱含深厚情感的歌曲,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秧歌一直被视为庆祝丰收、祈福求福的重要活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秧歌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大城市和年轻一代中,这一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所在的大学秧歌社决定开展一次秧歌社会实践活动。
这次活动旨在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并参与传统秧歌活动,通过实践来感受秧歌的魅力和传承秧歌文化的重要性。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我深感秧歌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就我参与秧歌社会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心得体会1. 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我参与秧歌社会实践活动之前,我对秧歌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
通过参与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秧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秧歌集舞蹈、歌曲、乐器于一身,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艺术和民俗的表现形式。
在实践过程中,我了解到秧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象征,是一种祈福、祈求丰收的习俗舞蹈。
秧歌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是劳动人民艰苦劳作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乐观向上的象征。
通过实践,我更加认识到秧歌的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感受秧歌的魅力在实践过程中,我深深被秧歌的魅力所吸引。
秧歌的舞蹈动作优美而富有力量感,整个表演过程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通过秧歌舞蹈,人们可以释放自己的情感,借助舞蹈的动作和音乐的节奏表达心情和情感。
在和社团成员一起排练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情感交流和团结合作的力量。
秧歌的歌曲是实践中另一个我爱上的元素。
秧歌的歌曲情感丰富,旋律动听,歌词寓意深远。
每当我听到这些歌曲,都会被歌词中蕴含的情感所打动。
2021年秧歌实践报告范文

秧歌实践报告范文“秧歌”这一民间传统艺术最早起源于民间劳作活动插秧,是农民们插秧耕地时为缓解疲劳和枯燥单调而唱,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秧歌”。
后来又根据插秧的动作整合产生了唱歌跳舞丰收时进行庆祝,表演的载歌载舞的活动。
伴随着 ___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变化着。
如今新世纪的秧歌采用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形式,一改传统秧歌中动作单一重复、形式陈旧单调、队形呆板愚蠢等问题,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确定了以秧歌的形式推出新型健身项目,对传统秧歌进行了大胆创新。
为了区别于传统秧歌,反映体育特有的健身功能,故确立新的健身项目名为健身秧歌。
首先,动作风格上,在不改变主体风格的前提下,加入一些对比性动作,打破“可预见性”的审美原则,营造一种变化莫测的氛围,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次,为了增强健身效果和秧歌舞蹈的表现力,加大了动作的幅度,这是是秧歌现代意识的又一个重要表现,目的是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人的欣赏水平和艺术追求。
另外,在装扮上也改变了以前脸上涂满大红胭脂的做法,而是轻妆淡化,既生动的展现了当代中老人的精神风貌和神采,又美观大方,不失时代感。
现在,随着全民健身的热潮,秧歌这门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已经逐步走向了日常生活,在普通人民群众中蓬勃开展,越来越受到百姓的青睐。
但是,目前对健身秧歌发展和推广状况的研究还很少。
因此,本调查目的在于对健身秧歌的发展现状以及意义功能和在市区开展条件进行分析阐述,为健身秧歌健康、持久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将长治市市区部分秧歌队成员和相关社区作为调研对象,总计400人,其中20人为秧歌队相关负责人员。
设计并发放《长治市秧歌健身群体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表》400份,回收问卷391份,有效问卷380份,回收率92.5%,有效率97.3%,并应用相关程序进行检验计算。
对调查的市区的管理人员及秧歌队队长和相关成员进行采访,基本了解秧歌队的发展情况和影响健身秧歌发展的多方面因素。
山东秧歌调研报告范文

山东秧歌调研报告范文一、调研背景和目的秧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山东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秧歌文化资源。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山东秧歌的发展现状、特点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对山东秧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探讨,为山东秧歌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走访、访谈和问卷调查等。
我们首先前往山东的一些著名秧歌发源地,与当地的秧歌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借助他们的经验和见解,我们对山东秧歌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以及艺术特点有了初步了解。
随后,我们联系了一些秧歌表演团队,观看了他们的演出并进行了访谈。
最后,我们还开展了一份针对秧歌爱好者和普通市民的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山东秧歌的认知和兴趣。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秧歌的历史渊源山东秧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经过宋、元等朝代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当今的艺术形态。
秧歌的起源与农业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欢乐和祈祷丰收的形式,也蕴含着世代农民的智慧和勤劳。
2. 秧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山东秧歌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动感形式著称。
它通常由舞蹈和歌唱组成,融合了手势、眼神、肢体动作等多种艺术要素。
秧歌的舞蹈动作优美大方,富有韵律感,可以表达出人们对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3. 秧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尽管山东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现代社会面临许多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下降,甚至很多人都对秧歌一词感到陌生。
此外,一些现代舞蹈和流行音乐的影响,也使得年轻一代对秧歌表演的兴趣逐渐减少。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山东秧歌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首先,应将秧歌纳入学校教育课程,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其次,可以通过举办秧歌表演赛和比赛等方式,提高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等,将秧歌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
扭秧歌社会实践报告

