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佛教历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州佛教历史⽂化
江苏佛教,始于东汉,先在苏北,后在苏南传播,并先后在⼴陵(今扬州)、下邳⾄徐州⼀带建佛寺,造鎏⾦铜佛像,信佛之风极盛。
汉以后,佛教逐渐遍布江苏各地。
三国时建业(今南京)建有瑞相院和建初寺,长州(今苏州)建通⽞寺。
东晋时,江苏寺庙⼤有发展,建康(今南京)有著名的⽡官寺、长⼲寺等。
南北朝时,江苏寺庙林⽴,有“南朝四百⼋⼗寺,多少楼台烟⾬中”之说。
隋唐年间,“从林”四布,⾼僧辈出,扬州鉴真和尚不畏艰险,东渡⽇本,传播佛教律宗和中国⽂化。
元、明、清期间,江苏佛教仍⼗分盛⾏。
民国年间,江苏各地⼏乎村村有庙庵。
到了现在,江苏已经成为我国的佛教⼤省,⽽泰州则成为江苏佛教中的⼀⽀最中坚的⼒量。
本⽂主要论述与泰州有关的佛教,为有关⽅⾯提供这⽅⾯的历史⽂化情况,供作参考。
⼀、缘起
在佛教传⼊江苏的过程中,南京、扬州、徐州、苏州等曾是主要佛学研究中⼼,先后有涅槃、三论、俱舍、摄论、毗昙、密、律、禅、净⼠诸学派。
南京栖霞寺⾃梁代僧朗来此弘扬三论,该寺遂成为三论宗的祖庭。
天台宗实际创始⼈智者⼤师居建康⽡官寺讲经说法,此为天台宗的开端。
天台宗、三论宗开启了中国佛教宗派之先河。
唐贞观年间,法融禅师在⾦陵⽜⾸⼭创⽜⾸宗。
五代时,⽂益禅师在⾦陵清凉院创法眼宗。
另,鉴真⼤师东渡⽇本,开创⽇本佛教律宗,也为中⽇⽂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代时,⽂益禅师居⾦陵清凉⼭,开创了中国禅宗中的法眼宗。
宋代以后,以江苏佛教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江南佛教成为中国佛教的重⼼,出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佛教宗派祖庭和⾼僧。
明万历年间,古⼼和尚在南京古林庵中兴南⼭律宗,并派弟⼦分赴全国各地弘律。
明代的四⼤⾼僧皆与江苏佛教有着密切的因缘。
明清时期,中国佛教流传最⼴的是禅宗和净⼟,明末天隐圆修于宜兴磬⼭寺,创⽴临济宗磬⼭系,成为与密云圆悟创⽴的浙江天童系并⾏⼀时,临济宗以宜兴龙池⼭幻有正传⼀系为盛。
宜兴磬⼭⽟林通秀进封加号,被称国师。
明末以后中国律宗传承在江苏,南京古林寺、镇江宝华⼭为其祖庭,特别是见⽉律师住持宝华⼭,成为中国律宗最为重要的寺院。
近代印光⼤师住江苏灵岩⼭专修净⼟,使灵岩⼭成为当代中国最为著名的净⼟宗道场,享誉海内外。
清未,⾦陵刻经处创办佛学研究会,中兴各宗。
民国时期,太虚⼤师在南京创办中国佛学会,提倡⼈间佛教,开展三⼤⾰新(教理、教产、教制)。
⾃清末到民国年间,江苏佛教办佛学院校39所,为佛教界培养了⼤批⼈才。
江苏佛教组织始于清末创办的江苏僧教育会。
民国时期,江苏佛教会成⽴,居⼠林活跃。
抗⽇战争中,许多僧尼参加了救护和赈济活动,保护寺庙⽂物,不少僧⼈参加僧抗队,宜兴、连云港等地不少义僧壮烈捐躯。
)江苏是我国的佛教⼤省,不仅寺院多,僧⼈多,⽽且不断出过⾼僧,特别是现在台湾地区的著名佛教僧⼈,江苏籍的⼈⼠尤占很多,像星云、了中等都是当代佛教有影响⼈物。
