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巧言逢迎的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禄山巧言逢迎的读后感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率所部及一些少数民族军队10余万人,号称20万人,由范阳(今北京)急速南征。

大军所到之处,绝大多数州县望风而瓦解,或降或逃或被杀,毫无抵抗能力。

12月,安禄山已抵达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利用河水结冰迅速渡过黄河,克陈留、陷荥阳,直逼虎牢(今河南汜水)。

直到此时,安禄山才遇到唐朝由封常青率领的6万官军的阻挡。

可是,封常青所率官军都是仓促征集、未曾训练的新兵,哪里经得起安军铁骑的冲杀。

封常青大败于虎牢,再败于洛阳城郊,三败于洛阳东门内。

百般无奈只得以退为进,与陕州的高仙芝合军,弃城让地,退守潼关,企图据险抗击,防止安军进入长安。

唐玄宗心急火燎要反攻,怒斩敢于后退避敌的封常青和高仙芝。

派哥舒翰带8万兵马前往潼关替代,一面敕令天下四面出兵,全攻东都洛阳。

安禄山本拟从洛阳亲攻潼关,以便一举夺下西京长安推翻唐朝。

不料河北军民在颜杲卿、颜真卿的带动下奋起抗击,声势浩大,切断了洛阳官军与范阳老巢的联系。

加上李光弼、郭子仪两大将军及时率兵出陉,与河北军民声气相连,对安军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安禄山只得退洛阳重作部署:派猛将史思明回救河北,令儿子安庆绪攻夺潼关。

无奈河北军尤其是名将李光弼、郭子仪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史思明连连败退。

而哥舒翰则凭潼关险只守不出,安军根本无法西进。

唐朝终于稳住阵脚,有了抽调优秀兵力以一举灭敌的机会。

安禄山则前阻潼关,后断归路,虽已迫不及待地在洛阳当起了大燕皇帝,实际心虚途穷,无所作为了。

不料,正在安禄山日夜担心的时候,唐玄宗竟听信杨国忠的片面情报,下令哥舒翰急出潼关,进灭安军。

哥舒翰只得放弃天险进攻。

10余万唐军将士,就此丧命于安军的伏杀之中。

长安的屏障无端落入叛军之手。

潼关失守,长安乱作一团。

原本怒不可遏,急于平叛的唐玄宗,此时已志丧神靡,只带了杨贵妃姐妹及皇子皇孙,颤抖着乘夜溜出长安,逃往西蜀。

公元765年,安禄山又轻轻巧巧地夺取了西京长安……这就是使唐朝由强盛的顶峰走向衰败之深渊的关键点——“安史之乱”的第一个阶段。

人们不禁要问:大唐正处强盛之际,虽然朝政已开始衰败,但依然拥有80万雄兵、一大批忠于皇室愿意效死疆场的将帅和历史上最广阔的国土以及取之不尽的战略资源;而区区安禄山虽性狡诈,但并无雄才大志,虽控兵近20万,但仍不足唐军1/4,且反叛朝廷不得人心,却为何能势如破竹,瞬间攻战唐朝两京,逼得唐玄宗闻风而逃呢?这里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安禄山成功地运用了“假阳行阴,乘疏击懈”的计谋。

戒备松懈之敌,势必思想麻痹,斗志涣散,指挥不力,协同不好,反应迟钝,战斗力弱。

“乘疏击懈”就是要出其不意地在这种时机向敌人发起猛攻,使敌人措手不及,神志混乱,失去抵抗能力。

但在一般情况下,敌人不会麻痹松懈。

因此在发起猛攻之前,往往要通过“假阳行阴”来迷惑敌人,使自己养精蓄锐。

“阳”是公开、暴露,“阴”是伪装、隐蔽。

“假阳行阴”就是用公开的行动来掩护隐蔽的企图和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