扭秧歌社会实践报告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扭秧歌是一种古老而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传统舞蹈形式,扭秧歌社会实践活动在当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参与。
长春市公园参加东北大秧歌锻炼者现状调查分析

有 《 上元 曲》 “ 半 邮 姑著 绮 罗 ,嘈嘈 社鼓 唱秧 歌 ,汉 家装 束边 关 少 ,几 队 口儿簇 拥 过 。 : 夜 ”说 明杨宾 早 在 20多年 前 ,就在 东北看 到 当时流传 的秧 歌 了。秧 歌从清初 发展到 今天 ,早 已派生 出多种 名 目。 8
2 12 秧歌 分类 ..
I 研 究对 象与 方法 1 1 研究对 象 .
长春市 公 园参 加 东北秧 歌居 民 16人 。 7
12 研究 方法 .
12 1 文献资 料法 ,.
查 阅了关于 中 国秧 歌的各种 资料 和相关论 文 2 余 篇 。 0
12 2 问卷调查 法 ..
本次共 发放 问卷 20份 ,回收 16 ,问卷 回收率 8 %。 0 7份 8
东 北秧 歌的最大 特点是 稳 中浪 、浪 中梗 、梗 中翘 ,踩在板上 ,扭 在腰 上 。同时 ,花样繁 多 的 “ 中花 ” 手 ,
节 奏 明快 富有 弹性 的鼓点 ,哏 、俏 、幽 、稳 、美 的韵律 ,都是东北 秧歌 的特色 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 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 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 ,人们已经开始由温饱转 向对 居 健康的追求。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中老年锻炼者 现状 的调查 与研 究 ,提出相应 的对策 ,旨在增 强体质 ,提高 民族 素质 ,推动全 民传 统体 育 运动 的发展 。
扭秧歌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秧歌,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舞蹈的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为了深入了解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团队决定开展一次以“扭秧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体验,我们旨在揭示秧歌的社会价值、传承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为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实践背景1.秧歌的历史与价值秧歌起源于宋代,流传于民间,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
秧歌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秧歌的传承现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秧歌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传统秧歌艺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对秧歌的兴趣逐渐减弱;另一方面,秧歌表演场地、器材等资源不足,制约了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三、实践内容1.实地考察我们团队先后走访了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多个秧歌传承基地,实地观察了秧歌的表演形式、道具制作、服饰特点等。
通过考察,我们了解到不同地区秧歌的流派特点,以及秧歌在当地的传承现状。
2.访谈我们邀请了多位秧歌传承人、文化专家和当地村民进行访谈,深入了解秧歌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访谈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传承人们对秧歌的热爱和担忧。
3.体验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秧歌,我们团队亲自参与了秧歌的排练和表演。
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秧歌的基本动作、步伐和节奏。
通过亲身体验,我们感受到了秧歌的魅力,也更加珍惜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实践成果1.深入了解秧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承现状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团队对秧歌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收集整理了大量秧歌资料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秧歌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实践,团队成员的观察、沟通、协作等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实践总结1.秧歌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实践报告-秧歌篇