在中国⼤陆,也有⼀⼤批江苏籍僧⼈在活动,他们⽮志弘法,努⼒⾛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为中国佛教的复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年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第⼋届全国代表会议,江苏⾦⼭寺的⼼澄法师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这是江苏佛教界的光荣,也是江苏佛教的地位被党和政府以及佛教界得到了充分肯定。
⼆、泰州历史变迁与地理
西汉,海陵县属临淮。
唐以后县治位于今泰州市市区。
新莽,海陵县改称亭间,属淮平郡。
东汉,海陵县属⼴陵郡三国,江淮之间为魏吴战场,海陵县废。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海陵县复⽴,属⼴陵郡。
到梁代海陵的⾏政区划⼀直没有改变。
刘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增辖临泽县。
武帝永明元年(483)、五年先后增设齐昌、海安2个县。
梁时海陵郡郡治移治海陵县,下辖海陵、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7个县。
海陵郡属南兖州。
北齐,南兖州改称东⼴州,海陵郡属东⼴州,仍辖海陵等7个县。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东⼴州复称南兖州,海陵郡属南兖州,仍辖海陵等7个县。
北周,南兖州改称吴州,海陵郡属吴州,辖海陵、建陵、如皋、宁海、临泽5个县。
蒲涛县省,临江县并⼊宁海县。
隋,⽂帝开皇三年(583),海陵郡废。
建陵县并⼊海陵县,如皋县并⼊宁海县,临泽县并⼊⾼邮县。
不久,海陵县分出江浦县。
海陵县属吴州。
隋开皇九年,吴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
炀帝⼤业初年,扬州改为江都郡,海陵县属江都郡。
江浦县⼜并⼊海陵县。
唐,⾼祖武德三年,海陵县改称吴陵县,以县设置吴州。
武德七年吴州废,复称海陵县,属邗州。
武德九年,邗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
宁海县并⼊海陵县。
中宗景龙⼆年,分海陵县东境设置海安县,⽞宗开元⼗年,海安县⼜并⼊海陵县。
杨吴,
海陵县属江都府。
⾼祖武义⼆年,分海陵北境招远场设置兴化县。
睿帝⼲贞中,于海陵县设置海陵制置院。
南唐,烈祖升元元年设置泰州。
⼜分海陵南境5个乡设置泰兴县。
泰州下辖海陵、泰兴、盐城、兴化4个县。
元宗保⼤⼗年分海陵县如皋场设置如皋县,泰州增辖如皋县。
同年⼜于海陵县东境设置静海制置院。
马令《南唐书》卷⼀:"改元升元,…以扬州海陵县为泰州。
"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相传以为取通泰之义。
"海陵县为泰州州治所在地。
后周,以泰州为团练州,属扬州。
仍辖海陵等5个县。
北宋,太祖⼲德五年,泰州由团练州降为军事州,属淮南道。
太宗⾄道三年分全国
为15路,泰州属淮南路。
神宗熙宁五年淮南路分为东西两路,泰州属淮南东路。
太宗太平兴国前,泰州仍辖海陵等5个县。
