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业10大预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数字出版产业必然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必然也会发生一些特定的事情。

在正式发表个人预测之前,请允许我引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达沃斯夏季论坛上讲的一句箴言,“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作为中国经济大潮中的一滴重要的水珠,数字出版产业必然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必然也会发生一些特定的事情。

我的十大预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展开,不当之处,还望产官学媒资五界专业人士多多批评指教。

预测一:报刊iPone/iPad发行版相关规定出台
伴随着iPone/iPad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热卖,越来越多的传统报刊在基于苹果App Store平台上发布数字版本,连一直反对互联网免费新闻模式的新闻集团创始人默多克也不得不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他已投入3000万美元和100名记者筹备打造iPad电子报《The Daily》。

而英国传奇亿万富翁、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日前也宣称计划发布专为iPad设计的电子杂志Project。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在苹果App Store平台上发布数字版本的国内各类主流报刊杂志已超过上百种,可以预见的是,2011年将会有更多的国内报刊杂志将跟风入列。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部分报刊杂志出现了传统印刷版和iPone/iPad 发行版内容不完全一致的现象,未来还会出现什么不可预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落地发行的海外报刊杂志也利用iPone/iPad发行版顺利实现了曲线进入中国市场。

显而易见,随着这个大趋势的演进,相关主管部门之前制定的监管条例将面临新时期新模式的巨大挑战。

预测二:Kindle水货遭有关部门严厉管制
作为全球电子书第一品牌,亚马逊旗下Kindle早已觊觎中国市场多时,其中文名也早已确定为“金读”。

据国家商标局证实,亚马逊早在去年底就已经获得了8项关于“金读”的商标权。

2010年8月,一份名为“中国一年期有限质量保证服务”的亚马逊中国子公司卓越亚马逊内部文档也从侧面印证了Kindle筹备进入中国的计划。

不过,随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的正式颁布,中国电子书行业准入制度已初见端倪,Kindle 入华的门槛自然也水涨船高。

同时,鉴于中国版权市场众所周知的大环境,Kindle一直以来的“收费内容养硬件终端”模式是否可以在华复制面临严峻考验。

因此,个人预测,亚马逊旗下Kindle明年暂时还不会正式入华。

但是,值得有关部门高度注意的是,目前透过各
种不同类型途径进入中国市场的Kindle水货数量庞大,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北上广深四地,每月合计出货数量超过3万台,极大的冲击了汉王、亦墨、翰林、易博士等民族品牌电子书的销售。

更令人发指的是,由于Kindle 3G版内置海外SIM卡,消费者可以在国内以海外漫游者身份畅行无阻的浏览下载达赖、李洪志等人的反动文集,另外,毫无管制的成人内容更是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Kindle水货势必会遭到有关部门的严厉管制,甚至不排除直接和亚马逊直接交涉,制定出一套适应中国市场的漫游使用规则。

预测三:电信运营商主导数字阅读食物链
2010年5月,中国移动宣布数字阅读业务正式上线。

2010年6月,中国联通快速跟进布局。

2010年9月,中国电信天翼阅读平台正式运营。

至此,三大电信运营商全部重兵集结待命。

在中国市场,电信运营商的数字阅读业务以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业务定位是“打造全新的图书发行渠道”。

显然,在数字阅读食物链上,同时具备用户和支付优势的电信运营商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其中,中国移动又具有绝对领先地位,预计将吞食一半以上份额。

预测四:数字出版产业链深度融合出现重大突破
作为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资源共同催生并爆发的新型产业,数字出版产业链的长度可想而知。

目前,国内已经出现由产业链各利益群体自发抱团形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产业联盟,但是由于自身出发点不同,决定了无法站在产业的高度整合资源,并且各个联盟之间还可能因为利益的冲突而在产业推动方向上南辕北辙,这在信息产业其它领域早已有极其痛心的案例。

个人相信,这种现象必定已被相关主管部门高度关注,鉴于此,我大胆预测,在2011年,中国必将出现官方指导第三方运营的权威性数字出版产业联盟,这个联盟将致力于为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搭建一个开放的发展平台,从全产业发展的高度,汇聚内容制造、版权运营、营销推广、硬件终端设计及制造等产业核心环节的关键企业,共同探讨构建数字出版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新模式,推动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高速健康成长。