2012年2月9日
而我们这的秧歌,就属于“鼓子秧歌”,虽然我们这里组织的秧歌没有完全体现出“鼓子秧歌”的各个细节,但还是精彩非常。
总结体会:
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今天,文化举足轻重的作用日益凸显。而当今社会是一个极其浮躁的社会,人们在不断追求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无暇理会我们藏于民间、有着巨大生命力的原生态文化,看不到文化软实力给我们当前社会带来的巨大利益,更看不到原生态舞蹈艺术的提炼与整合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必须强调政府的主导性,我们政府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并涉及到广泛的知识领域,来体现了文化的延续性。建立完善的保护规程和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加强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现在,多样、多种共存的多元化时代给原生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而在我们山东,山东秧歌是山东的民俗艺术,各处流行,风格多种多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或称“山东三大民间舞蹈”。“鼓子秧歌”流传在黄河下游的商河、阳信、惠民、无棣等县,在风格上可说与黄河中游陕西、甘肃、山西的锣鼓一脉相承。传说起源于背诵是农民在大鼓场上庆丰收的舞蹈。参加舞蹈的角色有伞、鼓、棒、花、丑五种,使用的道具分别有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胶州秧歌”,相传起源于胶州城北部的东小屯村。当年,村里有马、赵两姓人家,因生活所迫,每逢农闲共同到周围地方演出,年久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流传至今,有了一百多多年的历史。“海阳秧歌”,海阳秧歌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莱阳、乳山等县市,以海阳最盛,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海阳市早年流行的秧歌叫“逗秧歌”,又名“小架秧歌”后来在秧歌的舞蹈中加入了武术的套路,成为“大架秧歌”,外人称之为“海阳大秧歌”。
秧歌民俗活动总结报告

秧歌民俗活动总结报告秧歌民俗活动总结报告近日,我校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秧歌民俗活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现将此次活动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首先,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加深了对秧歌文化的了解。
秧歌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赏、学习、模仿秧歌舞蹈,我们了解到秧歌不仅是一种形式多样的舞蹈艺术,更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
此次活动带给我们许多新的感受和启发,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此次活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活动前,学校组织了秧歌舞蹈培训班,让师生们有机会共同学习舞蹈技巧,并形成团队。
在活动中,每个班级都互相合作,一起排练舞蹈,练习旗袍、手绢等的使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班级凝聚力。
再次,此次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参与秧歌舞蹈的训练和表演,同学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舞蹈才华,还体会到了舞台表演的艺术魅力。
此外,同学们在舞蹈过程中需要协调动作、配合默契,培养了集体协作能力。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无疑对同学们的个人发展和素质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此次活动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广泛宣传和组织,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赏,营造了热烈的节日氛围。
活动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报道,增加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综上所述,此次秧歌民俗活动成功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同学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但同时也需要反思,此次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舞蹈演员整体水平不高,音响设备效果不佳等。
在之后的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改进,提升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舞台,展示更高水平的演出。
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秧歌民俗活动将在未来更加辉煌。
跑圈子秧歌与西路二人台之比较

台形成了东路和西路两种不同风格特征。西路流行
于 内蒙 古呼 和浩 特 、 头 、 包 巴彦 淖 尔 、 尔 多 斯 和 山 鄂
这一形式相似于跑圈子秧歌的套子表演。套子中的
踢股 子与拉 花 , 似 于 西路 二 人 台 中 的丑 、 二 人 。 相 旦 另一种 表演 形式 是所 谓 “ 码戏 ” 此 类 节 目一 般 情 硬 , 节 完整 , 重 唱功和 戏 曲表 演 , 注 表演 时 既可叙 事兼 代 言 , 可多 人 扮 演 多 角 。与 “ 炮 曲子 ” 比 , 类 也 火 相 此
霸王鞭取胜。二者兼用时 , 可先舞折扇和手绢, 进入 高潮 时 , 为霸王 鞭 舞 。由 于 “ 炮 曲子 ” 着 载歌 转 火 有
收 稿 日期 :09— 3— 0 20 0 2
作者简介: 宇( 90一) 男, 贺 18 , 内蒙古 包头人 , 硕士 , 包头师范 学院 音乐学 院教 师 , 山音 乐研 究所 副所 长, 阴 论文有《 保
护, 传承 , 发展—— 阴山音 乐文化会议综述》 。
58
载舞 、 欢乐 风趣 的喜 庆气 氛 , 常被 用在 二人 台开 场 时 表演 , 以吸 引 观 众 前 来 观 看 , 有 “ 儿 戏 ” 称 。 故 帽 之
绣花、 纳底等 。在 长期 的艺术 实践 过程 中 , 统二 人 传
( ) ” ‘ 。 乐 种 n
西路二人 台与跑 圈子秧 歌产生 的背景都 来 源 于 “ 走西 口” 这一特 殊的社会现象 , 者 的社会背景基 本 二 相 同。西 路二人 台 的音乐 来 源 于爬 山调 、 码头 调 、 蒙 古族 民歌 以及外来 民歌 ( 主要是晋陕 民歌 ) 是蒙汉人 ,
到戏 曲的影 响 , 有 民歌被 艺 人 们 按 照戏 曲的 艺术 原 规 律加 工改 编 。 同时 移植 了一 些 戏 曲 的小 型剧 目, 传 统 的二人 民歌 对 唱逐渐 向二人 扮多 角或多 人多 角 的戏 曲表 演形 式发 展 。至 晚近 , 形 成下 述 两 种二 遂
民俗文化扭秧歌社会实践报告

