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1
一、木偶雕刻 二、头像彩绘 三、服装制作 四、组装木偶 五、木偶保存
附录1
一、木偶雕刻
1、原料 樟木:木质细腻 防虫防蛀
附录1
步骤
(1)锯成略大于傀儡头像 的方形体积 (2)削去多余部分后在正中 垂直处画标准线
附录1
(3)做粗胚:定出五官形状, (4)精雕细琢后进行打磨 即眉、眼、口、鼻、耳
附录1
工艺珍品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 木偶头的雕刻与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 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 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 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 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 外的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特殊的地理、 历史、人文等关系,泉州傀儡戏于明末清初即 开始向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流播,并在当 地生根开花。为传播闽南方言、文化,延续民 族文化传承,沟通海峡两岸同胞及东南亚各国 侨胞感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发挥了重要的桥 梁作用。
附录1
历史
据传,唐末王审知入闽在今福州称王时,大建宫院, 由中州聘请不少名士学子,并携带傀儡戏具,置于 宫中以供娱乐,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故“嘉礼戏” 的道白有中州音。 到了宋代,“嘉礼戏”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 代的泉州傀儡戏,进一步与民间仪式结合起来,得 到较大发展。明代泉州李廷机曾为木偶戏撰联: “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可见当时 木偶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备了表现纵横千 里、包容古今的功力。
附录1
号称"嘉礼才子"的林承池曾与文人杨秀眉创作了《说 岳》、《水浒》等连本戏,从而把木偶戏脱出仅服务 于婚丧喜庆的圈子。林承池、连天章等人,还创造和 改进了不少表演艺术技巧,如拔剑、插剑、弄蛇、伞 舞、织布、弄钹等,大大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 术。 千年来,泉州傀儡不仅成为泉州乃至闽南语系地区民 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独特技艺和精彩 演出,成为一般民众,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赏、喜 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
附录1
勾牌
表演难度
泉州提线木偶表演难度较大,每个 木偶形象都设置有16条至30余条纤 细的提线。历代艺人凭借精湛的传 统线规和娴熟的表演技巧,创造了 众多栩栩如生的角色,体现了泉州 提线木偶细腻逼真、生动传神的艺 术特色。
附录1
表演细节
旧式戏棚为平面戏台,仅 设生、旦、北、杂四个行 当。当代以来,出现立体 天桥式舞台,增设地台, 表演区扩大,纵深感增加, 舞台调度日趋灵活。木偶 造型因演出而变化,有时 一个角色会由提线、杖头、 掌中混合操纵,如《火焰 山》的铁扇公主
附录1
2002年创作演出《古艺新姿活傀儡》,荣获“第十届文华新 剧目奖”及木偶表演、木偶制作两个单项奖。2003年创作演 出大型古典讽刺喜剧《钦差大臣》荣获“金狮奖第二届全国 木偶皮影比赛”剧目金奖、编剧奖、导演奖、造型设计奖及3 个表演奖。2004年《钦差大臣》入选“第七届中国艺术节”, 并荣获“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及“文华集体表演奖”、 “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此后,《钦差大臣》入 选“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 “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 2009年10月神话剧《火焰山》荣获文化部首届“国家优秀保 留剧目大奖”。除此之外,该团还多次进京参加全国会演、 调演、献演活动及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春节联欢晚 会”等重大艺术活动。
附录1
神话剧《太极图》参加“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展演”荣获 “木偶剧革新奖”,并应调赴京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 神话剧《劈山救母》,小戏《驯猴》、《钟馗醉酒》、《狮 子舞》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获优秀剧目奖、 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奖励。国际著名木偶大师黄奕缺荣获文化 部“特别荣誉奖”及福建省“百花文艺一等奖”;童话剧 《小黑· 小金落难记》荣获“福建省第二十一届戏剧会演”演 出奖等多项奖励;现代戏《赴宴斗鸠山》、歌舞剧《元宵 乐》、童话剧《千桃岩》赴“克罗地亚第32届国际木偶比 赛”,荣获最高奖——集体特别奖。并获斯洛文尼亚“马里 博尔艺术节奖”。
附录1
同时,150余次出访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多次在 国际艺术节及比赛中获得殊荣。2005年应邀在联合国总部举 办“2005联合国中国春节文艺晚会”。2007年奉调赴巴黎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加“联合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 节”。2008年8月8日,泉州市木偶剧团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 开幕式文艺演出上,向全球40多亿电视观众展示了中国提线 木偶戏的独特风采。2009年10月应邀赴世界著名艺术殿堂美 国卡内基音乐厅为“古今回响中国艺术节”作开幕式场演出。 2009年11月赴比利时国家剧院参加“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 演出。2009年11月荣获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人民友谊贡献 奖”。
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至今保存七百余出传统剧目和由三百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泉州提线木偶介绍
简介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 记载,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 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 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 剧种音乐“傀儡调”(含“压脚鼓”、“钲锣”等古 稀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 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 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附录1
历史渊源
中国的木偶艺术,历史悠久。据许多学者专家研究 考证认为,中国的木偶艺术源于汉代 泉州木偶戏在联合国演出 ,兴于唐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唐代 段安节《乐府杂录》的“傀偶子”条载:“自昔传 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 顿妻阏氏……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 机关舞于陴间。阏氏望见,谓是生人,虑下其城, 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后乐家翻为戏。”
