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略读,在知晓小说特点后,能了解并明确说出小说主要情节与主旨。

2.讨论可否缩减相似性情节,结合作者背景,体会作者追求“善”、弘扬雷锋精神的深层意义。

3.通过比较的方式,体会作者在行文结构、环境安排、标题选取方面的精妙构思。

教学重难点:
1.在了解略读“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的前提下,基于对小说特点的认识,确定小说阅读重点。

2.把握作者对雷锋精神的“不求回报、为他人着想、散播人类大爱”理解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温故知新
请学生回顾在第四单元第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学习的略读方法。

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

略读时候可以根据一定目的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文字可以快速阅读。

教师:文章的阅读重点是要通过对文章类型的把握来确定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彭荆风老先生的《驿路梨花》是一篇短篇小说,作为小说,我们在阅读中要重点把握其“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

(二)略读,把握人物情节
任务:请学生们在5分钟内“略读”全文,重点关注文章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分别发生了与小茅屋有关的什么事情。

明确:
1.我和老余借住小茅屋,误将老人当成小屋主人。

2.瑶族老人给茅屋送水送粮,误将梨花小姑将当做小屋主人,与我们一同修葺小茅屋。

3.我们误将梨花的妹妹当做小茅屋主人。

4.梨花的妹妹告诉我们小茅屋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梨花照料的。

(三)再读,探究写作意图
任务:请学生们再次略读全文,找出文中不同人物为了照料小茅屋做了哪些具体事情,划出相应语句,并思考每个人物行为的动机。

明确:
对文中人物照料小茅屋的描述,有这几处非常值得教师适时点拨:
文中第10段所描写的“厚厚的稻草”是对旅行者细致的关怀,“装满了水”、“水清凉可口”则说明经常有人来为大竹筒换水,从侧面体现出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次数的频繁。

第13段描述瑶族老人“肩上扛着一袋米”,如果只是出于补偿自己用掉的米,并不需要“肩上扛着”才能搬得动的“一袋米”。

所以此处老人搬来如此多的米,不单纯出于道谢与
补偿的目的,更多的是被梨花姑娘的精神感染,帮助其他的旅人。

第28段提到“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其中“真应该”三个字暗含“我”与老余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结合学生找到的关键词句,通过追问、质疑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理解,明确在文中部分人物的行为动机是有由“对特定对象的感激与报恩心理”转变为“为他人服务而奉献自己力量”的过程的。

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适当进行板书的呈现。

思考:那既然小说是虚构的,可不可以把文章相似的情节进行删减,变成“解放军叔叔盖好小茅屋之后,我和老余借住茅屋,被感动”呢?
明确:
其一,从人物群像的塑造角度而言,作者描写一群人“为人民服务”,相较于删减的情节,人数更多。

那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雷锋精神”,在这偏远的大山之中,不是一两个人所具有的的“个人道德品质”,而是大家所共有的“社会道德风气”,更有社会意义。

其二,这样相似的情节,其实是反复告诉读者,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是在人与人之间不断感染、传递、发扬的,是可以一传十、十传百,从影响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直至整个民族。

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追问,引导学生从人物军民身份的区别、民族的区别、老少年龄的区别入手,真正感受到雷锋精神是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学习和发扬的。

它是不求回报、为他人着想、散播人类大爱的精神。

教师引入了作者相关资料,让学生们印证自己的认识,同时思考能不能对文章创作意图有更深的见解。

结论:正是因为在特殊年代“善”的缺失,作者才需要通过对能够不断传递发扬的雷锋精神的弘扬,来激发社会对“善”的珍视与追求。

第二课时
回顾:
请同学们说说看,上节课我们得出了哪些结论,这些结论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得出的。

明确:上节课我们通过梳理文章人物与事件,从字斟句酌的语言品析中,探究人物行为动机。

同时情节删减、人物身份等的比较,结合作者与时代背景,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弘扬雷锋精神,激发社会对“善”的珍视与追求。

(四)比较,体会构思精妙
思考:将小说按照黑板上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和课文的行文结构比较,哪一种写法更好呢?
明确:文章在不断的设置悬念以吸引读者兴趣,最后揭开谜底,使文章一波三折,更具可读性。

师:从作者有意设计行文结构这一点,大家能够意识到,要想创作出一个好的小说作品,不只需要一个好的故事,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这个故事讲好。

所以,作为虚构作品的小说每一处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

师:之前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人物和情节,现在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三要素中的最后一个,也就是文中的环境描写。

首先在相应的位置动笔写一写,分点列出这些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最后,请每一组派代表对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成果的呈现。

明确: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为故事渲染静谧的气氛。

3.用洁白的梨花象征梨花小姑娘的美好精神品质。

4.强化文章主题,驿路梨花的“处处开”正是作者所希望的雷锋精神能够传递发扬。

教师可适时引导:
结合时代背景,文中“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可以理解为社会在前进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一句,作者暗示了在这个缺少“善”的年代,人们精神的迷茫,没有方向。

学习到这里,我们再回头看看文章的题目《驿路梨花》,请当一回作家,给文章取一个更好的题目,并且和大家说说你的题目比《驿路梨花》好在什么地方。

结语:
彭荆风老先生的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雷锋精神巨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借以呼唤时代对于“善”的追求。

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学习了通过把握三要素来略读小说的方法,通过比较体会了作者行文结构、环境安排、标题选取方面的精妙构思,还从字里行间与写作背景中体会了作者的深情厚意。

《驿路梨花》人美,情美,文亦美。

希望这两节课能够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让你们有更大的能力发现、创造语文的美好。

更希望这节课能够对同学们的人生有所帮助,让你们有更大的能力发现、创造现实生活中身边的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