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视角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以“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背景分析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是2019年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的课题之一。
《课程标准》[1]要求学生能够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在教材方面,人教版教材将此内容安排在第九单元第1课题《溶液的形成》,以“溶解、溶质、溶剂、乳化”为关键词展开论述;沪教版教材将此内容安排在第6章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以“分散、溶液、乳浊液、悬浊液、乳化”为关键词展开论述。
鉴于比赛地苏州使用的是沪教版教材,故本节课以沪教版教材为依托展开设计。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空气,金属与矿物等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有所了解,水溶液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从生活中提取物质在水中分散的不同模型,在宏观上建构不同分散体系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难度
不大。
由于物质的分散还涉及微观运动的过程,比较抽象,这就使得学生在从微观层面对三种分散体系的理解方面有了一定的难度。
教材将本节课内容安排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之后,难度上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又为下一章广泛的酸、碱、盐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设计思路
本课例内容设计源于生活,以生活中的“洗衣服”为主线,从“衣服上常见的污渍有哪些”“动手洗衣服”“怎样洗得更干净”“怎样洗得更快”四个方面展开探究,每个概念的建构都是围绕这条主线,从自主观察到亲身体验,从宏观辨识到微观探析,从微观探析到符号表征等帮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观点认识物质分散的过程,充分感受化学对改善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
本节课的情感线、情境线、知识线和素养线如图1所示。
基于生活化视角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以“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为例
徐惠勇
(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江苏南通226600)
摘要:以“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为例,基于生活化视角进行教学设计,以日常生活中的“洗衣服”为主线,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分散”“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等概念,培养学生宏微结合、证据意识、责任意识和科学探究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设计;洗衣服;分散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7-0042-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7.012
·课堂教学研究·
情感线情境线知识线素养线
图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情感线、情境线、知识线和素养线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34X”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编号:QN2020056)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图片】最美丽的“脏”
【问题】从图片中建筑工人们的穿着你感受到了什么?【追问】工人衣服上常见的污渍有哪些?如何洗去这些污渍?环节一:动手“洗衣服”
【动手实验】将三块分别沾有食盐、油渍和灰尘的棉布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漂洗,1min 后取出,观察现象。
【问题】1.布条上的物质去哪了?三杯“洗衣水”的外观有什么不同?(板书:分散、溶液、浊液)
2.第一个烧杯中的食盐为什么看不见了?
3.2、3号烧杯中分散出的粒子与1号烧杯相同吗?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分散的呢?
【合作展示】你能用笔画出来吗?(板书:悬浊液、乳浊液)
【过渡】让我们再来看看三个烧杯中的洗衣水,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小结】(板书)溶液:稳定浊液:不稳定、不均一
【追问】1号烧杯中的溶液均一吗?如何证明溶液的均一性?定性实证:光的折射实验(全面调查)定量实证:测定1号烧杯中不同位置的盐度(抽样调查
)
【科学探究】小组探究实验: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吹气(持续3min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你认为这个过程中整个分散体系是怎么转变的?【讨论】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环节二:如何才能洗得“更干净”
【过渡】让我们将目光转向三块布条,都洗干净了吗?【问题】如何洗去第二块布条上的油渍,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演示实验】将沾有油渍的布条放入滴有洗涤剂的水中,漂洗1min ,取出布条。
【问题】对比小烧杯中的洗衣水和二号烧杯中的洗衣水,有何异同?(形成乳浊液,不再分层)【小结】看来洗涤剂拉近了小油滴和水的距离,使得乳浊液的稳定性有所增强,不再分层。
洗涤剂的这种作用叫做乳化作用。
(板书)乳化【合作展示】你能画出老师烧杯中粒子的分散情况吗?请在课堂用纸上完成。
【魔术展示】不沾水的“沙子”
学生活动
观看、议论
思考、讨论
动手实验,
观察现象思考、讨论、回答小组讨论、上台展示
观察汇报
思考、回答
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观看,思考动手操作观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并汇报观察、思考、回答观察、交流
观察、交流
设计意图
从图片引入,激发学习兴趣,蓄力奉献精神
体现化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
找化学的点滴
通过实验,增强对比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归因的能力培养学生宏微结合的核心素养
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建构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
提高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培养学科间的迁移能力
从定性和定量,全面和抽样的角
度实证溶液的均一性,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
锻炼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紧扣主线,逐步深入
化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找化学
再次强化对比的学科思想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宏观
现象的能力
表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研究·
三、教学过程(表1)
四、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生活化的视角出发,以洗衣服为主线;以物质在水中的三种分散体系以及溶解和乳化为明线;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恩意识为暗线。
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通过对不同的洗涤方法的介绍,不仅仅是为了告诉学生如何更好地除污和保持面料的属性,更是为了传递给学生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展示融入到各个环节,力求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本,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并适时追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
优质课评比已经结束,笔者侥幸获得了一等奖,但是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中也错过了一些值得引导学生深度思维的细节。
比如:1号烧杯中,洗涤布条时出现的暂时浑浊现象;洗涤剂乳化后乳浊液的稳定性与溶液的稳定性对比等。
借以此文,希望能够与更多的老师交流讨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
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课堂教学研究·
魔术揭秘:沙子表面有一层像油一样的疏水物质使得沙子在水中干燥如
初。
思考:如果在水中加入洗涤剂,情况又会怎样呢?(教师演示)【追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来除去布条上的油渍吗?(干洗)【视频】干洗的原理与由来。
【现场干洗】将沾有油渍的布条放入汽油中,漂洗1min ,取出布条。
【问题】对比小烧杯中的洗衣水和你们桌上哪个烧杯中的洗衣水类似?(1号烧杯)通过对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结】油渍能溶解在汽油中。
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液体中的分散情况是不一样的;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液体中的分散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问题】生活中还有其他除油污的方法吗?(视频播放:超声波清洗、液态二氧化碳清洗等)环节三:怎样洗得“更快”
【问题】衣服是洗干净了,如何才能更快地洗去衣服上的污渍呢?【图片展示】洗衣机面板上的关键数据,
试解释背后的原因。
温度、转速
总结提升
【学以致用】老师误将油性笔当成了水笔进行书
写,你有办法把白板擦干净吗?
【总结】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工人们的辛勤劳作,小家的幸福离不开父母的辛苦付出,结合今天所学知识回去帮父母洗一洗衣服,感恩父母们的辛苦付出,并和家人讨论一下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将衣服洗干净。
思考、交流、观察议论、回答观察、思考、体会观察、回答
思考、汇报
交流、回答
思考、交流、讨论
观察、思考、回答
交流、展示
感恩父母,提升责任意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多个角度
体会乳化作用
从生活中挖掘学科知识
继续强化对比思想
通过实验对比,归纳得出相关知
识
设置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感受科学的魅力抓住主线,继续深化,从生活实际设问,体现化学源于生活
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生活实际
中,帮助学生体会化学的学科价值
通过擦除油性笔迹“坏习惯”,寓意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深化主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