太平兴国⼆年盐城改属楚州后,泰州辖海陵、兴化、泰兴、如皋4个县。
南宋,泰州为军事州,属淮南东路。
⾼宗建炎四年,兴化县改属承州,泰州辖海陵、如皋、泰兴3个县。
绍兴五年,泰兴县改属扬州,兴化县废为镇并附⼊海陵县,泰州辖2个县。
绍兴⼗年,泰兴县改属泰州,泰州治所⼀度移⾄泰兴沙上。
绍兴⼗⼆年,泰兴县再次改属扬州。
绍兴⼗九年复设兴化县,仍属泰州。
孝宗⼲道⼆年,兴化县改属⾼邮军,不久⼜属泰州。
淳熙四年,兴化县再次改属⾼邮军,泰州仅辖海陵、如皋2个县。
元,世祖⾄元⼗四年,设置泰州路,属淮东道,⾄元⼗九年属江淮⾏省。
⾄元⼆⼗⼀年,泰州路改为泰州,属扬州路。
泰州辖海陵、如皋2个县。
明太祖洪武初年,海陵县省⼊泰州。
泰州属扬州府,辖如皋县。
清,泰州属扬州府,辖如皋县。
世宗雍正三年,如皋县改属通州,从此泰州不再辖县,成为散州。
⾼宗乾隆三⼗三年分泰州东北境设置东台县。
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裁府废州,泰州改称泰县。
3年,江苏省分为5道,泰县属淮扬道。
16年道废,泰县属江苏
省。
21年,江苏省划为15个⾏政区,泰县属泰县⾏政区,泰县⾏政区辖泰县、泰兴、靖江、东台。
23年,江苏省划为9个⾏政督察区,泰县属江都⾏政督察区。
24年,江苏省划为10个⾏政督察区,泰县属第五⾏政督察区。
1950年1⽉,苏北泰州⾏政区与苏北扬州⾏政区合并为苏北泰州⾏政区,专员公署驻泰州,下辖2市9县:泰州市、扬州市、泰县、泰兴、靖江、江都、⾼邮、宝应、兴化、六合、仪征。
原所辖如皋、海安2县划属南通⾏政区,东台、台北两县划属盐城⾏政区。
泰州⾏政区属苏北⾏政区,扬州市直属苏北⾏政区后,泰州⾏政区辖1市9县。
1950年5⽉8⽇,泰州市、泰县合并,称泰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泰州⾏政区。
10⽉7⽇分治,泰州市建制恢复,仍属泰州⾏政区。
1953年1⽉,泰州⾏政区撤销。
泰州市划归扬州⾏政区。
1954年11⽉,泰州市改为省辖市,并受扬州专署督导。
1958年7⽉,⼜改为专署辖
市。
1959年1⽉9⽇,泰州市、泰县再度合并,称泰州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扬州专区。
1962年5⽉24⽇,泰州县撤销,泰州市建制恢复,泰州市政府驻泰州,仍属扬州专区。
1971年5⽉,扬州专区改称扬州地区,泰州市属扬州地区,为地辖
市。
1983年1⽉,江苏省实⾏市管县体制,泰州市属扬州市。
1996年8⽉12⽇,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进⾏⾏政区划调整,县级泰州市从扬州市划出,组建地级泰州市,下辖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
1997年,海陵区、姜堰市、泰兴市部分⾏政区划进⾏调整,组建⾼港区。
⽬前,泰州下辖四市两区和泰州经济开发区。
三、⼴陵与毗陵的佛教历史⽂化
由上可知,泰州的历代⾏政区与地理位置经常处在变动的情况,这给我们研究泰州的佛教带来了难度,为了能够完整地了解泰州的佛教情况,我们必须要参考各朝各代的⼀些佛教的情况,特别是与泰州政区有过历史关系的佛教,其中⼴陵与毗陵这两个地区是分不开的,因此要了解泰州的佛教,肯定要了解这两个地区的佛教,如此才能将泰州的佛教历史⽂化给予更好的说明。