民俗文化扭秧歌社会实践报告英文回答:Cultural practic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the society we live in. One such practice that I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observe and participate in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dance known as "Twisting Yangko" or "Niuyangge" in Chinese. This dance is not only a form of entertainment but also a social practice that brings people together, foster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I had the chance to witness the Twisting Yangko dance during a local festival in my hometown. The dance involves a group of people, usually dressed in vibrant traditional costumes, forming a line or a circle and moving in sync to the bea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The dancers twist their bodies, wave colorful handkerchiefs, and stomp their feet in a rhythmic manner. It is a lively and energetic dance that exudes joy and happiness.Twisting Yangko is not just a performance; it is asocial activity that encourages participation from everyone. People of all ages and backgrounds can join the dance, creating a sense of inclusivity and unity within the community. I remember seeing children, adults, and even elderly individuals enthusiastically joining the dance, laughing and cheering each other on. It was a beautifulsight to behold.Apart from being a social activity, Twisting Yangkoalso carries cultural significance. It is believed to have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agricultural rituals performedto pray for a bountiful harvest. The dance movements mimic the actions of farmers working in the fields, symbolizing the hope for a prosperous and fruitful year ahead. By participating in this dance, people not only pay homage to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express their wishes for a better future.The practice of Twisting Yangko is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has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generation. It serves as a means of preserving andpromoting traditional values and customs. Through this dance, people learn about their history, traditions, and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bonding. It is a way of connecting with our roots and embracing our cultural identity.中文回答:扭秧歌是一项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民俗文化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秧歌

一、引言秧歌,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源于民间,扎根于人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秧歌活动逐渐兴起,为传承和发展秧歌艺术提供了新的契机。
本文将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秧歌的背景、意义、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秧歌的背景1. 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艺术的发展。
这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秧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高校教育改革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秧歌活动正是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兴的社会实践活动。
3. 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秧歌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大学生社会实践秧歌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秧歌艺术,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秧歌的意义1. 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秧歌活动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秧歌艺术。
2.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参与秧歌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提升综合素质。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秧歌的内容1. 秧歌艺术表演组织大学生学习秧歌舞蹈,进行表演,展示秧歌艺术的魅力。
2. 秧歌文化调研深入了解秧歌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3. 秧歌艺术创新鼓励大学生结合现代元素,创新秧歌艺术形式,推动秧歌艺术的创新发展。
4. 秧歌艺术普及开展秧歌艺术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秧歌艺术。
五、大学生社会实践秧歌的方法1. 组建秧歌社团在高校内组建秧歌社团,吸引热爱秧歌艺术的大学生加入,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秧歌健身活动总结报告

秧歌健身活动总结报告前言为了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增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公司决定在今年年初举办一次秧歌健身活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该活动的情况,评估其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供公司未来活动的参考。
活动概况活动时间与地点秧歌健身活动于2021年5月15日在公司大楼前的广场举行,活动时间为早上8点至9点。
参与人数活动共有60位员工参加,参与率达到90%。
活动内容活动分为三个部分:1. 秧歌基本动作学习:专业导师为参与员工讲解和示范秧歌的基本动作,员工积极参与学习并较快掌握了基本动作要领。
2. 团队合作表演:员工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导师指导组织,进行表演编排。
每个小组都取得了较好的表现,展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结束活动:活动结束后,公司为参与员工提供了健康餐点和饮品,员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互相交流分享了活动的感受。
效果评估身心健康效果通过秧歌健身活动,员工们得到了身心放松和锻炼。
秧歌的舞蹈动作有助于拉伸身体,增加柔韧性,提高心肺功能,有效缓解了长期的工作压力。
团队合作秧歌活动鼓励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
在表演编排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
员工们需要相互协作,配合默契,才能完成整个表演。
通过这样的团队合作,员工更加了解了彼此的优势和特点,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交流与合作秧歌活动促进了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活动前的学习时间,员工们互相交流经验,帮助彼此掌握秧歌的动作。
在表演过程中,员工们要共同商议,制定出最佳的表演方案。
这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增进了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团结,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
提升员工积极性秧歌健身活动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活动前,员工们对秧歌活动持有很大的热情,纷纷报名参加。
在活动过程中,员工们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积极配合导师示范学习动作。
活动结束后,员工们反馈秧歌活动让他们感到愉悦和振奋,对今后公司的健身活动充满期待。
改进建议活动时间安排由于活动时间安排在早上,部分员工表示因为需要提前起床而感到困难。
2021广灵秧歌的生存情况调查范文1