预测五:各地新华书店强势介入数字出版产业链
2010年6月,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易狄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资成立上海新华解放数字阅读传媒有限公司,推出亦墨电子阅读器和新华e 店网上内容平台。

2010年7月,四川新华书店旗下数字阅读平台九月网上线,九月网对传统出版物的纸质图书进行数字化加工,并向广大读者提供了搜书、阅读、互动分享、购买等
一体化的网络服务平台。

九月网的电子书产品不仅仅包含小说、网络文学等大众阅读品种,还拥有很多严肃阅读的专业书籍品种,保留了纸质书的版式,让读者在阅读时获得与传统阅读方式一样的感觉。

可以预见的是,2011年会有更多的区域性新华书店加入到数字出版产
业链的竞争中来,作为线上线下图书销售渠道的高度融合,对于传统出版发行业具有重大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汉王在内的电子书阅读器厂商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能在此转型过程中快速渗透进新华书店的线下渠道,把新华书店发展为展示甚至销售电子书阅读器的主战场,那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预测六:三大移动数字阅读终端销量均大幅增长
2011年,伴随着产业链的进一步成熟,全球范围内以电子书、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三大移动数字阅读终端销量将出现大幅度增长,中国地区更是超越全球平均增长幅度,其中,电子书销量将至少增长一倍,数量上超过300万台;平板电脑销量将超过500万台;
智能手机销量则将突破8000万台。

电子书、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销量的大幅度增长,无疑将进一步促进数字化阅读的普及,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是对电信运营商3G带宽和版权运营商内容的巨大挑战。

预测七:电子书包试点学校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2010年,电子书包计划已经在部分地区悄然潜行,作为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领导地区的上海再次成为领头羊。

据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透露,虹口区教育局已经与中国电信及几家主要相关出版社和数字出版网站签署了四方数字出版协议,上海市电子书包计划将在虹口区试点推广。

另据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介绍,汉王已在包括上海、广东、江苏、北京、四川、重庆在内的多个城市落实好试点单位。

显而易见,全社会都希望减轻学生的书包负担,电子书和电化教育教学相结合是大势所趋。

从国内看,教材出版一直是国家级预算,一般省份每年都在10亿元左右,所以政府也想找到更好的方案。

但这是一个体制内的事情,不仅需要在终端的成本、可靠性上下功夫,还要跟教材、作业的发送,教案或者课件的发送相结合,所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预测八: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提前达到十家
2010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在全国形成8至10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

2008年7月16日,中国第一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落户张江。

2010年4月,第二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落户重庆北部新区,而杭州、湖南、武汉、北京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陆续获批,上海虹口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为延伸试点,广东和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积极申请中。

目前看来,总署的期许很可能提前实现,到2011年末,全国范围内符合要求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就可能达到10家,总产值超过1000亿。

可以预见的是,2011年,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全国各基地中将继续领跑,同时,积极参与申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的候选地区将面临激烈一场的角逐赛。

预测九:元太在电子纸领域的寡头垄断局面被打破
坦白讲,这是最不算预测的预测,它正在发生之中。

某种意义上讲,过去,元太成就了基于电子墨水显示技术的电子书阅读器市场,未来,它又可能会阻碍这个深度阅读市场的进一步壮大。

据悉,2011年友达、高通旗下电子纸都将实现量产,而未来三足鼎立的格局必将带来竞争,基于电子墨水显示技术的电子书阅读器市场将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价。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颇引人关注的广州奥熠科技公司近来貌似销声匿迹,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纸研发企业,业界非常期待着它的重生。

预测十:各大出版社旗下电子书终端面临关停并转
这也许是一个悲剧的预测,但却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出版社的核心资源是什么?想必出版社的领导班子比我更清楚。

出版社的使命是出书,出新书,出好书,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书,至于电子书终端,某种程度上讲,它本质上和印刷厂没有什么两样,出版社为何一定要耿耿于怀纠缠不休呢?值得一提的是,磨铁图书总裁沈浩波就曾说过:“磨铁永远不会做电子书终端。

”在他看来,内容出版才是出版商的优势所在。

事实上,目前已推出电子书终端的各大出版社均已感觉到来自销售部门的压力,除了当作送给关系户的礼品之外,真正的市场并不认可这些匆忙上马的产品。

如果我的这个预测成真,各大出版社就姑且把这些因关停并转而产生的损失当作数字化浪潮下的又一笔学费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