1、⼴陵佛教历史⽂化
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为⼴陵国,领⼴陵、江都、⾼邮、平安(今宝应县部分)4县。
治⼴陵县(扬州市区)。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陵国属徐州部。
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陵国改江平郡,郡治⼴陵县改安定县。
东汉建武(25—56年)初改江平郡为⼴陵郡,安定县复⼴陵县,属徐州;永平元年(公元58年)改郡为⼴陵国,⼗年,国废复为⼴陵郡。
⼗四年,⼜封刘元寿为⼴陵侯,⾷故国6县。
国都在⼴陵县(扬州市区)。
顺帝永和三年(138),⼴陵郡领⼴陵、江都、⾼邮、平安、凌(今宿迁县东南)、东阳(今盱眙县境)、射阳(今淮安市东南)、盐渎(今盐城市西北)、舆(今仪征市东
北)、堂⾢(今六合县北)、海西11县。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陵郡仍治淮阴,属徐州,先后领有淮阴、射阳、舆、海陵、⼴陵、盐渎、淮浦(今涟⽔县西)、江都8县。
南朝宋元嘉⼋年(431)⼴陵郡属南兖州。
北齐改南兖州为东⼴州。
陈复改东⼴州为南兖州。
北周改为吴州。
⼴陵郡属之。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陵郡、改吴州为扬州。
⼤业(605—618年)初废州改为江都郡。
唐武德三年(620)改为兖州,七年改名邗州,九年复称扬州,属淮南道,由此专有扬州名。
天宝元年(742)改扬州⽈⼴陵郡,⼲元元年(758)复称扬州。
⼴陵国、⼴陵郡、江都郡治所都在⼴陵县,即今扬州市。
春秋战国时期,泰州所在的江都先后属吴、越。
⼴陵的佛教⼀直在僧传中有载,出现过很多有名的僧⼈。
如:
释慧布,姓郝⽒,⼴陵⼈也。
少怀远操,性度虚梗,年⼗五处于江阳。
家门军将,时有戎役,因愿领五千⼈为将清平寇塞,岂不果耶,众伟其⾔。
⼗六遭兄亡,悟世⾮常,思解俗⽹。
亲眷知有武略,咸不许之。
⼆⼗有⼀,⽅从本愿。
既蒙剃落,便⼊杨都。
从建初寺琼法师学《成实论》,通假实之旨,物议所归。
⽽布恨斯⾄理未尽怀抱,承摄⼭⽌观寺僧诠法师,⼤乘海岳,声誉远闻,乃往从之,听闻三论。
学徒数百,翘楚⼀期,⾄于洞达清⽞妙知论旨者,皆⽆与尚,时号之为得意布,或云思⽞布也。
故诠之解难,听者似解,⽽领悟犹迷,及依⾔领通.⽽构难踈略,致使谈论之际,每有客问,必待布⽽为答。
时⼈为之语⽈:诠公四友,所谓四句朗,领语辩,⽂章勇,得意布。
布称得意,最为⾼也。
后于《⼤品·善达章》中悟解⼤乘,烦恼调顺,摄⼼奉律,威仪⽆玷。
常乐坐禅,远离嚣扰,誓不讲说,护持为务。
末游北邺,更涉未闻,于可禅师所,暂通名见,便以⾔忤其意。
可⽈:法师所述,可谓破我除见,莫过此也。
乃纵⼼诸席,备见宗领。
周览⽂义,并具胸襟。
⼜写章疏六驮,负还江表,并遣朗公,令其讲说。
因有遗漏,重往齐国,⼴写所阙,赍还付朗。
⾃⽆所畜,⾐钵⽽已。
专修念慧,独⽌松林。
萧然世表,学者欣慕。
尝造思禅师与论⼤义,连彻⽇夜,不觉⾷息。
理致弥密,⾔势不⽌。
思以铁如意打案⽈:万⾥空矣。
⽆此智者,坐中千余⼈同声叹悦。
⼜与邈禅师论义,即命公之师也。
联绵往还三⽇不绝,邈⽌之叹其慧悟遐举,⽽卑⾝节⾏不显其美。