2021广灵秧歌的生存情况调查范文 自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广灵秧歌退出表演舞台以来,在当今的广灵人心目中已经是渐行渐远,甚或已经成为了一个陌生概念。
如今,广灵秧歌的命运如何?广灵人如何对待这一剧种?他们对戏剧的看法与“广灵秧歌”的现状有无关系?笔者在数次去广灵县进行田野调查的同时,特意将这些问题纳入考察的范围。
同时,从文化生态环境的视角,将广灵秧歌之命运置于当下文化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这样做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秧歌戏与扭秧歌 关于广灵秧歌,笔者在当地调查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竟然将秧歌戏与扭秧歌视为同一艺术样式。
这一现象尤其在年轻人当中更为普遍,通常将之描述为“:秧歌是一种舞蹈。
人们用扇子、手绢或手拿一条红绸带有节奏地扭动,有锣、鼓、镲等伴奏。
多在春节、元宵节时演出。
”至于广灵秧歌,却极少有人知道这是一种极富广灵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戏剧剧种。
显然,秧歌与秧歌戏被视为同一概念,是一种典型的误判。
秧歌与秧歌戏都曾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国务院2006 年 6 月 2 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民间舞蹈类有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歌、抚顺地秧歌,传统戏剧类有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
实际上“,秧歌”是指北方新年社火里常见的大秧歌,其表演特点是重“扭”,扭而不唱。
说“扭秧歌”,是指北方秧歌所扭出来的、所走成的各种身段和花子。
唐代赵璘在其《因话录》中说“:舞名扭绾。
”北方人对这种大秧歌的扭法加以形容说“:好似兔子着了鸟枪”,可知人们是怎样扭得紧了。
就扭的身段说,人们在一种舒展灵活的舞姿下扬起两只臂膀,有时用脚尖点地,有时用脚跟擦地,进三步,退半步,极凝练洒落之至。
就扭得花子说,在中国群舞里可称得上是一大特色。
人们在舞步行进时走成各种花子,并依方形、圆形或过街的舞列不断变化,每种花子又各有一种锣鼓点子和它相配。
秧歌的研学报告

秧歌的研学报告第一部分:引言秧歌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舞蹈形式,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篇研学报告中,我们将探索秧歌的起源、发展和传承,并深入了解它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秧歌的起源与发展秧歌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
最初,秧歌是用作驱除疫病与鬼神的仪式舞蹈,具有祈福和驱邪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秧歌逐渐发展成了一种表演艺术,成为人们庆祝丰收、祝福幸福的方式。
第三部分:秧歌的特点与表演形式秧歌的特点之一是它富有节奏感和力量感。
舞者们以整齐有力的步伐和饱满的身体语言展示出秧歌独特的魅力。
秧歌的舞蹈动作多样且富有表现力,通常伴随着鼓乐和锣声,给人一种热烈而激情的感觉。
秧歌在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表演形式和特色。
例如,河北秧歌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精美的舞台服装而闻名,而山东秧歌则注重舞蹈的整体编排和舞台效果。
无论是北方的秧歌,还是南方的秧歌,都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第四部分:秧歌的传承与保护秧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保护。
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加大了对秧歌文化的扶持和宣传力度,以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为了传承秧歌文化,许多地方建立了秧歌培训班和表演团队,培养年轻一代对秧歌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通过秧歌节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秧歌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秧歌。
第五部分:秧歌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秧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其次,秧歌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秧歌可以了解到中国农耕文化、农民的劳动生活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此外,秧歌还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功能,例如在丰收年份会举行秧歌表演以祈求丰收,以及在社区活动中增强凝聚力和交流。
通过秧歌的表演和传承,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结论通过本次研学报告,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秧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魏风晋韵 韵味悠长——大同民间舞蹈《跑场秧歌》浅析