附录1
。清末,泉州龙班的林承池等能演拔剑、 撑伞,虎班何绽可瞬间完成搁腿、出手、 握剑、转目四个动作;近代及今,张秀 寅的白素贞(《白蛇传》),谢祯祥的 伍员(《临潼关斗宝》),黄奕缺的小 沙弥(《水漫金山》),均以线功高超、 设计奇妙、形神兼备、个性丰富而饮誉 剧坛。
附录1
历史悠久的中国木偶艺术流传至今,在泉州地区仍然 盛行不衰。泉州、晋江、惠安等专业木偶剧团,其表 演精彩、细腻、传神、逼真,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誉满中外。 1960年,晋江木偶表演艺术家李伯芬和漳州木偶大师 杨胜、陈南田等组成的中国木偶艺术团,参加罗马尼 亚国际木偶联欢节,表演的《大名府》、《雷万春打 虎》,荣获一等表演奖和金质奖章。1979年,泉州木偶 剧团赴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演《火焰山》,获得一等 奖。1980年,晋江木偶剧团创作的《白龙公主》参加 全国戏剧会演,荣获文化部的嘉奖。1988年,著名木 偶艺术家黄奕缺携带《驯猴》等3个精彩小戏,赴日本 参加国际木偶节,获得很大成功,好评如潮……
附录1
现状与前景
泉州木偶形象
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仍有自 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 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 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 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 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 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 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 技巧表演难度最高。
附录1
而泉州素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 之都”的美称。 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傀儡戏就随之传入泉州。 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 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 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到了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 了,艺人们根据《目连》、《西游》、《封神》等 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 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一大步。
附录1
提线木偶的构造
古称“悬丝傀儡’,是由偶头、笼腹(木偶的躯干)、四肢、提线和勾牌 (提线板,有的地区称码子)组成的。木偶的头精雕细刻,头内设有机关装 置,表情生动活泼。胸部和腹部用竹制成,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墨,霸占 挥扇,动作舒展自如:脚分赤、靴、旦三种:勾牌和关节间由提线相联。
提线 偶头 四肢 笼腹
附录1
二、头像彩绘
注意事项: 根据扮演的角色进行着色 在覆盖的彩色区域内上色 颜色不混杂、调色要均匀
附录1
粘贴胡须
胡须材料:蚕丝
在进行木偶雕刻时在相 关部位留下几个小孔, 在小孔内注入乳胶粘贴 胡须
附录1
三、服装制作
完成布面画稿工序
画稿 打孔(沿着稿线) 绷布 刷印油在底稿后印制在布上
附录1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 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内容。保存着 大量“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的语法、语汇及古读 音。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剧目、音乐、表演形态等 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千年来, 泉州提线木偶戏不但与闽南语系地区民众生、老、 病、死,等人生礼俗相伴共生。而且从明代开始, 即向台湾省和东南亚一带华人华侨聚居地流播。
附录1
画 稿
打 孔
刷印油
附录1
刺绣
丝线:金、银、黄红、 绿、蓝
必须严格按照稿图进行 针织绣图 最后将布料进行缝接
附录1
四、组装木偶
用丝线把木偶的头部、 躯干、四肢连接起来 做好的服装给木偶穿好

连接每一个关节的丝线 条数一般在16条以上
附录1
五、木偶保存
温度:15—18摄氏度 相对湿度:55%左右 切忌阳光直接暴晒 不宜放在过于潮湿的环境 以悬挂的方式保存,节省空间,方 便管理
附录1
艺术特色
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至今保存 七百余出传统剧目和由三百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 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 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 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 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在泉州傀儡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泉州地 区民间婚丧喜庆及民间信仰、习俗的内容。保存着 “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俚语的语词、语汇、古读 音。并且也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的剧目、音乐、演 剧方法、演出形态等珍贵资料。因而,对"闽南文化 学"、"闽南方言学"与"宋元南戏学"等,具有多学科 的研究价值,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附录1
泉州木偶剧团
泉州提线木偶戏主要传承者——泉州市木偶剧团创建于1952年。 建团以来,相继创作排演了大批剧节目,足迹几乎遍及中国的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海峡两岸、以及世界五大洲的近50个国 家和地区。所创作演出的神话剧《水漫金山》、儿童剧《庆丰 收》,赴罗马尼亚“第二届国际木偶联欢节”获集体二等奖 (一等奖缺)和银质奖章;神话剧《火焰山》、童话剧《千桃 岩》晋京参加“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分别荣获演出 一等奖、创作演出三等奖;童话剧《谗猫》晋京参加“全国木 偶皮影观摩会演”,荣获文化部奖励;
附录1
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泉州的“嘉礼”戏已经十分 成熟,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 形成规范的剧本体系,能够演规模宏大且细致复杂的 历史戏了。虽然形象只有固定的36个,但行当已分生、 旦、北、杂四大类,可演42部大戏,如传统连台本 《目连救母》可演七天七夜。 清末民初,泉州一带有50多个木偶戏班遍布城乡。泉 州东岳庙、关帝庙、元妙观、城隍庙等"四大庙",均 有固定戏班为祈天酬神专门演出。
附录1
线偶的操纵也由一人增至双人,丰富了表演的细节。 泉州线戏班的戏箱里拥有偶人36个,"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 ",无所不能;而且演出有"傀儡簿"(文字脚本)。"四美班"保 留剧目500多出, 包括"说岳"、"水浒"、"西游"、"目连"及稀有 的《张飞私奔》、《韩湘子》、《封神榜》等。 线戏是典型的"演员中心制",表演乃其核心,因而造就了一批 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