梁太清末,侯景作乱,荒馁累年,三⽇失⾷。
⾄第四⽇,有⼈遗布饭,⽽微以猪⾁覆之,虽腹如⽕然,结⼼不⾷,故得遭斯困厄,不履⾮滥。
⼜曾患脚⽓,医令服薤,⾃此⾄终,常陈此罪。
或见诸⼈乐⽣西⽅者,告云:⽅⼟乃净,⾮吾愿也。
如今所愿,化度众⽣,如何在莲花中⼗劫受乐,未若三途处苦救济也。
陈⾄德中,邀引恭禅师建⽴摄⼭栖霞寺,结净练众,江表所推。
名德远投,禀承论旨。
时为开滞,理思幽微。
不为僧师,不役下位。
常⾃缝洗,六时⽆阙。
纔扣揵搥,已居众⾸。
端坐如⽊,见者懔然。
名闻光远,请谒如市。
陈主诸王,并受其戒,奉之如佛。
末以年暮,不参众⾷。
勅给其乳⽜,⽽布回充⼊众。
茕茕谨摄,实⾼僧焉。
年七⼗与众别云:布命更⾄三五年在,但⽼困不能⾏道,住世何益?常愿⽣边地,⽆三宝处为作佛事去也。
幸各好住,愿努其⼒,于是绝⾕不⾷,命将欲断。
下勅令医诊之,缩臂不许。
沈皇后欲传⾹信,⼜亦不许。
临终遗诀⽈:长⽣不喜,⼣死⽆忧。
以⽣⽆所⽣,灭⽆所灭故也。
诸有学⼠徒众,并委恭禅师,吾⽆虑矣。
以陈祯明元年⼗⼀⽉⼆⼗三⽇卒于栖霞。
法师昙诜,⼴陵⼈。
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经⾏于世。
常着穷通论,以明宿修。
述莲社录,以记往⽣。
⼜能别识鸟兽⽑⾊、俊钝之性,洞晓草⽊枝⼲,⽢苦之味,妙尽其理。
⼈知其有密证云。
元嘉⼗七年集众谓⽈:⾃建寺以来,⾄此五⼗年,吾之西⾏,最在其后。
即加趺念佛百声,闭息遂绝,春秋⼋⼗。
释鉴真,姓淳于⽒,⼴陵江阳县⼈也。
总⾓随⽗⼊⼤云寺,见佛像感动夙⼼。
因⽩⽗求出家,⽗奇其志许焉。
后为⼀⽅宗⾸。
时⽇本国有沙门荣叡普照等东来募法,真许往,遂买⾈⾃⼴陵赍经律法离岸,⾄越州浦⽌署风⼭。
真夜梦甚灵异,纔出洋遇恶风涛,⾈⼈顾其垂没,有投弃[⽊*笺](⾳笺)⾹⽊者,闻空中声云:勿投弃,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
寻时风定,俄漂⼊蛇海。
其蛇长三丈余,⾊若锦⽂。
后⼊鱼海,鱼长尺余,飞满空中。
次⼀洋纯见飞鸟,集于⾈背,压之⼏没。
洎出鸟海乏⽔,俄泊⼀岛。
池且泓澄,⼈饮⽢美。
相次达于⽇本,其国王欢喜迎⼊城⼤寺安⽌,号⼤和尚。
以代宗⼴德元年⽆疾辞众坐亡。
⾝不倾坏,⾄今其⾝不施苎漆。
其国国王贵⼈信⼠,时将宝⾹涂之。
释道冏,扶风好涛⼈也。
本姓马⽒。
学业淳粹。
弱龄有声。
初出家,为道懿弟⼦,冏素诵法花,唯凭诚此业。
元嘉⼆年九⽉,在洛阳,为⼈作普贤斋,于是澡雪庭除,表⾥清净。
严遍吉之像,肃如在之⼼。
宋元嘉⼆⼗年,临川康王义庆携往⼴陵,终于彼也。
释慧益,⼴陵⼈。
少出家,随师⽌寿春。
宋孝建中,出都憩⽵林寺,精勤苦⾏,誓欲烧⾝。
众⼈闻者,或毁或赞。
⾄⼤明四年,始就却粒,唯饵⿇麦。
到六年⼜绝麦等,但⾷苏油。
有顷,⼜断苏油,唯服⾹丸。
虽四⼤绵微,⽽神情警正。
孝武深加敬异,致问殷懃,遣⼤宰江夏王义恭,诣寺谏益,誓志⽆改。
⾄⼤明七年四⽉⼋⽇,将就焚烧,乃于钟⼭之南,置鑵辩油。
其⽇朝乘⽜车,⽽以⼈牵,⾃寺之⼭,以帝王是兆民所凭。
⼜三宝所寄,乃⾃⾝⼊台,⾄云龙门,不能步下,令⼈启闻:慧益道⼈,今就舍⾝,诣门奉辞,深以佛法仰累。
帝闻改容,即躬出云龙门。
益既见帝,重以佛法凭嘱,于是辞去,帝亦续⾄。
诸王妃后,道俗⼠庶,填满⼭⾕,投⾐弃宝,不可胜计。
益乃⼊鑵,据⼀⼩床,以劫贝⽩缠,上加⼀长帽,以油灌之,将就着⽕。