魏风晋韵韵味悠长——大同民间舞蹈《跑场秧歌》浅析李莉【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110-112)【作者】李莉【作者单位】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大同037009【正文语种】中文大同,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远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存。
清朝统一了大漠南北,大同始从边陲要扈成为北方内地的商旅通衢,成为北方文化活动较繁荣的地区之一。
但是,由于历史统治者对民间艺术的歧视,民间舞蹈在正史中很少有记载。
宋元以后,民间舞蹈虽有的被吸收到汉族戏曲艺术中,但它仍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长期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活而保留发展下来,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大同市的民间舞蹈明清时达到高潮,出现颇似北京走会形式的“跑场(圈)秧歌"等。
它的源流多为传说,目前尚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佐证来。
大同的民间舞蹈受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它把北方人民特有的刚柔一体的风格,贯穿在民间舞蹈中,刚中有柔、巧妙诙谐,较好地表现了北方人民质朴、憨厚的性格特点。
“载歌载舞,歌舞结合”也是大同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
在“跑场秧歌”中,就有边唱边舞的形式,还有武术、杂技性强的动作表演。
在这种民间活动中,把武术的亮式、对打和戏曲中的台步、唱做等结合在一起。
这种巧妙的运用,也是显著的特点之一。
这种特征生动地描绘了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特点,与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是相符合的。
大同地区的民间舞蹈伴奏以打击乐器为主。
用各种打击乐器的伴奏,变换舞蹈的动作及队形。
在使用的乐器上通常有大鼓、小锣、小钹、中钹等,根据舞蹈的特点敲击出不同的节奏。
如跑场秧歌、龙灯、旱船、小车灯、挠阁等,其中龙灯、旱船基本属于同一风格,在打击乐伴奏上也基本相同:起舞时用∣才冬才个∣才冬才个∣才冬才冬∣才冬才∣以此反复来进行。
过去民间还曾用吹打乐,如唢呐、笙笛等来进行伴奏,但是,随着民间艺术的不断发展,民间舞蹈基本走向由打击乐伴奏为主的趋势。
健身秧歌开展现状调研-以山西新绛县为例