帝令⼤宰,⾄鑵所请喻⽈:道⾏多⽅,何必殒命?幸愿三思,更就异途。
益雅志确然,曾⽆悔念,乃答⽈:微躯贱命,何⾜⽌
留。
天⼼圣慈罔已者,愿度⼆⼗⼈出家。
降勅即许。
益乃⾃⼿执烛,以燃帽。
帽燃,乃弃烛,合掌诵《药王品》。
⽕⾄眉,诵声犹分明。
及眼乃昧。
贵贱哀嗟响振幽⾕。
莫不弹指称佛。
惆怅[打-丁+(改-⼰)]泪。
⽕⾄明旦乃尽。
帝,于时闻空中笳管,异⾹芬苾。
帝,尽⽇⽅还宫。
夜梦见益,振锡⽽⾄,更属以佛法。
明⽇帝为设会度⼈,令斋主唱⽩,具序征祥。
烧⾝之处,造药王寺,以拟本事也。
释慧庆,⼴陵⼈也。
少出家,⽌庐⼭寺,学通经律,清洁有戒⾏。
诵《法华》《⼗地》等,每夜吟讽,常闻闇中有弹指赞叹之声⽈:汝讽诵《法华》,我等深⽣喜,决定成佛道,唯愿诵不⽌。
甞于⼩雷遇风波,船将覆没。
庆唯诵《法华经》不辍,觉船在浪中,如有⼈牵之,倏忽⾄岸,于是笃厉弥勤。
宋元嘉末卒,春秋六⼗有⼆,异⾹满室,微细⾳乐,闻于空中。
⼈皆谓诵经福⼒得净⼟迎⽽已。
释道宣,姓钱⽒,丹徒⼈也。
⼀云长城⼈。
其先出⾃⼴陵太守让之后。
九岁能赋,⼗五厌俗,诵习诸经,依智頵律师受业。
洎⼗六落发,所谓除结⾮欲染⾐,便⾪⽇严道场,弱冠极⼒,护持专精,克念感舍利现于宝函。
隋⼤业年中从智⾸律师受具,武德中依⾸习律,纔听⼀遍,⽅议修禅。
三藏奘师⾄⽌,诏与翻译。
⼜送真⾝往扶风⽆忧王寺,遇勅令僧拜等上启朝宰,护法⼜如此者。
撰《法门⽂记》《⼴弘明集》《续⾼僧传》《三宝录》《羯磨戒疏》《⾏事钞》《义钞》等⼆百⼆⼗余卷。
三⾐皆纻⼀⾷唯菽,⾏则杖策坐不倚床。
蚤虱从游居然除受,⼟⽊⾃得固⼰亡⾝。
尝筑⼀坛,尔后⼗旬,安坐⽽化,则⼲封⼆年⼗⽉三⽇也。
春秋七⼗⼆,僧腊五⼗⼆。
累门⼈窆于坛⾕⽯室,其后树塔三所。
⾼宗下诏令崇饰图写宣之真,相匠韩伯通塑缋之,盖追仰道风也。
宣从登戒坛及当泥⽈,其间受法传教弟⼦可千百⼈。
其亲度⽈⼤慈律师,授法者⽂纲等。
其天⼈付授佛⽛,密令⽂纲掌护持去崇圣寺东塔。
⼤和初丞相韦公处厚,建塔于西廊焉,宣之持律声振竺⼲,宣之编修美流天下。
⾄代宗⼤历⼆年,勅此寺三纲,如闻彼寺有⼤德道宣律师,传授得释迦佛⽛及⾁舍利,宜即诣右银台门进来,朕要观礼。
⾄⼗⼀年⼗⽉,勅每年内中出⾹⼀合,送西明寺故道宣律师堂,为国焚之祷祝。
⾄懿宗咸通⼗年,左右街僧令霄⽞畅等上表乞追赠。
其年⼗⽉,勅谥⽈澄照,塔⽈净光。
先所居久在终南,故号南⼭律宗焉。
天宝元载灵昌太守李邕,会昌元年⼯部郎中严厚本,各为碑颂德。
释灵⼀,姓吴⽒,⼴陵⼈也。
神清⽓和⽅⼨地虚,与⼤和元精合其纯粹。
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梵园,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
暨乎始冠,受其具⾜。
学习⽆倦,律仪是修。
⽰见谈笑,欲明解脱。
⽰⼈⽂艺,以诱世智。
初不计⾝中有我我中有⾝,德全道成缘断形谢。
以宝应元年冬⼗⽉⼗六⽇,寂灭于杭州龙兴寺。
春秋三⼗五。
释怀信者,居处⼴陵,别⽆奇迹。
会昌三年癸亥岁,武宗为赵归真排毁释门,将欲堙灭教法,有淮南词客刘隐之薄游四明,旅泊之宵,梦中如泛海焉。
回顾见塔,⼀所东度,见是淮南西灵寺塔。
其塔峻峙制度,校胡太后永宁塔少分⽿。
其塔第三层见信凭栏与隐之交谈,且⽈:暂送塔过东海。
旬⽇⽽还。
数⽇隐之归扬州,即往谒信。
信⽈:记得海上相见时否?隐之了然省悟。
后数⽇天⽕焚塔俱尽,⽩⾬倾澍,傍有草堂,⼀⽆所损。
由是观之。
东海⼈见永宁塔不谬矣。
释⼴陵⼤师者,维扬⼈也。
不⾔法名,淮海之间竞呼⼴陵⼤师也。
形质寝陋,性多桀黠,真率之状与屠沽辈相类,⽌沙门形异⽿。
好嗜酒啖⾁,常⾐繐裘,厚重可知。
盛暑亦不暂脱,蚤虱聚其上。
侨寓孝感寺,独⼀室,每⼣阖扉⽽寝,率以为常。
或狂悖性发,则屠⽝彘。
⽇聚恶少鬪驱,或醉卧道傍,扬民以是恶之。
后⼀⽇⾃外来归⼊室闭户,有于门隙觇之,见⼤师坐席放神光,⾃眉间晃朗照物洞然。
观者惊报,少顷寺僧奔⾄瞻礼称叹,或有忏悔曾谤之者,或有弹指赞咏之者。
明⽇群僧伺候⼤师出,焚⾹致礼,及开户瞑⽬如⼊禅定,已长往矣。
⾃此⼴陵⼈写貌供养,号之为⼤师焉。
慧琼者,本姓锺,⼴州⼈也。
履道⾼洁,不味鱼⾁。
年垂⼋⼗,志业弥勤。
常⾐刍⿇,不服绵纩,纲纪寺舍,兼⾏讲
说。
本经住⼴陵南安寺。
元嘉⼗⼋年,宋江夏王世⼦母王⽒以地施琼。
琼修⽴为寺,号⽈南外永安寺。
⾄⼆⼗⼆年,兰陵萧承之为起外国塔,琼以元嘉⼗五年,⼜造菩提寺。
堂殿坊宇,皆悉严丽,因移住之。
以南安施沙门慧智。
琼以元嘉⼆⼗年,随孟顗之会稽,⾄破纲卒,勅弟⼦云:吾死后不须埋藏,可借⼈剥裂⾝体,以飤众⽣。
⾄于终尽,不忍屠割,乃造句容县举着⼭中,欲使鸟兽⾃就噉之。
经⼗余⽇,俨然如故,颜⾊不异,令使村⼈以⽶散⼫边,鸟⾷远处⽶尽,近⼫之粒皆存。
弟⼦慧朗在都闻之,奔驰奉迎,还葬⾼座寺前堈,坟上起塔云。
普照,本姓董,名悲。
勃海安陵⼈也。
少秉节概,⼗七出家,住南⽪张国寺。
后从师游学⼴陵,建熙精舍。
率⼼奉法,阖众嘉之。
及师慧孜亡,杜于庆吊⽽苦⾏绝伦。
宋元嘉⼗⼋年⼗⼆⽉,因感劳疾虽剧,⽽笃情深信,初⾃不改,专意祈诚,不舍⽇夜。
不能下地,枕上叩头忏悔,时息如常,诵《法华经》⼀⽇三卷。
到⼗九年⼆⽉中忽然⽽绝,两⾷顷苏云:向西⾏中道有⼀塔,塔中有⼀僧,闭眼思惟惊问何来?答以其事。
即问僧⽈:此处去某甲寺⼏⾥?答⽈:五千万⾥。
路上有草及⾏⼈,皆⽆所识。
时风云⾼靡,区墟严净,西⾯尤明。
意欲前进,僧乃不许。
因尔回还,豁然醒悟。
后七⽇⽽卒。
时年⼆⼗五也。
僧端,⼴陵⼈也。
门世奉佛姊妹笃信,誓愿出家不当婢采。
⽽姿⾊之美有闻乡⾢,富室凑之,母兄已许。
临迎之三⽇宵遁佛寺,寺主置于别室,给其所须,并请《观世⾳经》,⼆⽇能诵。
⾬泪稽颡,昼夜不休,过三⽇后于礼拜中见佛像,语云:汝
婿命尽,汝但精勤,勿怀忧念。
明⽇其婿为⽜所触亡也。
因得出家,坚持禁戒。
摄⼼空闲,似不能⾔,及辩折名实,其辞亹亹,诵《⼤涅盘经》五⽇⼀遍。
元嘉⼗年,南游上国,住永安寺。
纲纪众务,均爱等接。
⼤⼩悦服,久⽽弥敬。
年七⼗余,元嘉⼆⼗五年⽽卒。
弟⼦普敬、普要,皆以苦⾏显名,并诵《法华经》。
光静,本姓胡,名道婢,吴兴东迁⼈也。
幼出家随师住⼴陵中寺,静少⽽励⾏,长⽽习禅思。
不⾷⽢肥,将受⼤戒,绝⾕饵松。
具⾜之后,积⼗五年,虽⼼识鲜明,⽽体⼒羸惫。
祈诚慊到,每辄感劳。
动经晦朔,沙门释法成谓⽈:服⾷⾮佛盛事。
静闻之,还⾷粳粮,倍加勇猛,精学不倦。
从学观⾏者,常百许⼈。
元嘉⼗⼋年五⽉患疾⽈:我厌苦此⾝其来久矣,于是牵病忏悔,不离⼼⼝。
情理恬明,神⽓怡悦。
⾄⼗九年,岁旦饮粒皆绝,属念兜率,⼼⼼相续。
如是不断,⾄四⽉⼗⼋⽇夜,殊⾹异相,满虚空中,其夜,命过焉。
五祖章安尊者,讳灌顶,字法云。
俗姓吴⽒,常州宜兴⼈也。
祖世避地东瓯,因⽽不返,今为临海之章安焉。