健身秧歌开展现状调研-以山西新绛县为例摘要:健身秧歌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人民表达情感和意愿的一种媒介,有着陶冶情操和愉悦身心的双重社会功能。
健身秧歌的开展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愉悦身心、锻炼身体,而且有利于增强人们彼此之间的沟通、增友谊、培养自主锻炼的兴趣。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以新绛县城区的300名参与者为研究对象,对健身秧歌的参与状况、参与目的、年龄段、锻炼时间、场地设施、管理模式以及政府对健身秧歌的重视程度和参与者对健身秧歌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影响新绛县健身秧歌的主客观因素,为新绛县健身秧歌的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建议和对策,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做出贡献。
关键词:健身秧歌;新绛县;民族传统体育;调研基金项目:由“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xm2015089)前言健身秧歌是一种体育与秧歌相结合的以锻炼、娱乐、观赏和竞赛为一体的新兴体育健身项目。
随着《全民计划纲要》的提出,健身秧歌逐渐发展起来。
它是2000年开始在我国逐渐普及和发展的有氧健身运动,其自身的健身性、娱乐性和大众性使得健身秧歌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喜爱。
开展好群众性的健身秧歌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体能,而且能够加深群众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为营造和谐社会增添一份和谐的力量。
近些年,在研究学者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下,健身秧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突破。
这些研究为我国各地区健身秧歌的发展起到推动和借鉴作用。
但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人们对健身秧歌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着。
因此,健身秧歌在适应发展潮流、动作风格及健身娱乐方面还需创造、丰富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新的发展。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新绛县城区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与健身秧歌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相关研究及最新动态,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跑圈子秧歌的调查报告
在包头,秧歌是本地最有吸引力的社火之一。
每到正月十五前后,不论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会出门看热闹。
每到这时,大街小巷都围着秧歌队在闹红火。
小时候,由于家家户户都是平房,秧歌队容易进入巷子里,所以他们一般都走街串巷地表演,有时到一个大户人家的大院里围着表演,那时,笔者还经常跟着扭几步。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还照样去看热闹,但对秧歌的本身源流有了新的提问。
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为调查地,除了考虑到熟悉这里的情况外,还考虑到这里是我国蒙汉杂居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虽然秧歌不是发源于此地,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它流布到此地已经生根发芽。
通过初步研究秧歌,为日后调查北方社火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月18日,农历闰二月二十九,从包头东河区到石拐区,路途中,从司机那里了解到了当地人民心中的跑圈子秧歌。
汽车在石拐区的镇里停了下来,从镇里到格亥图村子大概还有五里路,笔者和向导一起徒步向村子走去。
来到村子里,我们见到了格亥图村的老村长,老村长见到我们非常热情,讲述了格亥图村和跑圈子秧歌。
格亥图村,包头市石拐区国庆乡的一个村子。
格亥图,蒙语为“圈猪的地方”,格亥图村地处山区,交通十分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它特有的封闭性。
现有居民68户,213
人。
据老村长说,是先有格亥图村,而后才有“五当召”的,五当召建于清乾隆十四年。
若以此推算,格亥图村的形成,最迟应在1749年之前,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
过去,格亥图村被称为李家村。
原因是这个村子的村民基本上都姓李。
清朝时期,有李氏二兄弟从山西保德州来到这里,哥哥叫李孝,弟弟叫李悌。
两人在走西口时,认为这是一个风水不错的地方,就决定在此定居,开荒种地,养猪喂羊,后又开小煤窑。
李氏兄弟有四子,他们辛勤劳动,在此繁衍子孙,形成了今天的格亥图村。
他们的到来使格亥图村一度中断的农业再次兴起。
在汉民族的影响下,一些靠近城镇的游牧民也逐渐转向半农半牧或完全从事农业的定居生活。
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来自各地的农民、商人、手工者乃至三教九流,根据不同的信仰习俗,审美心理和买卖竞争的需要,分别采用祭祀、庙会、行会、结社等组织形式,将各有特色的秧歌或自立门户,或熔于一炉,在节日喜庆时表演。
跑圈子秧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跑圈子秧歌,顾名思义,它是从始至终保持了“跑圈子”的队形,无论圈内表演哪一出套子,外面的“圈”不变。
表演中的队形变化,当地人称为“场子”。
舞蹈动作的变化是随着表演者的场子变化而变。
队形的图案极其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老艺人们也称它为“拉不断”,即就像一根拉不断
的线。
套子是指在跑圈子秧歌“圈”内,表演者进行表演的一些舞蹈动作。
早期的套子,表演者只是简单的扭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他们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表演形式,于是结合自身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编成了一个个新的套子,每个套子反映一个内容。
在不断吸收、充实、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的舞蹈语汇、技巧动作、程式套路日趋丰富。
格亥图村的跑圈子秧歌最早依附于祭祀,其原始风貌所以能够保留至今,是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们的风俗习惯、审美观点分不开的。
由于当地生产手段的落后,加之清朝末年蔓延瘟疫,村民死亡惨重。
在人们对科学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他们认为这是神的惩罚,于是商量起来闹秧歌,办红火,以此敬神,祈求免灾消难。
神,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也就是在万般苦难之中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办红火,闹秧歌,都是为了求神保佑,久而久之,遂成民俗。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口增多,在格亥图村,这种民俗也就成为村民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逢年过节,村民便组织起来进行活动。
正月十三,村民们开始搭三官棚并迎喜神,正月十六秧歌结束,正月十七人们再把喜神送走,在这几天中间主要是秧歌的表演。
每当此时,部分祖孙父子,兄弟姐妹或者夫妻,同在一起演出,并且选出会首,作为办红火的负责人,一切听从他的指挥。
在老村长的指引下,我们见到了当地著名的秧歌老艺人:会首李贵,艺
人李恩、李华、李润德、李秃子、李富亮、李芳。
他们都是当年秧歌队里的骨干力量,在秧歌队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更令人惊奇的是,有几位老人,竟然是笔者收集到资料中的著名秧歌艺人。
通过和这些老艺人的攀谈,了解他们当年各自在秧歌队的风采,使笔者真正看到了民间艺术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在农村娱乐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一次的田野调查过程很快结束了,虽只是一个开始,但它让笔者真实地体会到了民间艺术为什么在农村能够生根发芽,成为民间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