开皇⼗⼀年,晋王作镇扬州,陪从⼤师,戾(郎计切。
来也)⽌邗沟(邗⾳寒。
邗沟⽔名,在⼴陵)居禅众寺,为法上将。
释昙弘,黄龙⼈也。
或云⼴陵⾼邮⼈。
宋永初中,南游番禺,⽌于台寺,后适交址之仙⼭寺。
⾹⽕之外,了⽆他事,诵《⽆量寿》及《观经》,不知其数。
乡闾严持⼤会,举寺皆赴。
弘于是⽇复⼊岩⾕,聚薪焚之,乡民奔救,弘已亡焉。
弟⼦收其遗⾻,得舍利数百。
击之以⽯,光焰随发,竟亦⽆璺焉。
次⽇有见,弘⾝作黄⾦⾊,乘⼀⾦⿅,西⾏甚急。
或问之不答,再问之,惟举⼀⼿,指西⽽已。
⼈有迫⽽追之,相去弥远,其终不及焉。
杭州瑞龙院幼璋禅师,唐相国夏矦孜之犹⼦也。
⼤中初伯⽗司空出镇⼴陵,师⽅七岁游慧照寺。
闻讽莲经,志求出家。
伯⽗初不允,因绝不饮⾷,不得已⽽许之。
礼慧远为,。
⼗七具戒,⼆⼗五游诸禅会。
薯⼭⽩⽔,咸受⼼诀,⼆宗匠深器之。
⼴陵中寺尼光静传云,光静,姓胡,吴兴⼈也。
幼⽽出家,少有⾼⾏。
恒习禅慧,不⾷⽢肥。
从学禅者,⼀百余⼈,恒以念佛清净为业。
临终盛得殊⾹异相遍满空迎⽽卒。
天竺沙门僧伽达多僧伽罗多等,并禅学深明。
来游宋境,达多尝在⼭中坐禅,⽇时将迫,念欲虚斋,乃有群鸟衔果飞来授之。
达多思惟,猕猴奉蜜佛亦受⽽⾷之,今飞鸟授⾷何为不可,于是受⽽进之。
元嘉⼗⼋年夏受临川康王请,于⼴陵结居,后终于建业。
释僧瑾,姓朱,沛国⼈。
隐⼠建之第四⼦。
少善庄⽼及诗礼,后⾏⾄⼴陵见昙因法师,遂稽⾸⼀⾯伏膺为道。
游学内典博涉三藏,后⾄京师值龙光道⽣,复依凭受业。
释慧询,姓赵。
赵郡⼈。
少⽽蔬⾷苦⾏,经游长安,受学什公,研精经论,尤善⼗诵僧祇,乃更制条章义贯终古。
宋永初中还⽌⼴陵⼤开律席。
元嘉中⾄京⽌道场寺。
释道儒,姓⽯,渤海⼈,寓居⼴陵。
少怀清信,慕乐出家,遇宋临川王义庆镇南兖,儒以事闻之,王赞成厥志,为启度出家。
出家之后,蔬⾷读诵,凡所之造,皆劝⼈改恶修善,远近宗奉,遂成导师。
⾔⽆预撰,发向成制。
元嘉末出都⽌建初寺。
道达姓裴,河东闻喜⼈,住⼴陵永福精舍。
少以孝⾏知名,拯济危险道闰江濆。
永明中为南兖州僧正,在职廉洁,雅有治才。
罢任之⽇唯有纸故五束。
慧命,⼴陵⼈。
住安乐寺,开济笃素,专以成实见知。
智强,少出家,陈任⼴陵⼤僧正。
善闲成论及⼤涅盘。
时淮南导⾸,⼴陵觉禅师。
江左名德,建业如法师。
咸杖锡⽅来降⼼义体,握珠怀宝虚往实归,则天皇母临朝龚⾏佛事,⾼其道业,周勤诏书。
释从谏,姓张⽒,本南阳⼈也,徙居⼴陵,⽣于淮甸焉。
为性倜傥,器宇崇峙,于闾⾥间,为时畏服。
遇相⼯⽈,⼦⾝长⼋尺,眉⽬秀朗,他⽇必荷荣寄。
谏⽈:⼼不愿仕,于荣寄何有。
相⼯⽈:所寄荷不可测也。
越壮室之年,忽深信佛理,遂舍妻孥求僧披剃焉。
⼴陵的佛教特点是,以有学识的⾼僧为主,特别是在佛教初传时期的南北朝时代,⼴陵作为佛教最有影响的地区,⼀直有僧⼈在活动。
这些僧⼈在⼴陵著述⽴说,如⼴陵釋僧敏著《戎华论折顾道⼠夷夏论》,批评道⼠顾欢对佛教的攻击,强调“夫佛者,是正灵之别号。
道者,是百路之都名。
⽼⼦者是⼀⽅之哲,佛据万神之宗。
道则以仙为贵,佛⽤漏尽为妍。
仙道有千岁之寿,漏尽有⽆穷之灵。
⽆穷之灵故妙绝杳然,千岁之寿故乘龙御云,御云乘龙者,⽣死之道也。
……研寻圣⼼故沙门云兴也,尔乃故知道经则少⽽浅,佛经则⼴⽽深。
道经则尠⽽秽,佛经则弘⽽清。
道经则浊⽽漏,佛经则素⽽贞。
道经则近⽽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